?

白族傳統聚落之生態精神

2014-07-07 02:51包蓉謝榮幸周靜帆
地球 2014年7期
關鍵詞:白族大理生態

包蓉 謝榮幸 周靜帆

[摘要]論文簡要剖析了當前生態環境惡化的背景下,營造適應自然氣候,具有地域特征的居住環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分析了大理市自然氣候的風、光、雨、熱各項因素,對傳統聚落適應氣候的各項取暖、防風、避雨和采光的技術進行闡述,歸納總結出大理白族傳統聚落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方法,并指出應從傳統聚落中挖掘樸素的生態思想和生態技術,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大理 白族 傳統聚落 生態 適應氣候

[中圖分類號] X171.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7-275-2

0前言

人類聚居環境的發展產生于人與自然的對抗和協調中。在人類歷史上,氣候因素始終是影響居住環境營建的關鍵。許多古老的傳統的看似最原始的居住形式才是最長久最偉大的,因為它們在簡單之中蘊含的對自然氣候的深刻理解和適應。

大理白族傳統聚落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不斷發展,形成了適宜當地自然、氣候的村落和城鎮。這些傳統聚落是歷史留給人類的珍貴遺產,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選擇基址到大興土木,都慎重地考慮到與風、光、雨、熱的結合,適于生活和生產,使聚落十分協調地融合在大自然環境之中,而且形成了地理特征十分突出的,獨具特色的白族聚落景觀。

1大理市自然氣候特征

大理位于云貴高原西部,地處金沙江和瀾滄江之間,屬橫斷山脈的西南峽谷區,是白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區。作為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大理市,西倚蒼山,東臨洱海。全市總面積181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278.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0.5%;壩區面積286.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8%;洱海水域面積25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3.7%。位于蒼洱之間的大理市氣候類型多樣,年均氣溫偏低,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量大,風多風大,雨量充沛,雨熱同季。

大理市相對高差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溫暖壩區屬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多數地方平均在15℃;青峰、太邑等地處于低熱河谷,年平均氣溫為16.19℃;溫涼山區屬溫暖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3.1~14.40C;冷涼高山區屬溫帶和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0.6—13.1℃[1]。

大理全市屬多風區,主導風向是西風和西南風,大風日數最多年份達164天,瞬間極大風速超過40 m/s,下關達164天?!?】大理地區“風花雪月”四景中,“下關風”排在第一位,所以下關有“風城”的別稱。

處于北緯25.34度,東經100.13度的大理市,太陽高度角大,太陽全年可照時數在4400小時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時為2276.6小時,市內年太陽輻射141千卡/平方厘米。

全市平均降水量1240毫米。洱海以西的花甸等地為多雨山區,年均降水量達1846.4毫米;大理壩為多雨壩區,年均降水1078.9毫米。冬春季平均降水量141.7毫米為干季;夏秋季平均降水量937.2毫米[1]。

2適應自然氣候的聚落營建

白族集中在我國西南地區,其中絕大部分聚居在以蒼山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經在大理定居。在長期的生存與發展實踐中,形成了無數歷史悠久的聚落。這些山地村落和壩區城鎮無不體現出結合自然、氣候,因地制宜的特點。

(1)針對大理市山高水深,相對高差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的氣候特征,白族先民在尋求居住環境時,一般都選擇較為溫暖的山麓地帶,避開冷涼高山區建造聚落。只有在人口過多,山麓地帶居住面積難以擴大的時候,才選擇遷到壩區來居住。研究指出,蒼洱地區白族及其先民居住環境的變遷大致分新石器時代、漢晉、唐宋和元明清四個時期,趨勢是從高處往低處下移,越高的時代越早[3]。根據唐樊綽《蠻書》記載,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南詔政權建立后的第一座都城“太和城”就建于蒼山佛頂峰山麓之上,迄今遺址猶在。41年之后才在大理壩子中建新都,稱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

我們知道氣溫的垂直變化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相應降低0.66℃,壩區的平均溫度稍高于山麓所在的溫涼山區。然而蒼山山麓一帶則具有特殊的逆溫現象:在蒼山海拔2100米的山坡近地層氣溫,在冬季反比2000米以下地方的近地層氣溫高[1]??梢?,蒼山山麓地帶的氣候條件優于壩區??梢钥吹?,蒼山山麓上村落密布,有些村落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多年來常盛不衰,歷久彌新的秘訣可能正在于此。

(2)針對大理市風多風大,低溫偏低的氣候特征,白族先民在建造住屋的時候,多選擇坐西朝東,背靠巍峨的點蒼山,面向秀麗的洱海建造合院式住屋。

大理民間流傳一句歌謠:“大理有三寶,風吹不進屋是第一寶”。住屋背靠西面的蒼山可以阻擋通過蒼山斜陽峰進入大理壩的西風,面朝東面的洱??梢缘玫搅己玫娜照?。因此人們常以正房坐西向東背向主導風向,門窗也都向東開設,風就不易進入室內,以達到背風取暖,陽光充足的效果。這與中原地區房屋坐南朝北的取向迥然不同,這是民居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缎U書》就曾記載說:“凡人家所居,皆依傍四山,上棟下宇,悉與漢同,惟東西南北,不取周正耳?!?/p>

白族民居采用外墻封閉的合院式建筑,也可以更好地適應多風的氣候。通常大門東北角,不朝南開門,民間認為“門朝南開難做人”,從氣候的角度來看,其實是為了避開南面哀牢山脈的者摩山之間狹長的山谷風口進入的西南風。同時,“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對采光和調節院內溫度也是很有幫助的?!叭灰徽毡凇敝械摹罢毡凇辈粌H用于改變風水格局以求平安興旺,也可以增加采光及室內的溫度。當太陽西下時,陽光直接打在照壁上,大面積的白色墻面反射光線,使院落和房間明亮、溫暖起來。

“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是指四面各四棟樓房,每兩房子相交各有一個漏角天井,共有四個,加上院中心的大天井,便是“五天井”??拷┙翘炀囊粋惹懊骈_窗,為室內增加采光,使角落里的房屋依然明亮、溫暖。

白族住房采用硬山式屋頂,山墻兩頭屋頂不挑出屋檐并用薄石板封住后檐與山墻頂部,這種帶封火檐的外墻工藝可以更好地防風、防火。墻面用白色石灰粉刷平整,顯得開朗、明快,也有利于室內的采光。

(3)針對大理市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量大的氣候特點,遮陽避雨的走廊也就成為白族民居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白族民居正房和耳房的底層都有廈廊,連接在一起形成“走馬轉角走廊”,用作正方和耳房之間的通道,使人在烈日和大雨下行走依然從容不迫。

由于大理地區風力大,下雨時飄雨很深,因此廊廈的寬度要能夠保證遮擋飄雨。又因為雨熱同季,走廊上空氣清新,白族人民就將許多的家庭活動都安排到走廊。因此民間認為走廊出廈的尺寸要恰當能夠待一桌客,家人平時在此休息、做家務,紅白喜事時在走廊下擺設宴席,十分方便。

3總結

大理市白族傳統聚落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在適應自然氣候的過程中,利用氣候條件中的有利因紊,回避不利因素,形成了較為有效的對策。注重取暖、防風、避雨和采光,外觀形象淡雅明快,空間呈現閉合性,突出體現了大理白族傳統聚落對氣候環境的適應。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具有永久性。不管現代科學技術多么發達,都沒有改變人類及其社會對地球生命體系的依賴,地球生命體系依然會對未來的人類社會發揮無法替代的重大作用[4]。人類進入21世紀,全球溫室效應嚴重,氣溫升高,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人類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生態性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人類為適應環境變化做出的一種戰略選擇。大理市白族傳統聚落在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在處理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及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現出地域的生態精神。我們應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智慧,使現代技術與傳統生態思想、低碳策略相結合,從而創造出具有本土特征、符合時代精神的新的居住環境。這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尤為重要。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大理白族傳統山地聚落景觀特征研究”(項目編號2012Y235)

參考文獻

[1]大理市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大理市志[M].中華書局,1998.

[2]楊永宏等.戰略環評的探索與實踐:云南省大理市城市發展戰略環評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3]張錫祿.蒼洱地區居址環境的歷史變遷[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4]楊庭碩等.生態人類學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歐曉斌.再論"形式追隨氣候"--建筑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建筑師何去何從?[J].華中建筑,2008(1).

猜你喜歡
白族大理生態
大理:夢游理想國
大理好風吹
解讀“風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花樣云南(二)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白族
初訪湖北鶴峰白族聚居區隨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