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范坪式斑巖型銅礦的成礦規律與預測資源量

2014-07-27 06:26楊鑄生趙麗琴
四川地質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角巖含礦資源量

付 芳,楊鑄生,趙麗琴

(四川省地質礦產開發局攀西地質隊,四川 西昌 615000)

西范坪式斑巖型銅礦的成礦規律與預測資源量

付 芳,楊鑄生,趙麗琴

(四川省地質礦產開發局攀西地質隊,四川 西昌 615000)

西范坪式斑巖型銅礦與喜山期中酸性巖漿侵入活動關系十分密切。根據斑巖銅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探討該銅礦的控礦條件、成礦機制。在總結成礦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資源預測,估算了資源量。

斑巖型銅礦;成礦規律;預測資源量;西范坪

DO I:10.3969/j.issn.1006-0995.2014.01.011

1 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域地質構造

四川鹽源西范坪式斑巖型銅礦,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南結合帶[1]的木里——鹽源推覆構造鹽源盆地過渡帶西南,即鹽源——麗江逆沖帶中。區域內發育軸向呈北北東向的環狀隆起構造,核部為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兩翼分別是上二疊統樂平組砂泥巖、中下三疊統青天堡組砂巖礫巖泥巖和中三疊統鹽塘組粉砂巖泥灰巖,并都為含銅地層。石英二長斑巖體分布于背斜構造南部,為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斷裂狹持地帶。金河—程海斷裂帶為深切上地幔的巖石圈斷裂,其內近于平行的深斷裂均具有多期活動的繼承性特征,斷裂間常有剪切作用發生。衛片解釋還發現較多的、近東西向的隱伏斷裂和環形構造,形成對成礦十分有利的地質構造格局。

1.2 斑巖群地質特征

西范坪斑巖群為鶴慶—祥云喜山期斑巖銅鉬金礦帶的北分支,即玉龍——芒康喜山期斑巖銅礦帶的東南部分。在約40km2范圍內已發現130個斑巖體,呈巖株、巖脈(墻、枝)產出,為被動式淺成—超淺成侵入相[2]。巖體大小懸殊,一般在0.5km2以下,巖石類型以石英二長斑巖為主,次為二長斑巖,石英正長斑巖、閃長玢巖、煌斑巖;斑巖中的暗色礦物為黑云母、角閃石 ,次為輝石,副礦物以碿石、鋯石、磷灰石組合為特征。據年齡數據(成巖年齡為 50~31Ma)和穿插、包裹情況,斑巖體具多期次脈動侵入成巖特點。其成巖順序為中粗粒角閃石英二長斑巖—細粒黑云母石英正長斑巖—細粒角閃(輝石)石英二長斑巖—中細粒黑云母石英二長斑巖—中細粒角閃石英二長斑巖—細粒黑云母石英二長斑巖—黑云閃長玢巖、云煌巖。

斑巖的巖石化學類型以鋁過飽和為主(ANEC<1.0,貧SiO2(<66%,多數K2O>Na2O,里特曼組合指數為 3.93、 鈣堿指數為 50~59,屬鈣堿性—堿鈣性巖石系列。多數鋁堿比 A/CKY<1.1、較低的 f值87Sr/86Sr=70 527-70 552、固結指數S1=8.87-20.04,分異指數=66.05-89.56。說明是巖漿演化的產物,而氧化系數Fe2O3/(Fe2O3+FeO)為0.64,屬次火山相。上述特征與華南同熔型花崗巖類和澳大利亞Ⅰ型花崗巖類非常相似,表明石英二長斑巖在成因上屬于同熔型,其巖體的源區物質可能主要是中元古代末的變質火成巖。

2 礦床地質特征

2.1 80號含礦巖體

區內含礦斑巖體有23個,以80號斑巖體最典型,含礦最好。巖體呈心形狀出露,面積約0.47km2,呈復式巖株侵入中下三疊統青天堡組含銅地層中,并有較多的圍巖俘虜體。巖體的主體為中細粒黑云母石英二長斑巖,次為中細粒角閃石英二長斑巖,前者圍繞后者作半環狀分布,深部包裹輝石石英二長斑巖和黑云石英正長斑巖,并有巖脈侵入先期的各類巖石中。由于受近南北向和東西向隱伏斷裂的影響,在巖體中部形成裂隙十分發育的隱爆碎裂巖筒,并有多種礦物交代充填,構成互相穿插的近十種礦脈,也是銅礦體賦存的最佳部位。鏡下看見長石斑晶不規則裂紋發育、有雙晶彎曲、移動現象,具有韌性剪切及隱爆特征。

巖體蝕變強烈,依稀可見面型蝕變特征,以中細粒角閃石英二長斑巖為中心的黑云母—鉀長石化帶,不很對稱的向外分布石英~絹云母化帶和局部高嶺土化帶和方解石—綠泥石化帶(青盤巖化帶),具有經典的斑巖銅礦床蝕變分帶特征。巖體外接觸帶表現為圍巖重結晶,在東側形成寬12~500m的角巖帶,即青盤巖化帶,并可分為黑云母角巖帶,綠泥石角巖帶和斑點板巖帶。普遍有熱液期的黃鐵礦(少許黃銅礦)、綠泥石黑云母石英脈或碳酸鹽細脈產出,常形成角巖型工業銅礦體。以上特征也表明 80號含礦巖體的剝蝕程度不深。

2.2 礦體特征

區內有銅礦體3個,以Ⅰ號礦體為主。Ⅱ、Ⅲ號礦體分別產于80號巖體北東、58-1號巖體南的角巖帶中,為角巖型礦體;Ⅰ號礦體產于80號巖體的隱爆碎裂巖筒中,為斑巖型礦體[3]。

Ⅰ號礦體長412m,寬350m,延深350m仍沒控制;礦體產狀總體近水平、界面西傾、呈柱狀。礦體大致分為三部分:上部氧化帶,厚50~70m,為風化—半風化巖石,含Cu 0.1%~0.3%、Mo 0.006%~0.027%;中部硫化次生富集帶,平均厚70m、平均品位Cu 0.59%、Mo 0.012%;下部原生帶,平均厚95m,平均品位Cu 0.27%、Mo 0.0~0.018%。由于巖體上部土壤和基巖中Cu含量相差不大,Cu吸附在土壤中而流失,S又來自巖漿,基本無硫酸鹽的S,因些次生富集仍不夠發育。

礦石中脈石礦物達17種,約占97.45%,主要有長石、石英、黑云母、綠泥石、角閃石等;金屬礦物有25種僅占2.55%,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輝銅礦、輝鉬礦,次為輝鎳礦、磁鐵礦、斑銅礦、銅蘭等;微量礦物有銀金礦、自然金、自然銀、閃鋅礦、磁黃鐵礦等。礦石具自形粒狀、半自形—它形粒狀、板片—葉片狀、壓碎、交代結構;有浸染狀、膠狀—變膠狀、細脈狀、網脈狀構造。

2.3 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微量元素以Sr、Ba、Cr、Ni明顯富集,Rb、Li、Nb含量低為特征,具高度富集輕稀土L/H>10、銪虧損不明顯δE=0.76的特點。

15件硫同位素值變化范圍不大,δ34S為-3.37‰~2.65‰,平均0.46‰,與德興和玉龍斑巖相似,接近隕石硫。4件鉛同位素組成相當一致,反映成礦熱液中鉛來源均一,接近長石鉛值,這都表明礦床中的硫,鉛來源于深部巖漿。12件石英氧同位素均具較高的值。δ18O為8.22‰~11.6‰,其成礦熱液的δ18O值變化范圍較大,為9.34‰~4.16‰,反映出成礦熱液主要由巖漿水組成;在成礦晚期階段δ18O值減小,為4.44‰~4.16‰,表明有大氣降水參入[4],這同德興和玉龍等斑巖銅礦也十分相似。

礦化巖體中的石英包裹體較多,以含子礦物(NaCL晶體和黃銅礦)的多相流體包裹為主,氣相包裹體少,表明成礦熱液曾發生過沸騰作用。包體的均一溫度變化于350~650℃,更集中于470~530℃,說明成礦溫度高;包體具有高的鹽度,為39.7%~66.5%,常集中于55%~65%的范圍。成礦流體的PH為5.52~6.68,屬中堿性。從包體測溫數據和宏觀資料,表明成礦具多期次特點。

3 成礦規律

3.1 成礦控制條件

區域上北北西向喇嘛溝(F2),北西向漢松林(F6)斷裂所狹持地段為斑巖巖漿上升的有利空間,近東西向、南北向的隱伏斷裂系統,為斑巖體快速侵位提供了場所,這是形成斑巖體的基本構造條件。不同期次成分的巖漿多次脈動侵位,生成多期次的復式巖體,相伴生以青盤巖化為主的蝕變和初期礦化。因些,復式斑巖體和蝕變作用是形成含礦巖體的重要條件。

巖體和圍巖的碎裂與擴容作用,產生破裂隙和片理化,形成隱爆碎裂巖筒,為深部巖漿殘余含礦氣液上升與成礦組分多次沉淀提供有利場所,是形成低品礦體的必要條件。在逆沖推覆和走滑及剪切作用的影響下,走滑正斷層通過巖體,使礦體上部被風化剝蝕淋濾,節理裂隙進一步發育破碎,形成硫化次生富集帶,使銅含量提高生成工業礦體。故硫化次生富集帶的發育程度,是形成工業礦體的決定條件。

3.2 成礦機制

始新世中期,在金河—程海深大斷裂帶的次級斷裂交匯處,為斑巖體快速侵位提供了有利空間,先是北東向的56號主巖體生成(45~51Ma)。近南北向和東西向隱伏斷裂繼后發生,巖漿再次被動侵位,下部巖漿房多次侵入,使熱液流體大規?;顒?形成不同期次巖性的巖漿脈動式侵入(32~35.8 Ma),生成80號含礦巖體。同時相伴發生強烈蝕變和初期成礦作用,并有巖枝穿入含礦圍巖,巖體內也有圍巖捕虜體。

隨著斷裂繼續活動,為斑巖和圍巖的碎裂與擴容作用提供了重要條件,進而產生裂隙和碎裂,并出現壓碎和片理化,便剛冷凝不久的巖體在中部生成隱爆碎裂巖筒。這為深部巖漿殘余氣液上升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沉淀場所,多期次富礦氣液上升疊加蝕變成礦,生成低品位銅礦體。

在大陸造山晚碰撞成礦期,由于逆沖推覆剪切作用影響下,巖體同圍巖被抬升,節理裂隙進一步發育,斑巖中的礦體遭風化淋濾作用,使斑巖中的礦體頂部變為貧銅氧化帶,為中部硫化次生富集帶發育創造了條件,使銅礦品位得到提高,進而形成工業礦體。

3.3 成礦規律

綜上所知,西范坪斑巖銅礦確系經典的斑巖礦床,其類型為陸緣型斑巖銅礦中的細脈浸染型礦床,并有獨自的成礦特點,故稱為西范坪式斑巖型銅礦,其成礦規律概括如下:

1)構造控巖控礦性。區內北北東向 F2和北西向 F6斷裂控制著斑巖的分布,斑巖體受控于兩條斷裂狹持的地帶;近東西向,南北向的隱伏斷裂控制著隱爆碎裂巖筒,在隱爆碎裂巖筒及其附近的巖石都產生礦化,控制著礦體的分布范圍。

2)含礦巖體的條件性。含礦的斑巖體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巖體為脈動復式巖體,破裂隙發育,有碎裂巖化,或者有較強的硅化,高嶺土化蝕變、角巖帶發育,有含銅褐鐵礦化或出現物,化探異常。

3)巖體蝕變的分帶性。巖體與圍巖呈侵入接觸,使泥砂質圍巖發生角巖化,其角巖帶寬窄不一,從巖體邊緣可依次分為:陽起石英黑云母角巖帶→陽起石綠泥石角巖帶→斑點板巖帶。普遍有石英黃鐵礦碳酸鹽細脈,也稱為青盤巖化,銅礦化主要與陽起石黑云母角巖帶有關,形成角巖型礦體。巖體內依稀可見面型分帶特征,巖體中心為黑云母~鉀長石化帶,向外不對稱的分布石英~絹云母化帶、方解石~綠泥石化帶,局部出現依伊石~蒙脫石化帶。銅礦化主要與石英~絹云母化有關,形成斑巖型礦體。

4)成礦流體的“三高一沸”性。西范坪斑巖銅礦與玉龍斑巖銅礦十分相似,成礦流體是一種富含Cu、Fe、S的NaCl—H2O體系,明顯具有高溫(470~590℃)、高鹽度(55%~65%)、高銅含量(有黃銅礦子礦物析出)和沸騰的特點。陽離子成分以K+、Na+為主,陰離子成分以、、為主。

5)成礦物源的混源性。 成礦熱液以巖漿水為主,有少量雨水混入。Pb、S同位素資料表明,成礦物質以來自斑巖巖漿為主,但鑒于新鮮斑巖中Cu含量偏低和圍巖中見有含Cu砂巖分布,因而Cu可能有部分來自圍巖,故具有混源特點。

6)成礦的多期段性。多期次成礦是本礦床的特點。據包體測溫數據等資料,可分為三個成礦期和五個成礦階段。即巖漿晚期、熱液期、表生期,以及巖漿晚期成礦階段、高溫熱液成礦階段、中溫熱液成礦階段、低溫熱液成礦階段、表生期成礦階段。因些成礦具有多期段性。

7)斑巖的淺剝蝕性。據地球化學資料分析,區域北西部只有W、Pb組合異常,土壤以W、Mo、Cu、As為主;中部顯示多元素組合異常,土壤中Mo、Cu、Au增加;南部異常較少,土壤中以Sb、Ag為主。由此可知異常源為中淺剝蝕程度,加之殘留頂蓋及蝕變特征,表明巖體屬淺剝蝕型。

8)成礦的大器晚成性。西范坪斑巖銅礦是在大陸造山晚碰撞期成礦作用(40~24Ma)下形成,成礦年齡為31.4±Ma,屬喜山中期。從礦區輝鉬礦中含Re高達0.11%~0.25%(比玉龍、德興斑巖銅礦床高出1~2個數量級),也說明成礦時代新的特點,所以本礦床具有大器晚成性。

4 預測資源量

4.1 找礦標志

地層標志:斑巖體侵入地層為含銅巖系,中下三疊統青天堡組和上二疊統樂平組中有砂巖銅礦,上二疊統玄武巖組中有玄武巖銅礦。

斑巖標志:為被動侵位的淺成—超淺成同熔型斑巖體,其成巖時代是50~31Ma的喜山期,由鈣堿性—堿鈣性巖石系列為主的多期次成巖的復式巖體,面積小于1km2。

斷裂構造標志:巖體節理裂隙發育,產生密集不規則的網狀裂隙,形成具碎裂巖化,片理化的蝕變破碎帶和隱爆碎裂巖。地貌上為相對低平或負地形的斑巖分布地段。

蝕變標志:斑巖體具多種熱液蝕變分帶的跡象,主要有青盤巖化、絹英巖化、鉀硅酸鹽化(黑云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外接觸帶有角巖化。斑巖體具“火燒皮”現象,出現高嶺土化、硅化。

異常標志:區內含礦巖體具物探中等視極化率(7s=3%~5%)異常,化探水系沉積物Cu、Mo、Pb、Sb、Au、Ag組合異常。

風化標志:巖體風化破碎強烈,地表的含礦巖體或礦體經風化剝蝕淋濾后,形成風化一半風化巖石或氧化礦石。表生期的再富集作用,形成發育程度不同的硫化次生富集帶。

4.2 資源量預測

4.2.1 預測類型與方法

西范坪式斑巖型銅礦的資源量預測方法類型為“侵入巖型”,預測資源量的估算方法采用“地質體積法”。同時用“地球化學豐度法”估算資源量以驗證,結果是在允許誤差范圍內,兩者誤差率為10.58%。

4.2.2 預測區和最小預測區

1)劃分原則:該區位于鹽源——麗江陸緣拗陷Cu、Mo、Mn、Pb、Fe、As、S成礦亞帶(Ⅲ75—①),鹽源地區喜山期斑巖成礦帶(Ⅳ26)中,為西范坪斑巖銅礦成礦遠景區(Ⅴ),即斑巖銅礦的最佳找礦靶區,也是該次的預測工作區。區內的預測區和最小預測區,就是確定不同層次最有潛力的含礦斑巖及其外接觸帶的范圍。劃分的基本原則是從含礦巖體的分布現狀出發,據預測要素中的巖體碎裂化程度、蝕變與角巖帶發育、巖體類型、有含銅褐鐵礦化或硅化、高嶺土化、物探中等視極化率異常、化探異常為Cu、Mo、Au、Ag成礦成暈元素組合等。以此情況進行篩摘優選,從而在預算工作區內圈定出兩個預測區和六個最小預測區,其中A類1個、B類2個、C類3個[5]。

2)測區特征:

模范村預測區(V1)有4個最小預測區:①西范坪最小預測區(A1):于預測區中部,包括80號、58號、150號含礦巖體及所涉及的角巖帶,已有Ⅰ、Ⅱ、Ⅲ號礦體,預測Ⅰ號礦體在350m深以下仍有礦體。②李家屋基最小預測區(B2):于預測區南部,包括68號含礦巖體及周邊的角巖帶,有硅化、絹云母化蝕變,角巖帶發育,已見銅礦化、有物化探異常。③大坪子最小預測區(C3):于預測區北部,靠A1區北邊,包括88—1、2、3號巖體及周邊角巖帶,有云英巖化和物探視極化率異常。④岳馬最小預測區(C4):于80號巖體東側,包括128、121、131、110、109、28號等15個小巖體所在的范圍,以及很有價值的化探異常范圍,由于剝蝕程度不夠,巖體都處于隱伏—半隱伏狀態,具有很大的找礦前景。

表1 鹽源預測工作區預測資源量估算表

公母石山預測區(V2)有 2個最小預測區:①34號、40號巖體最小預測區(B5):于預測區西部,56號主巖體西側,包括41號、40號和34號含礦巖體及所涉及的角巖帶。34號為復式巖體,并有含銅褐鐵礦化;40號巖體在光片中見斑銅礦,具方解石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等蝕變,風化破碎強烈,產生碎裂巖化。②35~36號巖體最小預測區(C6):于預測區北西部,56號主巖體北西部,包括35號、36號巖體及周邊的角巖帶,有方解石化、綠泥石化蝕變,以及物化探異常。

4.2.3 預測資源量估算

通過西范坪斑巖銅礦預測資源量的估算,在鹽源預測工作區內的總資源量達40.30萬噸;扣除已查明的資源量14.03萬噸,預測銅金屬資源量為28.27萬噸,均在1000m以淺的深度內,其中有500m以淺資源量22.97萬噸。該資源量可信度高,均可以利用,各預測區資源量如表1。

[1] 候增謙,等.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帶成礦作用,構造背景、時空分布和主要類型[J].中國地質.2006.

[2] 李立主,楊世長,等.四川西昌地區發現喜馬拉雅期斑巖群[J].四川地質學報、1992.12(1)

[3] 李立主,等.四川鹽源模范村喜馬拉雅期斑巖型銅礦床的地質牲[J].礦床地質,2006,125(4)

[4] 沈渭洲,等.四川鹽源西范坪斑巖銅礦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C].1996:215~220.

[5] 四川地礦局攀西地質隊.四川西范坪式斑巖型銅礦鹽源預測工作區預測成果圖說明書[R].2010.10.

M etallogeneny and Resources Prodiction for the Xifanping Porphyry Cu Deposit

FU Fang YANG Zhu-sheng ZHAO Li-qin
(Panxi Geological Party, BGEEMRSP, Xichang, Sichuan 615000)

The Xifanping porphyry Cu deposit is in close relationshp w ith intermediate-acid magmatism in the Himalayan epoch. This paper deals w ith ore resources estimation based on geologiacl setting, geological features, ore control factirs and genetic mechanism.

porphyry Cu deposit; metallogeny; resources prediction; Xifanping

P618.41

A

1006-0995(2014)01-0044-05

2013-01-14

付芳(1970-),女,四川西昌人,工程師,主要從事礦床普查勘探與研究工作

猜你喜歡
角巖含礦資源量
江埡庫區魚類群落組成和資源量評估
鈾礦數字勘查資源量估算方法應用與驗證
斑巖型礦床含礦斑巖與非含礦斑巖鑒定特征綜述
塞拉利昂通戈金剛石礦資源量上升
巖型礦床含礦斑巖與非含礦斑巖鑒定特征綜述
1∶25萬馬爾康幅熱接觸變質帶劃分
新疆卡特巴阿蘇金礦床含礦巖石及圍巖地球化學特征與構造環境簡析
河北省非金屬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及含礦建造劃分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Aketas granite from Fuyun County,Xinjiang: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岷縣閭井—鎖龍一帶天然飾面石材礦成礦條件及礦石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