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民間及佛教藝術中的馬

2014-07-28 05:26桑吉扎西
中國西藏 2014年3期
關鍵詞:馬頭藏傳佛教金剛

桑吉扎西

走進青藏高原,細心的游客興許會看到無論是在雪山埡口,草原湖泊,還是在寺院、村莊,藏族人都喜歡在高高的山頂,或是房前屋頂裝飾上色彩斑斕、艷麗奪目的五色經幡——風馬旗,在高原燦爛陽光和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輪回中,呼呼作響,迎風飛舞,亙古不斷。

這是雪域高原最生動、最亮麗的一道風景,默默地傳遞著藏民族對于宇宙天地,萬物神靈,以及對于“馬”的贊美與崇敬之情。

走遍雪域大地,三江之源,或是藏北草原,你都會聽到在廣袤的草原上流傳著許多古老的關于馬的贊歌,如今英雄遠逝,但史詩不絕,代代相傳。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那不朽的“馬贊”唱道:

那神馬火龍駒啊,身姿美似五彩虹,跑似飛快如流星,那是馬頭明王身。

她優美高昂的頭顱,在贊美三寶佛法僧。那勻稱健美的身軀,是心靈純善的象征。那短而厚的鬃和尾,是神變無窮的證明。那洞察萬物的標志,是她的睿智的眼睛。有了這雙明亮之眼,能把輪回涅槃看清。那神馬火龍駒形體,要與她的心靈思想,相互映照密不可分。

在這里,與其說是禮贊一匹世間的馬,不如說是禮贊修行的人。

的確,對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來說,馬與他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與歷史情結。無論是作為日常生活中騎馬放牧的藏北牧民,還是作為甘肅、青海、四川、云南長途跋涉赴拉薩色拉寺朝拜馬頭觀音的藏族信眾來說,古老的動物崇拜與神性敘事、佛教的理性信仰,以至于世俗與神圣、物質與精神等都和諧完美地統一于一體。

馬背民族

從古老的藏族民間傳說,和現代考古史料來看,遠在新石器時代,藏族人就在青藏高原腹地開始了對馬的馴化。藏文史料說,早在布德貢杰時期,藏族人就將野馬馴化成了家馬,將野牛馴化成了家牛等。在佛教未傳入吐蕃藏區之前,古老的原始苯教信仰中,“馬”常常是原始崇拜的對象,但也是祭祀活動中重要的祭品,動輒數百或上千匹馬被斬殺祭祀,這不僅大量耗費了社會財富,而且也直接影響和破壞了吐蕃時期百姓的農牧業生活。

公元七世紀,隨著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佛教也分別從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的南北兩路傳入了遼闊的雪域吐蕃之地。佛陀慈悲為懷、禁止殺生、眾生平等、和平寬容的偉大思想,無疑對剛剛崛起時的吐蕃王朝與民眾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使得阻礙吐蕃歷史進步與思想解放的原始苯教,不得不與具有新思潮特征的佛教文明發生劇烈的矛盾與沖突。在數百年殘酷的佛本之爭中,傳統的原始苯教與外來的佛教文化相互適應,吸納、融匯,最終在其千余年的社會演變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青藏高原特色的藏族文明和藏傳佛教文化。

從社會生活史的角度看,自古迄今,藏族就是一個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們的日常生活與馬息息相關。如藏族諺語所說,“馬是牧民的生命與翅膀”。遠在吐蕃時期,藏族先民就掌握和積累了豐富的有關馬的畜牧知識,敦煌出土的吐蕃歷史文書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吐蕃人關于馬的法律文書。在與大唐帝國的經濟文化交往中,馬成為了當時兩國互市交易的大宗產品。例如,在迎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聯姻中,吐蕃曾多次向唐王朝進貢馬匹,新舊《唐書》都有記載。

在其后的歷史進程中,吐蕃與唐、宋王朝開通了聞名中外的“唐蕃古道”與“茶馬古道”,而元明時期的“茶馬互市”貿易又將青藏高原的“馬”與中原的“茶”,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一茶一馬,一山一水,綿延千里。

馬頭觀音

然而,從藏傳佛教信仰的層面看,自佛教傳入吐蕃的那一時刻起,仿佛就注定了藏族人與馬有著深厚的歷史因緣,而這一深厚的法脈便是藏傳佛教信仰中的“馬頭觀音”。

馬頭觀音,也叫馬頭明王、馬頭金剛或馬頭觀自在。音譯為“阿耶揭唎婆”。藏語稱“丹珍”,蒙古語叫“達木林”。從語義學上看,“達”是藏語“馬”的意思,“木林”是蒙古語“馬”的意思。

藏傳佛教密宗認為,馬頭明王是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蓮花部之忿怒明王,位于藏密胎藏界現圖曼荼羅(表大日如來的理性)觀音院第一行第七位本尊,是六觀音之一。密號為啖食金剛,或迅速金剛。按《大日經》所說,馬頭金剛,以觀音為自性身,現大忿怒形,置馬頭于頂,為觀自在菩薩變化身之一。她以慈悲心為重,故摧滅諸魔障,以大威輪日照破眾生之暗冥,啖食眾生之無明煩惱,是六道輪回中畜生道的教主。但藏傳佛教也有人認為,馬頭金剛是無量壽佛的忿怒化身之一。

從藏傳佛教密宗的觀修儀軌來看,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都有觀修馬頭金剛的傳承,屬于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部修行之一。就馬頭金剛修習儀軌來說,馬頭金剛有九種形象,但幾乎都是以忿怒形象顯示有情眾生,有兩只手、六只手、八只手的形象,有的身后帶有翅膀,身色按照佛經的要求一般為非黃非赤色,但基本上以棕紅色為主,三只眼,鬃毛上豎,但最明顯的標志是頭部上方的“馬頭”造型。

桑耶寺作為藏傳佛教最早建立的佛法僧俱全的寺院,從寂護大師、蓮花生大師傳教授徒開始,馬頭觀音信仰,以及馬頭金剛就成為當時密宗修行中重要的本尊和護法神之一,受到了信徒們的歡迎和尊崇。

馬頭金剛,不僅被看成是觀音菩薩忿怒相的化身,同時也被看成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始祖蓮花生大師的化身之一。因此,在寧瑪派的塑像和壁畫中,馬頭金剛是十分重要的本尊護法神像。

與后期格魯派的馬頭金剛相比,寧瑪派帶有翅膀的馬頭金剛似乎更具有天馬的靈異特征。其中帶翅的金剛有三人頭,中間一頭為紅色,左頭白色,右頭青灰色,三個馬頭分別向三個方向張口嘶鳴,其意為向三界挑戰;主尊兩手,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另外一造型是淡紅色的明妃“多羅母”,即度母的意思。馬頭金剛為六只手,各持骷髏碗、索、蛇、骷髏杖等。但不論是哪類馬頭金剛,右手的第一支手大部分上揚,持一根骷髏杖。

在格魯派寺院里,馬頭金剛與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歡喜金剛并稱為五大金剛。雖然說,格魯派觀修的馬頭金剛一般都沒帶翅膀,但個別的一些寺院也有帶翅的馬頭金剛,像甘肅拉卜楞寺所供拜的馬頭金剛,以及拉薩色拉寺所供的馬頭金剛唐卡。

從藏傳佛教《諸神三百圖》和嘎瑪牟覺多杰所著書的《大日經圖像度量經》來看,格魯派寺院所供馬頭金剛大多形態相似,所不同的是手持的法器與手足數量,以及色身不同而已。例如,鐵發馬頭金剛是藏傳佛教密宗的九尊馬頭明王之一。其造型特點是,怒目圓睜,豎發直立,身著虎皮圍裙,頭戴骷髏冠,右足微屈,左足斜伸的雄姿,右手高舉降妖寶劍,一幅威嚴之像。他是救度羅剎洲眾生的本尊。

密修馬頭金剛是藏傳佛教九尊馬頭明王之一,是修煉密乘時必修的馬頭明王。其造型特征也是著虎皮圍裙,長發豎立,頭戴骷髏冠,背光為火焰紋,六足力踩鬼魅,六手各執兵器,無論雕塑還是繪畫,都著力突出馬頭明王勇武有力的威猛特性。

尊者儀軌馬頭明王,相傳是公元十世紀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尊者來西藏古格王國后所傳的新密法之一。由于阿底峽尊者的努力弘揚,才使得后弘期的藏傳佛教得到新的發展,為今天的藏傳佛教,尤其僧伽教育體制奠定了先顯后密、顯密雙修的學修傳統,而作為密宗學修觀想的本尊馬頭明王,也因為阿底峽大師的弘傳受到了后弘期藏傳佛教各教派特別的重視和信奉。

尊者儀軌馬頭明王一頭四臂,四足,怒發豎立,頭戴骷髏冠,腰系骷髏帶,齜牙咧嘴,面目猙獰,身著虎皮圍裙,腰系人頭瓔珞,四足力踩妖魔;上臂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蓮花;下臂左手拉弓,右手搭箭,威猛地立于火焰紋背光中的蓮花座上。按《大日經》的說法,尊者儀軌馬頭明王,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忿怒化身相之一。

總體看,藏傳佛教藝術中的馬頭明王,其造型特征大多嚴格延續了《大日經圖像度量經》的要求與儀軌,其形象特征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兩臂,一面四臂等的造型儀軌(見《大日經疏》卷五)。

在藏傳佛教寺院的護法神殿里,也經常繪制有地獄變的內容,其中不乏“馬頭羅剎”的形象,這些形象特征為,人身馬頭,他們為冥途通往無間地獄之獄卒?!独銍澜洝肪戆诵稳菡f:“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槍矛,驅入城門,向無間獄?!?/p>

而作為畜生道教主(觀音菩薩)化身的馬頭金剛,其最終目的就是救度此道的一切有情眾生,使他們擺脫輪回,趨向解脫之道。

白馬逾城

一般而言,藏傳寺院中都繪制有大量的佛傳故事壁畫,其中不乏與“馬”相關聯的壁畫故事,最有代表性和為佛教徒所熟知的,便是佛陀“夜半逾城”的著名故事。阿里古格王宮壁畫和托林寺壁畫都保留了這一生動的歷史畫面。

例如,古格白殿西壁壁畫,主要繪有佛陀釋迦牟尼的佛傳本生故事,整個壁畫完整系統地描繪了佛陀一生的修行歷程。如:太子誕生、婚配賽藝、觀游四門、決心出家、夜半逾城、削發為僧、受衣苦行、法輪初轉、伏象修習、降伏外道、獼猴獻寶、涅槃荼毗、分舍建塔等內容。整個壁畫氣勢恢弘,精美典雅。

特別是精美的壁畫“夜半逾城”,描繪了王子喬達摩在兜率天的幫助下,深夜逃出宮殿、逾城而去的故事。喬達摩騎在高頭天馬之上,天馬的四蹄均被四位天女托舉著,周圍祥云一片,纓帶飄舞。造型極其精湛,具有強烈的史詩性,青藍色的壁畫背境,與赤紅色的線描既有反差又和諧統一,使得畫面動靜有別,典雅莊重。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太子逾城圖,與西域壁畫中的逾城出家圖,在構圖和云馬的畫法與造型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西域壁畫中的王子著衣帶瓔珞,而我們這里的王子卻是上身裸露。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古格壁畫藝術不但吸收了近鄰克什米爾、拉達克佛教壁畫的繪畫技法,而且也受到了西域于闐等佛教藝術的影響。

七珍寶,是藏傳佛教各教派寺院壁畫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圖案之一,他們分別是:將軍寶、文臣寶、王妃寶、白象寶、駿馬寶、摩尼寶、法輪寶。據《中阿含經》卷十一說,馬寶是轉輪圣王的七寶之一。據載,馬王婆羅琉住大海中,有眷屬八千,若轉輪圣王出世,則取最小者為馬寶。

西藏阿里古格王宮紅殿東壁北段的“七珍寶”中的駿馬寶,將軍寶等圖案,其造型生動優美,自然純凈,十分細膩地刻畫了馬寶的形態與神韻,可謂藏傳佛教壁畫藝術中的裝飾精品。

在藏傳佛教的繪畫藝術中,還有一類是表現馬車、馬船、馬舞、以及戰神、護法神、財神的壁畫。如古格壁畫生動地描繪了香巴拉界中的馬車,以及參戰的駿馬形象。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由一匹馬拉的四輪馬車,以及由七匹馬拉的日神形象,而后者的馬車造型和日神,與古代印度,甚至中亞、西亞的馬車造型十分相近,有可能受到了中亞佛教以外藝術形式的影響。

古格慶典壁畫中的“馬舞”,是我們現今難得一見的藏族古代舞種,它與同一畫面中的“獅子舞”、“鮮舞”都是藏族古代著名的舞蹈之一。壁畫中的馬舞,類似中原漢地的跑旱船,造型生動,或許古格的馬舞受到了來自于闐,甚至西域漢族的影響也不無可能。

而在大多數壁畫和唐卡中,戰神、財神以及地方保護神的造型,多與威武英俊的戰馬聯系在一起,從某些方面來說,之所以是戰神和護法神,那也是因為他們的坐騎具有神靈的力量,故此,戰神常常與他的神馬合二為一,因為他們都是馬頭明王的化身。

馬年轉山

按照藏歷推算,2014年是藏歷木馬年,對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來說,馬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西藏阿里朝拜神山岡底斯和圣湖瑪旁雍錯,藏族人習慣稱為“馬年轉山節”。

若從吐蕃晚期算起,流傳近千年的馬年轉山節將藏族人對神山的崇敬與佛教信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宏偉壯闊的岡底斯山是佛菩薩的化身,而寧靜清澈的瑪旁雍錯則是信眾們洗滌身心五毒的圣水甘露。

一首古老的阿里民歌曾這樣唱道:

天地來之不易,就在此地來之,

尋找處處曲徑,永遠吉祥如意。

生死輪回,禍福因緣,

處處尋找曲徑,永遠吉祥如意。

藏傳佛教徒認為,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是佛教世界中的宇宙中心,也被喻為“須彌山”。岡底斯山,是藏、梵、漢三語的混合詞?!皪彙辈卣Z為“雪”;“底斯”是梵語,也是雪的意思;“山”來自漢語?!皪徣什R”,藏語的意思是“神靈之山”,而在梵語中稱“濕婆神的天堂”。由此可見,岡底斯成了東方的奧林匹斯神山。

據佛經記載,藏歷馬年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成道和圓寂三個重大紀念日重疊在一起的日子。后來又因這一天,不但是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米拉日巴尊者與苯教大師納熱苯窮在崗仁波齊斗法獲勝的日子,而且還是藏傳佛教傳統宗教節日——薩嘎達瓦節的日子。因此,后來的藏傳佛教噶舉派便把馬年作為崗仁波齊神山的本命年而加以崇拜。于是,每年藏歷的四月十五日,還要舉行盛大的插掛經幡祈禱法會,即“塔爾欽風馬旗”立桿儀式。

相傳,這一習俗起源于公元十世紀古格王朝初期,迄今已發展成為西藏境內藏傳佛教及廣大信眾紀念佛祖、祈禱神靈、護佑青藏高原安寧祥和、人畜興旺的盛大宗教節日。而十二年一輪的馬年轉山,則更受各個教派和藏族信眾的推崇和重視。

在轉山節的當天,來自西藏、甘肅、青海、四川、云南,以及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克什米爾等國的朝圣者都會云集在崗仁波齊山腳下的“色爾雄”,意為“金盤”,參加完豎立經幡旗桿的誦經儀式后,便正式開始了轉山和繞湖的朝圣活動。

然而,無論是一年一度的岡底斯轉山節,還是十二年一輪的馬年轉山,對于行走在高山缺氧,海拔平均4500以上的藏族人,還是異鄉客來說都是一場信念與毅力、肉體與精神的考驗。同時,轉山節也被藏族信眾看成是朝圣者自我懺悔、自我反省、心靈救贖的凈化旅程。而馬年朝圣、轉山則被認為最吉祥、最具功德。

據說,朝圣者來此神山轉一圈,便可洗去一生的罪孽,轉山十圈,即可在五百年輪回中免下地獄之苦。而轉山百圈,則可在今生修成正果,升入天界。對于那些身體健壯,體力好的信眾轉崗仁波齊一圈,大約需要兩天到三天的時間,而體力差者或老弱信眾,則需要一個星期,或是更長的時間。但無論如何,只要能堅持轉完神山、或前來真誠祈禱、懺悔,藏族人相信都會得到佛、菩薩和神靈的眷顧和加持而吉祥如意。

于是,千百年來海拔6656米的岡仁波齊,不僅成了藏民族,同時也成了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眾多民族心目中的神山。而古老的印度南亞次大陸文明,都與神山岡底斯和圣湖瑪旁雍措有著深厚密切的文化因緣。

距岡仁波齊不遠的是圣湖瑪旁雍措,藏語意為“不敗的綠湖”。在印度教的傳說中,這里是濕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瑪拉雅的女兒烏瑪女神沐浴的地方。而佛教徒認為圣湖是觀音菩薩賜給人類的甘露。千百年來,藏族人深信這里的圣水,不僅能清洗人們心靈上的貪、瞋、癡、慢、疑五毒,消除人們旅途的勞頓,還可以給人們帶來延年益壽之功效。

從宗教人類學的角度看,喜瑪拉雅南麓的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之所以將岡底斯山和瑪旁雍措視為神山和圣湖,不僅因為來自古老的神圣宗教信仰,同時也在于岡底斯山脈所蘊含著的巨大豐富的冰山水源。從岡底斯山脈發源的四條河流,曾經哺育過喜瑪拉雅山脈周邊許多的國家和民族。

馬泉河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的雪峰之間,奔騰東流,如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三河一樣,泉口宛如馬頭,那淙淙的泉水從馬口流出,經過寬敞的谷底和連綿的雪山,流入印度境內的布拉瑪特拉河,澆灌和孕育著喜馬拉雅山南麓另一方土地的民族和文明。

而這一切的因緣禍福,據說,都來自那曾經在無量壽佛面前發愿來雪域之地教化蕃民眾生的“觀音菩薩”。

善哉

觀音菩薩,世間祜主;

神圣諸佛,裝飾頭頂;

身色潔白,猶如雪山;

不沾煩惱,猶如蓮花;

大慈大悲,法力無邊;

救度雪域,脫離苦難;

為求福佑,虔誠頂禮。

猜你喜歡
馬頭藏傳佛教金剛
追影記
基于新常態下的歷史地段保護與更新
藏傳佛教金銅造像的流光之美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清宮信仰與盛京宮殿
青海404名藏傳佛教僧人參加學銜考試
淺析元朝統治下的吐蕃地區佛教文學
可愛的小馬玩偶
街棋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