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內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研究

2014-08-01 00:12廖茉莉
當代醫學 2014年33期
關鍵詞:軸位散光度數

廖茉莉

白內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研究

廖茉莉

目的 研究白內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規律。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白內障患者(94眼)Pentacam角膜地形圖儀檢查結果,總結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點。結果 (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平均為(0.34±0.21)D。(2)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軸位平均(88.32°±23.10°)。(3)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與前表面散光度數呈顯著正相關(r=0.224,P<0.05),角膜后表面散光軸位亦與前表面軸位呈顯著正相關(r=0.255,P<0.05)。結論 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很小,為順規散光,其大小、軸位都與前表面呈正相關,即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和軸位都與前表面有一定的“吻合性”或“靠攏性”。

角膜散光;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總散光;Pentacam 角膜地形圖儀

白內障是最常見的致盲疾病之一,對人群健康危害極大[1-2]。隨著眼科學發展,白內障手術逐漸從復明手術向屈光手術轉變,人們不僅追求視力,更重要的還有視覺質量?,F在我們已經認識到散光是影響術后視覺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對術后角膜前表面散光的研究已經有很多,而且可以通過手術方法與白內障手術聯合控制角膜散光[3-4]。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還客觀的認識到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存在,角膜散光是由前表面散光及后表面散光共同組成的。目前國內對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研究尚未研究清楚,本研究通過觀察蚌埠地區白內障患者角膜地形圖來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規律,為臨床醫生更好的認識角膜散光提供依據,從而選擇合理的矯正散光策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于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門診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的患者,年齡28~85歲,平均(61.96±12.82)歲,男50眼,女44眼;入選標準:無角膜外傷史或眼部手術病史;無角膜潰瘍、瘢痕、圓錐角膜、翼狀胬肉等角膜病變;無角膜接觸鏡佩戴史;淚液分布均勻。

1.2 主要儀器設備 角膜地形圖儀Pentacam(德國Oculus 公司)、裂隙燈(Topcon)。

1.3 實驗方法 測量并統計患者術前的角膜地形圖數據,測量前保證頭位正、雙眼位保持水平,測量前眨眼數次以保證淚膜分布均勻,操作由同一個人完成,每眼重復測量3次,選擇最佳的圖像進行統計和分析。本研究主要對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及軸位的大小、分布進行描述,并分析其與年齡、性別及與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數大小及軸位有無關系;在分析前后表面散光的關系時,將94例患眼按角膜前表面散光大小的不同分為4組,A組散光<0.75 D,B組為0.75 D~1.5 D,C組為1.5 D~2.5 D,D組>2.5 D,比較各組相對應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均值有無差別。本研究按角膜前表面散光軸位的Gimbel方法分類方法[5],對角膜后表面散光狀態進行分類。順規散光(with the rule,WTR):45°<散光軸位≤135°;逆規散光(against the rule,ATR):散光軸位≤30°或150°<散光軸位≤180°;斜軸散光(Obilque):30°< 散光軸位≤45°或 135°<散光軸位≤15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PSS 19.0統計軟件,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角膜散光度數分布 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0.00~1 D,平均為(0.34±0.21)D。42.6%(40眼)術前角膜后表面散光<0.30 D,39.4%(37眼)為0.30~0.50 D,18.1%(17眼)散光>0.5 D。角膜前表面散光狀態:前表面散光度數平均為(1.22±0.80)D,其中散光度數<0.75 D有32眼,0.75≤散光度數<1.50 D有33眼,1.50 D≤散光度數<2.50 D有19眼,散光度數≥2.5 D有10 眼。

2.2 角膜散光軸位的分布 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軸位平均(88.32°±23.10°),經統計有88眼(93.62%)角膜后表面散光為順規散光,4眼為逆規散光(4.26%),另有3眼為斜軸散光(2.13%)。角膜前表面散光軸位平均(87.82±48.82)D,按Gimbel分類法:55眼(58.51%)為順規散光,29眼(30.85%)為逆規散光,10眼(10.64%)為斜軸散光。

2.3 相關性分析 經統計發現本例中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年齡、性別均為非正態分布,所以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分析結果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與年齡及性別無相關性。

在研究前、后表面散光大小的關系時,根據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大小將患眼分為A、B、C、D四組,分別計算角膜前表面及各自對應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均值,分別為:A組:[(0.500±0.210)D,(0.303±0.110)D]、B組[(1.052±0.471)D,(0.312±0.122)D]、C組[(1.821±0.750)D、(0.379±0.141)D]、D組[(2.910±1.326)D、(0.470±0.162)D],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與前表面散光度數呈正相關(r=0.224,P<0.05),即隨著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數的增加,后表面散光度數增加(見圖1、圖2)。

圖1 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與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的相關性

圖2 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與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數的相關性散點圖

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軸位呈正相關(r=0.255,P<0.05),即隨著角膜前表面散光軸位的增大,后表面軸位也有隨其增大的趨勢(見圖3),說明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大小及軸位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圖3 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軸位相關性散點圖

3 討論

白內障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我國白內障患者逐年增加。欒蘭[6]等對無錫市5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患病率、白內障手術覆蓋率及白內障患者的社會負擔率進行調查,結果白內障的患病率為25.43%,手術覆蓋率為75.89%,白內障盲者社會總負擔率為1.82%。因此,白內障仍是防盲、致盲的重點。

通過白內障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使患者恢復視力功能,但散光是影響術后視覺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本研究通過觀察蚌埠地區白內障患者角膜地形圖來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規律,為臨床醫生選擇合理的矯正散光策略提供參考。結果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度數及軸位與年齡、性別無相關性,與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數及軸位呈正相關(P<0.05),即隨著前表面散光度數及軸位的增加,后表面散光度數增加,兩者有一定的“吻合”或“靠攏性”,這大概與角膜前、后表面生理結構形態一致性有關[7-10]。本研究發現角膜后表面散光軸位大部分都是順規散光,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前表面散光軸位的分布是一致的。

本研究樣本量小,但是也可見角膜后表面的散光值大部分是很小的,本研究中統計發現散光度數≤0.5 D的有77眼,平均散光值為0.27 D,散光度數>0.5 D的有17眼,平均散光值為(0.70±0.17)D,可見在一部分患者中角膜后表面散光相對偏大,我們將進一步探究它對角膜總散光有何影響及它在臨床工作中的指導意義。

[1] 韋茹倩,藍正榮.白內障治療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3, 19(7):14-16.

[2] 江一峰,祝延紅,汪曦,等.臨床路徑在白內障手術治療中的應用與評價[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1,38(6):505-507.

[3] 劉偉.白內障術后散光的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08,8(2): 341-346.

[4] 高婧.白內障術后角膜散光的相關因素[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0,33 (4):290-293.

[5] Dubbelman M,Sicam VA,van der Heijde RGL.The shape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aging human cornea[J].Vision Res,2006,46:993-1001.

[6] 欒蘭,姚勇,傅東紅,等.無錫市5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患病率和手術情況調查[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4,32(6):551-555.

[7] 吳麗萍,盛耀華,王于藍,等.白內障人群的角膜散光分布[J].國際眼科雜志,2009,9(3):486-488.

[8] Zhao J,Ellwein LB,Cui H,et al.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cataract surgery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nine-province survey[J].Ophthalmolo gy,2010,117(11):2120-2128.

[9] 劉巨平,趙少貞,李筱榮,等.云南省高海拔農村多民族聚居區盲和低視力患病率調查[J].中華眼科雜志,2011,47(9):791-796.

[10] 趙家良.中國眼科醫師要堅定不移地推進“視覺2020”行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7(6):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 in the patients with catarac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s of 94 eyes which were checked by Pentacam were analyzed. The asti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rneal astigmatism was studied. Results (1)The mean 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PCA) was (0.34±0.21)D. (2)The mean axis of PCA was (88.32°±23.10°).(3)The degree of PCA and the degree of an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 were signif 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0.224, P<0.05).The axis of PCA and ACA were signif 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0.255, P<0.05). 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PCA was mostly low and with the axis WTR. There were signif i cant posti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degree and axis of PCA and ACA. This phenomenon was called “anastomosis” or “close”.

Corneal astigmatism; 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 Total corneal astigmatism; Pentacam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3.061

安徽 232082 安徽省淮南市新華醫療集團北方醫院(廖茉莉)

猜你喜歡
軸位散光度數
眼鏡的度數是如何得出的
利用OPD scan Ⅲ與傳統裂隙燈法評估Toric IOL軸位的對比研究
一種星敏感器雜散光規避方法
寶寶體檢有散光需要配眼鏡嗎
圖形中角的度數
驗光中散光問題的處理
屈光不正誤診為弱視49例視光學因素影響
隱形眼鏡度數換算
星敏感器雜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DR跟骨俯臥軸位投照對跟骨骨折臨床診斷的價值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