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巴.辛格三部小說的互文性研究

2014-08-08 20:42黃芳
藝術科技 2014年5期
關鍵詞:辛格互文性

黃芳

摘 要:本文用互文性理論對艾?巴?辛格的三部小說《童愛》《尋找愛情的年輕人》《莫斯卡特一家》之間的互文性關系進行解讀,這種解讀方法為讀者和研究者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互文性;辛格;《童愛》;《尋找愛情的年輕人》;《莫斯卡特一家》

1 互文性理論簡述

互文性理論是產生于西方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的一種文本理論。倡導這一理論的學者們認為:作為存在的基礎,語言使這個世界成了一種無限的文本,使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文本化了。文本性代替了文學,互文性代替了傳統,而互文性理論則成了理論家打破傳統的文本觀念,對文本進行解構的武器?;ノ男赃@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是,每一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絡,以此構成文本過去、現在、將來的巨大開放體系和文學符號學的演變過程。這一概念強調的是把寫作置于一個坐標體系中予以關照:從橫向上看,它將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進行對比研究,讓文本在一個文本的系統中確定其特性;從縱向上看,它注重前文本的影響研究,從而獲得對文學和文化傳統的系統認識。應當說,用互文性來描述文本間涉的問題,不僅顯示出了寫作活動內部多元文化、多元話語相互交織的事實,而且也呈示出了寫作的深廣性極其豐富而又復雜的文化內蘊和社會歷史內涵。

互文性理論的提出是有著十分積極的理論意義的,它提醒我們重新考慮常規代碼和它們轉變成各種代碼的可能性。通過自我指涉,文本的解讀被無限地推遲,文本由此獲得無限開放和多種轉譯的可能性特征,正是這些互文關系在這些文本中的運動賦予了文本全新的闡釋空間。這對于當今文學批評有著重大的意義,也為我們觀照文本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閱讀辛格的每部作品我們都能感覺到它們之間的某種聯系,構成特點鮮明的互文性或者自動互文性。本文將初步探索他的三部作品《童愛》《尋找愛情的年輕人》《莫斯卡特一家》之間所存在的互文性關系。

2 《童愛》 與《尋找愛情的年輕人》的互文性

《童愛》最初于1974年以《靈魂的遠征》為題用意第緒語發表在《前進報》上。是辛格用英文發表的小說中,唯一以第一人稱寫作的。在《童愛》中,主人公艾倫的父親是個虔誠的猶太教拉比,受著傳統的猶太教教育,在他成長的歲月里,猶太教“給他的印象只是剝奪與禁忌。沒有玩具,只有父親的經書,父親總是全神貫注于這些書中,而書中似乎產生無休止的各種‘汝不可……我從小就聽慣了他的口頭禪——‘教規不允許這么干。我干什么事都違反了教規:他不準我畫人——那是違反第二誡的;我不能說別的孩子壞話——說了就是誹謗;我不能笑話任何人——那是惡意嘲弄;我也不能編故事——那等于是說謊?!保?]而艾倫卻恰恰相反,受時風影響,整天“偷偷地閱讀門德爾?莫舍?斯弗里姆,肖萊姆?阿萊西姆,佩雷茨等人得著作,還讀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斯特林伯格,克努特?哈姆森等名家著作得意第緒語或希伯來語譯本。還瀏覽過施羅莫?魯賓博士譯得斯賓諾莎《倫理學》,讀完了一本通俗哲學史。自學了德語,閱讀了格林兄弟和海涅作品的原著。反正是抓到書就看,什么書都看,這一切都沒讓父母知道?!保?]艾倫知道達爾文理論,對于《圣徒聚會》里描寫的奇跡是否真的發生過產生了懷疑。還貪婪地吸吮關于社會革命黨人、孟什維克、布爾什維克和無政府主義者等新名詞和新概念的一切。在德國士兵到來的同時,啟蒙運動的影響也觸動了艾倫。他最終走上了與父親不同的道路,當上了作家。

《尋找愛情的年輕人》中辛格的成長史也是如此。辛格的父母都篤信宗教,父親在超俗觀念的支配下認為戲劇和文學藝術都是偶像崇拜,并具有離經叛道的傾向。佩帶假面具令人難以忍受,繪畫雕塑顯然違背第二戒律?!拔业母赣H常說,像佩雷茨那樣的世俗作家正在把猶太人引向異端。他說,他們寫的作品都是反對上帝的,即使佩雷茨帶有宗教色彩的作品,也不過是‘摻糖的毒藥,但終究是毒藥。從他的觀點來看,他是千真萬確的。讀這類書籍的人早晚要落入世俗,摒棄傳統?!保?]他的父親一心想讓他做猶太教拉比,傳承猶太習俗和文化,從小便把他禁錮在“上帝的世界”里,甚至把他與世俗世界隔離開來。他們“一聽見街頭被糟蹋婦女的呼救聲,便把書齋的窗戶扃起來”[2],怕塵世的丑惡污染了辛格精神世界的“凈土”但他卻跟隨了作家哥哥,走上了世俗世界,違反了父親的戒律,成了一名作家并移居美國,對于他的父母來說,這無疑是個悲劇。

在《童愛》與《尋找愛情的年輕人》中,性是個不變的主題?!拔宜x過的小說里,男主人公只追求一個女人,但我現在卻對所有的女性垂涎三尺?!保?]艾倫向我們講述了他如何同時與多個女人來往:共產主義者多拉?斯托爾尼茲,有夫之父西麗姬?切恩西娜,美國百萬富翁薩姆?德萊曼的情婦貝蒂?斯洛寧以及波蘭女仆泰克拉。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可憐的艾倫,正像自傳體回憶錄中的辛格一樣,因過分縱欲而厭惡性愛以至時常盼望某天晚上能在自己的床上獨眠。

但是在對待猶太教的信仰上面,《尋找愛情的年輕人》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如何被虔誠的人包圍,他們或信仰這個或信仰那個……”[2]而《童愛》中描寫的波蘭猶太人的情況卻大相徑庭,書中的人物給我們的主要印象是享樂、無為、虛無。艾倫的懷疑主義和悲觀主義使他與那些宗教信徒疏遠起來,其中主要是那些共產主義者。艾倫的情人多拉?斯托爾尼茲便是這些虔誠信徒的代表人物。她終身為之奮斗的偉大目標是在蘇聯——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定居。多拉那雙“忽閃閃的大眼睛”是她唯一吸引人的地方,那里時而閃露出“干練和持重的神色,表現出她是一個承擔了拯救人類的使命的人?!保?]

總的來說,《童愛》

瘙 爲 中處處都是自傳體小說《尋找愛情的年輕人》中辛格的影子,從某種意義上說,艾倫就是辛格,是對現實中的辛格在小說中的藝術再現。艾倫的經歷與《尋找愛情的年輕人》中描寫的辛格本人的經歷, 從他的家庭地址到他作為意第緒語作家早期的艱難,乃至他成為素食主義者的轉化過程都極其的相似。以至于當它與辛格的自傳《尋找愛情的年輕人》于1978年幾乎同時發表時,很多英文讀者認為這是根據那本自傳改編的小說。

3 《童愛》與《莫斯卡特一家》的互文性

《童愛》與《莫斯卡特一家》都是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為背景來講述各自的故事的?!赌箍ㄌ匾患摇返念}材是從20世紀初葉開始到希特勒軍隊進駐華沙為止這段時間內波蘭人的生活,描寫了一個家族的解體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家族成員各行其是,與家族的歷史陰魂發生沖突,使家族難以維系。但是,作者在小說的結尾處描繪出一幅獲得精神解放的個人各奔前程的畫面。這是由于歐洲的猶太人——辛格小說中的莫斯卡特一家——在內部行將分崩離析的關鍵時刻,由于共同的命運重新緊密團結起來:德國人就要對歐洲的猶太人實行暴力和屠殺,一個人也不會放過。因此,小說中的眾多人物都有兩個故事。一方面,我們讀的是個人的故事,他們分別受著情感、愛情、政治、意識形態或者宗教的支配;另一方面,我們又覺得只不過是在重復閱讀無休止地改頭換面的同一個故事:猶太人被反猶太主義和兩次世界大戰投入現代歷史風暴的中心。

endprint

猜你喜歡
辛格互文性
我的自由
我的自由
你拳頭的自由
《紅樓夢》與《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讀
“浪子回頭”中的倫理敘事——《基列家書》與《家園》的互文性解讀
互文性在英語廣告中的運用及其翻譯策略
看電影
手機不通
“谷歌退出中國”美方新聞報道的互文性分析
“夢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