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市對集鎮發展的功能性探討——以云南省大姚縣石羊集鎮為例

2014-08-15 00:48趙勝男王曉艷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石羊鹽區鹽井

趙勝男,王曉艷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中國歷史上集鎮的形成和發展多與集市有關,隨著集市的普遍發展,集鎮也會隨之增多。鄉間集市最初往往依托利于物資集散的地點進行定期的商品交換,繼而在這些地方漸次建立經常性商業服務設施,逐漸成長為集鎮。在集鎮形成后,大都保留著傳統的定期集市,繼續成為集鎮發展的重要因素。本論文考察的石羊鎮集市不屬于默契交易后發展而來,而是與鹽業發展相關。自西漢鑿井采鹽以來,石羊就是云南井鹽的盛產地,集市圍繞著鹽業的發展在鹽井地興起和繁榮,同時也促進了鹽井地集鎮的建設,在這一建設過程中,因集市貿易帶來的流動人口傳入了不同的文化要素,使得石羊鎮被后世的人們譽為“古鎮”。①1995年,石羊鎮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三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其“古”在歷史悠久、文化多元,這也充分凸顯了集市作為文化傳播和空間延續的重要功能。

一、石羊集鎮② 筆者將在本文中使用石羊集鎮來說明集市所在地。因石羊鎮是一個行政的區域概念,而集鎮僅是指集市所在地的地理區域,石羊本地人口中表述的是石羊街,文獻中記載的是“鹽區”,為了避免產生歧義,筆者使用石羊集鎮,指的是石羊鎮集市所在的區域中,即石羊鎮鎮政府所在地。中集市發展的歷史

石羊鎮位于云南省大姚縣城西北部,全鎮面積407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35千米。石羊鎮全境形成了南北高、溝壑縱橫交錯、地勢起伏懸殊的復雜地貌,屬于半山區鎮。石羊集鎮地(鎮人民政府所在)海拔1580米?!栋}井志》中記載:石羊鹽區 (白鹽井)的集市貿易,是隨制鹽業的逐步發展而形成并不斷擴大的。到明清、民國時期,集市已成為規模較大的商品市場,成為當地重要的集市貿易中心。③(清)劉邦瑞纂修《白鹽井志》,清雍正八年抄本,成文出版社印行。伴隨著鹽業的發展,石羊集鎮集市的歷史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新中國成立之前石羊鎮的集市貿易

據《太平寰宇》記載:“奕民取鹽,惟民自便,取鹽澤池之水,積薪燒之,以水燒炭即成黑鹽,練之又白”,俗稱白雞糞鹽,用以交易?!度A陽國志·南中志》載:“漢晉時沿南方絲綢之路轉販蜻蛉鹽”鹽商十分多,鹽泉 (鹽澤池)規模十分大,“南中共仰之,其鹽四處輻射,轉輸規模甚大?!碧拼\銷是繼三國末至隋唐后的運銷高峰,也是白鹽井食鹽生產發展、規模擴大的重要時期。唐天寶年間,中原商賈沿南方絲綢古道轉販白鹽井到永昌 (今保山)較多,中原文化不斷傳入。[1](P13)漢代開采食鹽之處,集市所在地多為少數民族,規模較小,石羊集鎮集市貿易多以物易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各民族不斷遷徙,有的進入白鹽井區。宋、元時代,隨食鹽產量的提高,集市商品成交數量也隨之增加。明崇禎九年 (1636年),擴充了鹽井,興修鹽區道路,創修五馬新橋,溝通南北通途。集市隨著鹽業帶來的商販的增加而逐漸形成,集市人數、商品數量增加,集市也有了一定的規模。清光緒《續修白鹽井志》載:“井地出鹺為二十四屬百味之主,故商販之往來”,成為南方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產區所在地成為石羊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代“生齒日繁,乾隆間住戶達1160戶。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達到3100戶?!边@時鹽井貿易已非常繁榮,出現各種貿易行業,形成天天集市的繁榮景象。集市貿易中,食鹽銷售是集市的主要商品。到清末民國初期,每天進出鹽區的馬匹多達四、五百匹,商販二、三百人。商人、馬幫大都為買鹽而來,每天鹽倉前擠滿鹽商、挑夫、牲口,購買批發食鹽后源源不斷運往各地。[1](P111)從這一段歷史來看,石羊集鎮集市貿易的發展源于鹽業,也因鹽業的發展而繁榮。

2.新中國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石羊鎮的集市貿易

新中國成立之后,1950年鹽豐縣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八支隊接管白鹽井場。1952年土地改革,國家明文廢除“丁份制”,實行私營灶戶改造,組織白鹽井生產合作社,白鹽井公私合營,即后成立鹽豐縣地方國營石羊鹽廠。這一時期,商販運銷式消失。除了促進集市貿易發展的鹽業受到國家的控制,人們的買賣行為也受到了行政控制。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對糧食、油料先后實行的統銷統購和煙酒專賣制度,商品銷售的環節受到了控制,對私營商品只許從國營商業進貨,賺取批零差價。集市貿易中,屬政府的市場管理委員會對小商販經營的小百貨、小土雜商店進行管理。[1](P119)在國家對經濟的行政干預下,石羊集鎮集市貿易較之前規模變小,無論從商家和商品數量,還是交易自由程度幾乎都在國家控制之下。作為“國家商品”的鹽對于集市貿易的發展不再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改革開放之后石羊鎮的集市貿易

20世紀70年代末,統銷統購的結束讓石羊鎮的集市貿易重新發展起來。1978年后,大姚縣對商業進行一系列調整和改革,放寬集市貿易管理,開放農貿市場,提倡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拓寬流通渠道;調整商業結構,改革批發和流通體制,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等,促進了市場的活躍。政府出資整修街道鋪面,設立商業網點,外籍行商又逐漸進入鹽區,經營衣服布料、日用雜品、五金修理。楚雄、姚安、永仁大量行商來此采購核桃、板栗、油料、禽蛋、棕片、木耳、香菌、蜂蜜、木炭、土陶等商品,裝箱運往外地銷售。1987年,集市貿易成交額為128萬元,市場日益繁榮。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形成,石羊的集市貿易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1993年以來,石羊鎮人民政府增加了對鹽區集市貿易的投入,1994年投入18萬元建成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1998年又投資20萬元修建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大牲畜市場,使鹽區的集市貿易做到了規行規市,井井有條,改變了有史以來以街為市、亂擺亂放、集市擁擠、雜亂無章的狀況,為前來經商的客商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至1999年底,鹽區集市已有注冊登記的國有、集體、個體工商戶85個,街天前來集市經營日雜、百貨的外地商達30多戶,月成交額達40多萬元。1998年至1999年,鹽區集市貿易的年商品成交額均在 500—550 萬元之間。[1](P112)

古代石羊集鎮集市的歷史映射著鹽業發展的過程與現代石羊能夠成為古鎮的重要關系。當鹽作為自由買賣與交換的商品時,附加值在于商品集散地的發展,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集鎮從起源來說首先在于“集”,集聚到達一定的規模便也就成為集鎮。把石羊鎮在歷史文獻中的描述與村民口述對比來看,現代石羊集鎮的繁榮遠遠不如清朝的歷史記載與解放之前。新中國成立之后,石羊仍然是集鎮,但卻沒有了曾經的繁榮,而是在政府的調控中滿足生活所需,經濟交往的范圍也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這也使得石羊集鎮將需要新的助力以獲得進一步發展。

二、石羊集鎮中集市的時空分布

集市可觀察要素包括集期、集市地和集市主體。集市主體指的是集市中交易的人,這一要素往往取決于集期與集市地的分布。以人們的默契交易發展而來的集市,起初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會在各種力量的干預中改變交易的時間或場所,然后隨著集市交易網絡的形成,便會有穩定的集期和集市場所空間。

(一)文獻中的集市時空體現

石羊集鎮中集市的發展先就具備了一定的交易空間,古代鹽業的發展使得現在石羊集鎮就是集市的場所?!栋}井志》中記載:“白井僅一大街自南至北為通街,其余屬后街,多小巷,每屆秋夏淤滑不堪著足。雍正六年提舉劉邦瑞捐俸采石,街巷全修,土灶鍋珉為記,載于五馬橋頭。司衙們首為米街每清晨賓川洱海各處腳人多賣米與此,每大升增價十文系滿量,其姚安大姚一路文系平量,其實一也。惟江右雜貨鋪暨大理永昌布。不離舊井上下及蕭公祠左右則隨地可賣大抵。五井以柴街為擁擠。采訪米市,今在署前余稍易米矣。郭存莊井舊志南北通街總為一市,諸貨并集,惟易米在司衙大門外。柴系各井隨到,聽買其余貨物。舊井居多,每廟春夏秋,街道淤滑。雍正六年提舉劉邦瑞采石捐修。采訪日中為市,無限期。蓋售鹽,買薪不可一日,問非如他出城鄉有街期,也惟市肆鱗次街,道狹窄,人馬雜沓,有肩摩殺轂之象焉?!雹?清)劉邦瑞纂修《白鹽井志》,清雍正八年抄本,成文出版社印行;(清光緒) 《續修白鹽井志》,由大姚縣檔案館提供。從該文獻記載中可看出,石羊集鎮與集市在清代已相容發展,即“鎮”與“集”共存于同一空間當中。已經存在著商品專賣的街區,如“米街”和“柴市”。集鎮中的街區也有了一定的規劃和建設。

關于集期,《續修白鹽井志》記載:“各處府州縣地方定期為市有一四七街,有三五八街,有三六九街,有逢五逢十街,惟白井不關期而常市自朝至暮,據聽交易者之自便?!雹倏梢?,集市的時間是“常市”,且“自朝至暮”。整個石羊集鎮中最為繁華的地方是五馬橋。五馬橋修于明崇禎年間,清朝雍正年間擴建后成為夜間士民休閑、購物、聚會的地方,到民國時期夜晚燈火通明,這一情景還被刻成浮雕存于孔廟一側。在五馬橋下右,有道光二十七年 (1847年)云貴總督林則徐題書的“精華重地坊”。[1](P112)20世紀60年代的“水淌石羊”,沖毀了這座古橋,石羊歷史上的繁榮也僅在文獻的記載當中。明朝文人所作的《五馬夜市》,刻畫了五馬橋集市的場景:“十里長衢一路通,畫橋飛跨碧流中。四周山色沉云黑,一派燈光賽日紅。交易不需營龍斷,低昂何必藐兒童。人生若有相如志,五馬翩翩過彩虹?!保?](P138)

(二)現代石羊集鎮中的集市時空

20世紀60—70年代,統銷統購使得石羊集鎮中集市漸漸蕭條,也無集期可言,人們都在集鎮中的供銷社里購買生活所需,已無外來商販,商品的種類與數量相對固定。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石羊集鎮集市中恢復了商品自由買賣,集期由政府統一規定為周日。1986年農歷正月十三日,石羊鹽區恢復了民族傳統節日“開井節”,有來自省內外客商和縣內外個體工商戶在節日中進行物資交流。20世紀90年代,“各種傳統工藝又在石羊鹽區發展起來,特色產品在市場上走俏。風味小吃店也恢復了以往的傳統特色,生意興隆,特別是星期日趕集,山鄉各群眾熙熙攘攘,商品交易十分活躍。民族傳統節日如春節、開井節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附近及相鄰州縣賓朋齊集井區,集市熱鬧歡快,服裝展銷等商貿活動日趨活躍?!保?](P112)

據筆者調查,現在石羊集鎮集市可分為三類:每日的早市、周三集市和節日集市。

早市的交易主要以蔬菜瓜果為主,銷售區域集中在原五馬橋附近的街道上。早市的時間通常為7——11點半,主要以日常食物的買賣為主,賣家和買家多為附近的村民。周三的集市規模覆蓋了石羊集鎮的主街區,主要包括固定商鋪和流動的商販。整個石羊集鎮的固定商鋪共有200家。②上表數據來源于2012年7月18—28日田野調查統計。除周三,固定商鋪中一部分商鋪會開門營業。流動商販擺攤的位置集中在象鄰街和寶泉街,主要在街道邊擺攤。流動商販的擺攤位置具有一定的專區劃分,如家禽主要在象鄰街的最西邊,服裝區則在緊靠孔廟和石羊小學的大塊空地上 (為鹽廠的舊址處),水果商販主要在農貿市場外的街道兩邊。周三集市中還有一個專門的牲口交易市場,位于集鎮的最西北邊。這個牲畜市場使用于1998年,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由石羊鎮鎮政府投資修建。主要交易的是牛、馬、騾等大型牲畜以及雞、鴨、鵝等家畜,當地人稱這個市場為騾馬市場。賣家主要為附近的村民,買家有來自大姚、四川等地的商販。節日集市是節日中的集市,表示其集期是節日。石羊鎮的節日主要有農歷正月十三日的開井節、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的跑馬會以及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節。節日中的集市帶來了更多的商販和參觀游玩的人,更加體現了集市的娛樂功能。

三、集市對石羊集鎮發展的功能體現

商品表現了集市外顯要素,也體現了集市滿足其主體需求的功能特征。而集市的內在功能可通過集市場域——集鎮的特征表現出來。至1958年之前,石羊鎮在行政規劃上一直以“縣”的規模存在,可推見其在這一大區域中經濟、文化和政治的地位。然而,一個區域的重要性不是與生俱來的,鹽業的發展使它成為了經濟中心,而能夠成為行政中心,則還要依托經濟決定論下文化與政治地位的確保。集市在其中的作用就不可低估,既促進了文化在石羊集鎮的交流,也帶來了更多的流動人口,擴大了集鎮的規模而使得政府重視對集鎮 (集市地)的建設。這便是集市對于集鎮發展的重要的功能性體現。

(一)推動石羊集鎮文化的塑成

文化在流動,必然有文化介質的參與。以人為介質的文化流動,是一個雙向性的文化傳播,表現出了更多的自主性與能動性。集市就是文化在石羊集鎮傳“入”和傳“出”的重要介質。趕集之日,人們把不同文化帶到集市中,在這一固定的場域中交流;集期結束,人們又帶著文化離去。以集市為載體的文化傳播,傳播的地域遠比那些沒有集市的村寨要寬闊得多,而集市的規模對于文化傳播的地域也起到重要的制約作用。[2]隨著石羊地區食鹽的不斷開采外銷,鹽區的集市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貿易增多,使大量的商人從四面八方進入石羊境地進行商貿活動。石羊也因此成為中國南方絲綢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1](P90)

商販們的活動促進了宗教人士把外來宗教文化傳入了石羊。如唐朝中原商賈大量進入石羊鹽區進行物資交流,隨之,道教分“火居”、“清修”兩派傳入石羊;明朝,佛教也隨鹽業商品的流通大量傳入石羊鹽區,信佛教青年日漸增多?!栋}井志》中“古跡志”記載:僅石羊鹽區就有“觀音寺、龍泉寺、龍吟寺、天臺寺、妙華寺、白靈寺、寶蓮寺”等七寺八閣九圣庵。伊斯蘭教于元朝傳入石羊。天主教則在清朝末期傳入。[1](P92)除了宗教文化,還有元朝傳入的儒家文化,是現代石羊文化的代表。

(二)促進石羊集鎮的規劃建設

集鎮內部結構的主要特征,是商業街道居于核心的地位。商業街道則包括了固定商鋪以及集市所占的集鎮的街區。因此,集市的規劃與建設與集鎮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石羊集鎮的發展過程中,集市是政府發展集鎮建設的重要方面。

石羊鹽區為歷代鹽官、提舉司駐地,清代除對鹽道進行整修外,開始重視對及時街道的建設,“伐石陶磚,將關內街道自西向東,自南向北,下筑沙土,上砌條石,旁開溝道以疏積水,逐一親臨監,務期堅固垂久,不用地方一夫,不費灶戶一錢,頓將從前官路之崎嶇險厄,街道之坑洼傾圮者,盡皆蕩蕩平平?!薄傲Χ且?,不憚勞瘁,不避艱險,晝夜在工者3月有余,而告厥成?!边@項工程完工后,及時面貌蔚為改觀?!耙灾滦新酶栌谕?,腳人謳于路,商賈患于市廛?!雹?清)劉邦瑞纂修《白鹽井志》,清雍正八年抄本,成文出版社印行。清代時期石羊集鎮就頗具規模,時常也有二、三千人居住市鎮。1912年置鹽豐縣,井區成為縣城所在地,市鎮建設規模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20世紀80—90年代,市鎮集市建設快速發展,范圍擴大,年成交額在500—600萬元之間。1993、1998年投資興建集貿市場,結束以街為市的歷史,方便集市貿易。[1](P109)1999年鎮政府還完善城市市鎮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影響城市市容市貌的18個廁所進行拆除,對香河兩岸占地建筑的5戶居民10間房屋進行強制拆除,對鹽區街道的房屋進行拆除,對較為擁擠狹窄的街道進行拓寬,使街道最寬地段達到24 米。[1](P109—111)

從上述看,政府對于集鎮的建設中,集市是必須規劃的重要公共空間,從街道到商鋪,以及相應的公共設施和管理都必須納入規劃。從一個側面來說,集市的規模與集鎮發展程度成正比關系,而集市的規模與集市覆蓋的地域網絡和集市主體相關,因此,集市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政府對集鎮的規劃建設。

四、石羊集鎮集市新功能的思考

隨著鹽產業的衰落和鹽經濟支柱的弱化,石羊集鎮的角色也從資源開發型經濟向旅游文化為主的服務型經濟轉換,區域以鹽產業所產生的聚集效應雖然消退了,但千年的發展給古鎮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正在被開發出來作為旅游資源。[3]現今,文化旅游業已成為石羊的重要產業之一,“1995年石羊鎮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是云南省60個特色旅游小鎮之一,也是楚雄重點開發的四個旅游古鎮之一,2010年5月被正式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石羊古鹽井群于2012年年初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保?]在開發旅游的過程中,石羊鎮主要走“政府主導、企業為主”的模式,主要方式是招商引資、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從石羊古鎮與麗江、大理等古鎮的旅游業相比,石羊古鎮還處于初步開發階段,游客的數量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節日和祭孔大典中。對比來看,集市和旅游的共同特征都是把一群具有“目的”的人們聚集到一個地方來,這一“目的”就包括了娛樂功能。因此,可在開發石羊集鎮旅游的同時考慮結合集市的功能和街區中的集市規劃,把石羊集鎮集市的時空特征加入到旅游開發的要素中去,通過集期的穩定性和商品的特色性吸引更多的游客消費。另外,專業集市 (如騾馬市場等)的鞏固建設有利于擴大集市的覆蓋范圍,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更多非本地人來到石羊,增加文化傳播的途徑,吸引那些對石羊古鎮有異文化震撼的游客。集市對于當今石羊集鎮的功能就在于通過擴大古鎮文化傳播的范圍,達到旅游宣傳的目的,繼而提高“集”與“鎮”在旅游中的發展融合程度,重新達到歷史中鹽業發展時石羊集鎮的繁榮。

[1]大姚縣地方志辦公室.大姚縣鹽業志 [Z].楚雄:楚雄日報印刷廠,2002.

[2]張躍,王曉艷.少數民族地區集市的文化內涵分析——透視曇華彝族“趕街”[J].思想戰線,2010,(6).

[3]訚柏.古鎮的興衰對滇中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云南楚雄黑井和石羊鹽業古鎮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4]石羊鎮人民政府內部資料.石羊鎮文化旅游業發展情況匯報 [Z].2012年6月13日.

猜你喜歡
石羊鹽區鹽井
陰謀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遼寧凌源兩處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關問題
黃河尾閭河道及河口區水體與懸浮顆粒物重金屬和砷沿程分布及生態風險
清乾隆朝改劃鹽區探析
悠悠“石羊”情
小學語文低年級段寫話教學有效性探討
清末川邊改土歸流前期西藏東部鹽井社會狀況及周邊環境考察
石羊
叩訪鹽井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