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田互控案”與雍正帝對科甲朋黨的認識

2014-08-15 00:53
關鍵詞:雍正帝雍正官員

何 濤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2)

一、“李田互控案”始末

雍正四年 (1726年),發生了一起對朝局產生一定影響的互控案。剛剛調任的直隸總督李紱入京覲見,當面參劾時任河南巡撫的田文鏡禍國負民。隨即,又疏糾其“信用奸邪,賢否倒置”[1]。李紱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在路過河南時,無法容忍田文鏡對士人出身官員的態度,他對下屬的州縣官要求較為嚴苛,動輒題參。此前不久黃振國、張玢、邵言倫等人即相繼遭到田文鏡題參。雍正三年十一月,田文鏡題參信州知縣黃振國“狂悖貪劣,實出異?!保?]。當時有傳言說,黃振國已被田文鏡害死在獄中,李紱為黃叫屈,又把這種傳言告訴了雍正帝。而雍正帝并不相信李紱的一面之詞,便把李紱的奏折裁去姓名發給田文鏡,令他回奏,同時派出欽差大臣赴豫審理黃振國案。田文鏡在回奏中巧妙地找到了科甲朋黨這一大題目,說黃、張、邵等人都是康熙四十八年進士,他們互相援引,朋比為奸,互相包庇,而李紱跟他們本是同年,這樣就把矛頭隱隱地指向了李紱。局面開始朝著不利于李紱的一面轉化。

科甲官員結黨行徑素來為雍正帝所嫉恨,田文鏡的回奏助長了他的疑慮。而欽差大臣對黃振國案也做出了有利于田文鏡的判斷,因黃振國并沒有被害死在獄中,而是被押解到京。這讓雍正帝對田文鏡愈加信任,對李紱的置辯持厭煩的態度。聯想到李、蔡的密切關系,雍正帝不禁開始懷疑李紱與蔡珽搞朋黨活動,便把李紱調離直隸總督,改任工部侍郎,同時把蔡珽降為奉天府尹。田文鏡在這場激烈的政治角逐中,取得了初步勝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雍正四年十二月,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上疏參劾田文鏡,據《雍正起居注》記載,雍正帝當時大怒,說他所參內容與李紱完全相同。 “其中所言黃振國、張球、邵言倫、汪諴等事,與從前李紱自廣西來京陛見時所奏,一一吻合”,“謝濟世所奏各款,事事皆虛??梢?,公道在人,難于掩蔽矣”。并在上諭中訓斥謝濟世“身為言官,背公懷私,朋比結黨,竟造作并無實據之言,轉相買囑”。謝濟世自然難逃罷官的厄運,被雍正帝發往阿爾泰軍前效力。缺少政治斗爭經驗的謝濟世未曾想到,自己的奏疏非但沒有挽救時局,反使雍正帝更加堅信了李、蔡等人在進行朋黨活動:“黃振國、張玢、邵言倫暗結黨援,搖唇鼓舌,將本身所犯之罪巧為掩飾,布散浮言,鉆營李紱,密奏朕前?!保?]雍正帝覺得,謝濟世參劾田文鏡的行為,必是李紱在幕后指使。幾年后的雍正七年,謝濟世頂不住壓力,違心地承認自己上疏是受李紱等人指使。雍正帝就把李紱投進監獄,并判蔡珽斬監候。而與科甲官員對立的田文鏡卻備受雍正帝的信任,平步青云,雍正五年,被特授為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還享受“抬旗”的榮耀。至此,田文鏡在這次朝局變動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其實這起互控案的起因在于田文鏡偏聽偏信,誤參了幾名科甲出身的州縣官。而本案的轉折點就在于田文鏡深諳雍正帝的心思,找到了科甲官員結黨的敏感題目,讓一向謹慎的雍正帝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平心而論,李紱等人并未結黨,卻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李紱冤案的發生,多少也有點咎由自取的成分。雍正帝對科甲官員一直心存芥蒂。馮爾康在《雍正傳》中提出:“當康熙帝廢太子時,滿朝官員傾心于允禩,其中的漢人官僚絕大多數是科舉出身,允禩的寬仁,也深得士人之心,這就必然造成雍正帝對科甲人的隱恨?!保?]這當然只是一方面。另外,敏感多疑的雍正帝堅信,科甲官員更易于結黨,他在上諭中說道:“乃科甲出身之人,不思秉公持正,以報國恩,相率而趨于植黨營私之習,夤緣請托,朋比袒護,以至顛倒是非,排陷報復,無所不為。風俗人心之害莫過如此?!保?]

二、科甲官員結黨的歷史淵源

但是,雍正帝的疑慮不無道理。作為士人進身之階的科舉制,早已弊竇叢生??婆e制自隋唐時期創立,明清統治者已經把它發展到極致。一級級的考試,確保士人們通過“正途”獲得官位。一般來說,童生首先要經過當地知縣以及知府主持的考試,府試通過后,才能參加由本省學政主持的院試,錄取者即為生員。接下來,他還要參加“科考 (取得鄉試資格)、鄉試,復試(鄉試放榜之后)、會試、殿試”,而中式名額一般都很少。鄉、會試放榜后,清廷制定了嚴格的對中式試卷進行復核檢查的磨勘制度。而參加會試而落榜的舉人也可以通過正途,即“揀選”的方式獲得官職,因此,鄉、會試成為士人們能否晉身官場最為關鍵性的考試。而這兩個級別考試的主考官,都是通過“考差”的方式,由禮部向皇帝引見,最終由皇帝欽命。主考官的職責就是閱卷,決定應試者的名次。在當時慘烈的競爭中,應試者一旦中式,對主考官感恩戴德,稱主考官為“座師”,同考官為“房師”,和自己同一年通過考試的考試者被稱為“同年”。因此,科舉中式制度很容易形成一個個的私人集團,這為日后科甲朋黨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翱萍姿J師生,凡遇一切事件,無不暗為關照。及門生外升道府州縣,于師生同年處所,必須留贈銀兩,名曰別敬”[6]。關于科甲官員朋比結黨的危害,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有過一段深入的描述:“朋比膠固,牢不可解。書牘交于道路,請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可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黨傾軋,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顛倒之,皆此之由也?!保?]

科舉考試中這種看似牢不可破的師生關系,必然會被帶進官場,而清代的官場受這種風氣影響尤甚。突出表現在,許多下級官員與朝中權貴并無科甲師生關系,但他們甘拜朝中權貴為老師。清代著名漢學家錢大昕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今之最無謂者,其投拜之師乎?外雅而內俗,名公而實私。師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傳道解惑無有也。束脩之問,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籍于師者,師者勢也,質疑問難無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師矣?!保?]我們不難得知,無論哪種原因而結成的師生關系,都是官員們根據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形成的,勢必會對朝局產生一定的影響。其實,官員們這種“拜師”風氣,自從唐朝科舉興盛之時就已經風行,以后各朝代都不能有所避免。此種積習豈是皇帝一紙詔令就能禁止得了!下級官員們為了有所依托,紛紛投機鉆營,打通關節,為自身尋求政治靠山,這已成了官場上的慣例,正所謂“雖堯、舜復生,能去在朝之四兇,而不能息天下之關節也”[7]。

科甲官員們的結黨傾軋在當時蔚然成風??婆e初興之際,考試內容較為靈活,確實也培養出一批學貫古今、經世致用的人才。然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推行“八股取士”,明成化以后漸成定制。清朝的科舉考試完整地繼承了這一文體,士子們在論述“四書”題時要用固定統一的格式,這本無可厚非,但所論的內容都要根據朱熹的注釋,所謂“代圣人立言”。隨著時間的推移,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僵化,在這種情況下,士子們視“四書”為科舉晉身的敲門磚,對先賢圣哲們的原著皆棄而不讀, “今以書坊所刻之義,謂之時文,舍圣人之經典,先儒之注疏與前代之史不讀,而讀其所謂時文,時文之出,每科一變,五尺童子能誦數十篇而小變其文”[7]。為此,清廷也曾經嘗試著做一些改變,康熙二年,禮部議復:“停止鄉、會試以八股文取士,改用策、論、取士?!钡扔诟鞣矫娴膲毫?,康熙七年時又重新恢復了八股取士制度。

誠然,科舉制用一級級的考試選拔士人,但錄取的名額卻十分有限,應試者的命運幾乎系于主考官之手,一旦中式,很容易與主考官形成某種親密聯系。而所學的內容又僅僅局限于考試的范圍,這些晉身成功的士人,很難擁有經國濟世的情懷,相反“易視天下國家之事,以為人生之所以為功名者,惟此而已”[7]??婆e制原意在于選拔人才,但在實行的后期,卻走向了制度設計初衷的反面,成為滋生朋黨和腐敗的溫床。

三、雍正帝對科甲朋黨的認識

在“李田互控案”之前,清廷就發生了多起朋黨擅權納賄的大案,突出的有康熙時期的索額圖、明珠案,雍正初期年羹堯、隆科多案,這些案件的參加者多為滿洲勛貴,以及因受寵而紅極一時的漢軍旗人。明珠的擅權,已經到了公然違背帝意的地步。而作為漢軍旗人的年羹堯恃寵驕縱,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雍正帝的權威。從這些朋黨的領袖及主要參與者來看,他們都不是科甲官員組成的朋黨。與這些朋黨相比,科甲官員結黨的規模較小,多表現為請托鉆營,互相包庇,因循茍且,并未危及皇權的統治。同時,上文已提到,李紱等人并未結黨,而雍正帝懲治李紱等人,可以看作對其他科甲官員的警告,表明了自己對于科甲積習鮮明的態度。

康熙帝對朋黨案件的處理歷來從輕,比如索額圖案,康熙帝在獲知索額圖貪贓枉法、結黨納賄的事實后,卻并沒有對其做任何懲治措施,而是以頒布御旨的方式,讓索額圖本人知曉自己已經不再蒙受帝眷,使其自覺地以疾請求致仕,康熙帝還授予索額圖領侍衛內大臣一職。對于明珠案,康熙帝幾乎采取了同樣的方式。究其原因,是因為康熙帝受歐陽修理論的影響?!叭舴蚣骋祁?,不矜己長,同寅協恭,共襄國事,如歐陽修公所云,君子同道為朋者,是又不可以朋黨論也”[9]。還有,康熙帝在位時期,滿漢關系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是當時官僚朋黨之風熾烈而復雜的原因之一”[10]。這使得康熙帝在處理朋黨集團的一些關鍵人物時,不得不投鼠忌器。但康熙帝對官僚集團,特別是科甲官員中普遍存在的朋比請托之風是十分厭惡的,他將是否投機鉆營作為選拔大臣首先考慮的條件之一。本來“薦舉”和“會推”制,在明代一直是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與地方督撫的“題補”權相同的是,都不經過吏部的銓選,在一定程度上,臣僚們被給予選拔官吏的權力??滴醯垡苍鴮掖蜗略t,要求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將道府以下知縣以上的官員,擇優推薦到中央任職。但是,康熙帝對實行的效果并不滿意,他發現在選拔官吏的過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夤緣鉆營的現象,于是下發諭旨“禁九卿毋得保舉同鄉,及任本省官”[11]。他要求官員們在選拔官吏時要一心為公。而與“薦舉”制相關聯的“會推”制,在康熙五十一年被廢除??滴醯鄄辉賹嵭小皶啤?,是因為其存在著和“薦舉”同樣的問題,官僚們不能實心任事,朋比請托之風橫行, “九卿或不據實舉薦,有此次將彼意中之人薦出,冀下次想報者,有薦其門生、同年、同鄉、親友者。會推理宜虛公,豈可一二人專擅?”[12]

再比如說“行取”?!靶腥 钡胤焦俚街醒霌慰频酪宦?,同樣作為明朝時期的舊制被清朝統治者所承襲??频拦俨煌趧e職,他們專門負責把民間的疾苦上達天聽?!靶腥 敝频谋疽饩驮谟诎岩恍┯兄鶎庸ぷ鹘涷灥闹菘h官員拜為科道,提高科道官員的整體素質。清代的“行取”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地方上選拔上來的州縣官不能馬上考選科道,“必須先以中央六部的主事挨班補選,方得考選”[13]。而且“由部論俸,而不由特?!?。被“行取”者必須是食俸三年,而且須是“正途”科甲出身,那種不論俸次,形式靈活的“行取”在清代很少實行,真正有才能州縣官很難提拔到科道衙門任職?!翱频缆毸狙月?,必使品行卓異,歷時務者居之,舊例行取考選,出自睿裁。今惟論俸,以道府之郎中挨補,非設官本意”[14]??滴醯垡苍铝畹胤蕉綋岚炎约汗茌爡^域的地方官通過“行取”的方式遴選上來。然而,一位巡撫在給康熙帝的奏折中提到,在“行取”知縣的過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營私舞弊的現象,“保題行取知縣時、不能無情托之弊”[15],從此,中央吏部和地方督撫的“行取”之權被逐漸剝奪殆盡。由吏部“論俸”的好處在于,相對較為公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夤緣請托的現象。為此,康熙帝把“論俸”上升為實行“行取”的不易之法。為此,清人這樣評價:“人主非不愛惜人才,而終不能與法爭勝?!保?6]

一言以蔽之,為了杜絕官僚集團中朋比為奸、請托鉆營的積習,清廷做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但卻無法從根本上禁絕。相反,康熙帝在他執政后期,實行“寬縱”之政,官員們的這種陋習變的愈發不可收拾。雍正帝上臺伊始,要革新政治,勢必要與這種官場積習做堅決的斗爭。

與乃父不同的是,雍正帝運用鐵腕手段對科甲朋黨問題進行整飭,因為科甲官員結黨營私行為嚴重,在政治上容易表現為因循茍且,得過且過,這必然對雍正帝推行新政產生消極影響。他上臺伊始,就宣布由他親書的《御制朋黨論》,其中講道:“宋歐陽修朋黨論為邪說,曰君子同道為朋。夫罔上行私,安得謂道?修之所謂道,亦小人之道耳……朕以為君子無朋,惟小人則有之?!泵鞔_地表達了自己對于朋黨問題的態度,針對年、隆結黨擅權的大案,雍正帝毫不猶豫地嚴懲了主要責任人,而對于科甲官員的結黨行為,雍正帝更是深惡痛絕,因此,田文鏡那份捕風捉影的奏疏,讓局面很快就發生了逆轉,在官員的任用上,吏部根據雍正帝的授意,制定了師生回避的條款。然而,以“洞悉下情”而自居的雍正帝對科甲官員的結黨問題還是有著獨到的見解。前文中曾提到,順治帝曾對科舉中式者拜主考官為師的習氣下了專門的禁令。但雍正帝卻對此風氣并不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是人之常情,但師生、同年之情誼決不能成為結黨營私、夤緣請托的理由,即為師生同年,要互相勸誡,杜絕結黨營私,“朕非禁絕爾等師生之分誼,欲其不相往來也,誠使師生同年,平時互相規勸,飭以道義,勵以公忠,各為國家分猷宣力……且爾等以師生之誼,情同父子,則為父兄者自當教子弟以正,豈可使之夤緣請托而不知恥乎!為子弟者自當事父兄以禮,豈可與之夤緣請托而不知非乎!”[17]在比如“薦舉”、“會推”制,康熙帝曾禁止九卿保舉同鄉、師生、同年,而雍正帝上臺伊始,就下發了這樣一道上諭:“知人則哲,自古為難,朕藩邸不與朝臣往來,大小官吏不能悉知。今臨御之初,簡用人才,諸大臣久任股肱,內而大臣以及閑曹,外而督撫以及州縣,或品行端方,或操守清廉,或才具敏練,各據真知灼見,具折密奏。素日同僚共事,或同鄉、同年、門生、親戚、子弟,俱準保奏?!保?8]所謂“舉賢不避親”。雖然雍正帝對在官員選拔過程中的舞弊現象非常不滿,但他仍寄希望于科甲官員們能夠一心為公,摒棄私念,這一點,雍正帝和乃父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這當然也和雍正帝的執政風格有關,雍正帝堅信“有治人既有治法,法久弊生”,這讓他不惜破壞成例,讓一些低級官員得到越級提拔的機會。為此,當他得知“舉薦”官員中的請托營私現象后,并沒有廢止“薦舉”的實行,只是由原來的九卿“明?!备臑椤懊鼙!?。雍正帝希望有才能的人能夠迅速提拔到重要的崗位上??梢哉f,求賢若渴的雍正帝勇于破除“師生”、“門生”的陳規,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

但是,“人才”的主要來源,依舊出自于科甲官員集團,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所以,雍正帝雖然有意打擊一些科甲領袖,但整體上對科目人仍然十分優待。雍正元年,舉行恩科會試,因天氣寒冷,雍正帝破例讓士人們在太和殿內書寫試卷。雍正四年,李田互控案正在進行,因清代鄉試有取副榜的制度,這一年的鄉試,雍正帝就下令,“直省五經副榜及兩中副榜者,準作舉人一體會試”[19]。這更是前無古人的創舉。誠如雍正帝自己所言:“若舍爾等讀書之人,則將以何等人為可用!”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知,雍正帝對科甲官員并沒有表現出厭惡的態度,相反,他還在百般拉攏科甲人,希望這些科甲人僅僅效忠于自己,而不是和他們的“座師”、“同年”搞朋黨關系。在這次互控案中取得全面勝利的田文鏡,一直受寵不衰,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田文鏡不是科甲出身,而是因為他是“孤臣”,是雍正新政最堅定的實施者,完全秉承帝意,不徇私情,使自己經常處于眾人唾棄、孤立無緣的境地,這才是雍正帝所欣賞之處。

[1](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卷27·內閣學士原任直隸總督臨川李公傳[M].北京:博文印書館,1990.

[2]朱批御旨·田文鏡奏折·雍正四年六月十一日折[Z].

[3]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起居注·四年十二月初八諭[M].北京:中華書局,1993.

[4]馮爾康.雍正傳·第六章·圍繞士人的矛盾和政治斗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上諭內閣·雍正七年十一月初五日諭[Z].

[6]清宣宗實錄·卷241·道光十三年七月甲申條[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

[7](明)顧炎武.亭林文集·卷1·生員論中[M].北京:中華書局,1925.

[8](清)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卷6[C]//錢大昕.與友人論師書.北京:中華書局,1992.

[9]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六年七月丁巳[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朱誠如.清朝通史.康熙朝分卷下·第4章·官僚集團的黨爭[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11]趙爾巽.清史稿·志第84[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55[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3](清)王慶云.石渠余紀·卷1·記薦舉[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14](清)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卷17[C]//任源祥.銓法.北京:中華書局,1992.

[15]清圣祖實錄·卷218·康熙四十三年十一月甲申[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

[16](清)王慶云.石渠余紀·卷2·記行?。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17]上諭內閣·七年十一月初五日諭[Z].

[18]清世宗實錄·卷1·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壬午[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

[19](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9[M].北京:中華書局,2005.

猜你喜歡
雍正帝雍正官員
雍朝戲事——從《活計檔》看雍正帝與宮廷戲曲的發展
雍正款琺瑯彩藍料山水圖碗
雍正:精細典雅
從借戲韜晦到節戲治吏——雍正帝執政前后戲劇理念變化及其影響
時尚達人:雍正
泥塑彩繪雍正帝坐像
官員在線
官員在線
官員在線
萌萌噠的皇帝朱批雍正:朕就是這樣漢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