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問題探析

2014-08-15 00:51張國忠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大眾文化文化產業大眾

張國忠,張 輝

(佳木斯大學 物資管理處,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崛起于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和市場經濟的沃土為大眾文化在中國文化領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在短短的時間里,大眾文化在社會主干性文化領域中,便迅速壯大為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態勢。它無時無刻地不影響著老百姓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和行為方式,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關注與研究,進而使之成為有利于我國現代化進程發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一、大眾文化的界定

對“大眾文化”這個概念的界定,理論界一直都存在著分歧與爭議,從不同的理論、方法和視角進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界定。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是指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廣播、廣告、電視、電影、報刊、雜志等流行于人民大眾的通俗文化。中國學術界也曾對大眾文化進行過多角度的界定。金元浦在《定義大眾文化》一文中指出:“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的范疇,它主要是指興起于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是由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王一川在《當代大眾文化與中國大眾文化學》一文中,對大眾文化所下的定義是“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

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論述,本文認為所謂的大眾文化應該是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與市場經濟及大眾相伴而生的,借助大眾傳播媒介,受市場規律支配的文化產品,包括流行音樂、藝術廣告、小說、電影、電視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是一種消費性文化、商業性文化,它不僅具有以盈利為目的的一般商品的共同特點,而且也具有文化內涵,它還具有一種因文化底蘊而烘托出來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即具有文化特點。甚至可以說“大眾文化”是“大眾的”“文化”,它的群眾性、通俗性,以及它對普通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的準確表達,是精英文化及高雅文化所無法企及的。

二、中國大眾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大眾迅速崛起于20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已蓬勃發展為獨立的、本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大眾文化,為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重新設置了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架構,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眾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國迅速發展壯大,具有其產生的背景和基礎。

首先,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為大眾文化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使中國擺脫了計劃經濟等許多舊思想觀念的束縛,使“兩個凡是”,“姓資姓社”等腐朽觀念被突破。堅持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理論而進行的改革開放,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形成,為大眾文化在中國的形成創造了現實可能性,這種現實可能性,推動了整個社會文化向人性化、普及化的方向發展。

其次,市場經濟制度確立和完善,為大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現實生活,逐步追求個性解放,而大眾文化正是關注人們的現實感受,滿足人們對個性文化的需求。同時,市場經濟制度的運行,也為中國打開了世界的大門,市場調節控制產品的生產、銷售,受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市場化的大眾文化也迅速發展起來。

再次,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為大眾文化的產生、發展、壯大提供了寬松的社會環境。建國初期,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使我們黨成績顯著,但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使人們逐漸以本身的感情需要為出發點,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項文化活動中,這種強烈的文化需求,也催生了與之相適應的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外開放中,西方大眾文化的傳播,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消費理念,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的民眾,這對產生與發展中國大眾文化具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大眾文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大眾文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首先,大眾文化開辟了新的教育渠道,為提高中國大眾綜合素質起到了促進作用。國家的發展與壯大,最終依賴于國民素質的提升,而提高國民素質,僅靠正規的學校和專門的教育機構還是遠遠不夠的,大眾文化拓展的教育途徑主要是人們接受的電影、電視、體育、文藝等活動,向人們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藝術審美常識,為大眾提供了可以提高其素質的精神文化產品,使大眾在輕松愉悅中,便接受了教育與熏陶。

其次,大眾文化產業取得的經濟效益,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持。據報道,2012年中國國內文化產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其中,大眾文化產業占據著重要的份額。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文化發展的支持,大眾文化的多樣性、靈活性、廣泛性,使文化產品的開發、生產、收益,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尤其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越來越高,大眾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領域中所占的地位會進一步提升。

再次,大眾文化突破了藝術與非藝術、審美活動與日常生活的界限,使審美與藝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普及。大眾文化的發展,使審美活動走出歌劇院、音樂廳、美術館等高雅藝術場所,進而走進街心公園、休閑廣場、購物中心、體育場館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空間,使文化活動、審美活動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交、休閑、購物緊密相連。

2.大眾文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首先,經濟利益的驅動,使大眾文化降低了文化本身的教化功能。大眾文化在創作和傳播過程中,更加注重完美、虛幻、吸引人們注意力和激發人們熱情,使許多人深陷其中,分不清現實與虛幻,進而向往虛構世界和不滿現實世界,以致整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扭曲和改變。

其次,大眾文化嚴重地危及著其他文化的正常發展。大眾文化通過商業炒作的渲染,不斷拓寬發展空間,很大程度地沖擊著其他文化,甚至一定程度地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再次,西方大眾文化的涌入,使西方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也滲透到了中國大眾文化的產品中,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威脅和干預。

四、發展我國大眾文化的建議與對策

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應該是中國特色的、是科學的、是中華民族的,更應是具備社會主義性質和為人民服務的大眾文化,但是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必須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規范。

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大眾文化必須依據我國的社會發展實際,滿足我國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科學合理地規劃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必須增強國家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2.明確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目標和建設任務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目標是凝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種力量,加快中國文化事業的建設步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面、健康、有序的發展中國大眾文化。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遵循大眾文化發展規律,培養大眾文化精英人才,創建大眾文化產業體系,形成符合中國實際要求的大眾文化運行機制,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大眾文化產品。同時,還要積極踴躍地參與世界文化活動,實現中國大眾文化的國際化。

3.建立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價值體系

中國的大眾文化,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大眾文化具有商業性,但大眾文化更具有文化性,它不能僅像一般商品那樣只是為了資本的增值,它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兼固社會效益,這也是大眾文化與一般商品的主要區別。只有這樣,大眾文化才能擺脫金錢利益至上的罪名。

4.發展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產業

西方國家大眾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尤其是美國,其大眾文化經過近百年的錘煉,呈現出了生產模式工業化、發行模式商品化、投資模式市場化的態勢,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鏈條。而我國的大眾文化,發展時間短、成熟程度低、文化產業輸出能力較弱,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機制,進一步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定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資政策,建立一個高效、綜合的文化產業融資格局。同時,還要求文化工作者們在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不斷創新,創建屬于我們中國自己的民族品牌,博采眾長,汲取不同國家大眾文化的精髓,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尤其是要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為中國大眾文化的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最后,還應進一步完善與中國大眾文化發展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加強文化領域監管,規范文化市場,為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1]梁雅菲.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問題的研究[D].西南建筑科學大學碩士論文,2012,(5).

[2]周德勝.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及其評價[J].許昌學院學報,2006,(7).

[3]周易.大眾文化及其可持續發展(上)[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3,(4).

[4]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猜你喜歡
大眾文化文化產業大眾
一汽-大眾ID.6CROZZ
上汽大眾ID.3
大眾ID.4
上汽大眾
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觀察與反思
中國社會現代轉型與大眾文化的內在邏輯
文化產業空心化隱優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氣排球的大眾文化屬性探析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