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發展狀況追蹤調查研究報告

2014-08-19 15:35李碩豪
中國大學教學 2014年3期

李碩豪

摘 要:本文采用追蹤調查研究方法,對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對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的一些基本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綜述了首屆畢業生對他們所接受本科教育的評價和感受,對我國理科基地教育提出了若干改進建議。

關鍵詞: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追蹤調查

一、引 言

為了加強和保護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的培養,為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穩定輸送高質量的基礎科學人才,從1991年至2009年,原國家教委和教育部有計劃、有步驟地分六批在全國部分高校建立了113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簡稱“理科基地”)。理科基地覆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天文學、力學、心理學、基礎醫學、中醫基礎、基礎藥學、大理科試驗班等15個專業。判斷國家理科基地建設成功與否的主要依據是其畢業生質量,而考察畢業生質量的主要依據是畢業生個人發展狀況,他們對社會有沒有標志性貢獻或被廣泛認可的突出成就。在理科基地建設已經超過20年之際,有必要對理科基地畢業生的發展狀況進行一次比較系統、廣泛的追蹤調查研究,為今后理科基地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本研究采用追蹤調查研究方法。追蹤調查研究是對同一批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的研究。本研究首先確定調查總體,列入本次追蹤調查的理科基地為1991年、1993年、1994年、1996年公布的第1、第2、第3、第4批共83個總體。調查內容主要涉及被調查人基本情況、工作業績、對本科教育階段教師、課程、設備、學風、校風、管理等的看法,被調查人對影響自身發展因素的認識等。

二、主要調查結果

1. 國家理科基地絕大部分首屆畢業生發展狀況良好,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拔尖科學家較少

第一批至第四批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目前年齡最小的約34歲左右,最大的約40歲左右,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在各行各業發展狀況良好,有一部分人成為本領域的領軍型人才和骨干人才。在被調查的36個樣本班級中的63名理科基地畢業生中,90.4%的被調查者認為同班同學發展狀況“非常好”或“比較好”。沒有人認為同班同學總體上發展“不太好”或“不好”,僅有7.9%的被調查者認為同班同學發展“一般”。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中的優秀代表有:北京大學93級化學基地班畢業生,2010年美國總統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員江德恩。南開大學93級數學基地班畢業生,迅雷創始人之一,迅雷公司總裁程浩。北京大學93級數學基地班畢業生,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獎獲得者,哈佛大學近50年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寇星昌(33歲成哈佛正教授)。清華大學生物科學基地96級畢業生、獲得2005年由Science雜志和GE Healthcare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不滿30歲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的顏寧等。

依據自然科學家創造力的關鍵年齡階段分布,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中已經到了應該產出杰出科學家的時候了。但截至目前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中較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科學家,特別是在國內科研院所工作的理科基地畢業生中,在相關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拔尖科學家十分少見。

2. 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獲得高級學銜和從事學術研究與技術研發的畢業生相對較多

調查統計顯示: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中絕大部分獲得了碩士學位,近60%的抽樣班級有40%以上的畢業生獲得博士學位,其中,35%的抽樣班級獲得博士學位者超過50%,獲博士學位最多的是北京大學首屆數學基地班,有60%的畢業生獲博士學位。23.5%的抽樣班級畢業生獲得博士學位者達40%~49%;17.5%的抽樣班級畢業生獲得博士學位者達30%~39%;23.5%的抽樣班級畢業生獲得博士學位者為20%~29%。調查顯示,首屆理科基地畢業班中,53%的抽樣班級有1/3的畢業生具有高級學術職稱。畢業生擁有高級學術職稱最高的是浙江大學93級數學基地班,該班畢業生中擁有高級學術職稱者達42.8%。另外,超過一半的抽樣班級中,40%以上的畢業生從事學術研究和技術研發工作。蘭州大學94級物理學基地班,從事學術研究和技術研發的畢業生達72%。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學首屆化學、生物科學、數學基地班畢業生從事學術研究和技術研發的人數均達不到20%。最低的是北京大學首屆化學基地班,其畢業生從事學術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僅10.9%。

3. 首屆畢業生中企業高、中層管理人員和黨政機構高層公職人員較少

國家理科基地的培養目標雖然是培養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但也有不少畢業生在企業和黨政機構工作。統計顯示,29.4%的抽樣班級在企業高、中層管理崗位的畢業生超過20%;47%的抽樣班級畢業生中企業高、中層管理人員在10%—19%之間;23.5%的抽樣班級只有10%以下的畢業生位居企業高、中層管理崗位。在企業高級和中級管理層人數較多的班級有北京大學首屆化學基地班、北京大學首屆數學基地班,這2個班級中企業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占班級人數的比例分別為32.5%和31%。在企業經營領域,也涌現了若干優秀高管人員,如蘭州大學94級物理學基地班畢業生,“千人計劃”成員,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黃躍龍等。另外,在黨政機構工作的畢業生中,目前任職級別最高的是正處級干部,還沒有發現有副地級以上領導干部。

4. 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在國外工作人數較多

調查顯示,在抽樣班級中,只有3個班級沒有在國外工作的畢業生。北京大學93級力學基地班、武漢大學93級化學基地班、北京大學93級數學基地班、蘭州大學93級生物科學基地班等4個班級在國外工作的畢業生超過30%,在國外工作人數比例最高的是北京大學93級力學基地班,該班有41.6%的畢業生在國外工作。

三、分析與討論

1. 國家理科基地配置了相對較好的教學資源,為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的發展奠定了相對較好的基礎

進入科研院所工作的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大部分已經成為相關機構的教學科研骨干,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骨干作用。在企業和政府機構工作的畢業生,其中的大部分目前處于中層管理崗位,表現較好,這與他們在本科教育階段享受了相對較好的教育資源有很大關系。當時,所有的國家理科基地班均調配相關院系最優秀的教師授課,將學校最好的教學資源配置給基地班,在經費投入上遠遠高于普通班級。例如廈門大學首屆化學基地配備了教授25人,副教授37人,其中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1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8人,這些教師擔任基地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1991年至1995年,廈門大學化學基地共投入474萬元、生物基地投入202萬元用以改善實驗教學條件,這在當時是不小的投入。西部地區的蘭州大學和四川大學,雖然在理科基地的投入上與東部地區的大學有較大差距,但基地專業從國家和學校得到的教學經費10倍于其他普通專業。在接受調查的63名理科基地畢業生中,82.4%的被調查者對自己所接受的本科教育“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15.8%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所接受的本科教育“一般”,僅有1名被調查者對自己接受的本科教育“不太滿意”。 10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本科教育階段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很高”或“比較高”。 80.8%的畢業生對自己本科教育階段教師的教學水平持“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的態度,僅有18.9%的畢業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評價不太好。有63.4%的畢業生認為理科基地班的實驗和實訓條件非常好或比較好,但有36.4%的被調查者認為實驗和實訓條件一般或不好,這說明在當時高校辦學經費普遍緊缺的背景下,大部分國家理科基地有相對較好的實驗和實訓條件。

2. 理科基地創建初期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對首屆畢業生有負面影響

截至目前,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中較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科學家,這與他們所接受的本科教育不無關系。我國的本科教育長期以來教學理念比較落后,20世紀90年代突出表現為通識教育缺位、專業口徑狹窄、實踐教學薄弱、科研訓練不足、教學方法僵化、國際化程度很低,這種本科教育很難培養出具有較高創造力的人才。統計顯示,理科基地畢業生對自己本科教育階段教師的教學方法評價較低。71.4%的畢業生認為,自己本科教育階段教師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遞和灌輸較多,方法論的教育與能力訓練較少;啟發式較少,注入式較多;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獲得知識的機會較少。只有25.3%的畢業生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知識的傳遞、方法論的教育與能力訓練兼而有之,啟發式和注入式兼而有之。僅有3%的畢業生認為教師經常指導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獲得知識。能不能給予學生方法和能力的訓練并指導學生獨立地探索與獲得知識,這與教師的科研能力有很大關系。與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評價100%持肯定態度形成反差的是,首屆畢業生對教師學術科研能力的評價幾乎各持一端,有55.5%的畢業生認為“很高”或“比較高”,但有44.4%的人認為“一般”或“不太高”。這說明一部分教師的學術科研能力沒有得到畢業生的認可。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被調查的63名首屆理科基地畢業生中,49.2%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本科教育階段沒有使用過國際通用的原版外文教材,46%的被調查者認為只有極少數教材是國外著名大學使用的原版外文教材,兩者合計達95.2%。在這方面國家理科基地甚至不及20世紀30年代的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學。那時這些大學的課程體系和教材與麻省理工學院相似。交通大學畢業生到歐美留學無須再入學考試。錢學森從交通大學畢業后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時,發現許多課程與在交通大學學習的完全一樣。錢學森曾說:“交大的課程安排全部是抄麻省理工學院的,連實驗課的實驗內容也都是一樣的。交大是把麻省理工學院搬到中國來了!因此也可以說交大在當時的大學本科教學是世界先進水平的?!盵1]

在調查中發現,國家理科基地首屆畢業生在校期間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人數較少,高達64%的畢業生對本科教育階段的實踐教學狀況持較為消極的評價,只有34.8%的畢業生對本科教育階段的實踐教學狀況持較為積極的評價。

課堂教學以注入式為主,能力和方法訓練較少,創新性科研活動和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少,研究性實驗和開放實驗不足,采用國際通用的外文原版教材少,這就是20世紀90年代國家理科基地教學和課程的基本概況,這種教學方法、課程體系以及實驗模式與創造性人才成長規律背道而馳。

四、若干對策建議

國家理科基地的終極目標無非是培養創造能力較強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理科基地學生的選拔、專業管理制度、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等等,均要以是否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出發點和歸宿。

1. 構建基于學科興趣的理科基地學生選拔模式和專業管理制度

由于受我國中小學應試教育體制和應試能力評價制度的消極影響,我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能因材施教,大部分學生的興趣被忽略。盡管如此,一些學生對某學科仍然有特殊的興趣和好奇心理。國家理科基地在選拔學生時就要善于發現對某學科有特殊興趣和好奇心理的學生,為此要構建基于學科興趣的多元選拔模式。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對某學科有特殊興趣和好奇心理,他的這門課程往往不僅學的既輕松,而且成績又很好。因此,根據高考成績中單科成績的表現考察大學新生的學科興趣不失為一種簡單易行的辦法。如果在大學新生中重新選拔理科基地學生,也可采用考試的方式,但不宜面面俱到,而應進行單科考核,以單科成績為主要依據。胡適、朱自清、錢鐘書、季羨林、吳晗、金庸等文化名人就是憑借單科優異表現而進入大學的。不過,由于學生的興趣具有遷移性,理科基地應改革現有專業管理制度,允許學生在大一、大二有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同時,在非基地的普通班中也要善于發現對某學科有特殊興趣和好奇心的學生,給予他們進入理科基地學習和選擇專業的自由空間。

2. 建設有利于激發和培養理科基地學生創造力的課程體系

當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掌握大量的知識是進行創造發明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一個人擁有了豐富的知識不一定就有創造力,創造力的高低與知識的質量、合理的知識結構有密切的聯系。

那么高質量知識具有哪些特征呢?我國學者張慶林指出,知識的學習或表征,只有做到條件化、結構化、自動化、策略化,才能有效地用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里特別要闡述一下條件化知識,這是指學生在頭腦中儲存知識時,將所學知識與該知識應用的觸發條件結合起來。傳統的大學基礎理論教學容易導致知識僵化,大學生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因此基礎理論知識極易變成僵死的知識。為了提高基礎理論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可提取性和可應用性,有必要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時,讓大學生實踐這些知識在課堂之外背景中的應用條件。這就要求把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有機整合,理論課程教學要改變以往就理論講理論的教法,應遵循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這一人類認識規律,在理論課程中滲透實踐教學成分,設計一個完整的實踐教育過程,實現學與用兼容并進,將更多的理論課程改造成綜合性課程、研究性課程、PBL課程、案例分析課程、討論課程、項目式課程等,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高度融合。特別是理科基地的實驗教學,不僅要重視驗證性實驗,更要重視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通過實驗讓學生把所學理論知識與理論知識應用的觸發條件結合起來,鞏固課堂理論教學,建立知識的關聯性和系統性,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綜合分析問題和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知識的質還在于知識結構的合理化程度?,F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的活用主要不是知識量的作用,而是知識結構的作用。大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哲學知識、方法論知識、創造技法知識?;A知識為創造活動提供主體框架;專業知識在創造活動中起動源作用,接受整合外來信息,確定創造方向;哲學知識對創造方向和姿態起調控作用;方法論知識和創造技法知識為創造活動提供輔助手段?;谏鲜隼碛?,理科基地的課程體系應在通識教育課程模塊中增加人文藝術、方法論和創造技法課程。為了確保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以及與之相伴的實踐課程課時,通識教育課程應少而精,方法是每門課程應主要讓學生學習知識結構的“硬核”,即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啊埠酥R的智力厚度大,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廣泛的遷移性。把這些知識納入課程,就能保證知識的確定性和普遍性?!盵2]

人的創造性活動是左右腦協同作用的結果,右腦是主管形象思維和直覺、靈感等非理性認知活動的重要生理器官,在創造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文藝術類課程對開發右腦有重要價值。理科學生使用左腦較多,學習人文藝術課程可實現左右腦協同發展,有利于培養創造力。愛因斯坦、錢學森都是有藝術素養的科學家,錢學森喜愛繪畫和吹奏圓號,在交通大學臨近畢業時,他設計了他所在的1934級級徽以及校友通訊錄的封面。他還是交通大學管弦樂隊的圓號吹奏手,他每天要花半個小時練習圓號。人文類課程還有利于培養理科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錢學森高中畢業的時候,他充滿著“實業救國”的理想,那時候,他關注的目光是鐵路,所以他考取了交通大學的鐵道機械工程專業。而促使他把專業志向從鐵路轉向飛機的是1932年日本飛機對上海的轟炸。錢偉長上大學時以國文、歷史滿分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然而其他四門課,數、理、化、英文,一共只考了25分;因為抗戰爆發、國難當頭,他決定要學“造飛機大炮”的學問,這個物理5分的歷史系學生居然轉學到物理系,并最終成為物理學家。

3.廣泛施行研究型教學模式,給學生探究的機會

研究型教學模式是世界一流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趨勢。美國卡耐基教學促進會于1998年發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簡稱“博耶報告”)。博耶報告10條改革建議中的第一條就是“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博耶委員會認為,在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中要重申杜威在一個世紀前就非常強調的一點:學習是基于導師指導下的發現而不是信息的傳遞。學生參與科研不僅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自我發展很重要,對科學發展也很重要。斯坦福大學榮譽校長杰拉德·卡斯帕爾非常重視學生參與科研。他在北京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說:“我不知道應該再如何強調這一點的重要性。從長遠來看,任何領域的學術和科學如果沒有學生盡早的積極的參與都不可能繁榮?!盵3]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研究型大學支持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的項目越來越多。伯克利大學設立了“本科生科研學徒計劃”。在伯克利大學,本科畢業學分要求為120分,其中學生可以用20分以上的學分來進行研究性工作,占總學分要求的1/6以上。加利福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相繼提出了增加本科生科研機會、構建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模式的改革建議。

國家理科基地應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改革經驗,把教學和科研的結合滲透在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一般形態中。要引導學生“以現知隱”、“以往知來”,做到已知與未知的統一。對于理科基地來說,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實現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的一個重要形式是廣泛開展研究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這類實驗應體現實驗內容的自主性、實驗結果的未知性、實驗方法與手段的探索性。選題盡可能突出當前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前沿。除在課堂教學中廣泛施行研究型教學模式之外,應把課外實踐課程科研化,給理科基地本科生特設進行科研訓練的“短學期”,集中開展項目研究。

參考文獻:

[1] 錢學森. 師恩永志于心[N]. 中國教育報,2009-11-07(3).

[2] 李定仁. 大學教學原理與方法[M] .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3] 溫偉力.“博耶報告”影響下的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N]. 科學時報,2011-07-26(B3).

[責任編輯:吳芳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