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媒為何熱炒“對華出口為零”

2014-08-21 12:25
環球時報 2014-08-21
關鍵詞:對華制造業出口

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李大明 本報記者 張 旺韓國《中央日報》20日頭版頭條的報道為“對華出口為零,韓國制造業迷失方向”,極力渲染韓國對華出口如何“不力”。報道稱,位于韓國蔚山的化學企業“Carpro”去年虧損嚴重,2013年的赤字約為1127億韓元,“這都是因為中國已經不再購買韓國產品”。但中國學者崔志鷹2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韓國媒體這篇報道有些“不靠譜”,“對華出口為零”這樣的標題寫出來,說明韓國真的很緊張,感到中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的迅猛發展已對其構成挑戰。報道稱,Carpro工廠的主打產品是生產尼龍所必需的原材料,被廣泛用來制作衣服、輪胎、塑料等產品,其在韓國國內的市場份額一度高達88%。但是Carpro銷售額的80%都依賴出口,隨著中國尼龍原料的自給自足,情況急速發生變化。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的數據,Carpro對中國出口在2012年曾高達2.96萬噸,2013年急劇下降到32噸,今年截至5月份的出口數據還是零。報道稱,被后起的中國“扼住咽喉”的不僅是這家公司,韓國的代表企業三星電子也籠罩著一層陰云。三星電子今年第二季度將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銷量第一的位置讓給了小米。此外,有部分韓國媒體近日還對中國企業的迅速增長進行攻擊性報道。韓國《京鄉新聞》19日刊登題為“拿假冒偽劣大國中國怎么辦”的報道,稱“中國產假冒偽劣產品讓全球制造業撓頭”。文章舉例稱最近中國某電子企業發布新品,簡直是三星產品的“翻版”,被稱作“假冒蘋果”的中國小米,最近公開的產品與蘋果使用類似操作系統等等。對此,熟悉中韓貿易的某中國學者表示,韓國《中央日報》等媒體的說法危言聳聽。以中韓貿易為例,去年中韓貿易額高達2500億美元,其中中方統計的韓國貿易順差為800億美元—9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每向韓國出口1美元的貨物,韓國就會對華出口2美元。實際上今年以來,受國際經濟大環境和國內市場需求放緩等的影響,上半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下滑,韓國對華出口1-7月份下滑1.2%,這完全在正常波動范圍內,韓媒無需過度驚恐。報道中只列舉了一個韓國企業的例子,就以“對華出口為零”作為標題,并將企業不景氣的原因歸咎于中國“不再購買韓國產品”,這種做法令人費解。而同濟大學朝鮮半島研究室主任崔志鷹2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認為,韓國媒體發文章稱“對華出口為零”有些“不靠譜”,其實韓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主要集中在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制造業占據比較大的份額。上世紀90年代,韓國制造業的技術含量等方面都是領先中國的,在中韓貿易中,韓國占優勢。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制造業技術水平和含量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領域領先韓國,比如鋼鐵、造船業以及電子行業。 對于中國制造業逐漸趕超上來,一些韓國媒體也表達了擔憂?!俄n國經濟》近日刊登韓國貿易協會研究員李奉杰的評論稱,過去20年中國一直充當韓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特別是在1997年和2008年兩次大的危機中,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對韓國經濟渡過難關起到很大作用。韓國對華出口減少,主要原因是韓國企業未能認識到中國經濟的變化,現在中國正在以擴大內需為中心升級產業結構,但多數韓國企業還是將中國當做生產基地對第三國出口。其次是中國企業競爭力越來越高,以低廉的價格和龐大的內需市場為依托,中國企業正在逐漸擠占外企原本在華的市場優勢。 《首爾經濟》20日的社論認為,韓國產業界和企業界正在因為中國而發生“動搖”,中國企業甚至已經影響到韓國“財界版圖”。三星電子最近業績不佳,主要原因就是小米等中國企業躍進,而中國已經連續兩年在船舶建造量、手握訂單數等方面位居世界第一。隨著中韓技術差距的縮小和消失,韓國企業必須要走出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對華出口習慣,不管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現在已經到了與中國企業競爭失敗就無法生存的時代。不過,崔志鷹認為,韓國制造業一時半會還不會被中國所取代。不能說韓國制造業遭遇大滑坡或者一蹶不振。韓國在某些領域仍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三星的智能手機、電腦方面還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制造業中韓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韓國在服務業、文化產業方面,還是有較強實力的?!?/p>

猜你喜歡
對華制造業出口
本期導讀
2019長三角制造業企業100強
2018上海民營制造業企業100強
2018年前8個月越南天然橡膠出口增長9.2%
商務部:東盟對華投資下降是正常的市場和企業投資現象
米彎彎的夢里有什么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Intertek2014年高成長性中小外貿企業出口100強排行榜
某官自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