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享”化學課堂

2014-09-01 10:12莫讓勇
廣西教育·D版 2014年6期
關鍵詞:樂享硝酸化學

莫讓勇

筆者曾在桂林市荔浦中學的師生中作調查,了解大家對該?;瘜W老師石秀梅的印象。得到的答案居然十分相似,許多她教過的學生都認為她是個既有氣質又有教學智慧的老師。筆者問學生:“石秀梅老師有什么樣的教學智慧?”有的學生說:“石老師總能將知識點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人覺得化學并不高深莫測,離我們日常生活很近?!庇械膶W生說:“石老師常讓我們自己推導出結論,一節課下來,感覺學到了真知識?!边€有的學生說:“我很喜歡上石老師的化學課,因為在她的課堂里,我們有許多動手實驗的機會,通過做實驗,我們能更輕松愉快地學習?!?/p>

學生的評價反映了石秀梅的教學特色。在13年的教學生涯中,她一直從事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并多年擔任荔浦中學化學科備課組組長。她基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三個三分之一”的教學要求,即一節課的三分之一由老師講,三分之一給學生看或做(實驗),三分之一給學生寫或說,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性。

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石秀梅認為,學習化學并非“只是背背枯燥的化學性質,列列抽象的化學方程式”,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谶@一理念,在教學中,石秀梅總是盡可能地將課本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在《硝酸》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先將新聞報道中發生濃硝酸泄露事故的現場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可以看到外泄的液體都伴有紅棕色的氣霧。當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和扇聞氣體初步了解了濃硝酸是一種無色、易揮發、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并具有不穩定性、見光易分解的特點后,石秀梅再次回到開始上課時所引述的關于硝酸泄露的新聞報道上來,讓學生思考報道中“大量的紅棕色硝酸泄漏出來”這種說法正確與否。經過一番思考,結合剛學到的知識,學生都認識到了報道中的這句話說法有誤,因為硝酸是無色的,而現場看到的紅棕色氣霧有可能是硝酸分解后生成的NO2。在學生了解了硝酸見光或受熱易分解的特點后,石秀梅設置一個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回答出存放硝酸的正確方式應該是“避光、防熱,將硝酸盛于棕色瓶中,并置于陰涼處”,讓學生再次聯系了生活實際。

又如在講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熱塑性”和“熱固性”知識時,石秀梅會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廢舊回收現象,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有些塑料廢舊店要,而有些卻不要呢?原來可以回收的塑料制品一般具有“熱塑性”,能反復加熱變軟、冷卻變硬,回收后可以再利用,從而變廢為寶,例如塑料薄膜、礦泉水瓶子、塑料涼鞋等。而不能回收的塑料一般具有“熱固性”,它們都是第一次加熱時可以變軟流動,當加熱到一定溫度時,便產生化學反應而變硬,此后再次加熱時,便不能再變軟了,例如炒鍋的塑料把手等。但這些具有“熱固性”的材料雖不能回收再利用,卻具有隔熱、耐磨、絕緣、耐高壓電的特性。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準確地記住了具有“熱塑性”和具有“熱固性”的材料各自的特性。

在石秀梅的化學課堂中,像這樣將課本中的知識點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的例子比比皆是。通過這些活生生的例子,石秀梅既讓學生明白了“生活中處處皆化學”這個道理,又打造了愉快而有效的“接地氣”的化學課堂。

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首要目的

石秀梅說:“在衡量教學質量時,既要看學生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更要看他們運用知識分析、推導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如何。除了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讓學生弄清‘為什么和‘是多少?!苯虒W中,在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石秀梅也很重視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推導能力,并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視為首要的教學目標。

在《氧族元素》一課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觀察氧族元素O、S、Se、Te、Po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后,石秀梅先組織學生根據氧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運用元素周期律理論,推測氧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在這個過程中,石秀梅著重讓學生從氧族元素的結構推導出氧族元素的性質,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推測能力。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還引導學生對氧族元素與同周期的鹵族元素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已有的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知識的基礎上,推斷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鹵族元素非金屬性弱的結論。

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時,石秀梅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給學生做濃硫酸和蔗糖的實驗前,她風趣地對學生說:“你們吃過黑面包嗎?下面我們當場來做一個黑面包?!碑攲嶒炘趯W生的一片驚訝聲中結束后,她馬上問學生:“為什么蔗糖會變黑?體現了濃硫酸的什么性質?”

讓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是石秀梅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她特別提出要讓出課堂的三分之一給學生寫或說。她認為,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需要經歷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不能一下要求學生說得有條有理,也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能說得有條有理,但只要堅持訓練,學生思考問題的條理性和邏輯性就會增強。例如,在做“一種硫酸溶液的質量分數是ω,密度為ρ,則這種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這道練習時,給學生充足的做題時間后,她請已推導出結果的學生講述是怎么得出結論的。學生回答說:“我們應緊緊圍繞C[H2SO4(aq)]=n(H2SO4)/V(aq)這個公式進行推導,得出C[H2SO4(aq)]=n(H2SO4)/V(aq)=m(H2SO4)/[M(H2SO4)·V(aq)]=m[H2SO4(aq)]·ω/[M(H2SO4)·V(aq)]=ρ·V(aq)·ω/[M(H2SO4)·V(aq)]=ρ·ω/M

因為物質的量的單位為mol/L,而此溶液密度的單位為g/ml,要將ml轉化為L,用推導出的式子乘以1000ml/L即可,最終答案為(1000ρω/98)mol/L?!?/p>

石秀梅認為,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精神是不迷信。因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往往不同,因此在組織學生做實驗題時,她總是要求學生不迷信于權威,敢于發表與答案不同的見解。只要學生的解題思路有合理之處,她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在讓學生解有機推斷題時,她先讓學生掌握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再讓每名學生自己出一道類似的有機推斷題,看誰出的題更新穎、更有創意。

石秀梅采取多種有趣的教學手段引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又避免了“滿堂灌”。

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石秀梅認為,書本知識是死的,只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檢驗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鞏固它們,從而將書本知識變為學生腦子里的知識。

在《硝酸》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設置了多個實驗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講授硝酸的物理性質時,石秀梅打開一瓶濃硝酸讓學生觀察,通過讓學生觀察、描述硝酸的顏色、狀態,扇聞氣味,推測硝酸具有不穩定、見光易分解的特點。在講授硝酸具有強氧化性時,石秀梅又做了一個實驗。首先,她將硝酸滴入紫色的石蕊試液中,讓石蕊試驗由紫變紅,然后,她晃動了一下試管,學生發現石蕊試液又由紅色轉為無色了。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得出了“硝酸具有氧化性”的化學性質的結論。接下來,石秀梅又做了一個硝酸與銅發生反應的實驗,學生通過這個實驗觀察到產生紅棕色氣體、溶液由無色變為綠色、銅在不斷溶解3個化學反應現象,從而推導出化學方程式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石秀梅經常像這樣在一節課中多次運用實驗教學法,通過充分控制實驗環境,創設一定的實驗條件,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以直觀的實驗現象帶動學生思考。如在教學 Na2O2的性質時,有一條性質是Na2O2可以和H2O發生反應放出氧氣,在講授這個化學性質時,石秀梅給學生做了一個“滴水著火”的實驗:首先向蒸發皿中依次加入5g氯酸鉀粉末,5g蔗糖和2~3g過氧化鈉,把過氧化鈉放置在最上層,接著用長滴管向過氧化鈉滴加數滴水,然后迅速離開,容器里立即起火燃燒,火花十分明亮。通過這個實驗,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并喚起了探究興致。

石秀梅說,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來檢驗化學知識,不應僅僅停留在教室和化學實驗室中,而應將實驗的范圍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在講解鋼鐵的電化學腐蝕時,石秀梅鼓勵學生回家后多進廚房,仔細觀察家里的炒鍋什么時候最容易生銹。她讓學生在炒鍋的水中分別加鹽和加醋作對比實驗,看看最終的現象有何不同、為什么,以此讓學生更能理解電化學中的“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知識。

石秀梅提出的“三個三分之一”教學方式強調了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通過聯系生活熱點、創設探究情境、開展化學實驗等方式,石秀梅充分發揮教學智慧,給學生上了一節又一節富有變化和趣味的化學課。

(人物小檔案:石秀梅,桂林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009年獲評為桂林市優秀教師和桂林市優秀班主任,2011年獲評為我區優秀中學化學教師,2013年獲評為荔浦縣“十佳教師”,現為荔浦中學科研處主任。2010年-2013年,連續4年參加我區高考評卷工作,4次獲評為優秀高考評卷員。)

(責編 秦越霞)

endprint

筆者曾在桂林市荔浦中學的師生中作調查,了解大家對該?;瘜W老師石秀梅的印象。得到的答案居然十分相似,許多她教過的學生都認為她是個既有氣質又有教學智慧的老師。筆者問學生:“石秀梅老師有什么樣的教學智慧?”有的學生說:“石老師總能將知識點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人覺得化學并不高深莫測,離我們日常生活很近?!庇械膶W生說:“石老師常讓我們自己推導出結論,一節課下來,感覺學到了真知識?!边€有的學生說:“我很喜歡上石老師的化學課,因為在她的課堂里,我們有許多動手實驗的機會,通過做實驗,我們能更輕松愉快地學習?!?/p>

學生的評價反映了石秀梅的教學特色。在13年的教學生涯中,她一直從事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并多年擔任荔浦中學化學科備課組組長。她基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三個三分之一”的教學要求,即一節課的三分之一由老師講,三分之一給學生看或做(實驗),三分之一給學生寫或說,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性。

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石秀梅認為,學習化學并非“只是背背枯燥的化學性質,列列抽象的化學方程式”,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谶@一理念,在教學中,石秀梅總是盡可能地將課本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在《硝酸》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先將新聞報道中發生濃硝酸泄露事故的現場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可以看到外泄的液體都伴有紅棕色的氣霧。當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和扇聞氣體初步了解了濃硝酸是一種無色、易揮發、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并具有不穩定性、見光易分解的特點后,石秀梅再次回到開始上課時所引述的關于硝酸泄露的新聞報道上來,讓學生思考報道中“大量的紅棕色硝酸泄漏出來”這種說法正確與否。經過一番思考,結合剛學到的知識,學生都認識到了報道中的這句話說法有誤,因為硝酸是無色的,而現場看到的紅棕色氣霧有可能是硝酸分解后生成的NO2。在學生了解了硝酸見光或受熱易分解的特點后,石秀梅設置一個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回答出存放硝酸的正確方式應該是“避光、防熱,將硝酸盛于棕色瓶中,并置于陰涼處”,讓學生再次聯系了生活實際。

又如在講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熱塑性”和“熱固性”知識時,石秀梅會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廢舊回收現象,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有些塑料廢舊店要,而有些卻不要呢?原來可以回收的塑料制品一般具有“熱塑性”,能反復加熱變軟、冷卻變硬,回收后可以再利用,從而變廢為寶,例如塑料薄膜、礦泉水瓶子、塑料涼鞋等。而不能回收的塑料一般具有“熱固性”,它們都是第一次加熱時可以變軟流動,當加熱到一定溫度時,便產生化學反應而變硬,此后再次加熱時,便不能再變軟了,例如炒鍋的塑料把手等。但這些具有“熱固性”的材料雖不能回收再利用,卻具有隔熱、耐磨、絕緣、耐高壓電的特性。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準確地記住了具有“熱塑性”和具有“熱固性”的材料各自的特性。

在石秀梅的化學課堂中,像這樣將課本中的知識點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的例子比比皆是。通過這些活生生的例子,石秀梅既讓學生明白了“生活中處處皆化學”這個道理,又打造了愉快而有效的“接地氣”的化學課堂。

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首要目的

石秀梅說:“在衡量教學質量時,既要看學生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更要看他們運用知識分析、推導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如何。除了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讓學生弄清‘為什么和‘是多少?!苯虒W中,在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石秀梅也很重視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推導能力,并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視為首要的教學目標。

在《氧族元素》一課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觀察氧族元素O、S、Se、Te、Po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后,石秀梅先組織學生根據氧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運用元素周期律理論,推測氧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在這個過程中,石秀梅著重讓學生從氧族元素的結構推導出氧族元素的性質,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推測能力。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還引導學生對氧族元素與同周期的鹵族元素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已有的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知識的基礎上,推斷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鹵族元素非金屬性弱的結論。

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時,石秀梅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給學生做濃硫酸和蔗糖的實驗前,她風趣地對學生說:“你們吃過黑面包嗎?下面我們當場來做一個黑面包?!碑攲嶒炘趯W生的一片驚訝聲中結束后,她馬上問學生:“為什么蔗糖會變黑?體現了濃硫酸的什么性質?”

讓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是石秀梅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她特別提出要讓出課堂的三分之一給學生寫或說。她認為,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需要經歷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不能一下要求學生說得有條有理,也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能說得有條有理,但只要堅持訓練,學生思考問題的條理性和邏輯性就會增強。例如,在做“一種硫酸溶液的質量分數是ω,密度為ρ,則這種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這道練習時,給學生充足的做題時間后,她請已推導出結果的學生講述是怎么得出結論的。學生回答說:“我們應緊緊圍繞C[H2SO4(aq)]=n(H2SO4)/V(aq)這個公式進行推導,得出C[H2SO4(aq)]=n(H2SO4)/V(aq)=m(H2SO4)/[M(H2SO4)·V(aq)]=m[H2SO4(aq)]·ω/[M(H2SO4)·V(aq)]=ρ·V(aq)·ω/[M(H2SO4)·V(aq)]=ρ·ω/M

因為物質的量的單位為mol/L,而此溶液密度的單位為g/ml,要將ml轉化為L,用推導出的式子乘以1000ml/L即可,最終答案為(1000ρω/98)mol/L?!?/p>

石秀梅認為,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精神是不迷信。因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往往不同,因此在組織學生做實驗題時,她總是要求學生不迷信于權威,敢于發表與答案不同的見解。只要學生的解題思路有合理之處,她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在讓學生解有機推斷題時,她先讓學生掌握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再讓每名學生自己出一道類似的有機推斷題,看誰出的題更新穎、更有創意。

石秀梅采取多種有趣的教學手段引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又避免了“滿堂灌”。

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石秀梅認為,書本知識是死的,只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檢驗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鞏固它們,從而將書本知識變為學生腦子里的知識。

在《硝酸》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設置了多個實驗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講授硝酸的物理性質時,石秀梅打開一瓶濃硝酸讓學生觀察,通過讓學生觀察、描述硝酸的顏色、狀態,扇聞氣味,推測硝酸具有不穩定、見光易分解的特點。在講授硝酸具有強氧化性時,石秀梅又做了一個實驗。首先,她將硝酸滴入紫色的石蕊試液中,讓石蕊試驗由紫變紅,然后,她晃動了一下試管,學生發現石蕊試液又由紅色轉為無色了。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得出了“硝酸具有氧化性”的化學性質的結論。接下來,石秀梅又做了一個硝酸與銅發生反應的實驗,學生通過這個實驗觀察到產生紅棕色氣體、溶液由無色變為綠色、銅在不斷溶解3個化學反應現象,從而推導出化學方程式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石秀梅經常像這樣在一節課中多次運用實驗教學法,通過充分控制實驗環境,創設一定的實驗條件,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以直觀的實驗現象帶動學生思考。如在教學 Na2O2的性質時,有一條性質是Na2O2可以和H2O發生反應放出氧氣,在講授這個化學性質時,石秀梅給學生做了一個“滴水著火”的實驗:首先向蒸發皿中依次加入5g氯酸鉀粉末,5g蔗糖和2~3g過氧化鈉,把過氧化鈉放置在最上層,接著用長滴管向過氧化鈉滴加數滴水,然后迅速離開,容器里立即起火燃燒,火花十分明亮。通過這個實驗,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并喚起了探究興致。

石秀梅說,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來檢驗化學知識,不應僅僅停留在教室和化學實驗室中,而應將實驗的范圍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在講解鋼鐵的電化學腐蝕時,石秀梅鼓勵學生回家后多進廚房,仔細觀察家里的炒鍋什么時候最容易生銹。她讓學生在炒鍋的水中分別加鹽和加醋作對比實驗,看看最終的現象有何不同、為什么,以此讓學生更能理解電化學中的“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知識。

石秀梅提出的“三個三分之一”教學方式強調了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通過聯系生活熱點、創設探究情境、開展化學實驗等方式,石秀梅充分發揮教學智慧,給學生上了一節又一節富有變化和趣味的化學課。

(人物小檔案:石秀梅,桂林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009年獲評為桂林市優秀教師和桂林市優秀班主任,2011年獲評為我區優秀中學化學教師,2013年獲評為荔浦縣“十佳教師”,現為荔浦中學科研處主任。2010年-2013年,連續4年參加我區高考評卷工作,4次獲評為優秀高考評卷員。)

(責編 秦越霞)

endprint

筆者曾在桂林市荔浦中學的師生中作調查,了解大家對該?;瘜W老師石秀梅的印象。得到的答案居然十分相似,許多她教過的學生都認為她是個既有氣質又有教學智慧的老師。筆者問學生:“石秀梅老師有什么樣的教學智慧?”有的學生說:“石老師總能將知識點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人覺得化學并不高深莫測,離我們日常生活很近?!庇械膶W生說:“石老師常讓我們自己推導出結論,一節課下來,感覺學到了真知識?!边€有的學生說:“我很喜歡上石老師的化學課,因為在她的課堂里,我們有許多動手實驗的機會,通過做實驗,我們能更輕松愉快地學習?!?/p>

學生的評價反映了石秀梅的教學特色。在13年的教學生涯中,她一直從事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并多年擔任荔浦中學化學科備課組組長。她基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三個三分之一”的教學要求,即一節課的三分之一由老師講,三分之一給學生看或做(實驗),三分之一給學生寫或說,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性。

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石秀梅認為,學習化學并非“只是背背枯燥的化學性質,列列抽象的化學方程式”,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谶@一理念,在教學中,石秀梅總是盡可能地將課本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在《硝酸》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先將新聞報道中發生濃硝酸泄露事故的現場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可以看到外泄的液體都伴有紅棕色的氣霧。當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和扇聞氣體初步了解了濃硝酸是一種無色、易揮發、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并具有不穩定性、見光易分解的特點后,石秀梅再次回到開始上課時所引述的關于硝酸泄露的新聞報道上來,讓學生思考報道中“大量的紅棕色硝酸泄漏出來”這種說法正確與否。經過一番思考,結合剛學到的知識,學生都認識到了報道中的這句話說法有誤,因為硝酸是無色的,而現場看到的紅棕色氣霧有可能是硝酸分解后生成的NO2。在學生了解了硝酸見光或受熱易分解的特點后,石秀梅設置一個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回答出存放硝酸的正確方式應該是“避光、防熱,將硝酸盛于棕色瓶中,并置于陰涼處”,讓學生再次聯系了生活實際。

又如在講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熱塑性”和“熱固性”知識時,石秀梅會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廢舊回收現象,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有些塑料廢舊店要,而有些卻不要呢?原來可以回收的塑料制品一般具有“熱塑性”,能反復加熱變軟、冷卻變硬,回收后可以再利用,從而變廢為寶,例如塑料薄膜、礦泉水瓶子、塑料涼鞋等。而不能回收的塑料一般具有“熱固性”,它們都是第一次加熱時可以變軟流動,當加熱到一定溫度時,便產生化學反應而變硬,此后再次加熱時,便不能再變軟了,例如炒鍋的塑料把手等。但這些具有“熱固性”的材料雖不能回收再利用,卻具有隔熱、耐磨、絕緣、耐高壓電的特性。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準確地記住了具有“熱塑性”和具有“熱固性”的材料各自的特性。

在石秀梅的化學課堂中,像這樣將課本中的知識點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的例子比比皆是。通過這些活生生的例子,石秀梅既讓學生明白了“生活中處處皆化學”這個道理,又打造了愉快而有效的“接地氣”的化學課堂。

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首要目的

石秀梅說:“在衡量教學質量時,既要看學生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更要看他們運用知識分析、推導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如何。除了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讓學生弄清‘為什么和‘是多少?!苯虒W中,在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石秀梅也很重視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推導能力,并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視為首要的教學目標。

在《氧族元素》一課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觀察氧族元素O、S、Se、Te、Po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后,石秀梅先組織學生根據氧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運用元素周期律理論,推測氧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在這個過程中,石秀梅著重讓學生從氧族元素的結構推導出氧族元素的性質,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推測能力。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還引導學生對氧族元素與同周期的鹵族元素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已有的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知識的基礎上,推斷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鹵族元素非金屬性弱的結論。

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時,石秀梅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給學生做濃硫酸和蔗糖的實驗前,她風趣地對學生說:“你們吃過黑面包嗎?下面我們當場來做一個黑面包?!碑攲嶒炘趯W生的一片驚訝聲中結束后,她馬上問學生:“為什么蔗糖會變黑?體現了濃硫酸的什么性質?”

讓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是石秀梅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她特別提出要讓出課堂的三分之一給學生寫或說。她認為,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需要經歷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不能一下要求學生說得有條有理,也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能說得有條有理,但只要堅持訓練,學生思考問題的條理性和邏輯性就會增強。例如,在做“一種硫酸溶液的質量分數是ω,密度為ρ,則這種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這道練習時,給學生充足的做題時間后,她請已推導出結果的學生講述是怎么得出結論的。學生回答說:“我們應緊緊圍繞C[H2SO4(aq)]=n(H2SO4)/V(aq)這個公式進行推導,得出C[H2SO4(aq)]=n(H2SO4)/V(aq)=m(H2SO4)/[M(H2SO4)·V(aq)]=m[H2SO4(aq)]·ω/[M(H2SO4)·V(aq)]=ρ·V(aq)·ω/[M(H2SO4)·V(aq)]=ρ·ω/M

因為物質的量的單位為mol/L,而此溶液密度的單位為g/ml,要將ml轉化為L,用推導出的式子乘以1000ml/L即可,最終答案為(1000ρω/98)mol/L?!?/p>

石秀梅認為,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精神是不迷信。因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往往不同,因此在組織學生做實驗題時,她總是要求學生不迷信于權威,敢于發表與答案不同的見解。只要學生的解題思路有合理之處,她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在讓學生解有機推斷題時,她先讓學生掌握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再讓每名學生自己出一道類似的有機推斷題,看誰出的題更新穎、更有創意。

石秀梅采取多種有趣的教學手段引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又避免了“滿堂灌”。

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石秀梅認為,書本知識是死的,只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檢驗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鞏固它們,從而將書本知識變為學生腦子里的知識。

在《硝酸》一課的教學中,石秀梅設置了多個實驗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講授硝酸的物理性質時,石秀梅打開一瓶濃硝酸讓學生觀察,通過讓學生觀察、描述硝酸的顏色、狀態,扇聞氣味,推測硝酸具有不穩定、見光易分解的特點。在講授硝酸具有強氧化性時,石秀梅又做了一個實驗。首先,她將硝酸滴入紫色的石蕊試液中,讓石蕊試驗由紫變紅,然后,她晃動了一下試管,學生發現石蕊試液又由紅色轉為無色了。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得出了“硝酸具有氧化性”的化學性質的結論。接下來,石秀梅又做了一個硝酸與銅發生反應的實驗,學生通過這個實驗觀察到產生紅棕色氣體、溶液由無色變為綠色、銅在不斷溶解3個化學反應現象,從而推導出化學方程式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石秀梅經常像這樣在一節課中多次運用實驗教學法,通過充分控制實驗環境,創設一定的實驗條件,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以直觀的實驗現象帶動學生思考。如在教學 Na2O2的性質時,有一條性質是Na2O2可以和H2O發生反應放出氧氣,在講授這個化學性質時,石秀梅給學生做了一個“滴水著火”的實驗:首先向蒸發皿中依次加入5g氯酸鉀粉末,5g蔗糖和2~3g過氧化鈉,把過氧化鈉放置在最上層,接著用長滴管向過氧化鈉滴加數滴水,然后迅速離開,容器里立即起火燃燒,火花十分明亮。通過這個實驗,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并喚起了探究興致。

石秀梅說,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來檢驗化學知識,不應僅僅停留在教室和化學實驗室中,而應將實驗的范圍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在講解鋼鐵的電化學腐蝕時,石秀梅鼓勵學生回家后多進廚房,仔細觀察家里的炒鍋什么時候最容易生銹。她讓學生在炒鍋的水中分別加鹽和加醋作對比實驗,看看最終的現象有何不同、為什么,以此讓學生更能理解電化學中的“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知識。

石秀梅提出的“三個三分之一”教學方式強調了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通過聯系生活熱點、創設探究情境、開展化學實驗等方式,石秀梅充分發揮教學智慧,給學生上了一節又一節富有變化和趣味的化學課。

(人物小檔案:石秀梅,桂林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009年獲評為桂林市優秀教師和桂林市優秀班主任,2011年獲評為我區優秀中學化學教師,2013年獲評為荔浦縣“十佳教師”,現為荔浦中學科研處主任。2010年-2013年,連續4年參加我區高考評卷工作,4次獲評為優秀高考評卷員。)

(責編 秦越霞)

endprint

猜你喜歡
樂享硝酸化學
銅與稀硝酸反應裝置的改進與創新
遠離老年抑郁癥,樂享幸福晚年
主題航班·樂享云端會客廳
含銅硝酸退鍍液中銅的回收和硝酸的再生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桂拂清風 樂享國慶
硝酸鈀生產工藝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