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漲學費必須“物有所值”

2014-09-09 18:04周人杰
雜文選刊·下半月 2014年9期
關鍵詞:漲價學費軟件

周人杰

據報道,多個省市區近日陸續發布普通高校學費上調信息,部分省區平均漲幅高達50%。大學學費該不該漲,這高企的學費是否公平,引發了不少討論。

有人覺得,大學學費帶有公益屬性,不該過高,況且公立大學學費的漲跌,缺乏民主討論機制,所謂的聽證會可能是走過場。也有人反對,認為學費十年未漲本身就不合規律,遠遠落后于物價和收入的增幅,而且相比國外,我們的大學學費并不算高,問題可能出在相關的獎、助學金制度上。這見仁見智的事可暫且不議,但是有一條,“物有所值”應是共識,就是說多收的真金白銀必須對應著增進的教育質量。

剖析“物有所值”四個字,不妨先從“物”開始。通俗講,“物”主要指的是上大學這筆“買賣”。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務要漲價,那得“給個理由先”??蒲?、教學的投入成本,硬件、軟件的折舊,行政與老師的工資,甚至銀行的貸款、基建的壞賬,既然是公立大學,那就得公布一本明白賬,然后再除以不斷擴招的人數,看看所謂的“生均成本”是多少,這是國際上判定高校學費的最重要標準,也是最能讓漲價站得住腳的指標??上?,這樣一個指標,離陽光太遠,離霧霾太近,常躲在審計風暴都刮不到的角落。

公開之后,再去評判那個“值”字。不少家長抱怨,上大學,特別是普通的二三本院校,上了可能還不如沒上。浪費四年學費、生活費和大好年華不說,畢業了還不好找工作。這里邊,可能有宏觀經濟的波動因素,可能有個人的情況差異,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則是一些高校專業設置、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高校,不具備培育相應高層次人才的能力,非要“打腫臉充胖子”,結果學生招了不少,人才卻沒見出來幾個。這就是“值不值”的問題?!皾q”與“值”的焦慮背后,有部分高校好大喜功的原罪。擴招以來,不少學校牌子一換,搖身從學院變成大學,內涵沒增多少,面子卻不可少。于是,便開始了“硬件先行、軟件再說”的折騰。全校舉債搞基建,大樓紛紛拔地而起,甚至有的校門也要斥資數百上千萬。這場建設運動中,不少領導干部也慘然倒下,比如武漢高校窩案。入不敷出,才是唯一的后果,每年的財政投入,還不夠還銀行利息。于是那點學費也顯得杯水車薪了。

把硬件視為剛性支出,軟件就可有可無了。不少科研經費被擠占、被亂花,甚至教師的正常薪金也被打上折扣。被逼無奈下,有的老師就走上了重科研、不重教學的歪路,甚至走上走穴、對學生吃拿卡要的邪路。如此混亂乃至骯臟的校園,照本宣科地混日子,又怎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縱然提價,又怎能讓學生滿意、讓家長放心?這恐怕才是社會對高校學費漲價的最大怨言?!按髮W、大師、大樓”的道理,討論了上百年,高校擴招的風氣,興盛了十幾載,“錢學森之問”與人大招生處長的落馬,猶在昨日。中國教育改革面臨的極其復雜的局面,不是簡單地爭辯該不該漲學費就能一著棋活的。然而,無論改革怎樣推進,讓當下上升與改變命運的通道變得通暢些,應屬起碼的要求。對此,“物有所值”的價值天平,呼吁漲價者攥緊這筆血汗錢,用到教書育人的刀刃上去,靠素質與就業的成績來說話。

當然,教育是多維互動的過程,一個巴掌拍不響,激發教師的責任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校長讓家長有信心,家長讓校長有底氣,種種良心的小算盤都得扒拉清楚,我們的社會才能播種出新的希望。

【原載2014年8月8日《燕趙都市報·燕趙觀

點》】

插圖/“階梯”/趙順清

猜你喜歡
漲價學費軟件
餐飲企業漲價有沒有資格“任性”
有趣的識花軟件
英國大學獲準提高學費
豬肉漲價,與CPI無關?
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
大學學費不是該漲 而是該降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豐富多彩的Android軟件
N種漲價叫壟斷
雞蛋漲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