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的利與弊

2014-09-12 03:27王淦生
中華活頁文選·高二版 2014年9期
關鍵詞:利與弊現代科技作文題

王淦生

只要談及科技對人類的意義,有一個詞語“出語率”頗高—“雙刃劍”。就是說科技在給人們帶來便捷、舒適和高質量生活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諸多弊端。在這種種弊端中,有看得見的,如環境污染;而更多的則是看不見的,如科技對文化的沖擊。

有關科技的利與弊,近年來輿論界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這一現象也直接反映在了高考語文試題中—連續幾年的高考作文都涉及這一話題,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話題一:科技對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沖擊

科技會不會對文化構成沖擊?又會構成什么樣的沖擊?2012年湖北卷作文題就提供了這樣一則材料—語文課堂上,老師講到杜甫《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時,不無感慨地說:“可惜啊,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家書了,書信這種形式恐怕要消失了?!睂W生甲:“沒有啊,我上大學的表哥就經常給我寫信,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睂W生乙:“信息技術這么發達,打電話、發短信、寫郵件更便捷,誰還用筆寫信???”學生丙:“即使不用筆寫信,也不能說明書信消失了,只不過是書信的形式變了?!睂W生?。骸耙沁@樣說的話,改變的又何止是書信?社會發展了,科技進步了,很多東西都在悄然改變?!?/p>

誠然,電話、短信、電郵在帶給我們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消減了我們生活中的恬靜和詩意??墒俏覀儾环了剂恳幌?,“云中誰寄錦書來”或許能帶給我們詩意和遐想,可在“烽火連三月”的情況下,恐怕還是一條快捷的短信更讓人放心。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兩者的得失,對如何處理好科技與文化的關系作出深刻的反思:是為了保存傳統的美好而抱殘守缺,還是為了方便快捷就拋棄傳統?是在傳統的樹干上嫁接上時尚的枝條,還是在嶄新的文化中打上做舊的補???應該思考這類問題的絕不僅僅是我們的中學生,更有我們的決策者,我們的專家,甚至我們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公民。反思永遠強于抱怨,只有總結反思,才能使我們的下一步走得更好,走得更穩健,從而一步步接近我們理想中的伊甸園。

與此一脈相承的便是2014年廣東卷作文題。所不同的是廣東卷的作文材料放棄了書信與手機,代之以黑白相片與數碼技術—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只記錄下人生的幾個瞬間,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但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數碼技術的時代,照片很多,記錄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隨時上傳到網絡與人分享。它從不泛黃,永不模糊,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可能被稀釋。

就像讓你去品味尺素與短信、泛舟與高鐵、書法與“鍵談”、遠足與網游、品茗與快餐之間的利害得失,又豈是一個“利”字或“弊”字可以概括得盡的?這當中,摻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傳統的因素,有心理習慣的因素……其實,人們最希望擁有的,乃是現代科技的便捷再加上傳統文化的醇香,而這恰如魚與熊掌,兼而得之實在不易。

話題二:科技對傳統審美觀念的沖擊

例如2014年的遼寧卷提供了這樣一則材料—夜晚,祖孫二人倚窗遠眺?!扒迫f家燈火,大街通明,霓虹閃耀,真美!”男孩說,“要是沒有電,沒有現代科技,沒有高樓林立,上哪兒看去?”老人頷首,旋又沉思搖頭:“可惜滿天繁星沒有了。滄海桑田,轉眼之間??!當年那些祖先,山洞邊點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漢燦爛,他們欣賞的也許才是真正的美景?!薄x罷這則材料,我忽發奇想:如果“當年那些祖先”能夠“穿越”回來,即便他們依然認為篝火、明月、星漢是大自然中最美麗的景觀,但他們還樂意棲居在山洞里燃著篝火欣賞那滿天繁星嗎?現代科技已經早就潛入到了人們的靈魂深處,縱然我們會偶爾生出幾許懷舊的情愫,那不過是我們在內心珍存的原始記憶隕落時的惆悵,縱然我們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歸真。在現代社會中,像陶淵明、梭羅這些真正傾心于自然的隱者已經很難尋覓了。

話題三:科幻

例如2013年北京卷的作文題,提供的材料就是文學家與科學家的一組對話—科學家:假如請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個星期,最讓他感到新奇的會是什么?文學家:我想手機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呢?科學家:我同意,手機是信息時代的一個標志物,簡直稱得上是一部掌中電腦,豐富的功能一定會讓這位大發明家感到新奇。文學家:手機的廣泛應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或許這也是愛迪生意想不到的吧。這則材料貌似一個“穿越”故事,但探究的還是科技對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的影響,偏重于談科技之“利”。手機(作文材料中被當作現代科技的代表和象征)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倘若三千年前我們就有了手機,那么漫長的人類歷史就一定被重寫!

2014年天津卷的作文材料,講的是一則帶有幾分科幻色彩的故事,揭示了現代科技給人帶來的“荒誕感”—也許將來有這么一天,我們發明了一種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無一不知,天文地理無所不曉。比如說,你在心里默念一聲“物理”,人類有史以來有關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紛紛浮現出來,比老師講的還多,比書本印的還全。你逛秦淮河時,脫口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旁邊賣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說“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慈祥地告訴你,這首詩的作者是劉禹錫,這時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小女孩搶著說,詩名《烏衣巷》,出自《全唐詩》365卷4117頁……這將是怎樣的情形??!—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這樣的情形是否真的會出現,也不知道這樣的情形出現究竟是喜是悲。這則材料讓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同樣是一種假設,“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讓你假想記憶移植之后出現的局面,而這則材料卻是“生動呈現”了植入記憶芯片后的情景,命題者想問的是:對此,元芳,你怎么看?不管怎么說,頭腦大概已有些僵化的筆者思來想去都無法接受這一假設,因為倘真如此,這教師飯碗就要泡湯了。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現代社會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因此,科技話題作文也成為中考作文中的一大熱點,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善于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多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偏頗于某一個方面。只有全面地審視科技的利與弊,才能在科技話題作文中避免片段性思維跑題,才能彰顯大家成熟的心智,達到其他考生所不能達到的思維深度,才能真正使考場作文獲得成功。

國學經典片段選讀

河狹水急,人急計生。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路不行不到,事不為不成。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

譯文:河流狹窄,水流就會湍急,人在緊急時就會想出好的計策。明知道山上有老虎,就不要向有虎的山中行走了。路不走不到目的地,事情不做就不會成功。人不進行勸化就不會行善,鐘不敲打就不會鳴響。

(選自中華蒙學經典《增廣賢文》,中華書局)

猜你喜歡
利與弊現代科技作文題
現代科技展示古今歷史
議小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利與弊
本部兩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題與2016年中考作文題相同或相近
淺析現代物理與現代科技
淺析多媒體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利與弊
傾瀉
豬八戒學習無理數
手機的利與弊
就“題”取材 讀寫相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