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里木盆地基底組成的區域差異性探討

2014-09-16 09:15徐旭輝錢一雄陳強路儲呈林姜海健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14年3期
關鍵詞:元古界塔里木盆地片麻巖

楊 鑫 , 徐旭輝 錢一雄 陳強路 儲呈林 姜海健

(1.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江蘇 無錫 214126; 2.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上海 200092)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層系發育優越的生儲蓋組合, 北部隆起和中央隆起帶是油氣運移的長期目標區(徐旭輝, 2004)。井震資料揭示這些古隆起可能在前震旦紀就已存在, 因此, 基底構造屬性與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密切相關。另外近期鉆井揭示,下寒武統玉爾吐斯組源巖在北部坳陷穩定分布, 但是向南過渡到巴楚隆起和塔中隆起就逐漸尖滅, 暗示古隆起基底對這套快速海侵形成的源巖的分布與延伸規律也有明顯控制作用。

周緣露頭的大量鋯石年代學研究(許志琴等,2001, 2006a; 張傳林等, 2003, 2004, 2007, 2012; 胡靄琴等, 2001; 胡靄琴和韋剛健, 2006; 陸松年, 2002;陸松年和袁桂邦, 2003; Zhang et al., 2006, 2007,2009a, 2011, 2012; Zhu et al., 2008, 2010, 2011; Long et al., 2010, 2011; Lu et al., 2008)揭示塔里木盆地由太古宇-古元古界和中-新元古界分別組成結晶基底和變質基底, 基底演化經歷了多期的構造熱事件,基底地層的分布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航磁異常特征顯示塔里木盆地基底在南北向上具有三分性(徐鳴潔等, 2005), 瓦基里格火山巖、塔參1井花崗巖和阿爾金北緣雜巖在地球化學和年代學方面的相似性表明緯向(中央)高航磁異常帶可能是南北地塊晉寧期的古縫合線(郭召杰等, 1998, 2000; 吳根耀等,2006; 崔軍文和唐哲民, 2011), 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盆地內高航磁異常帶可能是古老結晶基底或不同時期侵入的基性巖墻的反映(張家聲等, 2007; 李曰俊等, 2003; 楊文采等, 2012; 何碧竹等, 2011)。

上述對于塔里木盆地基底巖性組成分布的認識主要基于航磁異常特征, 隨著當前對深層領域勘探的重視, 在巴楚、塔北隆起相繼有一批新鉆井鉆遇基底, 揭示盆地基底不僅在南北向上存在較大差異,在東西向上也區別明顯。本文擬通過周邊露頭地層及年代學研究, 建立前寒武紀區域構造熱事件的演化序列, 結合鉆井、地震資料及航磁異常特征, 對比塔里木盆地基底組成、演化的區域差異性。

1 露頭基底組成與構造熱事件演化序列

1.1 露頭基底組成分布特征

塔里木盆地周邊主要包括庫魯克塔格、柯坪-阿克蘇、阿爾金和鐵克里克等地層區, 各露頭地層區的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地層分布如圖 1所示, 太古宇和古元古界除柯坪-阿克蘇地區以外, 在庫魯克塔格地區、鐵克里克地區和阿爾金東段的米蘭地區也有出露, 中元古界在各露頭地層區大面積發育,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除庫魯克塔格地區出露較廣以外, 在其他地區都呈零星分布。

圖2為各基底露頭區典型地層剖面之間的對比,可以看出, 庫魯克塔格地區的闊克蘇一帶出露的托格拉克布拉克群, 即托格雜巖, 與阿爾金地區的米蘭群均達麻粒巖相變質, 主要由片麻巖、麻粒巖及少量斜長角閃巖和片巖組成, 巖性組合以TTG雜巖為主, 代表了新太古代末期初始大陸地殼的形成, 前人曾在托格雜巖中斜長角閃巖包體獲得3263±126 Ma的年齡(全巖Sm-Nd法, 胡靄琴和韋剛健, 2006), 并在阿克塔什塔格地區米蘭群中奧長花崗巖獲得 3674±56 Ma的年齡(鋯石SHRIMPU-Pb法, Lu et al., 2008)。

古元古界盡管在柯坪地區的烏什剖面和塔南地區的普魯溝剖面都有缺失, 但在阿爾金東段大面積分布, 另外, 與柯坪-阿克蘇地區緊鄰的南天山地層區也出露有古元古界木扎爾特群, 暗示柯坪-阿克蘇地層區可能存在古元古界。全區古元古界的變質程度一般達綠簾角閃巖相到角閃巖相, 與太古宇一起組成結晶基底。闊克蘇剖面的興地塔格群主要以結晶片巖為主, 夾石英巖和大理巖, 哈爾克山南坡的木扎爾特群主要為黑云斜長片麻巖、眼球狀斜長片麻巖夾硅化大理巖, 最近在其中的二云母二長片麻巖中獲得1909±100 Ma的最古老的同位素年齡(鋯石LA-ICPMS U-Pb法, 魏永峰等, 2010), 基本限定了該套變質基底的地層時代。埃連卡特群主要為各種片巖夾大理巖, 厚度與闊克蘇地區相似, 為2700 m左右, 原巖以中-酸性火山巖、碎屑巖為主。赫羅斯坦群底部為麻粒巖, 中上部是一套條帶狀、眼球狀混合巖化的片麻巖, 從變質程度和巖性組合看, 與托格雜巖和米蘭巖群十分相似, Zhang et al. (2007)通過鋯石SHRIMP定年法在侵入其中的阿卡孜巖體中獲得2410±20 Ma的U-Pb同位素年齡, 但目前還沒有更為可靠的同位素年齡能說明塔西南地區存在太古宇。阿爾金山的古元古界由阿爾金群組成, 主要是一套花崗質片麻巖夾大理巖、角閃片巖的巖石組合。整體來看, 盆地周邊的古元古界由 富 鋁的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和石英巖等區域變質巖組成, 常夾酸性-中酸性火山巖, 構成孔茲巖系(張傳林等,2012), 代表了穩定的陸棚淺海環境。

Ⅰ. 庫車坳陷; Ⅱ. 塔北隆起; Ⅲ. 北部坳陷: Ⅲ1. 阿瓦提凹陷; Ⅲ2. 順托果勒凸起; Ⅲ3. 滿加爾凹陷; Ⅲ4. 孔雀河斜坡; Ⅲ5. 英吉蘇凹陷;Ⅳ. 中央隆起帶: Ⅳ1. 巴楚隆起; Ⅳ2. 塔中隆起; Ⅳ3. 塔東隆起; Ⅴ. 西南坳陷: Ⅴ1. 喀什凹陷; Ⅴ2. 莎車凸起; Ⅴ3. 麥蓋提斜坡; Ⅴ4. 和田凹陷; Ⅵ. 塔南隆起; Ⅶ. 東南坳陷; Ⅷ. 柯坪斷隆; Ⅸ. 鐵克里克斷隆。

圖2 塔里木盆地周緣基底露頭地層剖面對比Fig.2 Stratigraphic comparison of the basement outcrops around the Tarim basin

中元古界在闊克蘇剖面未出露長城系揚吉布拉克群, 在其他露頭地層單元內出露較全, 變質程度達綠片巖-角閃巖相。在庫魯克塔格地區的辛格爾一帶, 揚吉布拉克群以石英片巖、石英巖和大理巖為主, 厚 3348 m, 上覆的薊縣系愛爾基干群與之整合接觸, 主要為一套大理巖夾薄層砂巖的巖石組合。烏什剖面的阿克蘇群主要由一套灰綠色絹云母石英片巖、石英片巖和綠泥石片巖組成, 變質程度達低溫藍片巖相, 碎屑鋯石的古老年齡集中在 1940 Ma左右(Zhu et al., 2011), 侵入其中的基性巖墻為 759±9 Ma(鋯石LA-ICPMS U-Pb法, Zhang et al., 2009b),地層中基性片巖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征顯示原巖可能是洋殼玄武巖(鄭碧海等, 2008)。鐵克里克剖面長城系塞拉加茲塔格群以細碧巖、角斑巖為主, 夾白云巖和砂巖薄層, 變質程度達綠片巖相, 上覆薊縣系包括博查特塔格組和蘇瑪蘭組, 博查特塔格組底部為礫巖, 向上由灰巖過渡為白云巖, 蘇瑪蘭組與之整合接觸, 主要為粉砂質泥巖與灰巖或泥質粉砂巖互層。普魯溝剖面長城系卡羌群下部為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角閃片巖夾絹云母石英片巖, 上部為石英巖夾大理巖, 薊縣系流水群以石英巖、大理巖和石英片巖為主, 變質程度較高, 可能與地處普魯-阿羌二疊系裂谷有關。盆地周邊的中元古界以副變質巖為主, 普遍含石英巖、大理巖等穩定的被動大陸邊緣沉積, 反映整體構造環境比較平靜, 但鐵克里克剖面長城系大量中基性火山巖暗示該時期處于海底拉張環境。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在全區變質程度都不高, 一般達綠片巖相。闊克蘇剖面帕爾崗塔格群主要由綠泥石千枚巖、長石石英砂巖和長石砂巖組成, 烏什剖面阿克蘇群以各類片巖為主, 鐵克里克剖面蘇庫羅克組向上由灰巖、砂巖過渡為粉砂巖、硅質巖、粉砂質泥巖, 水平層理發育, 于田普魯溝剖面絲路巖群主要由灰巖、白云巖夾云母片巖構成。整體上看, 該時期以陸源碎屑沉積為主, 不穩定碎屑成分明顯增多, 盆地北緣較南緣構造環境相對活動。

1.2 基底構造熱事件演化序列

塔里木盆地何時形成統一的古老陸殼基底是探討塔里木盆地基底組成區域差異性的關鍵問題(Zhang et al., 2011)。近20年來, 國內外學者對盆地周緣造山系的基底巖石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積累了一批詳實可靠的同位素測年數據(圖3)。這些年代學數據基本覆蓋了盆地周邊的各主要巖體, 數據整體上主要分為兩段, 即2.8~1.6 Ga和1.4~0.6 Ga, 在1.6~1.4 Ga期間基本無熱事件數據。

但是各露頭地層單元之間的前寒武紀熱事件也有較大差異: 庫魯克塔格地區主要存在3.2~2.5 Ga、2.4~1.7 Ga、1.2~0.75 Ga和0.75~0.54 Ga 四期熱事件; 柯坪-阿克蘇地區僅有 1.0~0.75 Ga和 0.75~0.54 Ga兩期可靠的熱事件; 阿爾金地區主要存在 3.6~2.5 Ga、2.4~1.6 Ga、1.4~0.75 Ga和 0.75~0.54 Ga四期熱事件; 西昆侖地區同位素年齡連續性較好, 熱事件跨時長, 存在2.4~1.6 Ga、1.4~0.75 Ga和0.75~0.54 Ga四期熱事件。

托格雜巖主要由TTG巖系組成, 其中斜長角閃巖包體原巖為大陸拉斑玄武巖(胡靄琴等, 2001), 同位素年齡反映庫魯克塔格地區可能在3.2~2.5 Ga期間仍存在陸殼垂向生長并發生克拉通化(張傳林等,2012), 形成高級區與綠巖帶的分異, 阿爾金東段這一過程可能早在3.6 Ga就已開始。2.4~1.6 Ga期間的構造熱事件除柯坪-阿克蘇地區以外記錄都較全面, 并且在盆地南緣明顯比北緣表現強烈, 目前一般認為Columbia超大陸是2.1~1.8 Ga期間由太古宙克拉通匯聚而成的一個古元古代超大陸(Rogers and Santosh, 2002; Zhao et al., 2004)。因此, 2.4~2.1 Ga期間的構造熱事件可能響應了古老克拉通的裂解,如興地、阿克塔什塔格等地該時期侵入的輝長巖墻、輝綠巖脈(鄧興梁等, 2008; 陸松年和袁桂邦, 2003),以及葉城縣阿克孜鄉發育的A型花崗巖(Zhang et al.,2007)。區內的興地運動對應于 2.1~1.8 Ga期間Columbia超大陸的匯聚, 在塔東南阿克塔什塔格地區殼源深熔形成的火成碳酸巖、石英閃長巖以及鉀質混合巖化記錄了該期造山事件(辛后田等, 2011),角閃巖相變質形成全盆地統一的結晶基底。

數據來源: Zhang et al., 2006, 2007, 2009a, 2011, 2012; Xu et al., 2005; Long et al., 2010, 2011; Zhu et al., 2008, 2010, 2011; Chen et al., 2004; Lu et al., 2008; Liou et al., 1996; Zheng et al., 2010; Shu et al., 2011; 許志琴等, 2006b; 賈承造, 2004; 車自成和孫勇, 1996; 王超等, 2009; 王超, 2012;鄧興梁等, 2008; 馮新昌等, 1998; 高振家, 1993; 胡靄琴等, 1993, 1997, 2001;胡靄琴和韋剛健, 2006; 郭召杰等, 2003; 辛后田等, 2011, 2012;唐卓等, 2011; 梅華林等, 1998; 陸松年和袁桂邦, 2003; 李惠民等, 2001; 張傳林等, 2003, 2004, 2007, 2012; 羅金海等, 2009; 肖愛芳和黎敦朋,2010。

隨后的1.8~1.6 Ga熱事件可能暗示開始進入后造山階段演化及古大陸的逐步裂解, 塔西南地區的長城系細碧角斑巖組合正是這一裂解事件的響應,全區在這一開合旋回中以穩定的陸表海沉積為主,構造環境南強北弱。大約1.3~1.2 Ga前Columbia超大陸全面裂解(Hou et al., 2008), 僅塔里木盆地南緣對此有所記錄。古地磁研究表明, 1.15~0.75 Ga期間全球各克拉通再次匯聚形成 Rodinian超大陸(Li et al., 2008), 柯坪地區阿克蘇群藍片巖和阿爾金地區榴輝巖的高壓變質作用均是對Grenville造山事件的響應, 研究區大面積隆升, 以陸源碎屑沉積為主,構造環境北強南弱。此后于0.75 Ga至寒武紀期間,在 Rodinian超級地幔柱活動控制下, 全區陸殼相繼裂解, 在興地、庫爾勒、柯坪、拉配泉、全集、庫地、皮山等地均有該時期的基性巖墻或雙峰式火山巖發育(Zhang et al., 2006, 2007; Zhu et al., 2008; Lu et al., 2008; 賈承造, 2004; 陸松年和袁桂邦, 2003),塔里木陸塊周緣出現多個邊緣裂陷, 一般經歷快速的填平補齊后就此夭折, 另一部分在早古生代持續擴張, 演化成為古天山洋和古昆侖洋等寬廣洋盆。

從盆地內露頭和鉆井資料看(表1), 塔北隆起可能主要由烏什剖面出露的阿克蘇群片巖組成直接基底, 年代學數據顯示阿克蘇群片巖之下應該還存在古元古界結晶基底(鄔光輝等, 2009; 謝大慶等,2013), 二者構成雙層基底結構。震旦紀期間在庫車一帶還發生過中酸性巖漿侵入, 可能與該時期基性巖漿底侵有關(何登發等, 2011)。塔參1井揭示塔中隆起基底可能為青白口系花崗巖、閃長巖組成, 巖漿來源與Grenville造山事件有關(李曰俊等, 2003)。塔東 2井暗示塔東隆起基底為早元古代侵位的花崗巖體, 另外, 瓦基里格超基性雜巖的出露說明巴楚隆起基底在青白口紀末期就可能已開始裂解(宋文杰等, 2003)。

表1 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紀同位素年齡統計Table 1 Isotopic ages of the Precambrian units in the south Tarim basin

2 盆地內前寒武系基底的鉆井揭示

目前盆地內揭示前寒武系基底的鉆井有十余口,

主要分布在古隆起上。圖 4是過巴楚隆起的南北向連井剖面, 從圖中看, MB1井基底由黑云鉀長片麻巖(古元古界?)組成, 缺失震旦系, 而南北兩側均鉆遇震旦系。南側的MC1井揭示加里東期構造運動造成石炭系與震旦系綠片巖系之間的不整合接觸, 這套淺變質巖與鐵克里克地區震旦系巖性類似, 原巖主要為濱海-陸棚相沉積。北側的 BT5井震旦系主要由雜亂堆積的角礫巖組成, 可能是近源的冰磧巖沉積, 向北至F1井、T1井一帶由巨厚基性火山巖過渡為砂泥巖與輝綠巖、凝灰巖交互沉積, 反映MB1井、BT5井一帶存在古元古界或更古老的結晶基底, F1井、T1井以北的阿瓦提坳陷在震旦紀就已裂陷接受沉積, 塔西南緣與鐵克里克地區基底組成可能一致, 均存在長城系, 乃至更古老的地層。

圖4 T1-F1-BT5-MB1-MC1基底地層連井剖面Fig.4 Comparison of well-loggings of the basement from T1-F1-BT5-MB1-MC1

圖5 XH1-H4-TC1-TD2-TD1基底地層連井剖面對比Fig.5 Comparison of well-loggings of the basement from XH1-H4-TC1-TD2-TD1

圖5是橫穿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和塔東隆起的連井剖面, 反映盆地前寒武系基底在南北向和東西向上均有明顯的變化。XH1井揭示塔北隆起震旦系白云巖不整合于古元古界變砂巖和花崗片麻巖之上,未鉆遇烏什剖面出露的阿克蘇群片巖, 說明塔北隆起在震旦紀以前可能長期處于剝蝕狀態, 阿克蘇群片巖之下可能還發育古元古界結晶基底。TC1井暗示塔中隆起基底可能以新元古代的中酸性巖漿巖為主, 目前還不能確定該巖體的規模以及圍巖的地層時代。TD2井和TD1井均位于塔東隆起上, TD2井缺失震旦系, 與玉爾吐斯組同時期沉積的西山布拉克組泥灰巖、泥巖和泥質白云巖組合超覆于古元古界變花崗巖基底之上, 東側的TD1井發育上震旦統白云巖, 白云巖之下可能也為古元古界變花崗巖體。H4井位于塔北隆起和塔中隆起之間, 前寒武系與鄰近的F1井較為類似, 均為玉爾吐斯組超覆于震旦系厚層玄武巖之上, 暗示阿瓦提-滿加爾坳陷帶基底可能由震旦系基性巖組成。

因此, 從鉆井結果來看, 盆地內古元古界結晶基底在塔北隆起、巴楚隆起和塔東隆起均有分布,彼此巖性有較大差異, 在北部隆起與中央隆起帶之間, 廣泛發育與陸塊裂解有關的震旦系巨厚基性巖,一般上覆碎屑巖沉積。結合露頭資料看, 基底巖性可能具有連片分布的特點, 但是不同時期巖漿侵入過程導致了基底組成的復雜性。

3 基底組成的航磁異常特征

化極處理后的航磁異常顯示盆地沿北緯 40°存在近東西向的正異常帶, 盆地北部為變化平緩的負異常區, 盆地南部以 NEE向正異常為主, 并伴有基本同向延伸的負異常帶, 巴楚隆起位于較寬緩的正異常背景之上, 盆地東南緣和庫魯克塔格地區以NE向葫蘆狀的正負異常相間為主, 存在強烈的磁異常變化帶。中央高航磁異常帶的構造屬性是認識基底組成以及南北構造演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問題,露頭及鉆井巖漿巖特征顯示其可能是南北塔里木塊體晉寧期拼貼縫合的反映(郭召杰等, 2000; 吳根耀等, 2006; 許志琴等, 2001)。塔北負異常區可能與基底中廣泛分布的阿克蘇群片巖有關(鄔光輝等, 2012),塔南正負相間異常帶可能是古元古代裂谷演化的結果(許炳如, 1997)。

區域磁場異常不僅與磁源體的埋深有關, 還和極性有關。磁源體結構可以通過計算磁源體的埋藏深度, 并與地震剖面對比加以識別, 從而對磁源體所屬層位進行標定。楊文采等(2012)用三維歐拉反褶積方法計算磁源體埋藏深度, 將全盆所有磁異常按埋藏深度進行分類, 建立了盆地的磁源體結構模型(圖 6)??梢钥闯? 隨埋深加大磁源體逐漸增多, 主要分布在10~20 km范圍內, 說明基底存在強烈的非均一性。盆地及周邊露頭不同巖性磁化率結果顯示(丁道桂, 1996), 二疊系玄武巖、上震旦統蘇蓋特布拉克組基性巖和塔西南長城系細碧角斑巖組合的磁化率最高, 在(1738.6~4571.8)×10–5SI 之間, 其次為太古宇 TTG 巖系, 大約在(377~754)×10–5SI, 阿克蘇群綠片巖系磁化率最低, 一般小于25.1×10–5SI。

5 km以內的異常點主要分布在盆地周緣, 以及巴楚隆起西北緣, 主要與晉寧期裂谷火山巖和早古生代侵位的構造混雜巖有關。5~10 km深度的異常點與淺部有較好對應, 在古隆起帶一般都揭示了基底, 鉆井顯示東南隆起基底主要由下古生界淺變質巖組成, 與阿爾金露頭區一致, 磁源體可能為早古生代蛇綠混雜巖。鐵克里克隆起露頭區可見長城系細碧角斑巖組合與晉寧期超基性侵入巖, 暗示這些鐵鎂質巖體可能構成塔西南山前地區基底的航磁正異常。塔西南坳陷帶僅有少數磁源體呈NE向展布,可能是二疊系玄武巖及相關熱液流體沿加里東末期-海西早期形成的 NE向走滑斷裂侵入所致。巴楚隆起是盆地內正異常最顯著的地區, 基底的鉆井揭示也很復雜, 存在二疊系玄武巖、震旦系玄武巖和古元古界黑云鉀長片麻巖等含鐵量較高的巖石類型,其中二疊系玄武巖和震旦系蘇蓋特布拉克組玄武巖、輝綠巖在整個柯坪、巴楚和塔北地區的露頭都有厚層發育, 直接造成強烈的區域正異常。在滿加爾坳陷內還可見NNE向線狀展布的少量磁源體, 在該深度層的地震剖面上也識別出二疊系玄武巖(何碧竹等, 2011), 可能反映了二疊系基性巖漿沿 NNE向走滑斷裂的侵入??兹负有逼乱粠б惨娸^多磁源體沿興地斷裂分布, 可能代表了南華紀裂陷早期發育的基性巖墻和雙峰式火山巖。阿瓦提-滿加爾坳陷在該深度范圍內還未見基底, 故主要表現為磁源體空白區。

10 km以下空白區面積急劇減小, 磁源體分布相對均勻。麥蓋提斜坡磁源體密度增大, 除少量與NE向侵入的二疊系玄武巖有關外, 大部分表現為基底的寬緩異常。巴楚隆起深部磁源體減少, 可能反映了厚層玄武巖下伏的黑云鉀長片麻巖基底。滿加爾-阿瓦提坳陷磁源體逐漸增多, 說明該深度層逼近坳陷部位的基底, 基底可能分布有大量的南華系-震旦系基性巖墻或噴發巖, 形成緯向分布的中央航磁異常帶。15~20 km深度的磁源體在盆地內分布十分均勻, 暗示盆地內可能存在統一分布的古元古界結晶基底。

圖6 塔里木盆地磁源體埋深圖(據楊文采等, 2012修改, 構造單元名稱見圖1)Fig.6 Source position of the magnetic anomalies with buried depth in the Tarim area

4 盆地基底的地震反射特征

顯生宙多期次構造運動在盆地內形成多個層序界面, T90(玉爾吐斯組底界)及以上界面反射系數較大, 一般可達 10%~30%, 震旦系與結晶基底反射系數較小, 一般僅1%~3%, 且多見不連續的散射波場,散射的幅度和分布樣式與巖塊組構相關(于常青等,2012)。如前所述, 盆地內結晶基底主要由角閃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和麻粒巖組成, 變質基底巖性主要包括黑云斜長片麻巖、各類片巖、大理巖和石英巖等, 南華系-震旦系以火山巖、碎屑巖為主, 基底被不同時期巖漿活動, 尤其是長城紀、震旦紀和二疊紀的基性火山巖。變質結晶巖系和巖漿巖類在密度與縱波速度上相差無幾, 但具有不同的反射特性。正片麻巖、麻粒巖與花崗巖體類似, 一般只能引起彌漫狀的弱散射, 但是副片麻巖、片巖類由于沉積時巖性組成及構造層理方面的繼承性, 本身具有很強的非均質性, 可能引起地震強反射。

星火1井揭示塔北隆起構造高部位震旦系直接覆蓋在二云母鉀長片麻巖組成的結晶基底之上, 一般認為該類片麻巖屬副片麻巖類, 地震剖面上以斷續的骨片狀反射為主(圖 7a)。但是在塔深 1井所處的北部隆起帶的南斜坡, 中奧陶統一間房組及以下地層保存完整, 可見 Td以下反射界面連續, 振幅較強, 產狀平緩, 多組平行, 說明基底由變質程度淺的阿克蘇群片巖組成, 向深部反射突然弱化, 暗示基底可能具雙層結構, 即存在古元古界結晶基底,北部的隆起高部位基底反射逐漸弱化, 可能是結晶基底出露較淺的反映(圖7b)。

塔中隆起缺失玉爾吐斯組, 下寒武統肖爾布拉克組超覆于古隆起之上, 中 4井位于塔中隆起東南斜坡, 基底地震反射特征表現為均勻的骨片狀, 未見鄰近塔參 1井與花崗巖有關的空白、雜亂反射特征, 暗示塔中古隆起可能主要由副片麻巖基底組成,青白口系花崗巖分布有限(圖 7c)?,敱?1井鉆穿寒武系后直接揭示了黑云鉀長片麻巖組成的基底, 在地震剖面上這種副片麻巖具有典型的不連續骨片狀反射特征, 成層性較好(圖 7d), 在巴楚隆起和麥蓋提斜坡一帶有穩定的展布。

圖7 塔里木盆地基底地震反射特征(剖面位置見圖1)Fig.7 Images showing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ement of the Tarim basin

位于塔東隆起上的塔東2井揭示下寒武統源巖超覆于古元古界蝕變花崗巖之上, 基底的反射特征表現為弱且均勻分布的散射波場(圖 7e), 不見隱含的層狀, 與上述各種副片麻巖、片巖的反射特征有較大區別, 應該是古老花崗巖體, 也可能是麻粒巖、混合巖之類, 結合航磁異常能得到較好的判識。玄武巖和基性巖墻在基底中侵位十分普遍, 一般呈現出錐狀或秤砣狀向下拓寬的形態, 從下地殼上侵的玄武巖漿似乎不是“擠入”, 而是“充填進入”上地殼結晶基底中(于常青等, 2012), 方1井揭示基底表層為100 m左右的震旦系玄武巖, 下伏100 m左右的輝長巖墻, 說明基性巖漿可能沿斷裂上升至地表形成溢流玄武巖, 在地震剖面上可見玄武巖呈不連續的層狀反射(圖 7f), 基底內發育很多 X型交叉的斷裂, 斷裂呈空白、弱反射特征, 可能被基性巖漿充填,基底表現為連續的似層狀反射, 反射系數很高與地震品質有關, 從相鄰的瑪北 1井、巴探 5井鉆井結果看, 基底并非阿克蘇群, 而應該是古元古界黑云鉀長片麻巖的結晶基底。

5 結論與認識

大型沉積盆地的變質基底往往是不均勻的, 通過鉆井標定及航磁與地震異常體的追蹤對塔里木盆地基底巖性組成進行綜合識別, 結果如圖 8所示。整體上看, 塔南地區基底為古元古界副片麻巖類,具有寬緩的低正航磁異常特征, 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成層的不連續骨片狀反射。塔北地區基底以中新元古界阿克蘇片巖類為主, 變質程度不高, 航磁圖上具有寬緩的負異常特征, 地震反射特征為連續層狀的強反射, 與星火 1井鉆遇的古元古界副片麻巖組成雙層基底。塔東隆起及東南隆起帶基底組成可能主要為太古界(-古元古界?)基性麻粒巖和混合巖類, 航磁特征以陡變的中高異常為主, 地震剖面上呈明顯的均勻分布的雜亂狀反射特征。

多期巖漿活動導致基底組成分布更加復雜, 塔東隆起鉆遇的古元古界蝕變花崗巖體造成區域正異常背景下的負異常, 在地震剖面上形成局部的空白反射特征, 塔中隆起鉆遇的青白口系花崗巖也具有類似特征。南華系-震旦系玄武巖在盆地周邊及內部十分發育, 在巴楚、柯坪地區和塔北隆起一帶都有良好的揭示, 該期巖漿活動與盆地顯生宙早期的張裂過程密切相關, 因此, 北部坳陷內的航磁正異常帶可能與之對應。二疊系基性巖墻群是導致區域航磁高異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在鉆井中多有揭示,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西部, 一般受控于 NE向走滑,因此, 塔南地區的 NE向高航磁異常帶可能反映的是基底中侵入的基性巖墻群。

圖8 塔里木盆地基底組成分布模式圖Fig.8 Distribution of the basement units in the Tarim basin

致謝: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張傳林研究員和南京大學朱文斌教授在評審過程中, 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 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

車自成, 孫勇. 1996. 阿爾金麻粒巖相雜巖的時代及塔里木盆地的基底. 地質通報, 14 (1): 51–57.

崔軍文, 唐哲民. 2011. 塔里木盆地構造格架和構造應力場分析. 巖石學報, 27(1): 231–242.

鄧興梁, 舒良樹, 朱文斌, 馬東升, 王博. 2008. 新疆興地斷裂帶前寒武紀構造-巖漿-變形作用特征及其年齡.巖石學報, 24(12): 2800–2808.

丁道桂. 1996. 西昆侖造山帶與盆地. 北京: 地質出版社:1–57.

馮新昌, 董富榮, 李嵩齡. 1998. 新疆南天山奧圖拉托格拉克一帶前震旦系基底地質特征. 新疆地質, 16(1): 13–22.

高振家. 1993. 前寒武紀地質: 新疆北部前寒武系. 北京:地質出版社: 1–137.

郭召杰, 張志誠, 賈承造, 魏國齊. 2000. 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紀基底構造格架. 中國科學(D輯), 30(6): 568–575.

郭召杰, 張志誠, 劉樹文, 李惠民. 2003. 塔里木克拉通早前寒武紀基底層序與組合: 顆粒鋯石 U-Pb 年齡新證據. 巖石學報, 19(3): 537–542.

郭召杰, 張志誠, 王建君. 1998. 阿爾金山北緣蛇綠巖帶的Sm-Nd等時線年齡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科學通報,43(18): 1981–1984.

何碧竹, 焦存禮, 蔡志慧, 張淼, 高愛榮. 2011. 塔里木盆地中部航磁異常帶新解譯. 中國地質, 38(4): 961–969.

何登發, 袁航, 李滌, 雷剛林, 樊春, 常秋生, 葉茂林.2011. 吐格爾明背斜核部花崗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與構造環境及其對塔里木地塊北緣古生代伸展聚斂旋回的揭示. 巖石學報, 27(1): 133–146.

胡靄琴, 王中剛, 涂光熾. 1997. 新疆北部地質演化及成巖成礦規律.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137.

胡靄琴, 韋剛健. 2006. 塔里木盆地北緣新太古代辛格爾灰色片麻巖形成時代問題. 地質學報, 80(1): 126–134.

胡靄琴, 張國新, 陳義兵, 張前鋒. 2001. 新疆大陸基底分區模式和主要地質事件的劃分. 新疆地質, 19(1): 12–19.

胡靄琴, 張國新, 李啟新. 1993. 新疆北部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地殼演化//新疆北部固體地球科學新進展. 北京:科學出版社: 27–38.

賈承造. 2004. 塔里木盆地板塊構造與大陸動力學.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202.

李惠民, 陸松年, 鄭健康, 于海峰, 趙鳳清, 李懷坤, 左義成.2001. 阿爾金山東端花崗片麻巖中3.6 Ga鋯石的地質意義.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4): 259–262.

李曰俊, 賈承造, 胡世玲, 黃智斌, 曾強, 譚澤金. 1999.塔里木盆地瓦基里塔格輝長巖39Ar/40Ar 年齡及其意義. 巖石學報, 15(4): 594–599.

李曰俊, 孫龍德, 胡世玲, 宋文杰, 王國林, 譚澤金. 2003.塔里木盆地塔參1井底部花崗閃長巖的40Ar/39Ar年代學研究. 巖石學報, 19(3): 530–536.

陸松年. 2002. 青藏高原北部前寒武紀地質初探. 北京:地質出版社: 1–125.

陸松年, 袁桂邦. 2003. 阿爾金山阿克塔什塔格早前寒武紀巖漿活動的年代學證據. 地質學報, 77(1): 61–68.

羅金海, 雷剛林, 劉良, 肖中堯, 魏紅興, 車自成. 2009.阿爾金構造帶對塔東南油氣地質條件的制約.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3(1): 76–85.

梅華林, 于海峰, 李銓, 陸松年, 李惠民, 左義成, 左國朝,葉得金, 劉金城. 1998. 甘肅北山地區首次發現榴輝巖和古元古代花崗質巖石. 科學通報, 43 (19): 2105–2111.

宋文杰, 李曰俊, 胡世玲, 郭宏, 黃智斌, 鄭多明. 2003.巴楚瓦基里塔格基性-超基性雜巖39Ar/40Ar定年. 新疆石油地質, 24(4): 284–289.

唐卓, 馬中平, 李向民, 孫吉明 2011. 阿爾金山南緣清水泉地區斜長角閃巖鋯石 LA-ICP-MS U-Pb測年及其地質意義. 地質通報, 30(1): 51–57.

王超. 2012. 塔里木盆地南緣前寒武紀地質演化. 西安: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6–65.

王超, 劉良, 車自成, 何世平, 李榮社, 楊文強, 曹玉婷,朱小輝. 2009. 塔里木南緣鐵克里克構造帶前寒武紀地層時代的新限定和新元古代地殼再造: 鋯石定年和Hf同位素的約束. 地質學報, 83(11): 1647–1656.

魏永峰, 鄧澤錦, 李建兵, 杜紅星, 孫濤, 康江偉. 2010.西南天山木扎爾特群長英質巖地球化學特征及U-Pb 年齡的地學意義. 新疆地質, 28(2): 125–129.

鄔光輝, 李浩武, 徐彥龍, 蘇文, 陳志勇, 張寶收. 2012.塔里木克拉通基底古隆起構造-熱事件及其結構與演化. 巖石學報, 28(8): 2435–2452.

鄔光輝, 張寶收, 郭春利, 王成林, 高輝. 2009. 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碎屑鋯石測年及其地質意義.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3(3): 418–426.

吳根耀, 李曰俊, 王國林, 鄭威, 羅俊成, 孟慶龍. 2006.新疆西部巴楚地區晉寧期的洋島火山巖. 現代地質,20(3): 361–369.

肖愛芳, 黎敦朋. 2010. 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片麻狀花崗巖鋯石 SHRIMP U-Pb 定年. 西北地質, 43(4): 87–94.

謝大慶, 鄭孟林, 蔣華山, 郭沂. 2013.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形成演化與油氣分布規律.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37(3): 398–409.

辛后田, 趙鳳清, 羅照華, 劉永順, 萬渝生, 王樹慶. 2011.塔里木盆地東南緣阿克塔什塔格地區古元古代精細年代格架的建立及其地質意義. 地質學報, 85(12):1977–1993.

辛后田, 趙鳳清, 羅照華, 劉永順, 萬渝生, 王樹慶. 2012.塔里木東南緣阿克塔什塔格地區古元古代殼源碳酸巖的特征及其地質意義. 地學前緣, 19(6): 167–178.徐嗚潔, 王良書, 鐘楷, 胡德昭, 李華, 胡旭芝. 2005. 塔里木盆地重磁場特征與基底結構分析. 高校地質學報, 11(4): 585–592.

徐旭輝. 2004.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的形成和油氣控制. 同濟大學學報, 32(4): 461–465.

許炳如. 1997. 根據航磁解釋的塔里木盆地基巖分布. 西安石油學院學報, 12(6): 8–11.

許志琴, 楊經綏, 李海兵, 姚建新. 2006a. 中央造山帶早古生代地體構架與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形成. 地質學報, 80(12): 1–22.

許志琴, 楊經綏, 李海兵, 張建新, 曾令森, 姜枚. 2006b.青藏高原與大陸動力學——地體拼合、碰撞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驅動力. 中國地質, 33(2): 221–238.

許志琴, 楊經綏, 姜枚. 2001. 青藏高原北部的碰撞造山及深部動力學. 地球學報, 22(1): 1–10.

楊文采, 王家林, 鐘慧智, 陳冰. 2012. 塔里木盆地航磁場分析與磁源體結構. 地球物理學報, 55(4):1278–1287.

于常青, 趙殿棟, 楊文采. 2012. 塔里木盆地結晶基底的反射地震調查. 地球物理學報, 55(9): 2925–2938.

張傳林, 李懷坤, 王洪燕. 2012. 塔里木地塊前寒武紀地質研究進展評述. 地質論評, 58(5): 923–936.

張傳林, 陸松年, 于海鋒, 葉海敏. 2007. 青藏高原北緣西昆侖造山帶構造演化: 來自鋯石SHRIMP及LA-ICP-MS測年的證據. 中國科學(D輯), 37(2):145–154.

張傳林, 葉海敏, 王愛國, 郭坤一, 董永觀. 2004. 塔里木西南緣新元古代輝綠巖及玄武巖的地球化學特征:新元古代超大陸(Rodinia)裂解的證據. 巖石學報,20(3): 473–482.

張傳林, 趙宇, 郭坤一, 董永觀, 王愛國. 2003. 青藏高原北緣首次獲得格林威爾期造山事件同位素年齡值.地質科學, 38(4): 535–538.

張家聲, 李燕, 黃雄南. 2007. 中國北部古元古代地殼尺度的伸展拆離和硅鋁殼內活動帶: 北東向線性航磁異常的地質構造解釋. 地質科學, 42(2): 267–302.

鄭碧海, 朱文斌, 舒良樹, 張志勇, 于俊杰, 黃文濤. 2008.阿克蘇前寒武紀藍片巖原巖產出的大地構造背景.巖石學報, 24(12): 2839-2848.

Chen Y, Xu B, Zhan S and Li Y G. 2004. First mid-Neopro-terozoic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Tarim Basin(NW China) and their geodynamic implications.Precambrian Research, 133(3): 271–281.

Guo Z J, Yin A, Robinson A and Jia C Z. 2005.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deep-drill-core samples from the basement of the central Tarim basin.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5(1): 45–56.

Hou G T, Santosh M, Qian X L, Lister G S and Li J H. 2008.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Columbia: Insights from radiating mafic dyke swarms.Gondwana Research, 14(3): 395–409.

Li Z X, Bogdanova S V, Collins A S, Davidson A, Waele D,Ernst R E, Fitzsimons I C W and Fuck R A. 2008.Assembly, configuration, and break-up history of Rodinia: A synthesis.Precambrian Research, 160(1):179–210.

Liou J G, Graham S A, Maruyama S and Zhang R Y. 1996.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 Proterozoic Aksu blueschists and diabasic dikes,Northwest Xinjiang, Chin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38(3): 228–244.

Long X P, Yuan C, Sun M, Zhao G C, Xiao W J, Wang Y J,Yang Y H and Hu A Q. 2010. Archean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Tarim craton, NW China: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ic constraints.Precambrian Research,180(3): 272–284.

Long X P, Yuan C, Sun M, Xiao W J, Zhao G C, Zhou K F,Wang Y J and Hu A Q. 2011. The discovery of the oldest rocks in the Kuluketage area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4(3):342–348.

Lu S N, Li H K, Zhang C L and Niu G H. 2008. Ge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Precambrian evolution of the Tarim Craton and surrounding continental fragments.Precambrian Research, 160(1-2):94–107.

Rogers J J W and Santosh M. 2002. Configuration of Columbia, a Mes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Gondwana Research, 5(1): 5–22.

Shu L S, Deng X L, Zhu W B, Ma D S and Xiao W J. 2011.Precambrian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lock, NW China: New geochronological insights from the Quruqtagh domain.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42(5): 774–790.

Xu B, Jian P, Zheng H F, Zou H B, Zhang L F and Liu D Y.2005.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Neoproter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Tarim Block of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breakup of Rodinia supercontinent and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Precambrian Research, 136(2): 107–123.

Zhang C L, Li H K, Santosh M, Li Z X, Zou H B, Wang H Y and Ye H M. 2012. Precambrian evolution and cratonization of the Tarim Block, NW China: Petrology,geochemistry, Nd-isotopes and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from Archaean gabbro-TTG-potassic granite suite and Pal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elt.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47: 5–20.

Zhang C L, Li X H, Li Z X, Lu S N, Ye H M and Li H M.2007. Neoproterozoic ultramafic-mafic-carbonatite complex and granitoids in Quruqtagh of northeastern Tarim Block, western China: Geochronology,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Precambrian Research, 152(3): 149–169.

Zhang C L, Li Z X, Li X H, Ye H M, Wang A G and Guo K Y.2006. Neoproterozoic bimodal intrusive complex in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lock, Northwest China: Age,geochemistr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ifting of Rodini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8(2): 112–128.

Zhang C L, Yang D S, Wang H Y, Takahashi Y and Ye H M.2011. Neoproterozoic mafic-ultramafic layered intrusion in Quruqtagh of northeastern Tarim Block, NW China:Two phases of mafic igneous activity with different mantle sources.Gondwana Research, 19(1): 177–190.

Zhang C L, Li Z X, Li X H and Ye H M. 2009a.Neoproterozoic mafic dyke swarm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lock, NW China: Age,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5(2): 167–179.

Zhang Z, Zhu W, Shu L, Wang J L, Yang W, Su J B and Zheng B H. 2009b.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 chronology of the Precambrian Aksu blueschist,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Tarim basement.Gondwana Research, 16(2): 182–188.

Zhao G C, Sun M, Wilde S A and Li S Z. 2004. A Paleo-Mes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Assembly, growth and breakup.Earth-Science Reviews, 67(1): 91–123.

Zheng B H, Zhu W B, Jahn B MShu L S, Zhang Z Y and Su J B. 2010. Subducted Precambrian oceanic crust: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ic evidence from metabasalts of the Aksu blueschist, NW China.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67(6): 1161–1170.

Zhu W B, Zhang Z Y, Shu L S, Lu H F, Su J B and Yang W.2008. SHRIMP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Neoprotero- zoic Korla mafic dykes in the northern Tarim Block,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long-lasting breakup process of Rodinia.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65(5): 887–890.

Zhu W B, Zhang Z Y, Shu L S, Wang J L, Lu H F, Wang S L,Yang W and Su J B. 2010.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of Precambrian basement rocks of the Kuruktag uplift, NE Tarim craton, China: 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2(9): 941–954.

Zhu W B, Zheng B H, Shu L S, Ma D S, Wu H L, Li Y X,Huang W T and Yu J J. 2011. N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recambrian Aksu blueschist terrane,northwestern Tarim, China: Insights from LA-ICP-MS zircon U-Pb ages and geochemical data.Precambrian Research, 185(3): 215–230.

猜你喜歡
元古界塔里木盆地片麻巖
遼寧紅透山銅鋅礦床含礦巖系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指示
AMT法在塔里木盆地吐格爾明背斜及含鈾地層識別中的應用
大民屯凹陷元古界油氣藏內幕結構識別技術初探
密懷隆起
鄂爾多斯地區中元古界“拗拉槽”的重新厘定
鄂爾多斯盆地南緣中元古界長城系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伸展-擠壓構造旋回
片麻巖瀝青混合料Superpave設計與性能評估
大民屯凹陷中—新元古界潛山油藏油源探析
不同種植條件下片麻巖新成土壤硝態氮分布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