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鎮化的集聚水平與經濟效率

2014-09-25 12:33徐楊菲鄭思齊
中國房地產·學術版 2014年9期

徐楊菲+鄭思齊

摘要:在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討論中,人口到底如何流動、集聚程度應該為何,是受到熱議的話題。從市縣層面出發,選取江蘇省和浙江省的各地級市作為樣本,觀察其人口和經濟活動是否向市區集聚,亦或是在各個縣城分散。隨后借鑒已有學術研究觀點,從經濟結構、經濟開放程度和行政力量的強弱等角度,解釋樣本城市的集聚現象,最后探討城市的集聚是否能夠帶來市區經濟效率的提升和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

關鍵詞:人口首位度,經濟首位度,省直管縣,經濟效率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2014)09-0051-58 收稿日期:2014-07-28

1 引言

近幾年我國城市化發展中,“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引人注目的議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城市化進程十分迅速,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然而這一過程也引發了城市功能相對落后等問題。在“新型城鎮化”的議題中,有觀點認為應該重點發展小城鎮,包括率先在小城鎮放開對農村人口在城市落戶的限制,增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吸引更多人口、緩解大城市壓力等。然而針對這一觀點有較大的爭議,“大城市論”則認為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可以更好地應對環境問題、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同樣需要規模效應。小城鎮與大城市到底應該重點發展哪一個,尚無定論。

從我國現實的城市體系上看,包括直轄市、地級市和縣級市。我們所熟知的“大城市”通常僅限于四個直轄市以及一些經濟發達省份的省會城市。但是事實上,地級市范圍內的市區和下轄縣級市、縣或許能夠提供更全面的研究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樣本。由于受我國戶籍制度所限,人口在一個地級市內的市、縣之間流動,其成本要小得多,這種人口遷移也就更加容易受市場化因素趨勢、體現個人效用最大化的決策結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不同省份對市縣的管理模式大致有省管縣和市管縣兩種,這種行政力量上的差異成為人口在市縣間遷移的最大的非市場化因素。

本文試圖以地級市為樣本,考察人口和經濟活動在市區和縣城的分布情況,以此作為探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一個切入點。文中選取江蘇省和浙江省各地級市作為樣本,觀察不同城市集聚程度的差異,探討存在差異的原因,尤其是一些非市場因素的作用;此外,本文還試圖揭示樣本城市不同集聚程度對城市經濟效率可能造成的影響,為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2 樣本選擇與集聚現象

陸銘(2013)界定了以香港港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和以上海港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同屬于一個經濟圈內的城市相對而言具有更多相似的屬性和發展特征,因此在進行實證分析時需要控制的變量相對較少;同時,不少學者發現城市的集聚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內的江蘇和浙江省無疑比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因此本文選擇了江蘇?。?002-2011年)和浙江?。?004-2011年)各地級市的數據,分析其城市集聚特征,探討不同集聚模式的原因,以及相關的經濟效率問題(見圖1)。

文中為了描述地級市內向市區集聚的程度,選擇了首位度的概念,并分別計算了人口首位度和經濟首位度(人口首位度=市區人口/人口最多縣的人口)。

從圖1可見兩省省會城市人口和經濟活動在市區的集聚程度要遠高于其他城市;經濟活動在市區集聚的程度要高于人口在市區集聚的程度;浙江省各市無論人口還是經濟活動,向市區集聚的程度都要明顯低于江蘇省。然而各地級市中人口和經濟程度向市區集聚程度較高的城市有南京市、杭州市、鹽城市、淮安市、蘇州市、南通市、徐州市、舟山市等,集聚程度較低的則包括紹興市、金華市、溫州市、嘉興市、鎮江市等,粗略地比較并不能在集聚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發現明顯的相關關系。圖2對江蘇、浙江各市的人口和經濟首位度各年取均值,描述了兩省平均集聚程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梢姵私K省平均經濟首位度經歷了較明顯的波動之外,其他在各個年份都相對穩定。然而從圖2也可以看出,江蘇省無論是人口首位度還是經濟首位度都要遠遠高于浙江省。粗略地觀察兩省之間的差異,至少可以發現兩點:(1)浙江省實行省直管縣,而江蘇省則實行市管縣。在省直管縣模式下,各個縣城的發展受市政府規劃和制約的程度很??;(2)浙江省民營經濟的比重明顯更高,而民營經濟存在本地化的傾向。

下文將借鑒一些已有的對集聚和首位度的研究,建立實證模型來解釋樣本城市人口和經濟活動集聚程度的差異。

3 解釋集聚的文獻回顧

人口和經濟活動之所以會向市中心集聚,是因為存在外部規模效應。企業通過共享勞動力、共享原材料和知識溢出提高其生產率,個人也可以藉由勞動力池減小搜尋成本、找到更為匹配的工作,并通過與他人的交流獲得人力資本的外部性。當然,集聚也會帶來擁堵成本。因此Williamson(1965)、Bertinelli和Black(2004)都指出發展水平較低時高集聚程度有利于經濟發展,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高集聚所造成的擁擠成本逐漸突出。孟令勇、韓祥銘(2010)則通過對我國城市集聚程度的分析,指出經濟發達地區城鎮規模結構呈現出位序-規模特征,而不發達地區首位度較高。鄭長德(2010)發現首位度與人均GDP和經濟增長負相關,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集聚程度越低。

產業和經濟結構也會影響到集聚模式和集聚程度。陸銘(2013)就指出制造業和服務業更多地需要外部規模經濟,更容易通過共享和交流提高生產率。因此制造業和服務業比重較高的地區,人口和經濟活動很有可能更加集聚。而蒲英霞(2009)的研究則表明,在本地化經濟占有的條件下,中小城市往往發展得更好,強行使人口和經濟活動進一步集聚反而會造成規模不經濟。

此外,經濟活動的開放程度也是影響集聚的重要因素。Ades和Glaeser(1995)從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發現開放程度越高的城市集聚程度越低。汪明峰(2001)通過對中國城市首位度的研究,發現實行開放政策之后,第二位城市迅速增長,導致首位度大幅度降低。最后,一些非市場化的因素也會影響到集聚程度。Ades和Glaeser研究表明政治因素對集聚的影響比經濟因素更為顯著;汪明峰(2001)指出省級行政中心控制力越強,該省的首位度就越高;桂琦寒等(2006)則發現國內行政范圍上的市場分割是影響集聚的重要因素。endprint

本文將借鑒上述文獻的研究結論,從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經濟開放程度和行政因素四個方面來解釋樣本城市的人口和經濟活動集聚或分散的原因。此外,還將探討樣本城市的集聚與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率之間的關系。

4 實證結果

4.1 解釋市縣層面的集聚

本文借鑒前人研究結論中用于解釋集聚程度的變量,試圖對江、浙兩省地級市的集聚程度進行解釋。文中的被解釋變量分別為人口集聚程度和經濟集聚程度,也即上文的人口首位度和經濟首位度。解釋變量的選擇為:

從經濟發展程度和產業結構的角度,考察非農產業比重(二、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例)對集聚程度的影響。相比于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更需要通過共享勞動力和原材料,或者通過相互的學習借鑒來提高生產效率,因此非農產業比重大的城市預期將有較高的集聚程度。從經濟開放程度的角度,選取外商直接投資FDI(分別考慮FDI占GDP的比重以及人均FDI)作為解釋變量。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實際做法,通常都是在郊區或者縣城圈地、作為工業園區邀請外資進入,因此預期外商直接投資將與集聚程度負相關。從行政中心力量強弱的角度,是否實行省直管縣是一個重要的啞元變量——實行省直管縣則地級市對縣城的控制力十分微弱,也難以通過財政、稅收等手段使縣城服從市政府的安排。此外,本文還加入了國企就業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作為該市市場化程度的代理變量。

然而,上文這些解釋變量與城市集聚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內生性。例如,城市集聚程度越高,城市中的產業就越容易通過外部規模經濟提升效率,從而非農產業的比重也會增長;而不同城市的集聚程度及市區基礎設施建設,也會影響外商投資時的決策。為了盡量減小內生性問題對實證結果的干擾,本文對上述解釋變量均采用初始年份的取值。

表1報告了各解釋變量對城市集聚程度的影響方向和顯著程度。第(1)至(3)列以人口首位度作為被解釋變量,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非農產業比例越高,人口向市區集聚的程度越高;第二,城市引入外商投資越多,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程度越低;第三,省直管縣的地區人口相對分散在縣城,市管縣的地區則人口相對集中于市區;第四,國企吸納的就業越多,人口向市區集聚的程度越高。

第(4)至(6)列以經濟首位度為被解釋變量,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非農產業比例越高,市中心的經濟總量相對于縣城越大;(2)城市引入外商投資越多,縣城經濟總量相對于市區越高;(3)省直管縣的地區經濟活動在市區集中的程度要遠低于市管縣的地區;(4)國企吸納就業越多,經濟活動就越向市區集聚。

4.2 集聚的經濟效率

本節試圖說明人口或經濟向市區的集聚是否確實通過外部規模經濟帶來了市區生產效率的提高。文中以(市區人均GDP/市域內經濟最強縣的人均GDP)進行衡量,該比值越高,說明市區的經濟效率越高。從絕對值上來看,該比值小于1則說明市區的經濟效率尚不如經濟強縣的經濟效率。而市區經濟效率、人口首位度和經濟首位度之間存在較強的內生關系,通過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之后,本文將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來描述三個變量之間的變化規律,而并不關注其因果關系。此外,為了更好地說明集聚與經濟效率之間的關系,在下文的模型中還放入了人均GDP和GDP增長率,試圖揭示集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變化規律。

表2報告了城市集聚與市區經濟效率和城市經濟增長之間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從第1、2列來看,人口首位度和經濟首位度都與其滯后項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可見城市的集聚存在自我加強的效應;而人口和經濟首位度與人均GDP滯后項之間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可見經濟效率較高的地區,強化城市集聚的動機較弱。此外,比較第1、2列的前兩個變量系數,發現人口首位度與人口和經濟首位度的滯后項均顯著正相關,而經濟首位度卻僅與其自身的滯后項正相關,與人口首位度的滯后項甚至呈現負相關關系(并不顯著),從這一現象可推斷:目前來看,經濟的集聚可以推動人口的集聚,而人口的集聚卻并不能推動經濟的集聚。

從第3列來看,市區經濟效率本身也存在自我強化的現象,卻與人口和經濟首位度滯后項之間的關系均不顯著。然而在10%的置信度水平上,與啞元變量省直管縣正相關??梢妼嵭惺≈惫芸h的地區,盡管抑制了人口向市區的集聚,卻反而有更高的市區經濟效率。然而這一現象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即市區經濟效率較高的地區,并無動機促進城市的集聚。從第4、5列來看,GDP增長率和人均GDP與人口或經濟集聚之間的關系均不顯著,卻存在省直管縣地區GDP增長率較高和人均GDP較高的現象。

因此,表2中可以得到至少三點結論:(1)人口和經濟在城市中的集聚存在自我加強效應;(2)經濟集聚將能夠促進人口集聚,人口集聚卻不能推動經濟集聚;(3)集聚程度的提高尚未帶來經濟效率或者經濟增長率的提高。

5 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試圖從市縣層面提供一個研究大城市或小城市問題的新思路。選取了江蘇省和浙江省所有地級市作為樣本,考察城市中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市區集聚或者在各個縣城分散的情況。此后,借鑒已有研究的結論,從產業結構、經濟開放程度和行政力量強弱等角度解釋樣本城市的集聚程度。實證發現:人口和經濟活動在市區集聚,與較高的非農產業比重有關,與城市較強的行政管轄力量有關(市管縣),與國企的體量和吸引的就業量有關;而外商投資則與集聚程度負相關。從現實來看,江蘇省實行市管縣,而浙江省實行省管縣;江蘇省吸納外資較多,而浙江省民營企業更強調本地化集聚。這些特征可以解釋何以兩省城市在集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

此外,還借助向量自回歸模型探討了集聚與經濟效率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人口和經濟首位度的滯后項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意味著人口或經濟活動的集聚存在自我加強過程;從兩省樣本來看,經濟活動在市區的集聚能夠促進人口集聚,人口集聚卻不能推動經濟集聚。最后,集聚程度的提高尚未帶來經濟效率或者經濟增長率的提升。因此,在關注行政變量——省直管縣時,會發現實行市管縣的方案雖然可以獲得較高的人口和經濟集聚,卻并不能帶來經濟效率或增長率的提高。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強大的行政力量的推動下,城市的集聚并不是市場力量自發形成的,因此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十分有限。endprint

如果關注兩省的實際情況,將會發現事實上江蘇省正在開始實行省直管縣,雖然這一做法存在很多爭議,但其至少可以提供一個使市場力量發揮作用的空間,減小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行政力量的過多干預。

參考文獻:

1.Alberto F.Ades,Edward L.Glaeser.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1

2.Luisito Bertinelli,Duncan Black. Urbanization and Growth.Core Discussion Paper.2004

3.陳敏 桂琦寒 陸銘 陳釗.中國經濟增長如何持續發揮規模效應:經濟開放與國內商品市場分割的實證研究. 經濟學季刊.2006.7.1

4.陸銘.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孟令勇 韓祥銘.縣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分析.小城鎮建設.2010.6

6.蒲英霞.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規模分布的時空演變特征.地理研究.2009.1.28

7.鄭長德.集聚與增長:來自中國各省自治區的證據.甘肅社會科學.2010.4

作者簡介:

徐楊菲,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鄭思齊,清華大學恒隆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學。

注:本文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城市增長機制與管理”(71322307)、面上項目“地方公共品影響住房市場的微觀機制:城市空間中的靜態和動態研究”(70973065、71273154)、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城市居民‘居住-就業-公共品聯合選擇的微觀機制與政策評價方法研究”(NCET-12-0313)、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的資助。

The Agglomera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

——comparison betwee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Xu Yangfei,Zheng Siqi

Abstract:What is a reasonabl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for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s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from another aspect that how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distribute in a prefecture-level city,whether they agglomerate in the central city or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ounties.We choo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test their agglomeration modes of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and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s from economic structure,economy openness,administration power and so on. Lastly we test whether agglomeration to central city is helpful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Primacy ratio fo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Administration power,Economic efficiency

李美婷/責任編輯endprint

如果關注兩省的實際情況,將會發現事實上江蘇省正在開始實行省直管縣,雖然這一做法存在很多爭議,但其至少可以提供一個使市場力量發揮作用的空間,減小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行政力量的過多干預。

參考文獻:

1.Alberto F.Ades,Edward L.Glaeser.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1

2.Luisito Bertinelli,Duncan Black. Urbanization and Growth.Core Discussion Paper.2004

3.陳敏 桂琦寒 陸銘 陳釗.中國經濟增長如何持續發揮規模效應:經濟開放與國內商品市場分割的實證研究. 經濟學季刊.2006.7.1

4.陸銘.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孟令勇 韓祥銘.縣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分析.小城鎮建設.2010.6

6.蒲英霞.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規模分布的時空演變特征.地理研究.2009.1.28

7.鄭長德.集聚與增長:來自中國各省自治區的證據.甘肅社會科學.2010.4

作者簡介:

徐楊菲,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鄭思齊,清華大學恒隆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學。

注:本文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城市增長機制與管理”(71322307)、面上項目“地方公共品影響住房市場的微觀機制:城市空間中的靜態和動態研究”(70973065、71273154)、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城市居民‘居住-就業-公共品聯合選擇的微觀機制與政策評價方法研究”(NCET-12-0313)、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的資助。

The Agglomera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

——comparison betwee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Xu Yangfei,Zheng Siqi

Abstract:What is a reasonabl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for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s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from another aspect that how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distribute in a prefecture-level city,whether they agglomerate in the central city or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ounties.We choo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test their agglomeration modes of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and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s from economic structure,economy openness,administration power and so on. Lastly we test whether agglomeration to central city is helpful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Primacy ratio fo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Administration power,Economic efficiency

李美婷/責任編輯endprint

如果關注兩省的實際情況,將會發現事實上江蘇省正在開始實行省直管縣,雖然這一做法存在很多爭議,但其至少可以提供一個使市場力量發揮作用的空間,減小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行政力量的過多干預。

參考文獻:

1.Alberto F.Ades,Edward L.Glaeser.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1

2.Luisito Bertinelli,Duncan Black. Urbanization and Growth.Core Discussion Paper.2004

3.陳敏 桂琦寒 陸銘 陳釗.中國經濟增長如何持續發揮規模效應:經濟開放與國內商品市場分割的實證研究. 經濟學季刊.2006.7.1

4.陸銘.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孟令勇 韓祥銘.縣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分析.小城鎮建設.2010.6

6.蒲英霞.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規模分布的時空演變特征.地理研究.2009.1.28

7.鄭長德.集聚與增長:來自中國各省自治區的證據.甘肅社會科學.2010.4

作者簡介:

徐楊菲,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鄭思齊,清華大學恒隆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學。

注:本文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城市增長機制與管理”(71322307)、面上項目“地方公共品影響住房市場的微觀機制:城市空間中的靜態和動態研究”(70973065、71273154)、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城市居民‘居住-就業-公共品聯合選擇的微觀機制與政策評價方法研究”(NCET-12-0313)、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的資助。

The Agglomeration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ir Economic Efficiency

——comparison between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Xu Yangfei,Zheng Siqi

Abstract:What is a reasonabl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for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s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estion from another aspect that how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distribute in a prefecture-level city,whether they agglomerate in the central city or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ounties.We choo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test their agglomeration modes of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and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s from economic structure,economy openness,administration power and so on. Lastly we test whether agglomeration to central city is helpful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Primacy ratio fo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Administration power,Economic efficiency

李美婷/責任編輯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