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軍歷史沿革 (中)

2014-10-15 03:26劉中剛楊濤
黨史縱覽 2014年9期
關鍵詞:野戰軍華東華中

劉中剛+楊濤

第三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由抗戰時期華中新四軍大部和抗戰勝利后留在山東的八路軍一部發展成的華東野戰軍改編而來。

編成山東、華中野戰軍,保衛山東、蘇皖解放區

1945年8月26日,為適應抗戰勝利后的形勢變化,準備應對國民黨軍的進攻,中共中央調整各戰略區部署,任命饒漱石為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治委員,陳毅為華中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9月19日,中共中央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同時決定: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率分局、軍區機關大部和山東軍區主力開赴東北;新四軍江南主力從浙東、蘇南、皖南撤至江北;新四軍一部到山東和冀東,保障與發展山東根據地及冀熱遼地區;新四軍軍部移至山東,陳毅、饒漱石均到山東,統一領導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28日,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第三師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三師,開赴東北。

根據中共中央實施軍事戰略轉變的決策,為阻止國民黨軍沿津浦鐵路(天津—浦口)自徐州北上,10月15日,進至魯南的新四軍部隊和山東軍區第八師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陳毅兼司令員,黎玉兼政治委員,統一指揮新四軍第二師第四、第五旅,第四師第九旅,第七師和山東軍區第八師。

10月18日始,野戰軍發起津浦路徐(州)濟(南)阻擊戰,至12月中旬先后攻克鄒縣、滕縣等地,包圍臨城。期間,國民黨第六路軍總司令郝鵬舉率2.2萬余人起義,改編為華中民主聯軍。

10月28日,華中局、新四軍軍部由淮陰遷臨沂,與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機關留下的人員合并,籌建中共中央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山東工作。

11月10日,北上的蘇浙軍區第二、第四縱隊和蘇中軍區教導旅合編為第一縱隊,擬調東北,于12月上旬歸屬津浦前線野戰軍指揮。同月,新四軍第二師第四、第五旅和第四師第九旅在山東嶧縣(今屬棗莊)合編為新四軍第二縱隊,歸津浦前線野戰軍指揮。至此,野戰軍下轄新四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和第七師、第八師。

12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軍長兼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1946年1月7日,津浦前線野戰軍正式改稱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轄第一、第二縱隊和第七、第八師,共7萬余人。

同時,為加強華中地區的領導和斗爭,1945年10月24日,在淮陰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蘇皖軍區,分別隸屬華東局和新四軍領導。10月29日,蘇皖軍區改為華中軍區。

11月10日,華中軍區部隊解放鹽城。同日,留在蘇、皖兩省的新四軍部隊奉命正式組成華中野戰軍,歸華中軍區建制。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下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每個縱隊5至6個團。4個縱隊和直屬特務團、炮兵團等,共4萬余人。

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華中野戰軍戰略行動受新四軍軍長指揮。

1946年五六月間,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華中野戰軍進行整編,第八、第六縱隊擴編為第一、第六師。組建第十縱隊,由華中軍區第五軍分區部隊和起義后被編為解放第四軍的趙云祥部主力合編組成。

6月2日,中共華中分局、華中軍區決定,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兼蘇中軍區,第九縱隊兼淮北軍區,第十縱隊兼蘇北軍區。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山東野戰軍主力進入淮北的津浦路以東地區作戰,一部在膠濟路(青島—濟南)迎擊進犯之敵;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內線打擊北犯之敵。

7月13日至8月31日,華中野戰軍在蘇中“七戰七捷”,殲敵5.3萬余人,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寶貴經驗,受到中央軍委的高度評價。其間,從中原突圍出來的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5000余人于7月20日到達蘇皖解放區,歸屬華中野戰軍建制,改稱華中野戰軍第十三旅。

同期,山東野戰軍先后進行了朝陽集、泗縣和膠濟路東西段阻擊戰等戰役戰斗,殲敵1.7萬余人。

9月23日,經中央軍委批準,兩個野戰軍指揮部合并,對內暫稱華東野戰軍指揮部,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

9月至11月,華中、山東野戰軍在縱深防御作戰中,先后進行淮陰、漣水、鹽城保衛戰和傅山口、臺(兒莊)棗(莊)路等反擊戰,殲敵4.4萬余人。

12月15日至19日,山東野戰軍第一、第二縱隊、第八師和第七師主力及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共24個團,發起宿北戰役,殲敵2.1萬余人,成為兩野戰軍集中行動后的第一個勝仗,初步取得了大兵團協同作戰的經驗。

12月25日,中共中央批復中共華東局并華中分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機關和華中軍區合并組成華東軍區機關,撤銷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華中軍區番號。同時,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并為華東野戰軍。

1947年1月2日至20日,山東野戰軍大部、華中野戰軍一部集中27個團舉行魯南戰役,殲敵5.3萬余人,繳獲大批美制坦克、榴彈炮和汽車,為組建特種兵縱隊奠定了物質基礎。

合編為華東野戰軍,改變華東戰局,參加戰略決戰

1947年2月初,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軍區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參謀長,轄12個縱隊,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縱隊和新組建的特種兵縱隊共27萬人,在山東戰場作戰;第十一、第十二縱隊留在蘇中、蘇北堅持敵后斗爭,并兼蘇中、蘇北軍區。

在華東野戰軍整編期間,國民黨當局制定了“魯南會戰”計劃,集中23個整編師53個旅共31萬人,由南北兩線對進,企圖在臨沂附近或沂蒙山區與華東野戰軍主力決戰。遵照中央軍委關于誘敵深入等指示,華東野戰軍放棄臨沂,于2月20日至23日舉行萊蕪戰役,殲敵5.6萬余人,取得了打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endprint

3月下旬,國民黨軍集中60個旅45萬人,向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4 月中旬至5月初,華東野戰軍實行高度機動回旋,舉行了蒙(陰)泰(安)等戰役,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二師等部2.8萬余人。5月13日至16日,野戰軍以5個縱隊在孟良崮地區圍殲國民黨王牌軍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及整編第三八三師1個團共3.2萬余人,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創造了人民解放軍在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密集并進的態勢下,從敵戰線中央割殲其進攻主力的范例,迫使國民黨軍暫停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

遵照中共中央“把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指示,為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渡黃河作戰,6月30日,華東野戰軍以第一、第四縱隊組成南路兵團,由葉飛、陶勇指揮,向魯南挺進;以第三、第八、第十縱隊組成北路兵團,由陳士榘、唐亮指揮,向魯西出擊,后至魯西南地區作戰,調動和分散國民黨軍,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主力挺進大別山;野戰軍指揮部率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縱隊和特種縱隊組成西路兵團,繼續實施內線作戰。

7月間,野戰軍分兵在魯南、魯西和魯中3個方向機動作戰,相繼進行了南麻、臨朐等戰役戰斗,因分兵倉促和雨季不利,雖從全局達到了調動、打亂敵部署的目的,殲敵1.8萬余人,但各戰役均未達到預定決心,打成消耗戰,傷亡2.1萬余人。

遵照中央軍委命令,8月4日,陳毅、粟裕率第六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一部,會同先期到達魯西南地區的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十縱隊、兩廣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及劃歸華東野戰軍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一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又稱外線兵團、西兵團、陳粟野戰軍),執行外線進攻作戰任務,挺進豫皖蘇邊;以留在山東的第二、第七、第九、第十三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又稱內線兵團、東兵團),許世友任司令員,譚震林兼任政治委員,擔負內線作戰任務。

9月上旬,西線兵團在魯西南舉行沙土集戰役,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七師近萬人。隨后,由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劉培善指揮第十縱隊、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在魯西南牽制國民黨軍,策應劉鄧、陳粟、陳謝3路大軍和山東內線作戰。

9月26日,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八縱隊和南下大別山歸建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進軍豫皖蘇邊區,協同進到大別山區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和進到豫西的陳(賡)謝(富治)集團,開創中原解放區。經近4個月的作戰,西線兵團殲敵7萬余人,協作實現了3路大軍挺進中原戰略。

9月至12月,東線兵團在膠東軍區部隊的配合下,進行膠東保衛戰,連續取得膠河戰役、膠(縣)高(密)追擊戰和攻克萊陽的勝利,殲敵6.3萬余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膠東解放區的進攻,從根本上扭轉了山東戰局,有力地配合了西線兵團在外線和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大別山的作戰行動。

堅持在蘇中、蘇北敵后的第十一、第十二縱隊,于8月至12月先后發起鹽城、李(堡)拼(茶)、鹽(城)南等戰役戰斗,殲敵2.3萬余人,改變了蘇中、蘇北敵后的斗爭局面。戰斗期間,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軍區于11月上旬組成中共華中工作委員會和華中指揮部,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第十一、第十二縱隊和華中地區地方武裝。時至1947年11月,華東野戰軍已發展到37萬人。

1948年1月31日,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改稱山東兵團。

1月下旬,中央決定由粟裕率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組成一個兵團,南渡長江,千里躍進閩浙贛邊區,創建新解放區,吸引中原一部敵人回防江南;劉鄧率主力并指揮華東野戰軍的陳唐兵團在中原地區機動作戰,打中等規模的殲滅戰。為此,華東野戰軍于1948年春對部隊部署和編組進行了調整。2月2日成立東南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

3月4日,遵照中共中央電令,華東野戰軍編組為4個兵團: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兵團,又稱山東兵團;第三兵團,又稱陳(士榘)唐(亮)兵團;第四兵團,又稱蘇北兵團。后因情況變化,這些番號沒有沿用。

隨著中原地區形勢的變化,兩大野戰軍已經具備合力在中原戰場打大規模殲滅戰的條件,中央軍委于1948年5月初采納粟裕的建議,決定粟裕所率3個縱隊暫緩過江,加入中原戰場作戰。

6月17日,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和中原野戰軍第九、第十一縱隊,在中原野戰軍和豫皖蘇、冀魯豫軍區部隊的配合下,發起豫東戰役,至22日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六師等部,攻克河南省省會開封。至7月6日,勝利結束豫東戰役,殲敵9.4萬余人。

7月,魯中南縱隊歸山東兵團建制。8月,華東野戰軍在外線和內線作戰的各部隊于津浦路中段會師。

1948年9月,遵照中央軍委解放濟南的指示,華東野戰軍以6個半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大部及地方部隊共14萬人組成攻城兵團,以8個半縱隊和特種兵縱隊一部及地方部隊約18萬人組成阻援打援兵團,在粟裕的統一指揮下,于9月16日夜發起濟南戰役,經8晝夜激戰,于24日晚攻克濟南,殲滅國民黨軍10.4萬余人(起義2萬余人),俘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中將司令官王耀武等23名高級將領。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后,在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華東野戰軍首先追擊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并于11月22日在碾莊地區全殲該部。中原野戰軍主力則于11月16日攻占宿縣,截斷津浦路,達成對徐州的合圍,隨即阻擊國民黨軍黃維兵團于宿縣南。12月4日,華東野戰軍將杜聿明集團合圍于陳官莊、青龍集、李石林地域,并于6日殲滅突圍的孫元良兵團。12月15日,華東野戰軍配合中原野戰軍,在雙堆集地區全殲黃維兵團10萬余人。此后,為配合平津戰役,淮海前線兩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部署,暫停對杜集團的軍事攻擊,進行戰場休整和政治攻勢。當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完成對傅作義部的分割包圍后,華東野戰軍于1949年1月6日對拒不投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10日將其全殲。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春鹨蹥v時66天,殲敵55.5萬余人,其中華東野戰軍殲敵44.3萬余人,解放了蘇、皖兩省長江以北地區。endprint

改稱第三野戰軍,參加渡江戰役,解放華東大陸

1949年2月9日,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改稱第三野戰軍前委,陳毅任書記。除特種兵縱隊外,所屬各縱隊依次改稱第二十至第三十一軍,膠東軍區部隊改編為第三十二軍,起義的張克俠部、何基灃部、吳化文部與渤??v隊、江淮軍區部隊及魯中南縱隊分別合編為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軍。在各軍基礎上,編4個兵團,即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團,另轄特種兵縱隊、軍政干部學校和教導師,總兵力58萬余人。

2月至3月,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決定第二、第三野戰軍和華東、中原軍區部隊共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以鄧小平為書記)指揮,準備渡江作戰。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南下威脅武漢,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4月20日晚,由譚震林指揮的第七、第九兵團7個軍組成的中集團,在安徽省裕溪口至樅陽鎮間渡江;21日晚,由粟裕、張震指揮的第三野戰軍第八、第十兵團8個軍組成的東集團,在江蘇省張黃港至三江營渡江;第二野戰軍第三、第四、第五兵團9個軍組成的西集團,在江西省彭澤縣馬當至安徽省貴池間渡江。3個突擊集團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23日晚,南京解放。同日,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附近江面起義,另有第三機動艦隊23艘艦艇在鎮江附近江面起義。當日,中央軍委命令成立華東軍區海軍,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遵任第一副司令員,袁也烈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5月10日,第三野戰軍調集第九、第十兵團指揮8個軍和特種兵縱隊(后增第二十三、第二十五軍)于12日對上海發起進攻。27日,上海解放,殲敵15.3萬人。 6月2日,崇明島解放。

根據中央軍委5月23日的《關于向全國進軍的部署》命令及之后的部署調整,第三野戰軍受命以1個軍加強山東軍區兵力解放青島、長山列島,以第十兵團3個軍進軍福建,其余主力11個軍全部位于滬寧杭及其附近地區,作為全軍的戰略預備部隊。8月,山東全境解放。

6月13日,第三野戰軍與華東軍區領導機構奉命合并,番號各自保留,稱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副司令員粟裕、張云逸,副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張震。

7月,華東軍區軍政大學、第三野戰軍軍政干部學校、山東軍政大學合并組成華東軍事政治大學。陳毅兼校長和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副校長,轄第一、第二、第三總隊。

至12月底,第三野戰軍總兵力發展到82萬余人。

1950年后,第三野戰軍相繼建立華東軍區空軍、防空部隊、公安部隊、炮兵、裝甲兵、工兵部隊。至1950年底,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部隊已達120余萬人。

從1949年7月至1953年底,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在內陸和海上進行了剿匪作戰,共殲各類土匪24.6萬余人。

1950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野戰軍和兵團機構,建立單一的軍區領導體制,但野戰軍的稱謂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內仍沿用。8月,根據中央決定,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進行整編,第三野戰軍所轄部隊統歸華東軍區序列,第三野戰軍番號撤銷。但由于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加之東南沿海形勢緊張,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的番號實際繼續沿用。

1955年1月18日,華東軍區陸、海、空三軍對一江山島實施登陸作戰。這是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聯合登陸作戰,一舉攻占一江山島,全殲守敵1086人。

1955年4月重新劃分大軍區時,華東軍區改編為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唐亮,第三野戰軍及各兵團番號即行撤銷。

解放戰爭時期,第三野戰軍在中共中央軍委領導下,在華東軍區和兄弟野戰軍的配合下,在華東、中原、華北各級人民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勝利地完成了保衛老解放區、創建新解放區、解放華東大陸和部分沿海島嶼的任務。在戰爭中,第三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476529人,犧牲指戰員115957人,其中包括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謝祥軍、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元壽等團以上干部360余名,涌現出由中共中央軍委命名的“濟南第一團”“濟南第二團”,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命名的“洛陽營”“濰縣團”等英模集體和1163名戰斗英雄、2.7萬余名模范人物,立功者達56萬余人次,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責任編輯:吳玫)endprint

猜你喜歡
野戰軍華東華中
“母親在,家就在!”
一道解三角形題目的多種解法
國內旅游資源研究簡介
韓國防改革取消野戰軍編制
Machiavellianism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day
“野戰軍”父親
學術研討會征稿函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統一各根據地軍事力量
一夜暴富夢碎養美國鷓鴣谷底翻身
鹽類水解的原理及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