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農業概覽

2014-10-16 03:50王曉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中國畜牧業 2014年4期
關鍵詞:農民協會德國農民

文│王曉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德國的城鄉差別已經不存在,但是作為職業,農業仍然是不吸引人的職業,農民人數仍然在繼續減少,并且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德國很早就開始了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民人數減少。對于德國人來說,從來不用擔心農產品短缺問題,吃飯問題已經徹底解決。近年來,環境保護主義在德國的影響越來越大,綠色環保對其農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中國提倡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鼓勵建立家庭農場,實現中國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們希望看到德國農村發展可以給我們提供什么經驗或教訓,如果我們按照西方的發展模式,是不是可以解決我國的農村發展問題?

我們這次訪問主要是在德國的北方地區。與南方山地不同,德國北方主要是平原地區,郊區大片大片種植著油菜和小麥。與中國北方平原地區相比,農田面積更大,一望無際,在農田的中間散落著為數不多的村莊,農村人口數量很少,而且食品支出在人們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已經很小。

農業現代化保障了德國人的糧食安全,二戰以后出生的德國人完全沒有經歷過食品短缺或饑餓。中國的農業正在走向現代化,農村人口減少和農民人均生產能力提高,經營規模擴大,那么我們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到與現在德國同樣的水平,還會遇到哪些問題呢?在與低薩克森農民協會的官員進行深入交談,并訪問了一些德國農民以后,我們發現,作為一個獨特的區域,德國的農村與城市已經融為一體,城鄉差別已經不存在。但是作為職業,農業仍然是不吸引人的職業,盡管農業規模已經擴大,但是農民人數仍然在繼續減少,并且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一、農民人數持續減少

由于年青一代不愿意從事農業,所以農民的數量在急劇減少,20~30年前,德國有70萬農民,現在只有35萬,減少了50%。農民數量減少的結果就是農場擴大,在農場擴大以后,農場開始雇傭農業工人,這些農業工人大部分來自波蘭或捷克。

巴格女士(Ms.Barg)居住在離漢堡不遠的一個小鎮上,她在低薩克森的農民協會工作,但是她本身不是農民,盡管她居住在小鎮上,與農民比鄰而居,而且她的工作就是幫助農民算賬。她說自己是一位農民的后代,父親是農民,在年輕的時候,她最主要的愿望就是父親不要把農場傳承給她,因為她覺得農業實在辛苦。她父親把家里的土地傳給了他的弟弟,他弟弟因為個人的興趣而從事有機農業和散養畜牧業,農業收入并不高,主要依靠非農業收入,也已經不是一個專職的農民。她說可以明顯感覺到周邊農民的減少。我們訪問的農村社區,30年前還有約20戶農民,但是現在只有3戶農民。

農場的過度擴大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擴大的農場超出了家庭的經營能力,因而開始雇傭短期的外籍勞工。被訪問的維納·馬斯先生(WeinerMass)認為雇傭農業工人并不好,因為雇工沒有經過培訓,不會做農活。而農民都是經過培訓考試才可以從事農業的。但一個農民最多經營100頭牛,再多就需要雇傭工人,他認為這種現象對于畜牧業生產不利。

隨著農業人口減少,農村的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對于畜牧業(主要是肉雞和雞蛋產業),隨著動物保護主義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動物福利,原來工業化生產動物產品的方式受到批判,對畜牧業生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從而造成生產成本的提高,因此一些農民開始放棄養殖業?,F在德國日常消費的動物產品,如肉雞和雞蛋的供給更多地依賴東歐市場。在德國,盡管有機產品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有機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而且在主要的城市都可以很容易找到銷售有機食品的商店,但是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仍然是大型連鎖超市。而在大型連鎖超市,消費者更多地愿意接受比較低的商品價格。這是東歐的農產品大量進入德國的主要原因。

由于市場容量有限,而且生產有機食品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盡管有機農作物的價格相對較高,政府提供了較高的補貼(據馬斯先生說,按照歐盟的制度,一般農業生產每公頃可以獲得300歐元的補貼,而從事有機農業則可以獲得每公頃800歐元的補貼),但是農民仍然不愿意種植。推廣有機種植已經有約20年,但是種植有機作物農民的比例仍然只有5%左右。

農產品價格也是導致農業萎縮的重要原因。在過去幾年,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許多農民的收入很少,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經營農業,轉而經營其他產業。漢堡附近的農民威爾哈姆·格里姆(WilhalmGrimm)是一個年近70的農民,他的子女不愿意繼承他的產業,都轉而從事其他行業。由于農業收入比較低,他也轉型做了養馬農場。據格里姆說,他自己有60公頃的土地,飼養50匹馬,這樣他每年大約有6萬~7萬歐元的收入。但是考慮到這是他們夫婦兩個人的收入,而且農民的工作量更大,所以農業仍然不是吸引人的行業。

而簡·格道-施羅德(JanGehrdau-Schroeder)則在擴大生產,他家里有2.5個勞動力(妻子是教師,只有課余時間幫助家里養牛),原來養了100頭牛,此外還租賃了其他農民的牧場,用于養殖產奶之前的奶牛。在堆積牧草發酵的過程中,也會有許多年輕人來一同干活,據馬斯先生說,那些人不是雇來的,而是周邊的鄰居幫忙。從這家的狀況來看,盡管他們在大型機械上有很多投入,但是仍然有許多工作必須依靠人工。從事農業仍然很辛苦,不僅僅是收入不高,還有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這些都使農業面臨危機。

在原東德的地區,農村發展還受到土地制度的影響。杰內克(Janek)是來自原東德地區的一個大學生,現在主修韓國研究。他很激烈地批評東西德合并以后的政策,認為原來東德盡管比西德的生產效率低,但是仍然可以獨立生產,但在合并以后,西德迅速地使東德原有產業完全覆滅,許多東德人失業,并陷入貧困。特別是在農業領域,原來東德的土地屬于集體農莊,在德國合并以后,二戰以前的那些土地主人紛紛回到東德,收回了戰前屬于他們的土地。而那些尚未被收回的土地則轉由國家所有,原來東德的農民便失去了土地?,F在有許多西德人,甚至外國人到原來東德的地區租種土地,原來的農民經常離開農村。按照杰內克的說法,原來東德境內多數地區的農業都萎縮了,取得很好效益只有少數個案。

二、農村環境治理值得借鑒

我們關注的農村環境問題,在德國是解決比較好的。在低薩克森州,我們訪問了哈勃(Habur)小鎮,該小鎮原來是農村地區,后來有越來越多在漢堡工作的人在小鎮上建房,農民和城市居民混合在一起,從居住上已經很難分清城市人和農村人,經過當地人指點,發現那些農民的房子往往更大,也比較陳舊。一些農民家庭的房子已經沒有人居住。

這些農民的住房與經營場所并不在一起。對于這樣的農村,困擾中國農村的垃圾問題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政府統一的垃圾回收系統可以像城市一樣處理農民家庭的生活垃圾。德國各地推動垃圾分類,對于不分類的家庭,則增加回收垃圾的費用,在這方面看不到城市與農村的區別。

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有生活垃圾,處理的體系也是相同的,但是與城市居民不同的在于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如作物的秸稈、牲畜的糞便。德國農村在處理農業生產廢棄物方面,很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是農作物的秸稈,據馬斯先生講,大部分都使用大型機械將秸稈直接打碎還田;另外一部分用于飼養牲畜。由于秸稈還田的比例很高,因而保持了農田的肥力,這大大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由于我們沒有訪問到單純經營糧食種植的農戶,所以沒有看到大規模的秸稈還田。據說,由于單純種植糧食的收入有限,只有大規模經營,比如農田在200公頃以上,單純經營糧食作物才可以維持。而在這樣大面積的農田中,只有秸稈還田才能在保持環境衛生的同時保持土壤的肥力。

對農村環境影響最大的是牲畜的糞便。在德國,部分的牲畜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回到了農田,其余部分則用于生產沼氣。我們訪問中也發現,糞便的還田也受到一些限制,比如糞便的氣味不能影響周邊的居民。在馬斯的介紹中,發展沼氣是解決牲畜糞便的主要途徑,通過發展沼氣,可以增加當地新能源供應,也保持了環境衛生。與中國農村對比,德國相對較大的畜牧業生產規模比較適合發展沼氣。

我們參觀了一家沼氣發電廠,老板本來是兩個農民,他們看到綠色能源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因而放棄了農業,轉而建立了沼氣發電廠,據說這個電廠可以供應1000家農戶的用電。他們生產的原料主要是周圍農民田地的草,而生產沼氣所產生的剩余垃圾作為肥料,被周邊農民使用。由于德國對新能源采取許多鼓勵措施,特別是允許新能源小型企業甚至家庭所生產的電力進入電網,所以小型的發電企業也同樣可以生存。

食品安全也是農村環境的重要問題。對于如何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馬斯先生介紹說,在德國,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都有計劃,農民要填寫生產投入的表格,定期向政府匯報,政府會檢查農民的農藥和化肥使用情況是否合理。所有農民都是經過培訓的,因此他們很清楚地知道化肥和農藥使用的數量和方法。我們發現,對于德國的農民來說,農業技術并不是復雜的問題,他們可以學習農業技術,包括農藥和化肥的正確使用方法,但是面對復雜的稅收和補貼制度,農民卻感覺到無能為力,所以多要依靠專業人員的幫助。

由于德國處于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過渡地帶,自然災害很少,在德國的農業中只有很少部分實現灌溉,大部分作物都是依靠雨水自然生長,因此水資源的管理很重要。在德國,嚴格禁止使用地表水灌溉作物。在部分地區,如要打井利用地下水,井深需要在80~100米,但是數量很少。這是因為:第一,打井需要政府的許可證,這不是誰都可以申請的;第二,經濟上的考慮,因為在水泵上裝有水表,可以嚴格控制抽水數量,所以地下水的采集是有據可查的。而德國電費和水費較高,所以如果種植小麥、油菜等作物,用井水灌溉在經濟上不合算,只有種植蔬菜或馬鈴薯等作物,才有可能進行灌溉。

三、農民協會作用大

農民協會是德國農民最重要的組織,全國90%以上的農民都參加了協會,協會在柏林設有全國總部,在各個縣也都設有分部,在基層與農民打交道。與日本或韓國模式不同,德國的農民協會完全的是農民自己的組織,其經費全部來自于農民繳納的會費。農民繳納的會費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會費,根據農民的家庭人口和土地數量繳納,其中包括基礎費用80歐元/人和3歐元/公頃。此外,農民協會為農民提供服務,按照服務的內容,農民也要繳納服務費,根據農場規模和服務項目不同而收取不同費用。這筆費用部分留在基層組織,部分上交柏林總部。我們不知道農民協會的實際收入,但是可以看到,德國農民協會總部和盧倫伯格(LuLüneburgerHeide)的農民協會都有很好的建筑物,雇傭了許多人員。

農民協會的主要職責有兩項,第一項是爭取農民的權力。農民協會代表農民利益,通過各級農民協會,包括設在歐盟總部所在地的機構,影響政策。按照馬斯先生的說法,現在歐盟為農民每公頃土地提供的300歐元(農作物種植)和800歐元(有機農業種植)的補貼就來自于農民協會的爭取。農民協會的第二項任務是直接服務農民,如農場的會計工作多由農民協會的分支機構來承擔;向政府申請項目,也多是由農民協會協助農民完成。

實際上,政府承擔了大部分農村發展的工作,如培訓、教育、補貼等,農民協會所起的作用不是提供這些服務,而是代表農民影響政府決策。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農民協會也向社會提供宣傳。按照馬斯先生的說法,社會上大多數人是不懂農民和農業的,他們只是知道需要低價的農產品,但是并不知道農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因此,農民協會采取行動,舉辦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業和農村。

四、德國農村發展的啟示

首先,我們看到,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和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并不能自動地解決農村和農業問題,農業生產的規模必須適度,要基于家庭的生產規模。其次,使農業成為吸引人的職業,不僅是我們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難題,也是發達國家面臨的難題,需要我們有新的思路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德國農民協會無疑值得我們學習。一個機構不僅僅可以直接為農民提供各種服務,如生產、創收、健康等服務,農民組織也可以形成一個院外集團,通過為農民說話,反映農民的利益,從而幫助政府更為有效地支持農業。

德國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他們對農田肥力的保護和地下水資源的保護。但是因為中國和德國的文化背景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來達到農村環境保護的目的。

猜你喜歡
農民協會德國農民
冰島政府與農民協會簽署新農業政策框架協議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全國首個省級職業農民協會在陜西成立
在德國喝啤酒
“夢夢”“嬌慶”德國行
桃調誥農民協會與大革命時期的梧州農民運動
英德紅旅景點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