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31例

2014-10-27 02:16何建瓊汪瓊芬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4年1期
關鍵詞:面癱

何建瓊+汪瓊芬

摘要:目的 觀察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31例臨床療效。 方法 將62例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1例,對照組31例;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針刺治法(舒經)的基礎上加腹針治療(調臟)。2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10天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連續治療2~5個療程。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6.8%,對照組總有效率83.9%,2組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能做到“標本兼治”,取得更好的療效。

關鍵詞: 面癱;氣虛血瘀證;舒經調臟法

中圖分類號: R745.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54-02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又稱“口眼歪斜”。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針灸治療面癱具有獨特優勢,特別是對面癱實證患者。但在臨床治療中筆者發現,常規針刺對面癱氣虛血瘀證效果不盡人意,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何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發生率仍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常規取穴舒通經絡的基礎上加上腹部調理臟腑的穴位,筆者稱其為“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針灸科門診共62例,將6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疏經調臟組)和對照組(常規針刺組)各31例。治療組31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齡35歲~76歲,平均57.6歲,病程1月~6月,平均53 d;對照組31例中男14例,女17例,年齡32歲~75歲,平均58.5歲,病程54天~6月,平均51 d;2組患者在姓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中面癱診斷標準[1]。①起病突然,春秋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側面頰、耳內、耳后完骨的疼痛或發熱。② 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③一側不能作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④氣虛血瘀證: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時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1.3 排除標準 因格林巴利綜合證、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頜后化膿性淋巴結炎、神經Iyme病、后顱窩腫瘤或腦膜炎、聽神經瘤、小腦橋腦腳蛛網膜炎等導致的周圍性面癱或各種原因導致的中樞性面癱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⑴針具:采用0.30 mm×25 mm-5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⑵取穴及操作:主穴取地倉、頰車、陽白、太陽、下關、巨髎、合谷、翳風、太沖、足三里、膈俞。隨癥選穴:皺眉困難加攢竹;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舌前2/3味覺喪失加廉泉;聽覺過敏加聽宮;面肌跳動加行間、陽陵泉;若面肌萎縮加脾俞、三陰交。常規針刺,足三里補法,余穴平補平瀉法。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常規針刺治法的基礎上加腹針治療。腹針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大橫。腹部穴位操作:采用0.30 mm×50 mm華佗牌1次性針灸針,針刺穴位用75%的酒精常規消毒,施術時采用三部法,即侯氣、行氣、催氣手法,同時用艾灸盒放入艾條,對神闕穴行溫和灸。留針30 min,留針期間行針1~2次。針刺腹部穴位注意事項:針刺腹部穴位前首先檢查肝、脾的大小,確無陽性體征則可施治。如任脈被瘢痕線覆蓋,則于瘢痕線邊緣近中線的一側取穴;進針前排空小便,進針時盡量避開毛孔、血管,以免產生疼痛和出血。

2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10 d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 d,連續治療3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面部癥狀和體征消失,H-B分級1級;有效:面部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H-B分級2-3級;無效:面部癥狀和體征無改善,H-B分級4級以上。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面癱是由于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趁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喎僻。機體正氣不足是本,感受外邪是標。其病位在面部經絡與心肝脾胃。若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愈,或部分患者疾病初期服藥太過,損傷脾胃,易形成虛實兼夾的氣虛血瘀證。根據“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因此針灸治療面癱氣虛血瘀證除疏通經絡外,尚需對臟腑功能失調予以調理,如此才能做到“標本兼治”,取得更好的療效。

腹針療法是薄智云教授新發明的無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新針法。其理論認為,人體是以以臍為核心的腹部“先天經絡”系統不斷發展、變化、完善,成為以臟腑為中心的“后天經絡系統”,人體通過其平衡調節臟腑。腹針注重對全身內臟功能的調節,提出“刺至病所”的觀點,臨床主要適用于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病[2]。傳統針刺療法取穴主要以舒調局部筋經氣血為主,補益氣血之功略顯不足。腹針以引氣歸元為主方,方中中脘、下脘均位于胃脘,兩穴合用,有理中焦、調升降的功能,氣海為氣之海,關元陪腎固本,腎又主先天之氣,因此諸穴合用,有以后天養先天之意,大橫有調整肝脾臟的功能,健脾利濕,艾灸神闕有溫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腹針療法加強了補益氣血的作用,因此面癱氣虛血瘀證患者采用疏經調臟治療,標本兼治,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49-152.

[2]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7.endprint

摘要:目的 觀察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31例臨床療效。 方法 將62例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1例,對照組31例;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針刺治法(舒經)的基礎上加腹針治療(調臟)。2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10天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連續治療2~5個療程。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6.8%,對照組總有效率83.9%,2組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能做到“標本兼治”,取得更好的療效。

關鍵詞: 面癱;氣虛血瘀證;舒經調臟法

中圖分類號: R745.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54-02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又稱“口眼歪斜”。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針灸治療面癱具有獨特優勢,特別是對面癱實證患者。但在臨床治療中筆者發現,常規針刺對面癱氣虛血瘀證效果不盡人意,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何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發生率仍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常規取穴舒通經絡的基礎上加上腹部調理臟腑的穴位,筆者稱其為“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針灸科門診共62例,將6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疏經調臟組)和對照組(常規針刺組)各31例。治療組31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齡35歲~76歲,平均57.6歲,病程1月~6月,平均53 d;對照組31例中男14例,女17例,年齡32歲~75歲,平均58.5歲,病程54天~6月,平均51 d;2組患者在姓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中面癱診斷標準[1]。①起病突然,春秋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側面頰、耳內、耳后完骨的疼痛或發熱。② 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③一側不能作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④氣虛血瘀證: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時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1.3 排除標準 因格林巴利綜合證、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頜后化膿性淋巴結炎、神經Iyme病、后顱窩腫瘤或腦膜炎、聽神經瘤、小腦橋腦腳蛛網膜炎等導致的周圍性面癱或各種原因導致的中樞性面癱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⑴針具:采用0.30 mm×25 mm-5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⑵取穴及操作:主穴取地倉、頰車、陽白、太陽、下關、巨髎、合谷、翳風、太沖、足三里、膈俞。隨癥選穴:皺眉困難加攢竹;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舌前2/3味覺喪失加廉泉;聽覺過敏加聽宮;面肌跳動加行間、陽陵泉;若面肌萎縮加脾俞、三陰交。常規針刺,足三里補法,余穴平補平瀉法。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常規針刺治法的基礎上加腹針治療。腹針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大橫。腹部穴位操作:采用0.30 mm×50 mm華佗牌1次性針灸針,針刺穴位用75%的酒精常規消毒,施術時采用三部法,即侯氣、行氣、催氣手法,同時用艾灸盒放入艾條,對神闕穴行溫和灸。留針30 min,留針期間行針1~2次。針刺腹部穴位注意事項:針刺腹部穴位前首先檢查肝、脾的大小,確無陽性體征則可施治。如任脈被瘢痕線覆蓋,則于瘢痕線邊緣近中線的一側取穴;進針前排空小便,進針時盡量避開毛孔、血管,以免產生疼痛和出血。

2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10 d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 d,連續治療3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面部癥狀和體征消失,H-B分級1級;有效:面部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H-B分級2-3級;無效:面部癥狀和體征無改善,H-B分級4級以上。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面癱是由于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趁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喎僻。機體正氣不足是本,感受外邪是標。其病位在面部經絡與心肝脾胃。若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愈,或部分患者疾病初期服藥太過,損傷脾胃,易形成虛實兼夾的氣虛血瘀證。根據“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因此針灸治療面癱氣虛血瘀證除疏通經絡外,尚需對臟腑功能失調予以調理,如此才能做到“標本兼治”,取得更好的療效。

腹針療法是薄智云教授新發明的無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新針法。其理論認為,人體是以以臍為核心的腹部“先天經絡”系統不斷發展、變化、完善,成為以臟腑為中心的“后天經絡系統”,人體通過其平衡調節臟腑。腹針注重對全身內臟功能的調節,提出“刺至病所”的觀點,臨床主要適用于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病[2]。傳統針刺療法取穴主要以舒調局部筋經氣血為主,補益氣血之功略顯不足。腹針以引氣歸元為主方,方中中脘、下脘均位于胃脘,兩穴合用,有理中焦、調升降的功能,氣海為氣之海,關元陪腎固本,腎又主先天之氣,因此諸穴合用,有以后天養先天之意,大橫有調整肝脾臟的功能,健脾利濕,艾灸神闕有溫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腹針療法加強了補益氣血的作用,因此面癱氣虛血瘀證患者采用疏經調臟治療,標本兼治,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49-152.

[2]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7.endprint

摘要:目的 觀察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31例臨床療效。 方法 將62例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1例,對照組31例;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針刺治法(舒經)的基礎上加腹針治療(調臟)。2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10天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連續治療2~5個療程。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6.8%,對照組總有效率83.9%,2組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能做到“標本兼治”,取得更好的療效。

關鍵詞: 面癱;氣虛血瘀證;舒經調臟法

中圖分類號: R745.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54-02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又稱“口眼歪斜”。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針灸治療面癱具有獨特優勢,特別是對面癱實證患者。但在臨床治療中筆者發現,常規針刺對面癱氣虛血瘀證效果不盡人意,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何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發生率仍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常規取穴舒通經絡的基礎上加上腹部調理臟腑的穴位,筆者稱其為“舒經調臟法”治療周圍型面癱氣虛血瘀證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針灸科門診共62例,將6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疏經調臟組)和對照組(常規針刺組)各31例。治療組31例中男12例,女19例,年齡35歲~76歲,平均57.6歲,病程1月~6月,平均53 d;對照組31例中男14例,女17例,年齡32歲~75歲,平均58.5歲,病程54天~6月,平均51 d;2組患者在姓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中面癱診斷標準[1]。①起病突然,春秋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側面頰、耳內、耳后完骨的疼痛或發熱。② 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③一側不能作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④氣虛血瘀證: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時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1.3 排除標準 因格林巴利綜合證、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頜后化膿性淋巴結炎、神經Iyme病、后顱窩腫瘤或腦膜炎、聽神經瘤、小腦橋腦腳蛛網膜炎等導致的周圍性面癱或各種原因導致的中樞性面癱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⑴針具:采用0.30 mm×25 mm-5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⑵取穴及操作:主穴取地倉、頰車、陽白、太陽、下關、巨髎、合谷、翳風、太沖、足三里、膈俞。隨癥選穴:皺眉困難加攢竹;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舌前2/3味覺喪失加廉泉;聽覺過敏加聽宮;面肌跳動加行間、陽陵泉;若面肌萎縮加脾俞、三陰交。常規針刺,足三里補法,余穴平補平瀉法。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常規針刺治法的基礎上加腹針治療。腹針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大橫。腹部穴位操作:采用0.30 mm×50 mm華佗牌1次性針灸針,針刺穴位用75%的酒精常規消毒,施術時采用三部法,即侯氣、行氣、催氣手法,同時用艾灸盒放入艾條,對神闕穴行溫和灸。留針30 min,留針期間行針1~2次。針刺腹部穴位注意事項:針刺腹部穴位前首先檢查肝、脾的大小,確無陽性體征則可施治。如任脈被瘢痕線覆蓋,則于瘢痕線邊緣近中線的一側取穴;進針前排空小便,進針時盡量避開毛孔、血管,以免產生疼痛和出血。

2組均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10 d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 d,連續治療3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面部癥狀和體征消失,H-B分級1級;有效:面部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H-B分級2-3級;無效:面部癥狀和體征無改善,H-B分級4級以上。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面癱是由于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趁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喎僻。機體正氣不足是本,感受外邪是標。其病位在面部經絡與心肝脾胃。若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愈,或部分患者疾病初期服藥太過,損傷脾胃,易形成虛實兼夾的氣虛血瘀證。根據“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因此針灸治療面癱氣虛血瘀證除疏通經絡外,尚需對臟腑功能失調予以調理,如此才能做到“標本兼治”,取得更好的療效。

腹針療法是薄智云教授新發明的無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新針法。其理論認為,人體是以以臍為核心的腹部“先天經絡”系統不斷發展、變化、完善,成為以臟腑為中心的“后天經絡系統”,人體通過其平衡調節臟腑。腹針注重對全身內臟功能的調節,提出“刺至病所”的觀點,臨床主要適用于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病[2]。傳統針刺療法取穴主要以舒調局部筋經氣血為主,補益氣血之功略顯不足。腹針以引氣歸元為主方,方中中脘、下脘均位于胃脘,兩穴合用,有理中焦、調升降的功能,氣海為氣之海,關元陪腎固本,腎又主先天之氣,因此諸穴合用,有以后天養先天之意,大橫有調整肝脾臟的功能,健脾利濕,艾灸神闕有溫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腹針療法加強了補益氣血的作用,因此面癱氣虛血瘀證患者采用疏經調臟治療,標本兼治,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49-152.

[2]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7.endprint

猜你喜歡
面癱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經驗綜述
東紅分期辨治周圍性面癱經驗
針灸聯合面部推拿治療面癱效果好
面癱患者的自我康復
隔姜灸在周圍性面癱病護理中的應用與療效觀察
針藥并用治療周圍性面癱驗案舉隅
穴位按摩與康復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
針藥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
甩針掛鉤法聯合麥粒灸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觀察
針灸與手法按摩綜合治療面癱106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