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以“德”為根的高校校園文化特質

2014-10-31 04:35甘春暉李輝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4年10期
關鍵詞:校園文化價值觀核心

甘春暉+李輝

一解析以“德”為根的中國文化特質

文化即人化,是生物進化成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對外在物質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認知和改造,是人類在社會發展歷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支撐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靈魂脊梁、傳承民族和歷史進步的精氣血脈。較之注重理性、重視科學思維、強調個體能力發展的西方文化特質,中國的文化特質則更偏重人文關懷、推崇天地人和、倡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格修煉,正如宋儒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周禮為中國步入文明社會提供了道德政治秩序和倫理生活方式。周人制作禮樂、隆禮重儀,視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基本的精神信仰,確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強調“德”字的本義是“道德”或“品行”,人們要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體現為人文精神的傳播?!兑住で浴吩唬骸熬舆M德修業”,“德”意指恪守道德規范者的“操守”、“品行”?!吨芤住は缔o》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將德涵蓋誠信、仁愛之意。儒家對“德”的解說偏重于人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推崇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鬃訉ⅰ暗隆钡膬r值原則發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孟子進一步衍生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禮記·大學》則凝聚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綱領,使“德”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石。

當前,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政治多極化風云變幻,世界各國的經濟、軍事、科技競爭風起云涌,國力的較量歸根到底是文化的競爭、人才的PK。文化是大國雄起的命脈和根基,人才是競爭制勝的法寶和王牌。當前,高校作為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陣地,肩負著神圣的歷史責任和莊嚴的人民重托,必須賦予“德”育新的時代內涵,重塑以“德”為根的高校校園文化特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優質人才。優秀人才具有系統的知識儲備、深厚的人文底蘊、完善的人格素養以及由此產生的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無私獻身的高尚情操,能正確處理國內外思想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擔當起傳承德育的神圣使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自身行為對社會文化建設的示范、輻射和提升功能,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當代高校校園文化特質———以“德”為根的危機遭遇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亦策善能的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中國的高校校園文化勢必體現中國文化特質,當代以“德”為根的文化教育規范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德育思想,反映時代發展要求,濃縮為涵蓋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24字基本道德規范。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革的當下,校園文化建設遭遇困難、面臨危機。

1“立德樹人”———中國教育之本遭遇市場經濟負面影響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明德”意指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掘、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而摒棄邪惡。由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滯后于市場經濟的神速發展,導致市場經濟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嚴重的人性分離危機,生性善良、本質淳樸的人在利益驅動機制下的致富行為,最初是實事求是的,但是隨著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內心不斷膨脹至貪婪時,就開始表面上道貌岸然、義正言辭,實際上不擇手段、違背良心,更甚者頂風作案、違法犯罪,徹底扯斷社會道德規范對人性約束的繩索。正如社會生活中暴露的用“錢”衡量人生價值之怪現象,知書達理的才女誓嫁有錢人以體現個人身價,犀利批判“炫富”之人內心反而羨慕嫉妒,標榜清廉的政府“裸官”貪污腐敗,新晉公務員的寒門學子用職權為“貧窮”買單,食品商販自制商品自己不食,問題飲品老板深知問題所在等諸多事件直接沖擊民眾良心的道德拷問,嚴重損害政府的公信力,導致某些思想認識不成熟的大學生內心產生了對金錢的極度渴望,對物欲的肆意崇拜,校園內已出現傍“大款”、交“土豪”等攀榮附貴現象。

2“立德為公”———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遭遇西方個人主義思潮

鄧小平深刻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1](“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9月第一版P373)此處的“共同”正對應“立德為公”中的“公”,只有每個公民“立德為公”,堅持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為國之復興努力奮斗,逐步實現國家整體的繁榮富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網絡信息時代的日新月異,中國與世界各國共生于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血肉相連。當代大學生身處中國集體主義思想與西方個人主義思潮大碰撞、大融合時期,西方文化以影視、歌曲、明星等娛樂形式進入中國市場,迎合90后大學生追新求變的心理特征,好萊塢大片以全球最先進高科技為技術支持,用宏大震撼的場景和極度渲染個人英雄主義的視覺沖擊吸引著大學生的眼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影視明星以最豪華璀璨的陣容全球宣傳,所到之處無不掀起耀眼的追星風暴,價值巨額的出場費沖擊著大學生內心個人出名的欲望;某些反映青春期題材的影視作品成為大學生效仿的文化元素,崇尚自我、追求個性成為90后大學生身上的特有標簽,甚至出現西方社會中青春期黑色特征:迷惘、沉淪、墮落、叛逆、罪惡。

3“立德修身”———自我素質培養準則遭遇“外強中干”的窘境

中國自古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個人抱負的基本理念,立德是修身的核心要素,“德”區分君子與小人,“君子立德”對應“小人無德”。進入21世紀的今天,雖然思想品德教育從小學開始,延續至大學,據很多大學生反映僅有的道德常識停留于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階段,從小學到高中以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流于形式。目前,雖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為個人事業的成功提供了諸多便利的條件和優越的環境,但讀書深造仍是個人成才的捷徑,升重點高中上名牌大學實現“光宗耀祖”之家族夢想和校級之間生源競爭之戰使學生、家長和學校、教師均感“壓力山大”。因此,家長和校方關注文化課程的分數勝于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形成,造成“小學教育共產主義、中學普及社會主義,大學培養道德品行”之怪現象,此現象造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個人思想已趨于成熟,性格特征基本定型的18歲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步履維艱、缺乏實效,面臨“外強中干”的窘境。endprint

三塑造以“德”為根的高校校園文化特質的基本路徑

“明德”乃大學之道、“立德”是做人之本,高校只有穩固以“德”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弘揚以“德”為本源的精神文明風尚,才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宗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才能真正背負起歷史的重任和民眾的囑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貢獻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的棟梁精英。面對當前校園文化特質所遭遇的諸多危機,高校必須剔除浮躁、靜心思考;尋找規律、潛心研究,重塑以“德”為根的校園文化特質,基本路徑是從大學生生活、學習、工作三個方面入手,對其思想、行為、心理三個層面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大學生對“德”育的認知、樹立以“德”為本的信念、踐行以“德”為根的價值觀。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當代高校以“德”為根的校園文化特質

“立德”才能“樹人”,“成人”才能“成才”,大學教育不同于小初高的教育,它基本脫離應試教育模式,可依據自身優勢實施技能型、專業型、研究型等各類人才的素質培養,靈活性與自主性超越后者的單一性和強制性,但大學教育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所需之才,社會對人才要求的第一位要素是優良的道德品質,較之“廢品”、“次品”的不盡人意,“危險品”對社會的發展則是致命傷,一個良心泯滅卻擁有世上最多才智的人是人類“公敵”,一個忽視道德建設、國民素質,盲目追求經濟指標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一個顛倒黑白、混淆視聽,以強取豪奪為榮耀的民族是充滿危險的。擁有五千年文化積淀的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人理應具有“厚德載物”的素養,當代大學生更應做中華民族道德規范的表率。因此,高校應全方位加強以“德”為根的當代校園文化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鄭重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24字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德育思想,傳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血脈,順應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要求,凝聚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具有鮮明的國家屬性和民族標識,是引領社會主義中國不斷前進的興國之魂,是中華民族的立世之本和未來的發展之源,是高校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武裝師生、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領風尚的重要依托。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表現于經濟、政治、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取決于國民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得益于每一個公民自身道德素質的完美塑造。正如鄧小平所言:“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盵2](p190)分解報告中的三個“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對公民道德規范提出的具體要求,作為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更應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通過自身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逐步完善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2塑造以“德”為根的高校校園文化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身受隔代人的專寵,思想開放、思維多變,喜跟潮流、勇敢求新的同時不免個性叛逆、桀驁不馴,追求個性、崇尚自我的同時也易入圈套、被人誘騙。大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心理成熟等諸多方面亟待優化,表現在價值觀上呈現不穩定性和多元化趨勢。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從大學生日常生活場所、校內學習園地、實習培訓基地等成長環境入手,重塑以“德”為根的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體而言:

構建賦予校園物質文化“德”的精神特質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不能僅停留在追求技術先進、光鮮靚麗的外表,更應注重德育內涵的積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思想滲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中,要升華校史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文體館等場館建設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既要擁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赤子情懷又要具有不畏艱辛勇攀知識高峰的雄心壯志;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落實到校園環境設施建設的每個角落,從校園環境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中考量校園人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彼此監管增強師生們對大學校園物質文化以“德”為根建設的認同感和關注度。

強化校園制度文化“德”的時代要求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必須把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指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為核心工作。學工處制定時代感強、針對性準、內容務實、便于操作的制度文本,權責清晰、獎懲分明;注重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及學生工作的實際表現,鼓勵嘉獎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制約規避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校團委、宣傳部根據時代變化的需求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監管論壇、網站、部落、QQ群、博客等大學生網絡平臺的規范性,及時更新工作亮點、曝光錯誤不足;健全決策、執行、監管、反饋、整改的工作運行機制,完備人員、設施所需的經費保障機制,充分調動師生共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創新校園精神文化“德”的教育方法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運用基礎思想理論、現代心理學、人文倫理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知識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不斷創新校園精神文化“德”的教育方法。精神的戰地要靠精神去占領、思想的困惑要靠思想去化解、心理的疾病要靠心理去根治,“德”育的形式是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實效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針對當代大學生追求個性、崇尚自我的性格特點,傳統“填鴨式”的灌輸教育遭受“冷遇”,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用他們喜歡的平等、自由、互動、開放的交流方法進行“走心”式教育,將昔日“德”的科學內涵賦予時代精神,將“治國平天下”衍生為構建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將“仁義禮智信”體現于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將“修身齊家”融化于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高校思政教師要將當代德育理念借助文藝匯演、學生社團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接地氣”的形式直抵大學生的心理情感地帶,把主流價值觀滲入他們的心靈深處,把社會的道德訴求融入他們的觀念中,只有當大學生對此產生思想同感、情感共鳴時,才能從內心真正認同,逐步形成思想意識,真正踐行道德規范。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3]馮剛.關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問題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9.

[4]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5]宮向陽,吳益民.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狀況解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

[6]吳小蓮.大學文化建設中的育人功能及其保障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endprint

猜你喜歡
校園文化價值觀核心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近觀天和核心艙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我的價值觀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