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標志性歷史景觀

2014-11-10 16:39姜雪松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9期
關鍵詞:國會山眾議院參議院

姜雪松

[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了美國國會大廈,對其基本架構、建造和修繕的大致過程進行了概述。望能有助于讀者更好地體味美國文化。

[關鍵詞]國會山;國會大廈;眾議院;參議院

國會大廈—按照美國人的稱呼為“國會山”(Capitol Hill),指作為美國最高立法機構的國會辦公所在地。它坐落在華盛頓一處高25米的高地上,故名國會山。

國會大廈是美國的心臟建筑。美國政府規定,首都所有建筑均不得超過國會大廈的高度。這里因此成為華盛頓的最高點。盡管處于華盛頓國家公園的東端,并不在華盛頓的地理中心,卻由于它的特殊地位而成為各區域劃分的起點。華盛頓建筑物地址的東西南北,都是以國會大廈作為基準。該區匯集了所有的政治景點和觀光景點。到美國的游客絕不會錯過“國會山”這一著名景點。

美國國會大廈是美國的地標性建筑。該建筑既是華盛頓的中心點,又是華盛頓最美麗壯觀的建筑。在華盛頓市內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國會大廈的雄姿。

從遠處望去,國會大廈是一座巨柱環立的三層平頂建筑物,中間是皇冠形的圓頂式大樓。這座白色大圓頂式的政府大樓用白砂石和大理石建成,為草坪和樹林所環繞,猶如被置放在綠絨毯上的象牙雕刻。國會大廈長751英尺,寬350英尺,頂尖離地面有135英尺。其中央是一座高高聳立的三層大圓頂。圓頂上還有一個小圓塔,塔頂直立著一尊由托馬斯·克勞福(Thomas Crawford)制作的19.5英尺高的自由女神青銅像,為華盛頓最醒目的標志。她頭頂羽冠,右手持劍,左手扶盾,永遠眺望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

國會大廈圓頂之下的圓柱式門廊氣勢宏偉,門廊內的三座巨形銅門,質地厚重,約有十噸,三座銅門向東又稱哥倫布門,銅鑄的門扇上面刻著描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浮雕。從東門走進國會大廈即進入其最引人注目的中央圓形大廳。

中央圓形大廳內空間高曠宏敞,金碧輝煌,內高53米,大廳直徑30余米。中央圓形大廳是國會大廈的心臟和主體結構,內部裝設嚴肅雄偉。氣勢宏大的精美壁畫和多尊重要歷史人物雕塑,可以看到美國政治的縮影。

仰望圓穹頂上,可見風格浪漫的天頂畫。中央繪著“華盛頓之神”(Apotheosis of Washington),在這位開國總統的兩邊,畫上勝利女神和自由女神,另外又畫了13幅女神,代表美國初立的13州。它是19世紀意大利畫家康士坦丁·布倫米迪(Constantino Brumidi)畫的。畫上的人物有4米多高,這樣,觀眾仰望時就感到自然逼真??上Р紓惷椎现煌瓿伤淖髌返囊徊糠?,便從腳手架上跌下來,幾個月后就去世了。后來,他的學生按布倫米迪遺留下來的草圖把天頂畫完成,而最后的補白是1953年完成的。

穹隆下面是一圈羅馬式拱窗,就是這一圈拱窗采四面的陽光使大廳明亮如野。拱窗之下是繞廳一圈的浮雕壁畫,環形浮雕畫用灰白顏料繪制上千個姿態各異的真人大小的人物,內容涉及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重大事件。

再往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四周墻壁上懸掛著8幅巨大的帆布油畫,分兩個階段記載了美國歷史上的8個重大事件。其中有四幅是四位畫家的作品,描繪的是美國早期的開拓和人口聚居點的形成發展;其他四幅則是是喬治·華盛頓將軍的隨從參謀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創作的,它們重現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場景。

下面的中央圓形大廳,陳列著美國著名歷史人物的雕像。大廳所立的杰出總統雕塑,每一尊都是一個時代。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雕像居于最正中,還有起草《獨立宣言》的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佛遜、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總統安德魯·杰克遜、五星上將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第四十任總統羅納德·里根等的雕像,而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雕像是其中一尊與真人大小完全相同、用潔白云石雕刻的石像。

中央圓形大廳的南側,是環立著形形色色人物雕像的雕塑大廳。這些名人雕像來自美國50個州,有銅塑,有石雕,或坐,或立,合立一堂,是美國凝聚力的象征。到20世紀90年代初,雕塑大廳共有94尊銅像和石雕像,其原形都是各個領域的一代英才。

大圓頂兩側的南北翼樓,南廂為眾議院,北廂為參議院。國會大廈內部共有大小房間540間,包括參議院、眾議院、國會領袖辦公室等。大廈正中大廳可容3千人。南北兩翼大廳分別為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會議廳。大廳兩旁樓上是觀眾席和記者席。

國會大廈北翼的參議院會議廳,與眾議院會議廳相對稱,設有100個席位。參議院舉行會議時,在國會大廈的北翼升起國旗;眾議院舉行會議時,則在大廈的南翼升起國旗。國會大廈的東階通常是舉行總統就職儀式的地方,從1829年安德魯·杰克遜總統就職之時到20世紀末,大多數總統就職儀式都是在這里舉行。偶爾也有例外,里根總統和克林頓總統均在國會大廈的西階舉行過就職儀式。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美國的最高立法機構美國國會。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每州二名,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F有議員100名。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連選得連任。眾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一名。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并根據聯邦商務部統計局每10年提供的人口變動情況,重新調整各州之間的議席分配。眾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二年,連選得連任。

各眾議員的辦公窒設在國會大廈南側、沿獨立大道排列的三座樓內,即加農、朗沃斯和雷本辦公樓內。各參議員的辦公室設在位于國會大廈北側、沿憲法大道排列的三座樓內,即拉塞爾、德克森和哈特辦公樓內。

作為美國的重要標志性歷史建筑,國會大廈伴隨合眾國歷經了艱難曲折的歲月。

美國國會的開會地點幾易其地:1783年到1784年期間,美國國會的開會地點是位于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的馬里蘭州議會大廈;1789年到1790年間,使用紐約的聯邦國家紀念堂作為開會地點;1790年到1800年期間,開會地點是費城的美國獨立紀念館。如今的國會大廈實際上是美國的第四個國會大廈。

1790年,美利堅合眾國首屆國會通過了《首都選址法》,決定遵從杰弗遜、麥迪遜以及漢密爾頓等人的討論結果,在波多馬克河畔辟出一片菱形區域,新建一座“聯邦城”。最初城市規劃的起草,出自法裔建筑師皮埃爾·朗方(Pierre-Charles LEnfant)之手。1790年,當他首次來到波多馬克河畔時,就一眼相中了這里的地理制高點:一個叫作“詹金斯山”的海拔25米小山作為國會大廈所在地,進而才以此為中心發散開來整個華盛頓的城市網絡。

國會大廈由建筑師威廉·桑頓(William Thornton)設計、修建。1793年9月18日。喬治·華盛頓為國會大廈安放了基石,這個宏大建筑工程即告開始。但是確切的安放地點卻已經無法考證。其早期的建造由本杰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和查爾斯·布爾芬奇(Charles Bulfinch)等人監制。

當政府于1800年將其臨時總部從費城遷到華盛頓時,等待他們的國會大廈仍是尚未完成的磚石結構。1800年大廈的北翼先期完工。部分建筑開始投入使用。1800年11月21日,參議院遷入大廈的北翼;11月22日整個國會遷入大廈。參、眾兩院在這座大廈首次舉行聯席會議。亞當斯總統親臨會議,向32名參議員和105名眾議員致詞祝賀。1801年和1805年杰弗遜總統在這里宣誓就職。1807年大廈的南翼竣工,交由眾議院使用。

與華盛頓的多棟重要建筑一樣,國會大廈亦未幸免于1812-1814年英美戰爭的損毀。入侵的英軍一度占領華盛頓,國會大廈在1814年8月24日被付之一炬。大廈南北兩翼遭火焚毀。幸好當夜一場大雨鋪天蓋地,才沒使這幢大廈完全化為廢墟。1815年2月15日國會撥款50萬美元用于修復和重建國會大廈。1819年開始重建國會大廈的工程。重建的國會大廈放棄了原來的木制結構,采用了更為堅固防燒的大理石作為建筑材料。1819年12月參眾兩院遷回重建的國會大廈。隨著美國州數與議員數的增加,國會大廈也大幅擴建,并且建設了位于中央的巨型穹頂。1824年10月,國會大廈中央圓頂大廳裝修完畢,并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歡迎儀式,歡迎法國將軍拉斐特。1827年在著名建筑師查爾斯·布爾芬奇的主持下,對大廈進行改建,將南北兩翼聯接起來并建造了最初的圓形穹頂。1851年6月,國會大廈在南北兩翼擴建了會議廳,并將拱形圓頂增高擴大。1857年和1859年,擴建大廈南北兩翼的工程先后完工,使得眾、參兩院可以分別使用,結束了聯席開會的情況。南北戰爭爆發后,有人提議停建該大廈拱形圓頂增高工程,林肯總統卻堅持要將大圓頂造好。1863年12月2日夜晚,隨著近6米高的自由女神銅像被安上國會大廈的拱頂,代表35個州的35門禮炮轟鳴,國會大廈的擴建宣告完成。此后該大廈又經過多次的擴建、改建和維修,但基本上保持著19世紀已有的建筑風貌。直到1950年,不斷修繕的國會大廈才具備如今的規模并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們成功地從古代經驗中找到了借鑒和移植的歷史資源。

托馬斯·杰佛遜當年堅持把國會大廈命名為源自羅馬帝國時期的朱庇特神廟的名字“Capitol”?!癈apitol”這個單詞來自古羅馬,它指的是位于古羅馬的七座山峰之一的卡皮托利山(Capitoline Hill)上的那座著名的羅馬神廟,在這個神廟里,供奉的是羅馬人奉為眾神之王的朱庇特。杰弗遜等人似乎有這樣的理想:要建立一個可以與古希臘羅馬這些西方古代的輝煌典范相媲美的國度。此外,制憲者毫無爭議地借用了古羅馬元老院(Senate)的稱謂,來設置聯邦國會的參議院。表明新建的美國與古希臘羅馬文明一脈相承,并彰顯其上溯西方文明“正宗”的雄心。

杰佛遜認為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筑的兩個最重要出發點是公民權利與民主,所以,他積極倡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風格。

國會山建筑的位置和結構,體現了美國的基本政治價值取向:作為代議制機構的國會,而非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才是民主、民治、民享政權的最高象征。眾議院和參議院分立于國會大廈的兩側,意味著兩院之間的平等關系。1800年以來國會大廈就是國會會議的召開地。國會議員聚集在此制定法律,美國總統亦在此宣誓就職、并且宣講每年的國情咨文。

美國獨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歐洲式樣,稱為“殖民時期風格”。獨立以后,美國資產階級在擺脫殖民統治的同時,力圖擺脫建筑上的“殖民時期風格”,借助于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來表現民主、自由、光榮和獨立,因而古典復興建筑在美國盛極一時。美國國會將新古典主義選作國會大廈的建筑形式,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是古典復興風格建筑的代表作。就華盛頓的首府本身而言,最終看上去就像羅馬圣彼得教堂或倫敦圣保羅教堂的世俗翻版。1791年,隨著美國日益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設計者們將目光轉向新古典的建筑形式,以使這個新興國家能夠反映古代雅典和羅馬共和國的民主精神。

參考書目:

《走進白宮》北方文藝出版社 劉長敏著 1999年4月第1版

《建筑藝術》旅游教育出版社 (英)喬納森·格蘭西著 李靜 張麗華等譯 2010年8月第1版

《解構國會山》時事出版社 張光 刁大明著 2013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歡
國會山眾議院參議院
佩洛西被提名為眾議院議長
美國政府關門告別2018
跪求免死刑
圖片新聞
火柴國會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