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紐帶連著你我他

2014-11-11 18:45工小頁
大科技·百科新說 2014年11期
關鍵詞:中間人紐帶群體

工小頁

六度分隔與弱紐帶

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聯系網。為此他做了一次“連鎖信”實驗。

他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招募到一批志愿者,隨機選擇出三百多名,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信函的最終目標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經紀人手中,并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只有5個。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系的人數距離是6個人。

這便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又稱六度空間理論、小世界現象或小世界效應。其實,這個概念的背后,還另有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

這個實驗中,志愿者們和這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并不相識,但信件輾轉過程中的5個中間人卻使他們產生了聯系。志愿者和經紀人之間、志愿者和中間人之間、中間人和中間人之間雖然有聯系,卻并不是很熟悉的。每個人都在試圖尋找可能認識股票經紀人的人,從而就會去和自己日常圈子之外的人去交往,以求達到目的。這些人可能以前有認識,平常卻少有聯系;也有可能是剛剛認識,交情尚淺。

類似這樣的關系,人們稱之為“弱紐帶”。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于1973發表文章《弱紐帶的力量》,正式提出了弱紐帶理論。他在文中指出:傳統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十分穩定然而傳播范圍有限的社會認知,是一種強紐帶現象。與之對應,還存在另外一類相對于前一種社會關系更為廣泛,然而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例如一個被人無意間提到的人,或者打開收音機偶然聽到的人……格蘭諾維特把后者稱為弱紐帶。

有弱,便有強

那么如何來判定紐帶的強弱呢?格蘭諾維特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加以衡量:認識時間的長短、互動的頻率、親密性以及互惠性服務的內容。

較強的關系紐帶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去培養。關系雙方見面溝通越頻繁,紐帶的強度就越大。如果紐帶雙方僅僅是工作關系,溝通的內容也限于工作范圍,那么紐帶的強度較弱;反之,若紐帶雙方由工作產生友誼,溝通的內容逐漸涉及到了私人生活,弱紐帶就逐漸轉化為了強紐帶。紐帶雙方必然存在一定的互惠性行為,這種互惠如果偏重于“日清月結”,則說明紐帶較弱,反之如果互惠服務的內容超越了當前交易的層次而關注長遠利益,那么紐帶的強度較大。

強紐帶是與我們關系密切的一類聯系,比如父母、家族,或特定的階層和關系圈。每個人周圍都必然有一個強紐帶群體。父母和家族是因為不可取代的血緣關系而成為理所當然的強紐帶;而另一部分則是可能因為專業化的生產,使得人們具有一定相似度,從而形成了一些強紐帶群體。比如工人、農民、老師、警察以及由于某種共同愛好或目的成立的各種組織。由血緣、地緣、業緣等建立起來的強紐帶群體,溝通交流較為頻繁,逐步形成一個個“小圈子”。

強紐帶提供了人們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有利于人們適應環境的變化,降低不確定性風險,有助于克服個人的孤獨感,給予個人情感支持。強紐帶還可以傳遞影響力和信任感,從而促成組織的變遷。

弱紐帶,比小圈子更有用

可是研究卻發現,與一個人的工作和事業關系最密切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強紐帶”,而常常是“弱紐帶”。這是為什么呢?

格拉諾維特也發現這個問題,他通過大量的實驗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弱紐帶”雖然不如“強紐帶”那樣堅固,卻有利于在更廣的范圍內傳遞信息,而且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

從微觀的范圍來看來看,弱紐帶連接的是兩個互相不熟悉的群體,一個人的弱紐帶越多,他涉足的圈子就越多,差異性越大,視野更開闊,消息也更靈通。這是個人與外界建立聯系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對一個人融入整個社會至為關鍵。比起只在“小圈子”的強紐帶聯系中活動,弱紐帶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自我提升的空間。

比如,很多人找到工作機會都是一次偶然地和弱紐帶朋友之間的聯絡帶來的。甲和乙同時出去,遇見丙,丙是甲的好朋友。乙接電話時無意間說到自己在找工作,是銷售方面的。而丙是一家公司的職員,他和該公司的人力部職員認識,知道他們正在招聘銷售人員。那么丙就很可能把這個消息提供給乙,乙因此可以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所以,乙的工作就是通過中間人甲和丙還有那個公司的人力職員等這些弱紐帶的聯系,比較偶然地解決了。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弱紐帶會提供好的就業機會呢?事實證明,只有弱紐帶聯系的另一端是一個在該職業結構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弱紐帶才會幫助推動你的職業發展即提供一個更好更理想的職位。

由此看來,只有充當橋梁作用的弱紐帶才具有特殊價值,也就是說,盡管有很多人和我們保持著弱紐帶的關系,但如果一直不發生聯系,盡管這個弱紐帶依然存在,但它是沒有價值的。弱紐帶的重要性在于,他們比強紐帶更有可能成為橋梁。

從宏觀的范圍來看,弱紐帶能夠跨越不同的群體,形成更廣泛的網絡,整個社會的人才交流也因此更加活躍起來,這對社會進步極為有利。弱紐帶為個人提供了流動機會,使得個體脫離原有群體到另一群體的可能性大大增強。而且當個體從原有群體到另一個群體時,他同時也在這兩個群體之間建立了一種“弱紐帶”。這也為以后兩個群體的進一步溝通準備了條件。

弱紐帶在連接諸多的“不同”中充當了重要的橋梁,整個社會也因此凝聚更多的力量。

互聯網讓弱紐帶包圍了你

互聯網的出現使“弱紐帶”呈現愈演愈烈之態。社交媒體的平臺大部分是圍繞“弱紐帶”關系建立起來,它帶給人們很多奇妙的經歷。雖然,這種弱紐帶的存在有利有弊。

隨著寬帶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個人將很快會被連接的世界包圍。而這些網絡中的人都是我們可以零距離、零壁壘建立的潛在的弱紐帶。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微博、微信、網絡空間等模式,為自己匯聚起大量“志同道合”的弱紐帶??赡茉谶@些弱紐帶的兩端,之前并沒有交集,未曾謀面,認識的時間也很短,并且“更新換代”異常迅速。盡管如此,在如此的弱紐帶“海洋”里,我們仍舊可以開始全新的知識生產、共享和傳播,共同參與形成知識創新,這是新思想和新信息的最大來源。

有本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硅谷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通過電郵、Facebook、YouTube等新媒體,在網絡上發布了尋找配型骨髓的信息,此后共有2.5萬人響應號召在骨髓庫注冊?;ヂ摼W把這個消息首先通過弱紐帶傳遞給了那些看到消息的人,這些人又通過自己的小圈子和弱紐帶聯系一層層進行擴散傳播。如此,穿越了更大的社會距離,看到信息的人的基數增大了,找到可以配對的骨髓的概率自然也便增大了。最終的結果是患者骨髓配型成功。

這正是社交媒體“弱紐帶”強大效力的完美體現?;ヂ摼W讓弱紐帶包圍了你我他,并在創新技術的傳播、跨學科協作等方面發揮了無與倫比的效力。

弱變強,強變弱

在文章開始提到紐帶的強弱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衡量,那么我們可以這樣推理,人們彼此認識時間越長、互動的頻率越高、親密性越強以及互惠性服務越多的情況下,即便一開始是弱紐帶,也會漸漸變成強紐帶。而與之相反的情況,之前很熟悉的朋友即便認識時間長,可是后來互動交流減少了,強紐帶也會變成弱紐帶。

比如,弱紐帶的存在使我們不斷去接觸新的團體和圈子,我們會認識越來越多的人。但每個人的精力有限,每個人觸及的范圍只能是離自己最近的一個或幾個。比如,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每個階段你都會認識很多人,但最后你和認識的所有人都有聯系嗎?無疑是不可能的。某個特定階段,某個特定的環境,你我他認識的時間長了、互動頻繁了、關系親密了、互惠性強了,從而轉化成一種強紐帶關系。

當一個人有意識有選擇地結交朋友的時候,便是他自己在創建和開辟弱紐帶。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的人初次見面便相談甚歡,甚至直呼相見恨晚,這時候的弱紐帶是極有可能發展成強紐帶的。隨著時間的延續,交流日漸頻繁,雙方感覺越來越合,就會形成穩固而親密的強紐帶關系。人在中年以后形成的強紐帶一般比較穩固,而且出于提升自己的需要,有的人還會積極開拓自己的弱紐帶聯系。

現在流行的網絡征婚,非誠勿擾節目、百合網、有緣網的走熱,是弱紐帶發展成為強紐帶的一種嘗試,也表明了人們對這種異性交友方式的認可態度。征友者利用網絡弱紐帶的優勢,一來可以擴展交往圈子,二來可以“單刀直入”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再需要含蓄迂回的鋪墊。傳統的交往模式,通常是建立在熟識的基礎上,再適時發展親密關系,而網絡征友則打破了這種發展序列,即用最弱的紐帶建立起最強的關系。

反過來,原本的強紐帶關系,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人們彼此之間互動減少,互惠性減少,會導致關系變淡,強紐帶也會轉變成弱紐帶。人們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形成的強紐帶,有時就會隨著人的長大和生活環境的遠離而變成弱紐帶。

我們正身處一個無所不能的信息時代,世界顯得太小。諸多潛在的弱紐帶通過各種平臺,連接著你、我、他。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好周圍的弱紐帶聯系,結識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接觸以前未曾接觸過的新事物、新領域、開拓視野、提高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前行,這不就已然是美好人生的節奏了嘛!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弱紐帶吧!

猜你喜歡
中間人紐帶群體
夾在妻子和弟弟中間,怎樣當好中間人?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靈動的詞串,寫話的紐帶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無線網絡的中間人攻擊研究
《天盛律令》對買賣借典“中間人”的規制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特殊群體要給予特殊的關愛
調解中間人制度探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