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秦州詩記寫西域絲綢之路首段棧程山川人文風貌

2014-11-14 07:49祁和暉
杜甫研究學刊 2014年4期
關鍵詞:天水西域杜甫

祁和暉

作者:祁和暉,西南民族大學教授,610041。

一、今日天水市及周邊地區秦漢唐世是咸陽、長安通向西戎、西域的交通要道

今日天水市及周邊地區,秦、漢、唐世乃咸陽、長安通向西戎、西域的交通要道。此要道在漢唐時代是西域絲綢之路出長安后必經的首段棧程。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避亂曾居停秦州及左近地方,幾半年,作詩百余篇。杜甫秦州詩,全方位描寫了西域絲綢之路秦州棧程的歷史痕跡,山川風貌,關塞、族群,是今日研究西域絲綢之路的“鮮活”史料。

1、今天水市地區從先秦迄宋元明清,郡、縣、州設置及名稱、治所等屢有改易,但其地理位置與長安西向交通大道的重要性從未改變。

《左傳·莊公六年》 (前688)記載,春秋時秦武公取西戎地,置“邽縣”。后改名上邽縣。這是今日天水市城市史的開始,迄今已具2702 年的縣置史。史載,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又在秦國隴山之西置“隴西郡”,治所為“狄道”(今甘肅臨洮南)。秦始皇統一天下,前后設置而成四十郡,隴西郡為其第二十九郡。秦朝隴西郡下轄八縣,為:鳳、秦、岷、會、鞏、蘭、河、熙八縣。其地域跨今日甘、陜、川三省。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74)分割隴西郡地置天水郡,郡治為平襄縣 (今通渭縣)??梢姟疤焖笨っ碛谏线灴h名575 年。漢人稱天上銀河為“河漢”,認為西部漢水可通往河漢,漢水被視為天上河漢的人間河段,故漢水又稱天水。稱天水地帶所畜養之宛馬為“天馬”。新置之天水郡位于東漢水(今漢水)與西漢水(今嘉陵江)之間,故其郡以“天水”名之。

東漢初,調整行政區劃,認為“天水”郡名虛幻不實,更其郡名為“漢陽郡”,郡治冀縣(今甘谷縣東南)——郡名乃以其地理位置在西漢水 (嘉陵江)之北而稱之。山之南,水之北皆稱“陽”面。天水、漢陽之名,皆是以嘉陵江為坐標而得名。東、西漢水流域皆為古蜀國疆域。至今,其地其人多仍操著“西南官話” (俗稱四川話)。三國時曹魏將“漢陽郡”改回天水郡,又割隴西郡西部置秦州,尋廢。西晉泰始五年(269),割雍、涼、梁三州地重置秦州,初以冀縣為州治。后移秦州州治于上邽(今天水市城區)。隋唐時,秦州政區轄境相當于今日甘肅省定西、靜寧以南;清水縣以西;陜西鳳縣、略陽、四川平武及青海省黃河以南;青海省貴德縣以東地區。秦州因為古秦人鄉土而得名,州界跨今日甘陜川青四省。秦州州境在安史之亂后逐漸縮小。1913 年民國政府改秦州州治名為天水縣,新中國政區以原秦州地設“天水地區”。改革開放后,由“地區”而改“天水市”。

2、今天水市即天水地區,唐代屬隴右道,下轄五縣,上邽、伏羌、隴城、清水、成紀。秦州為唐政治地理中“隴右道”十三州的第一州。隴右道轄今天水市及徽縣、漳縣等十縣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此域地處隴中高原,秦嶺西段,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之間。北側為黃河支流渭河流域,南側為長江支流漢水與西漢水(嘉陵江)流域。中華民族五千年前祖先炎帝沿黃河河谷由西向東走向平原、走向大海;黃帝系以高陽氏帝顓頊與大禹為代表,沿長江江谷由西向東走向平原、走向大海。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帶著此方土地的烙印。相傳“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于成紀”三國時此地留有“諸葛亮壘”、“姜維壘”等遺跡。

3、古秦州今天水是漢唐西域絲綢之路必經之路。歷朝歷代視秦隴通道為國之咽喉。此通道自古是民族走廊、經濟文化交流走廊、軍事要塞。歷代朝廷皆遣將士扼守著、保衛著這一咽喉。漢樂府留下了漢代軍歌中橫吹曲《隴頭》。南朝·蕭梁尚流行軍樂《隴頭歌辭》三篇,詠歌隴關將士的擔當與鄉愁,其一曰:“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其三曰:“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漢唐時代西域通道在秦州處分路為北道玉門關,南道陽關。北、南兩道以秦州驛道為會合點。漢武帝曾令張騫為“尋河源使”,張騫通西域正是從“尋河源”(黃河之源)而西開始的。

4、杜甫《秦州雜詩·其八》即寫秦州為西域路上要道的價值: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此詩中“尋源使”指漢·張騫?!皬奶齑寺坊亍敝疤臁敝柑焖?,“何時郡國開”緬懷隴西郡、天水郡,漢陽郡的悠久歷史沿革?!皷|征健兒盡”、“羌笛吹哀”哀悼為保衛這一民族文化走廊而前赴后繼的各族人民的犧牲與建樹。

二、杜甫居停秦州的時間與作詩數量

杜甫對自己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一年中遷徙行程有準確記述。杜甫從秦州所屬同谷縣起程往成都之日作詩《發同谷縣》。詩題下杜甫自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成都紀行?!边@一時間點是研究杜甫居停秦州時日的準確坐標點。此詩中杜甫自述: “賢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況我饑愚人,焉能尚安宅?始來茲山中,休駕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忡忡去絕境,杳杳更遠適”。詩中所言“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乃指迫于時局動蕩,饑荒遍地,家口拖累,杜甫此年在官場與災民生涯中奔波。初夏由東都洛陽趕赴華州就職州司功參軍小吏職務。華州大饑,入秋率家口逃荒到秦州避災;入冬由秦州到同谷縣欲依友人無著;深冬只好由同谷起程走向成都。洛陽→華州一行役;華州→秦州二行役;秦州→同谷三行役;同谷→成都四行役?!耙粴q四行役”句透露了杜甫居留秦州的時日信息。按仇兆鰲《杜詩詳注》系年,杜甫在華州所寫最后一詩為《立秋后題》。此詩乃當年立秋節氣次日所寫,此時杜甫尚在華州。

夏歷一年二十四節候,“立秋”日一般在七月上旬。然則杜甫只能七月中旬到秦州。而他自記于當年十二年一日離開秦州同谷。然則,八、九、十、十一共四個月及七月下半個月時間皆為居秦州時間一計四個月加半個月。若按每月30 日算,應4 ×30 +15 =135 天。即杜甫居停秦州約135 日左右。

在此期間,杜甫所寫詩篇,留存至今者約有110 篇。按仇本杜詩《貽阮隱居》為秦州詩今存之第一首詩,乃是寫給秦州隱士“塞上阮生”。秦州詩之最后一首為《發同谷縣》。其間,在秦州及所屬縣兩當縣寫詩約90 首。在同谷縣寫詩約20首,杜甫居停秦州不足五個月,今存秦州詩數量多達110 首,足見秦州時期,杜甫一家雖生活艱困,但邊塞山川、風物卻促成杜甫詩歌創作進入一種高產興會境界。

三、杜詩實地描寫了西域絲路秦州棧程的歷史痕跡

1、古戰場痕跡:杜詩《遣興三首·其一》詠嘆: “下馬古戰場,四顧但茫茫。風悲浮云去,黃葉墜我前。朽骨穴螻蟻,又為蔓草纏。故老行嘆息,今人尚開邊。漢虜互勝負,封疆不常全。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p>

杜甫秦州詩多次描寫從古迄唐一直存在的雄關、要塞、古戰場遺存。從杜甫“秦州詩”中可以形象地領略“河西走廊”關塞的地形、物候、鼓、笛、軍樂,看到原野上的白骨、蕃劍以及古今不息的烽火信號。

2、古關塞地形: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秦州雜詩·其七》)

3、隴坂關塞物候:多雨、云出無常,日月?;?,樹少?!叭T風落木,客舍雨連山”(《秦州雜詩·其十五》)、“云氣接昆侖,涔涔塞雨繁”(《秦州雜詩·其十》)、 “關云常帶雨,塞水不成河”(《寓目》)、“水靜樓陰直,山昏塞日斜”(《遣懷》)、“微升古塞外,已隱云暮端”(《初月》)、“塞柳行疏翠,山梨結小紅。胡笳樓上發,一雁入高空”(《雨晴》)。

4、軍樂聲聲:杜詩所寫隴關軍樂有胡笳、鼓、角—— “鼓角緣邊郡”(《秦州雜詩·其四》),軍笛—— “高樓夜吹笛”(《遣興五首·其一)、“清商欲盡奏,奏苦血霑衣”(《秋笛》)。

5、白骨、蕃劍: “他日傷心極,征人白骨歸” (《秋笛》)、 “朽骨穴螻蟻,又為蔓草纏”(《遣興三首·其一),這些征人白骨中有為保衛此地秩序而犧牲的將士忠骨;有商旅流落而死的孤骨;有華夷人民無辜而死的悲骨;也有殘暴血腥者毀滅的罪骨。杜甫還發現了一柄前朝戰事中遺落埋藏的“蕃劍”(《蕃劍》)。

6、不曾消停的烽火:以烽火煙塵報警,起于先秦殷商時代。民間留傳著許多“烽火臺”有關故事傳說。杜詩細致描寫了他在秦州親見的烽火報警信號情景。

秦州詩中時不時提到“烽火”。比如《秦州雜詩》其一、十八、十九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警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 “候火云峰峻,懸軍幕井乾。風凄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筑壇”?!断Ψ椤吩?“夕烽來不近,每日報平安。塞上傳光小,云邊落點殘。照秦通警急,過隴自艱難。聞道蓬萊殿,千門立馬看?!?/p>

人們因通西戎及后來西域之路,而加速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文明進程的進步。然而有多少人在享受西域絲綢之路成果時,同時產生感恩之心——感恩漢唐人民、政府、將士為維護這條寶貴的中西大道付出的代價。杜甫親歷了西域絲綢之路上,長安出發后首段棧程——隴右秦州棧程的維護艱辛,寫下了古戰場與唐烽燧。每天長安大唐天子宮門都有專軍作好臨戰準備,立在戰馬旁觀察年烽火信號。如有警報會立刻馳援出事地點,維護安全!杜詩所寫要塞烽火與大唐維護要塞安全的國力與決心仿佛就是昨天發生的“新聞”,而非陳舊的歷史。

四、隴右秦州段為漢唐開辟西域絲路之“尋源”首途

1、杜甫“秦州詩”多次明確記述西漢張騫等“尋源使”在秦州尋源探路的歷史蹤跡?!肚刂蓦s詩》20 首,有8 首寫漢使、漢將持“節”“鑿空西域”的歷史舊事。 “鑿空西域”語出《漢書·張騫傳》。張騫奉漢武帝詔,兩次出使西域。探尋開通西域之路。后世稱張騫為“尋源使”。張騫首次西域之行,備歷艱難,若干年后幾乎是只身逃歸祖國。他向漢皇匯報,在大夏國見到有蜀布,邛竹杖這些來自中國巴蜀地區的土特產,建議開辟從巴蜀出發通向西域之路。這引發了漢武帝命蜀人司馬相如探尋南方絲綢之路。其實,蜀絲等商品早已出現在“蜀·身毒道”這一古老的南方大通道。南方國際大通道,起于先秦。秦朝曾沿途筑“五尺道”。秦亡,官道荒廢,但民間交通仍然暢通。司馬相如深懂歷史,他著力以親和交往為旨向,用最小代價、修復了南方大通道?!送ǖ劳ㄏ蚪恢?(東南亞),經由緬甸,通向身毒(即今印度)南亞。張騫尋源使之功與司馬相如促進西南夷歸入華夏之功并美而永載史冊。

2、杜詩歌頌“尋源使”鑿通“天路”: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秦州雜詩·其八》)從詩中可見,張騫“尋源”往來,曾路經天水。鑿空西域首先要鑿空天路。 “安史之亂”波及“天路”,所幸秦州路上“漢節”(內地使節)尚在正常往來,但也聞羌笛而聲哀?!俺巧虾兆?,山邊漢節歸。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士苦形骸黑,林疏鳥獸稀。哪堪往來戍,恨解鄴城圍”。(《秦州雜詩》·其六》)漢節與戍邊將士往來皆駐天水山邊關驛。

3、維護西域絲路暢通曾得到當地羌胡民眾理解支持:“羌童看渭水,使節向河源。煙火軍中幕,牛羊嶺山村?!?《秦州雜詩·其十》) “羌婦語還笑,胡兒行且歌。將軍別換馬,夜出擁雕戈”(《日暮》)。

4、西域路上情況復雜,叛服無常須漢將鎮護: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一長望,衰楓正摧顏”(《秦州雜詩·其七》),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低……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鞞” (《秦州雜詩·其十一》)。杜甫自我調侃在當時厭聞西域路上“鼓鞞”之聲,認為西域甚平靜,應將“鼓鞞”集中于平定安史亂賊,今日視之放松西域防備,這確實乃書生之見,杜甫應自我檢討。

5、秦州絲路段上,有良好的“驛道”(路況好),驛亭(客棧好)等設施:“州圖領同谷,驛道出流沙。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馬驕朱汗落,胡舞白題斜。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夸?!?《秦州雜詩·其三》)杜甫贊賞天水地方有“好驛道”、 “好驛亭”供往來使節、旅客居停?!敖袢彰魅搜?,臨池好驛亭。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星。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秦州雜詩·其九》)。天水驛亭內外設施好,園林幽靜。杜甫說他若旅途住上這樣的驛館,會覺得如住在家鄉郊區,有“賓至如歸”之感。前詩中所吟“朱汗馬”即汗血馬,亦即天馬,杜甫平生愛馬,對宛馬、天馬、汗血馬涉筆成趣?!肚刂蓦s詩·其五》說:“西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哀鳴思戰斗,迴立向蒼蒼”。

6、杜甫強調秦州城北門在西域絲路上的獨特重要性:“萬里流沙道,西行過此門。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征魂。樓角凌風迥,城陰帶水昏。傳聲看驛使,送節向河源?!?《東樓》)天水城北門外即是疏勒河,通向玉門關。

五、西域絲路秦州棧程的“華夷相混合”風光

杜甫秦州詩描寫了秦州地區,華夷族群混合,游牧、農耕相濟的特色。羌胡的游牧生活方式與內地人的農耕文化景象各得其所,相交相濟相安。

1、 “華夷相混合”這句杜詩出自《秦州見敕目薛三琚授司議郎、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梢姸鸥油刂萜陂g時刻關注著時局與朝政,亦是以“有心人”的眼光觀察著秦州及西域時局。 “華夷混合”句意乃由晉·劉琨《勸進書》中“華夷之情允協”化用。 “混合”即“允協”相安。

2、杜甫秦州詩中描寫羌女、胡兒、穹廬、牛羊、天馬、牛乳、山嶺、朔風、黃云(含黃砂之云)、胡雁、土特產葡萄等。如《日暮》: “日暮風亦起,城頭烏尾訛。黃云高未動,白水已興波”, “朔風飄胡雁,慘淡帶砂礫。長林何蕭蕭,秋草萋更碧”(《遣興五首·其一》),“穹廬莽牢落,上有行云愁”(《遣興五首·其二》)。杜甫《寓目》遙望,只見一遍秋高氣爽中的秦州獨特畫圖:“一縣葡萄熟,秋山苜蓿多……羌女輕烽燧,胡兒掣駱駝”,這是一幅由羌女、胡兒、葡萄、苜蓿、駱駝、烽燧等西部風光組成的畫卷。

3、秦州當時已是一派大唐主流文明的農耕詩意氛圍;黃河河套段形成的“塞上江南”,其農耕文明水平不亞于中原、江南、巴蜀。從杜甫秦州詩中,我們看到了許多華夏文明的經濟形態與精神、習俗。比如發達的農耕: “豐年孰云遲,甘澤不在早。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春苗九月交,顏色同日老”(《遣興五首·其三》),“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農”(《雨晴》),秦州有如江南,亂世率多幽谷佳人、隱士。杜詩《佳人》、 《貽阮隱居》可為證。東柯谷便是高人隱士之鄉。東柯谷就是秦州棲賢的“竹林”、“竹溪”。漢傳佛教信仰在秦州亦如內地深厚,不僅高僧贊公和尚已來此避時亂,而且當地佛寺良多,如城北寺、南郭寺 (杜甫曾居此),不知名的山寺等。這些琳宮佛寺風貌與內地叢林無異。如《山寺》所寫:“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漢人節慶習俗在秦州亦如內地。如秋涼須搗衣(見《搗衣》),如《天河》所寫牛郎織女七夕會,如村落中銅瓶吸水,如喜栽兼葭、苦竹,欣賞促織,歸燕。如無戰亂、羌女、胡兒、漢隱士、農夫竟可相安相友生活下去,然而戰亂干擾了多民族人民平靜的生活。

5、杜甫秦州詩中多次斥責“花門”回紇借機胡作非為的罪行及唐廷借兵花門胡平“安史之亂”決策的錯誤:杜詩《留花門》中痛心地說: “花門天驕子,飽肉氣勇決。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修德使其來,羈糜固不絕。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除,隱忍用此物?!?/p>

杜甫在秦州看到花門回紇軍隊所過之處生靈涂炭,遍地血腥?!肚才d三首·其二》寫道: “高秋登寒山,南望馬邑州,降虜東擊胡,壯健盡不留?!先蹩薜缆?,愿聞甲兵休。鄴中事反復,死人積如丘?!碧仆⒈鞠虢璞ㄩT回紇,到幽燕之地打擊安史亂軍。然而花門回紇借入關到內地機會一路上搶掠殺戮。在秦州一帶見華夷各族“壯健”便“盡殺不留”。朝廷是引狼驅虎。

唐朝先后設置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等六大“都護府”,以保四境平安,維護四面的商貿通道暢通?!鞍彩分畞y”打破了“都護”格局,致使中華及周邊地區遭遇近300 年亂世之厄。杜甫秦州詩為我們留下了西域路上由治變亂后患無窮的史事與教訓。今日我們建設西域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應可借鑒杜甫秦州詩作為參照。

注釋:

①按宋·歐陽忞《輿地廣記》排序。

②③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隴右道·上》。

猜你喜歡
天水西域杜甫
天水嬸與兩岸商貿
張騫探西域
登高
草原之晨?西域胡楊之魂?阿爾卑斯之晨
《天水之鏡像》
絕句
祖逖聞雞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多姿多彩天水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