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理論類課程教學困境及其解決路徑

2014-11-15 16:03王東朱逸寧
文學教育 2014年11期
關鍵詞:文藝理論解決路徑教學困境

王東+朱逸寧

內容摘要:理工類高校文藝理論類課程教學除了面臨社會困擾之外,還要應對人文氣息偏淡的語境。解決的方式是解放教師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認同感,以及學校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從而形成一個管理服務者、教師、學生在學風、教風建設上的合力關系,以便能保證文藝理論類課程等有著良好的軟件環境。

關鍵詞:理工類高校 文藝理論 教學困境 解決路徑

現代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遷,相比于20年前,學生更趨于感性化,更不喜歡理論思考的東西。相對于一些老牌的綜合性大學,理工類背景的高校的人文氣息更淡。這是理工類高校文藝理論類課程教學①所要面對的境遇。

一.文藝理論教學的境遇

當前時代不是“詩”的時代,純文學作品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文學閱讀,相比于30年前少了很多。這一方面與“影像時代”、“網絡時代”所提供的電視、電影、網絡、移動通訊等媒體的多樣選擇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上述媒體的圖像、聲音等視聽轟炸有關。即便在文學閱讀領域,傳統的純文學,即所謂的精英文學、高雅文學,也面臨著網絡文學、手機文學等快餐消費文學產品的沖擊。[1]其結果是,對穿越、重生、校園愛情文學了如指掌的年青人卻不知道方方、劉震云是誰。所以,在學生多對純文學提不起精神的背景下,如何將文學基礎理論教學進行下去,并且要產生較好的效果,則成為一個難題。這是文藝理論教學遭遇的尷尬境遇之一。

尷尬境遇之二是理工背景的高校沒有像南京大學那樣的人文氛圍。表現為幾個方面:首先,生源來歷復雜,有些學生甚至是從理科調劑過來的,他在高中本來就偏重于理科,只是高考成績不是很理想,所以被調劑過來。②有些是被家長“要挾”來的。其次,學生一方面受到社會功利傾向和狹隘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對漢語言文學認識不清晰,從而導致他們一開始就對“漢語言文學”有抵觸情緒。尤其是到了文藝理論這一較為抽象的專業基礎課程時,更是不斷地在逼問:“為什么要開這個課?”“上這個課有什么用?”“這個課程對我找工作有用嗎?”這種逼問,實際上正是社會功利主義對于現代大學精神內涵的沖擊。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大學基本模式都與這種功利主義有所妥協。再次,學生的閱讀量相對較少,他們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理工科方式來學文藝理論,即希望文藝理論的概念和原理能夠像數學公式一樣純粹。

尷尬境遇之三是部分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還不足。毋庸置疑,中國大學生面臨考試、社交、經濟、情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焦慮,尤其是對于家庭背景一般的學生來說,經濟、就業上的現實壓力確實是時時壓在心頭的鉛石。長期以往,學生會形成一些消極的心理狀態和思想認識模式,主要表現為頹廢型和發難型兩類。前者表現為學生受到一些不良思想觀念的感染,對于大學和專業提不起精神、失去信心,從而在學習上是消極怠工、無所作為;后者則表現為學生經常怨這、怨那,總認為一切不如意是別人造成的。所以,在特別焦慮的時候,她們很可能就會“發飆”。③他們“發難”不是對文藝理論問題的質疑,而是一種焦慮情緒的發泄。

所有這些問題都在到課率、聽課率、作業率、反饋率、優秀率等方面得到反映。有一部分學生是應付的,還有一些是有心而無力的。在這種情勢下,老師更像是救火隊員,只管撲“明火”,卻無暇、無力去深究其中起火的根源。

二.境遇的形成

理工類高校形成的文藝理論教學境遇有著多種原因。

第一,歷史造成的。大部分理工類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都是2000年左右高校改革風潮的產物,即改變了過去的專業性、行業性方向(比如師范性的、氣象行業性的、郵電行業性的等),而走綜合性道路。④漢語言文學等文科性質的學科專業都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這些專業作為后來者,其角色或多或少地都是一種點綴,一般都處于邊緣地位,所以,社會沒有給予形成良好人文氛圍的歷史條件。這樣的狀況學生那里,就表現為人文基礎不足,也不經常閱讀相關人文歷史文獻,功利性教學觀念更強。

第二,社會的原因。隨著大學生由90年代以前的“天之驕子”稱號淪為“弱勢群體”的時候,普通學校乃至名校大學生一度是迷惘的。社會日益濃郁的功利性,以及大學畢業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也使得學生被“功利化”了。上課不再是說學更多更新的東西,而是更多地為“混”學分而來。有些學生會將社會的壓力轉移到理論課程的學習上,認為它們沒有任何“實用”價值。這種觀念一度盛行,典型的就反映在本校2005-2008年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上,文藝理論、美學、文藝批評寫作等基礎課程只是作為選修課,其他課程如古代文論、西方文論、馬列文論都被去掉了,增加了秘書實務、社會管理等貌似技術實踐性的課程。結果,這些技術性的課程學習不僅沒有給直接就業帶來多大優勢,而且使得專業特性變得模糊,其顯著結果就是在研究生專業考試當中屢屢吃虧,原因就在于文藝理論方面的素養太欠缺了。

第三,課程本身的原因。任何一個學科都有一個專業基礎理論的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通常都很抽象。這是由其使命和課程性質決定的。學生不喜歡抽象的東西,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當代社會功利觀念和中國傳統文化功利性方面影響的結果。

第四,教學設計上的原因。課程的抽象對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法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依照自己的狀態來安排內容和設計教學,對學生的困惑和狀態了解較少。用教育學術語來說,就是“不以學生為主體”。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學生看什么書?看什么樣的文學作品?對什么樣的文藝作品和現象感興趣?很多教師并不清楚。在缺乏必要的調查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組織基本上離不開他上大學的背景。這是一種時代和語境造成的隔離。2013年8月在長沙召開的“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第十屆年會暨‘文藝理論研究與中國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上,許多學者就深感到自己與青年學生在文學關注點上的區隔,認為很需要接觸網絡文學等新興文學現象和作品,否則,在理論教學上教師就存在隔靴搔癢的尷尬。endprint

三.解決路徑

要解決文藝理論課程的教學困境,尋求其解決方式,一方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主體性,另一方面必須要在院校二級管理體制上尋求長期的動力保障,這就或多或少地會涉及到對大學教育體制的反思。

首先,解放教師,激發學生的認同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但這兩個主體的性質與功能是不一樣的。學生作為主體,是指教學中學生必須主動投入精力和興趣,希望在這門功課上得到優秀的成績,而不是及格。而教師的主動性,就要在學生主體的原則下,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和師道良心,投入相當的精力和創造力去設計教學方法和內容。在現有的體制下,相對而言,教師的主體性和主導性作用更大。他既可以在教學方式上注重學生主體的反饋與交流,也可以在知識和信息面上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可以在語言等方面更生動幽默些,將課堂過程呈現得更加輕松。所以,解決的方式應當重點放在教師身上。筆者將之歸納為“管、親、貼”三原則。

所謂“管”,就是指教師對與課程學習有關的情緒、精神狀態的調度和管理。比如課堂上,遲到、早退、玩手機、睡覺、應付作業等不良習慣要采取措施。這是上好一個課程的硬件氛圍建設。

“親”,則是拉近與學生的情感關系。教師應該主動找同學交流,發現其優缺點,以誠懇的態度進行溝通。在作業批改、課間交流、課堂互動討論、下課交談、課外活動互動等過程中,教師都可以有意與學生建立起良好關系(這種關系在中小學有較好的傳統)。這種“親”還可以與“管”結合起來。比如將點名與“親”結合起來,要求個別無故不到課的同學來找教師談話。教師談話一般是先問其不到課的原因,目的是想了解其在想什么,干了什么,并不是要給予什么處罰(當然,起初學生基本上都認為是來“挨訓”的)。結果教師會發現很多有益的信息,比如有學生說他身體不舒服,發燒幾天,焦慮,幾天都睡不著覺,去醫院,也查不出什么;有學生說出自己與其他室友的矛盾關系;有學生想考新聞、影視等專業的研究生;有學生喜歡文學寫作。教師應該都一一給予一些回應和誠懇的意見:能提供幫助的,就提供幫助;不能提供幫助的,也在情感上給予關心,給出適當的建議。這樣下來,老師雖然辛苦,但是他掌握了一些甚至連班主任、輔導員都不知道的信息,在感情上與學生拉近了。而且教師的傾聽、解惑和力所能及地解決難題,都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了基礎。這個情感關系是課程教學的有力保障。

“貼”是指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興趣點相貼近。要做到這一點,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有自己的“教材”。市面上的文藝理論教材多有傳統性、深度性,編者也多為綜合性大學的教師,這些都與理工類院校文藝理論教學實際有較大差距。所以,教師應該結合實際,博覽眾長,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或講稿。其著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將概念、原理、基本問題條縷清楚,講述時,要注意結論與論證材料的緊密結合;二是材料和作品要“新”,應該從當前影視劇本、網絡文學、暢銷書、文化現象等汲取資源。這需要教師的積累和不斷刷新信息。如果有條件,教師盡量能與文學界有較好的聯系。筆者深感與作家的這種聯系對于大學文藝理論教學的好處和便利。第二,課堂上,教師力爭運用幽默、甚至是脫口秀的一些技法,會達到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掌握詳略、處置重難點、把握張弛、師生互動的尺度。這對于更抽象些的文藝理論課程是很有針對性。第三,從教育學和心理學上說,教師盡力精心打造第一堂生動幽默的課,它能為后續課程教學發揮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革新學校的管理體制。學校的指導思想和管理體制很重要。對于理工類學校而言,尤其是一本類的理工高校,一般都有一兩個王牌學科,其他都是烘托的“綠葉”,作為人文學科的文學更是“嫩葉”。這些都對學校的管理體制設計提出了高要求。我們都知道,管理體制對于文藝理論課程教學沒有直接影響,但是管理體制會通過教師影響到包括文藝理論在內的課程教學效果。所以,學校的管理制度設計應體現“教學主導”、“以人為本”和“從實際出發”的宗旨。這其實是要求理工類高校須精心打造自己的人文氛圍。

第一,學校管理制度的設計要體現教學主導原則。毋庸諱言,當前整個高校體制都是重科研輕教學,教師基本是被“科研主義”體制綁架的。即便是說重視教學,也只是在教研項目、教研論文、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指導學生競賽獲獎等量化考核上。其實質仍是一種科研規制,與課程教學成效仍有較大差異。所以,學校應該給予教師更多地從事教學的寬松環境。

第二,制度設計要有針對文學等人文學科的靈活性,不搞一刀切。學校對于一些王牌和中堅專業,適當突出科研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的份量是可行的,但不宜將之普適化。對于文學等人文科學,學校應當有特殊針對性的政策,即給予學院和教師注重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時間和基礎。

第三,學校要在制度設計上體現“教師主體”原則,淡化或去“行政化”。相對而言,理工類高校、有行業背景的高校,因為歷史沿襲等原因,其衙門氣息更強烈些。一些職能部門多把學院和教師當作“基層”和“工人”來看待,專業科研、教學科研、學生工作、升職人事、國際合作與交流等要求最后都歸集到學院一線教師身上,使得教師背負著太多的包袱。

第四,在教學管理和制度設計上,學校對學生不應當采取犬儒主義的政策。以學生為主體是正確的,但不等于把學生看成是市場消費和民主政治場中的主體,而應當將學生看作為教育主體一方來看待。如果按照前者來設計制度,就會導致縱容學生、寵哄學生的現象。[2]比如學評教是必要的,但過分看重學評教的效力,將它與教師的獎金、職稱評定直接掛鉤,就會限制教師的“管”,從而影響教師的創造性和熱情,也降低教學上的投入。因為,當教師對學生有很多顧忌的時候,就不大敢管學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且,現在的學生基本上都是被寵養著過來的,如果教師對學生嚴格些,部分學生很可能會在評教的打分上給教師“好看”;甚至會因為某項紀律問題處理或是某句批評的話“得罪”了學生,教師會面臨生命安全的危險。[3]所以,綜合看來,學評教應當是一個參考因素,而不能讓它成為某些職能部門一勞永逸的管理利劍。

最后對人文學院在保障文藝理論等基礎課程教學上的做法作一個補充說明。首先,在一個行政化色彩濃郁和科研主義盛行的背景下,學院實際上是一個矛盾和能量的聚集點,好的學院是盡力為教師爭取一個緩沖空間。所以,學院管理體制的建設應當以教師和學生為本。即學院如果真正以學生培養質量為核心,關注教師的負擔問題,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狀態,則會為教師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活動撐起一個較為寬松的內部環境。長期堅持,會有所成效的。

綜合起來說,建立起院校領導、教師、學生在學風、教風建設上的良性合作關系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軟件條件。在現行評價機制下,這些不僅需要部門、學院、領導、老師的共識與努力,而且還需要付出一些利益代價。因此,總體上不容易施行。

注 釋

①文藝理論類課程包括文藝理論、美學、文藝批評寫作、古代文論、西方文論、馬列文論等。以下均以“文藝理論課程”代之。

②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本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一般是一本線上10分左右被錄取。

③筆者就遇到一次,在講評文學批評寫作的作業時,她認為本人布置的作業不好。我問她遇到了什么困難?她說沒有做。班上同學很詫異,都有“噓”聲了。我緩和地批評說:先按照要求和方法做作業,中間如果遇到問題,再找我交流,并當場告訴手機號、qq號和郵箱。

④一般而言,這些后起的轉型大學,要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綜合性大學之路,幾乎不大可能,因為“長短腿”的問題,不是十年、八年就可以彌補回來的。

參考文獻

[1]許先文、葉方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樣性兼論日本學者青木?!岸辔幕澜纭彼枷隱J].寧夏社會科學,2010(3).

[2]葉飛.學生評教:究竟信奉哪種教育哲學?[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3]董澤芳,申曉輝.高?!皩W生評教”的困境反思與價值重構[J].大學教育科學,2013(2).

(作者介紹:王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長三角創意產業與藝術研究中心副教授,東南大學博士后,主要從事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朱逸寧,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長三角創意產業與藝術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藝理論解決路徑教學困境
數字版權管理與合理使用權利沖突的解決路徑
高中作文教學的困境與建設性對策研究
從《會飲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圖的文藝理論
淺析動畫《螢火蟲之墓》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
論《文藝理論中的無產階級》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我的祝愿:堅持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