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沖突框架下的新聞偏見探討

2014-11-17 17:08王雅琳
科技傳播 2014年21期
關鍵詞:沖突性維族沖突

王雅琳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南京 210003

“新聞框架”是指傳播者通過一系列的框架工具或要素,運用選擇、強調、排除等手法,心理再造真實的框架過程或活動。沖突框架作為新聞框架分類的一種,瞄準事件中的沖突方面,強調爭議雙方的不同看法或不提供雙方分歧背后的證明理由。

1 社會沖突事件報道中的新聞偏見——以蘭越峰事件為例

蘭越峰事件從2012 年到現在已持續了兩年的時間,她在擔任綿陽市人民醫院原超聲科主任時曾舉報綿陽市人民醫院過度醫療,并用震后捐款購買已經停產的過時醫療設備。2012年3 月15 日,蘭越峰的辦公室被院方換了鎖。從那之后,她就坐在走廊里為病人看病,“走廊醫生”由此而來。在網絡,她被評為憑一己之力反對醫院潛規則和抗爭整個體制的楷模英雄,在單位,她卻是另一個全然不同的形象,被視為為一己之利不擇手段的害群之馬。由此可見這個事件的沖突主要體現在蘭越峰與醫院之間。

CCTV13《新聞調查》在2014年3月29日播出了一期關于“走廊醫生”蘭越峰的節目。在沒有看到這期節目之前,我作為一個網民通過網絡所看到的蘭越峰是正義的化身、是一個反腐斗士,是一個非常完美的醫生。在這期《新聞調查》中能夠看到記者使用了強調對立的沖突框架,但是看不到反腐斗士,呈現的新聞背后的新聞卻只能看到偏執狂、被迫害妄想癥患者、不知為何離婚的女士、單邊的利益訴求者,整檔節目在展現蘭越峰形象上明顯是不利于她的,那么中間是否存在記者的偏見?在節目播出之后,記者王志安發微博說到:“現在可以下結論了:很多此前關于走廊醫生的新聞都是虛假新聞。蘭越峰不過是一個為了自己私利,綁架了醫院甚至整個醫療行業的一個非典型醫生。但可悲的是,因為醫患之間長期的不信任,一個反對‘自己’的醫生,迅速被塑造成了一個孤膽英雄。醫院,政府,患者,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及“蘭越峰本人更像是個病人,明顯有偏執性人格,甚至有輕度妄想,但沒人敢讓她去看病。其實她本人并非勝利者,丈夫離婚,同事疏遠,眾叛親離,生活過得怎么說也不幸福??珊薜氖悄承┟襟w,將一個需要治療的病人捧為英雄,也讓蘭越峰徹底失去了治療的機會”。

從節目效果以及這兩條微博可以看出,偏見是鐵板釘釘地存在了。這種偏見又多了一種沖突——王志安本人對“網絡力量”的挑戰??梢娫跊_突框架下,偏見容易滋生更多的偏見。新聞媒體在報道社會沖突性事件時采用的敘述框架,常常會影響甚至決定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對于爭議性的議題,新聞媒體經常采用以雙方各自表述或攻訐對方的沖突形式進行報道,而使議題的爭議核心、脈絡及相關理據,相對地被忽視。

媒體報道事件之前應該多些對新聞事實本身的預設,焦點不應該全部在新聞人物本身。應該要注意平衡,一邊倒的報道容易背離事實,更容易引發公眾怒火;記者在采訪時要客觀公正,盡量避免偏見的產生,以及要避免結論式話語。

2 中國民族宗教問題報道中的新聞偏見——以《紐約時報》對“7·5”事件的報道為例

西方媒體對中國民族問題的報道基本是以沖突框架為主,一旦出現拉薩“3·14”或烏魯木齊“7·5”事件這樣的沖突事件,西方媒體便會聚焦并進行報道。在《紐約時報》的網絡版檢索中輸入檢索詞“Xinjiang”,能夠得到相關文字報道61 篇,然而在這些報道標題中卻沒出現“暴力犯罪事件”的關鍵詞,更多出現的詞語是“騷亂”,從而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傾向于將新疆“7.5”事件定性為一場騷亂,而不是暴力犯罪事件。這與新疆“7.5”事件的暴力犯罪事實不符,扭曲了事件的性質,新聞偏見就這樣形成了。

報道中還出現對于死亡數量的質疑。比如,境外的維族擁護者聲稱,官方少計了事件中死亡的維族人的數量。對于維族人來說,他們對于‘受害者’的這一角色是再也熟悉不過了。(For the Uighurs,the role of victim is all too familiar,they say)”這里用的victim,暗示維族人是受害者,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在關鍵詞的選擇上存在偏見,以負面內容為主的報道方式則體現了對中國政府的新聞偏見。西方媒體擅長利用沖突性、刺激性、趣味性新聞吸引人們的眼球,將關于中國的議題置于沖突性框架中報道,這種做法進一步維持和鞏固了西方民眾對作為他者的中國的偏見,誤導了西方民眾。

當然,這些偏見是故意的么?《紐約時報》駐華記者安德魯·雅各布斯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過:新聞業是一個有關注意力的行業,戲劇性的斗爭才是新聞。藏、疆這些地區都很復雜,有多個層面的內容,因此是非常棒的新聞題材。從安德魯·雅各布斯的講述來看,作為專業的國際主流報紙的資深記者,似乎并非故意,我們之所以感受到偏見,主要在于中西方對于同一個問題的認知是在不同文化框架里理解的。

3 結論

新聞偏見經過媒體的“放大效應”可能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因而,在沖突框架下,更應該避免或消除新聞偏見。對于媒體人來講,不有意設置沖突框架,多引用“對立話語”進行平衡報道,以此使新聞框架盡量少帶一些“偏見”。

[1]周素珍,余建清.社會沖突事件報道中的新聞框架及其運用[J].東南傳播,2009(10).

[2]Edward Wong.Fuse of fear,lit in China,has victims on 2 sides,The New York Times,09/07/13,A4.

[3]吳世文,石義彬.從英、美、澳三國主流大報對新疆“7·5事件”的報道看新聞偏見[R].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10.

猜你喜歡
沖突性維族沖突
耶路撒冷爆發大規模沖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例說高中歷史課堂的沖突性鏈式情境設計
新疆|跪著跳舞的維族女孩
沖突性新聞敘事時序性選擇的心理效應分析
維族消化性潰瘍102例臨床特點分析
關聯理論視角下小說沖突性話語研究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維族、漢族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特征對比分析
一次沖突引發的思考和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