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行政管理機構設置變遷與反思

2014-11-21 00:00萬典武口述藍垂華劉畢林整理
商業經濟研究 2014年32期
關鍵詞:貿易部商業部總社

■萬典武口述(藍垂華、劉畢林整理)

當前在商業經濟學術領域中出現了一種淡化和回避使用“商業”這一詞匯的現象,甚至存在有意用別的詞匯來取代“商業”一詞的學術跟風傾向,從而弱化了商業的產業經濟功能。其實和農業、工業等行業一樣,“商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經濟學名詞,在中國從先秦以來存在了近四千年,是源遠流長的。它客觀地反映了商品服務和交換的經濟活動,廣泛應用于商品交換實踐工作和經濟理論研究中。而“商業”作為政府部門的名稱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僅存在了四十年。它是不會因商業行政體制和部門設置更迭的變化而消失的。

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的貿易、商業機構

我是1949年隨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11月重慶解放,12月到重慶,分配到西南軍政委員會貿易部工作,從此我就進入了商業領域。1950年春,中央貿易部通知我們要開全國貿易計劃工作會議。會議是6月下旬在北京召開的,西南大區的代表團由西南區貿易部部長王磊帶隊,我和呂揚炬處長帶領西南區各個區公司的計劃室主任參加。會議根據1950年3月14日政務院發布的《關于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實施辦法的決定》所授予中央貿易部的職權,討論制訂了新中國第一個商業計劃制度《貿易部1951年編訂國營貿易計劃暫行辦法》。

在參加這次會議期間,我對中央貿易部的情況作了一些了解。中央貿易部的淵源要追溯到1948年,那年5月,原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邊區政府開始聯合辦公,5月17日至6月27日召開華北解放區工商業會議,討論了有關商業政策問題。9月26日成立華北人民政府,董必武為政府主席兼華北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薄一波、藍公武、楊秀峰為副主席,姚依林任政府工商部部長。1949年7月中旬,在華北人民政府工商部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央商業處。10 月31日,華北人民政府奉中央人民政府命令結束工作,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辦理移交。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簡稱中央貿易部)在原中央商業處的基礎上成立并開始辦公,辦公地址在東交民巷13號八國飯店。實際上是部長們和辦公廳在這里辦公,其他各司局分散找民房。經濟計劃司在東城的一處平房里,我去過。部內還設有國內貿易司,司長是郭今吾,國外貿易司,司長是王文波;還有人事司、運輸處、財務處、會計處、秘書處、總務處、商標局(1950年8月移交給中央私營企業局)等。還陸續建立了十幾個專業總公司。

中央私營企業局當時是中財委(全稱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由陳云副總理兼任)的一個所屬機構,局長由中財委秘書長薛暮橋兼任。1952年12月3日,政務院批準將中央私營企業局改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

對于中央貿易部的職權,政務院多次發文予以明確。1950年3月3日,政務院公布《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其中指出:各地國營貿易機關的業務范圍的規定與物資調動,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統一指揮。每日售得的現金必須逐日解繳國庫,不得挪用延繳。各地貿易機關除經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批準者外,不得向國庫支取貿易金款。一切部隊、機關,不得經營商業。1950年3月10日,政務院第二十三次政務會議又通過《關于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實施辦法的決定》,3月14日發布,明確全國的國營貿易、合作社貿易與私營貿易的國家總領導機關為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各大行政區及中央直屬?。ㄊ校┤嗣裾馁Q易部門受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及當地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的雙重領導。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在政務院授權下,負責管理全國重要商品的價格。

全國性的商業行政系統很快形成,各大行政區設立了貿易部,?。ㄊ校┰O立了商業廳(局),專區和縣設立了商業科或工商科,受上級商業行政部門和當地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各專業總公司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在大區、省、專、市、縣設立了區公司、省公司、分公司、支公司,由總公司與當地商業行政部門雙重領導,以總公司領導為主,即對所屬公司全部業務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主要是通過建立貿易金庫制度和商品統一調撥制度來實現),形成了全國性的商業企業管理系統。

這個時期實行的是資金大回籠、物資大調撥的高度集中的商業管理體制,盡管其本身帶有一定的弊病,但在當時情況下,使中央貿易部能夠集中力量打擊投機、控制市場、穩定物價,對于調整工商業和公私關系、活躍城鄉物資交流、促進輕工業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為了促進合作社商業的發展,國家從貨源、價格、貸款利率、稅率、運輸費用等方面給予扶助和優待。對于合作社商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遍布廣大農村的獨立的專業組織系統,成為國營商業的有力助手、城鄉商品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在調劑城鄉供求、穩定市場物價、滿足群眾需要、鞏固工農聯盟、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建立初期,糧食產需、供求矛盾十分尖銳,市場糧價劇烈波動。各地按照中共中央和政務院的統一部署,加強公糧征收,積極在市場上收購,集中進行調運,與投機勢力進行了反復較量,全國物價趨于穩定,國營經濟開始掌握了領導市場的主動權,國營糧食商業逐步發展壯大,取得了糧食市場的主導地位。為適應當時形勢任務的需要,國家對糧食機構的設立,采取了糧食管理機構和糧食經營機構分別設立的做法。

1950年3月24日,政務院發布《關于統一國家公糧收支、保管、調度的決定》,其中規定:為加強國家公糧管理,中央設糧食管理總局,受中央財政部領導,大行政區、省、專區設糧食管理局、糧食局、糧食分局及中央公糧區庫,受上級糧食局和同級財政部門雙重領導,縣設中央公糧分庫。國家公糧支出只限于部隊及區以上政府機關團體的人馬食用糧、公立學校供給制教職員和公費生的食用糧、救災糧、優撫糧、嬰兒保育糧、參戰的民工食用糧及部分治河糧;其余應盡先撥充貿易糧,以調劑民食,回籠貨幣。1950年8月5日,中央財政部發出《關于建立全國糧食管理系統,將糧食處改為糧食管理總局令》,決定在財政部糧食處(前身為戰勤供應處)的基礎上成立財政部糧食管理總局,該局一方面是中央財政部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各大行政區及中央直屬?。ㄊ校┘Z食(供應)局的業務領導機構。

中央貿易部所屬的中國糧食公司成立會議是1950年1月下旬召開的,會議確定糧食公司的職權是掌管全國糧食經營。各大區、?。ㄊ校┕?,?。ㄊ校┮韵碌姆?、支公司也相繼成立。公司經營的糧食,最初只限于財政撥交的貿易糧,以后又經營一部分地方事業糧及機關部隊節余的糧食。

到1952年8月為止,糧食部門這兩大系統在運用不同手段,完成各自擔負的任務的同時,雙方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在穩定糧食局勢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機構設置重疊,環節手續繁復等等,各地不斷提出合并機構、統一管理的意見。

1952年8月至1957年的商業機構

為適應即將開始的有計劃經濟建設和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從1952年下半年起,國家對商業管理體制進行了較大的改革。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于調整中央人民政府機構的決議》,決議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對外貿易部、中央人民政府商業部。9月3日,中央商業部、中央對外貿易部正式成立。關于商業部的職權,中共中央在1954年7月13日發布的由陳云起草的《關于加強市場管理和改造私營商業的指示》中再次予以明確:“中央商業部應該成為全國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私營商業的統一領導機關,負責制定商業各部門和各地區商品流轉的主要計劃,掌握公私經營比重,確定商品價格方案”?!俺青l市場根據國、合分工負責的原則,劃分經營范圍。即大中城市和工礦區的市場歸國營商業負責;集鎮和農村的市場歸合作社商業負責;一般縣城及大的集鎮,由各省委根據不同條件,劃歸國營商業或合作社商業單獨負責,或由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雙方共同負責”。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按照憲法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設立35個部、委,八個辦公室,其中第五(財、金、貿)辦公室負責掌管財政部、糧食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中國人民銀行的工作,并負責指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工作,李先念副總理兼任五辦主任。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中財委)工作宣告結束。國家主席毛澤東根據這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組成人員人選的決定,任命曾山為商業部部長,章乃器為糧食部部長。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隨后任命姚依林、王磊、王興讓、吳雪之、曾傳六、劉卓甫、張雨帆為商業部副部長,陳國棟、陳希云、喻杰為糧食部副部長。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在1954年7月召開的中華全國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由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改名的。大會選出了總社全國委員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程子華為理事會主任,曾山為監事會主任。原屬合作社聯合總社的消費合作社移交給國營商業,信用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另建組織系統。國營商業在農村的采購機構(除糧食機構和農產品接運機構外)同時移交給供銷合作社領導。

由于供銷合作社既要負責農村供應和對農村私商的改造,又要受國家委托辦理農副產品的采購,任務繁重。1955年7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決定設立農產品采購部,負責除糧食、油料、生豬以外的主要農產品的采購。任命楊一辰為部長。9月,該部正式成立,接收了原來由商業部主管的棉花、麻類、煙葉和對外貿易部主管的畜產、茶葉業務。農產品采購部的任務是:負責這些商品的收購,進行必要的加工,并且負責按照計劃分配調撥給有關部門。但由于農產品產區分散,季節性強,單獨經營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上不好安排,經濟上也不合算,為了更好地統一這項工作,1956年11月16日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十一次會議通過撤銷農產品采購部,將棉、煙、麻、茶葉、畜產的采購業務交由供銷合作總社辦理。

這次人大常委會還任命陳云兼任商業部部長,楊一辰為城市服務部部長,免去曾山的商業部部長職務。12月1日,城市服務部正式成立,主管副食品的收購和供應,并對飲食業、服務性行業(旅館、理發、澡堂、洗染、照相等)和城市房產工作進行領導和管理。商業部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將相關公司和局移交給城市服務部。

為了使水產品的產銷統一,以利于產銷計劃結合、掌握價格、領導市場、對私營漁商漁販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統一安排進出口和國內市場供應,國務院于1955年10月23日作出決定,將全國水產生產、加工、運銷企業劃歸商業部統一領導。商業部在這年12月成立了中國水產供銷公司,并準備成立中國海洋水產公司。1956年5月12日,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決定設立水產部,統一管理水產的養殖、捕撈、加工和運銷等工作。許德珩被任命為水產部部長。水產部于1956年5月30日正式成立。從此以后,水產業務就再也沒有歸商業部門管理。

這樣,國家商業部門劃分為六個部:商業部、外貿部、糧食部、城市服務部、水產部和供銷合作總社。在當時實行計劃經濟的條件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不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由國家統一調撥分配。1952年,中財委在計劃局物資分配處的基礎上成立了物資分配局,后移交給財政部物資管理總局。1956年5月12日,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決定設立物資供應總局,主管全國物資(主要是生產資料)的供應、調度和平衡的工作,并且管理國家的物資儲備。1960年5月,改為在國家經委內設立物資管理總局,1962年11月22日與商業部就物資經營管理上的分工和配合問題發了文件。1963年5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設立國家物資管理總局。1964年9月,改稱物資管理部。

1958年至1978年的商業機構

1957年12月12日,商業部下達通知,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商業管理體制的規定》,商業部所屬10個專業總公司,自1958年1月1日起,改組為專業貿易局。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將專業公司改組為商業廳(局)內部的專業局(處),各縣公司一般都改組為縣商業局的經理部。這樣改組以后,一是取消了專業公司系統上下之間的領導關系,二是各級商業行政部門成為“政企合一”的機構。商業部門所屬企業也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規定進行了下放。

中央商業部門也進行了調整合并。1958年2月11日,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于調整國務院所屬組織機構的決定》,將商業部改為第一商業部,城市服務部改為第二商業部,任命楊一辰為第二商業部部長。2月24日,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將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同城市服務部合并為第二商業部(掛第二商業部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兩個牌子)。從此,各省、縣級供銷社相繼與同級國營商業部門合并,基層供銷合作社暫未變。

同年9月11日,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01次會議決定將第一、二商業部合并為商業部,任命程子華為商業部部長。1960年2月18日,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任命姚依林為商業部部長。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各種管理權限、規章制度一再下放、廢止或修改;農村財貿管理體制實行“兩放(下放人員、下放資產)、三統(統一政策、統一計劃、統一流動資金的管理)、一包(包財政任務)”的同時,基層供銷社與國營農村商業企業合并,成為農村人民公社的供銷部;供銷合作社自有的公積金、調劑資金中的流動資金部分,與國家撥給的資金一起移交給人民銀行。這樣,供銷合作社從上到下全部機構和人員、經營利潤和資產,由集體所有制完全轉化為全民所有制,與國營商業合并成了一條商品流通渠道。全國的商業網點、人員也有較大的撤并和精簡。加上合作商店升級過渡到國營,集市貿易實際停止,商品流通渠道就基本上只剩下國營商業一條了。

“大躍進”時期,由于在經濟工作指導思想上犯了“左”的錯誤,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出現了嚴重失調現象。中共中央從1960年下半年起,在工業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在商業方面,中央和國務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市場供應情況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好轉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1962年5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商業部系統恢復和建立各級專業公司的決定》。專業公司在總的管理體制方面仍然實行上級業務部門和當地商業行政部門雙重領導的制度,在具體的組織機構設置和領導關系方面則可分為業務上以總公司領導為主、由總公司和地方商業廳(局)分級領導、由地方商業廳(局)領導三種類型。經過幾年的恢復和調整,到1965年,商業部共設有五金交電、化工原料、煤建、石油、醫藥、中藥材(1963年7月由衛生部劃歸商業部)六個一類專業總公司,紡織品、百貨、糖煙酒、食品四個二類專業總公司。三類專業公司如民族貿易、蔬菜、飲食業、服務業、勞動保護用品、倉儲運輸等只在地方設立,商業部不設總公司,只設有關專業局。商業部門根據中共中央1961年1月20日發出的《關于調整管理體制的若干暫行規定》的精神,對商業管理體制和管理權限也相應地做了調整。

1962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于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分工的決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合商業的第四次分工,這次仍然按照城鄉分工和商品分工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劃分,大體上恢復到1957年以前的分工狀況,同時做出了一些必要的調整。這個《決定》指出:國營商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領導力量,供銷合作社是國營商業的有力助手。1962年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供銷合作社幾個問題的通知》,決定恢復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從7月1日起,同商業部分開辦公??偵绯闪⒘嗣逕熉榫?、日用雜品局、農業生產資料局、果品局、土產廢品局等業務局。中央批準調潘復生任總社主任。

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商業工作問題的決定》,指出商業工作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在交換過程中,正確處理同農民的關系問題。我國存在著集體所有制的農業和集體所有制的工業,同這種生產制度相適應,應該存在著合作社的商業。否認合作社商業的必要性,不充分發揮合作社商業的應有作用,是錯誤的。

到1962年底,全國基層供銷社達到33000多個,省、縣各級供銷社聯合社全面恢復。合作商店、合作小組、農村集市貿易也相繼恢復和開放。城鄉市場出現了繁榮活躍的景象。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全國陷入十年動亂之中,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商品流通領域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商業機構大精簡、大合并,管理權限層層下放,嚴重地影響了工作的正常進行。

1967年10月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商業部、糧食部、供銷合作總社等部門派駐軍事代表,從領導運動到領導業務,將原來的業務司局大大壓縮精簡。剩余的大批干部、職工則下放到“五七干?!眲趧渝憻?。

1969年9月15日,商業部、糧食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合署辦公。1970年6月,國家機關正式進行大精簡、大合并,由以上四個單位組成了商業部革命委員會,中央任命范子瑜(原商業部軍代表)為商業部革命委員會主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5年1月17日,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任命范為商業部部長)。四單位正式合并組成商業部,對原有辦事機構作了相應調整,只設15個組。到1972年5月,各業務組改稱局。在精簡機構的同時,管理權限層層下放,再次重復“大躍進”時期的做法,而且做得更加過頭,嚴重地影響了工作的開展,造成一片混亂局面,并持續了很久。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中共中央決定恢復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并于1975年1月11日任命陳國棟為供銷合作總社主任。這次恢復后的總社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供銷合作總社”。

商業部則設了包括商業、糧食、工商在內的19個局級單位。部長一職由范子瑜擔任到1977年9月調回到總后勤部工作為止;王磊接任商業部部長,1978年3月5日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得到正式任命。

1978年7月,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成立,商業部醫藥局的中西藥業務及機構均劃給該總局。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成立了中國藥材公司、中國醫藥公司、中國醫療器械公司、中國醫藥工業公司等機構。

197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成立,商業部工商管理局的業務隨之轉出。

1979年以來的商業機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定對內經濟搞活、對外經濟開放的總方針。根據這個總方針,中國商業體制開始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改革實踐,商業機構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

1979年6月12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決定設立糧食部,任命陳國棟為糧食部部長,免去他的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職務,同時任命牛蔭冠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后因陳國棟調上海工作,1980年2月12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任命趙辛初為糧食部部長。這樣,原合并的商業部又重新分成了商業、供銷、糧食、工商行政管理四個部門。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原則批準國務院機構改革初步方案;將商業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糧食部合并,設立商業部,任命劉毅為商業部部長,免去王磊的商業部部長職務、牛蔭冠的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職務、趙辛初的糧食部部長職務。國務院管理供銷合作事業的行政機構同商業部合并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這一群眾組織仍然對內外開展必要的活動。商業部設置行政機構16個,專業公司16個。

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商業體制改革精神,實行政企職責分開、簡政放權,加強和擴大商業部行政管理的職能,商業部于1984年12月19日發出《關于撤銷商業部各專業局的公司名稱等問題的通知》。商業部將所屬石油局(公司)及其直屬單位成建制地劃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公司以后,組建成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銷售公司(簡稱中國石化銷售公司)。

1988年4月12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任命胡平為商業部部長。10月15日,國家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商業部“三定”方案》。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商業部設置了司局級行政管理機構13個,專業管理機構11個。

1993年3月,根據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國家商業行政管理機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和改革,撤銷原商業部、物資部,組建國內貿易部,任命張皓若為部長。

國內貿易部的成立,也標志著以“商業”命名的政府機構名稱自1952年8月成立商業部以來,經過了四十年的時間,到這次商業部撤銷而告終止。但“商業”二字仍在企業和非政府機構中使用,如1994年5月成立的“中商企業集團公司”,2001年4月重新組建的“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商業聯合會當時由國家經貿委直接管理,是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全國性綜合性行業組織,并接受委托代管40余家行業協會(如:中國百貨商業協會、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及管理中國商報社、中國商業出版社、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等事業單位。

至于國內貿易部,也處在變革之中。1995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任命陳邦柱為國內貿易部部長。1998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其中國內貿易部改為國家國內貿易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國務院任命楊樹德為局長。2001年2月,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國內貿易局等9個國家局被撤銷。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5年2月27日做出了《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決定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由國務院領導。1995年5月,正式恢復成立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這樣,供銷合作總社就脫離了國內貿易部的管理。2000年9月,又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領導班子。

1999年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糧食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指出: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糧食儲備局改為國家糧食局。

2003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外經貿部、國家經貿委等機構被撤銷,組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商務部是主管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的國務院組成部門。這次機構改革,還將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為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務院國資委),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特設機構。原國家經貿委的職責分別劃入了發改委、國資委和商務部。

幾點感想

(一)四十年的脈絡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在兩者對立統一的發展中,中國商業及商業行政管理部門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起伏變化。大體來說,新中國成立后最初的三年,私商普遍存在,實行公私兼顧,市場繁榮、物價穩定。只有一個中央貿易部統管全國。1953年以后,開始實行計劃經濟。商業國營化,獨家經營,加上物資匱乏,主要生活資料實行統購統銷、憑票憑證供應,生產資料實行統配部管,連農貿市場都取消了,市場死滯。行政部門越分越多,專業公司越建越多。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商業首先放開搞活。私營商業大量發展,國營商業逐步改變體制。1983年商業部、糧食部、供銷總社三部合一變成新的商業部。1993年,商業部與物資部又合并為國內貿易部。不久,改為國內貿易局,隨后又實行內外貿合一建成現在的商務部。

(二)機構合并要五湖四海

解放初期,小平同志主持西南工作時曾一再強調:要搞五湖四海。我深受啟發,認為機構合并也要從大局出發,團結各方,切忌搞山頭。商業、糧食、供銷合并是個進步。1983年合并時退休的一大批部級、局級干部,經中央組織部批準,成立了商業政策研究會,有八位退休部級干部和二十幾位司局級干部分別擔任正副會長和會員。其中,由原供銷總社副主任郭月齋擔任會長,我則被任命為秘書長,后被加選為副會長。當時我還兼任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在我的推動下,兩會共同建立了一個商品流通論壇,不定期召開座談會,論壇到今日一直在開展學術活動。

(三)商業行政部門下一步怎么改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寫過一篇文章:《商業行政改革的意見》,有大中小三個方案:小方案是商、糧、供合一;中方案是內外貿、煙草、鹽業等都合一;大方案是像中央貿易部那樣,把工商行政、物價還有海關都統管起來。當時的國家體改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安志文專門找我單獨談過這個問題,我向他做了詳細匯報?,F在,我基本還是這些看法。美國只有一個商務部,中國也有一個商務部,英文用的都是commerce(商業),作為政府政務的一部分來講,叫做商務部也合適。將來中國進一步機構改革,可以由商務部,像20世紀50年代初的貿易部一樣,統一管理全部市場。

(四)“商業”是會長期存在的

“商業”一詞源于先秦,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吳慧老先生主編的五卷巨著《中國商業通史》中,就詳細記載了上起遠古下至清末的四千年來中國商業的發展歷程,展現了歷代商人、商業組織的活動進程,記錄了商業政策和商業思想的演化變遷。所以,“商業”實為一個古老又現代的行業,也是一個古老又現代的名詞,它在當下這個市場經濟社會里更煥發出勃勃生機。

雖然“商業”作為新中國政府機構的名稱(商業部、商業廳、局等)只存在了四十年,僅占中華商業歷史長河的百分之一,但是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也是不可或缺的行為活動,商業和商業經濟學是不可替代的?,F在全國有3000多萬個商業企業,小至商店、商場、商廈,大至商業街、商業城;1億多從業人員經商、從商,是不可能強行抹掉“商業”以“流通”代之的。因為“商業”主要是指商品流通,而“流通”還包括貨幣流通、資本流通、物資流通、信息流通等。

(以上內容根據萬典武先生2014年4月30日談話整理)

猜你喜歡
貿易部商業部總社
中國輕工聯、總社黨委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泰國商業部將于2019年年底實施二手車進口限令
泰國商業部:預計今年對華出口將增長10%
上海海事大學雜志總社聯合征訂單
上海海事大學雜志總社聯合征訂單
泰國商業部擬規范電商并開設電商培訓
上海海事大學雜志總社獲多項榮譽(35)
2014年上半年印尼將進口蔬果60萬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