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荔枝分類方法的研究

2014-11-22 03:13洪緯
科學與管理 2014年5期
關鍵詞:成熟期分類

洪緯

摘要:本文主要依據歷代《荔枝譜》,結合地方志對古代福建省荔枝分類方式進行探討。宋代蔡襄首次將本草系統中的上中下品分類法應用到荔枝分類中,但此方法未得到延續。然而淳熙《三山志》按記錄來源的歸類方式卻對弘治《八閩通志》產生了影響,并促使其產生了幾種分類方法,其中成熟期分類法在明末已經完善。本文深入分析早、晚熟荔枝類群,發現現代生物學實驗顯示荔枝聚類成因與成熟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清代《廣東新語》采取的生態分類法也與成熟期分類法有相通之處;且成熟期分類法能夠很好地凸顯火山荔枝、實生荔枝和其它栽培荔枝類群之間的差異。由此,本文認為傳統時代中國荔枝分類學在明末達到了最高峰,且福建省功不可沒。

關鍵詞: 分類;成熟期;火山荔枝;山荔枝

中圖分類號:S667.1;K9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5.012

0 引言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實的形狀、大小和風味等特性易受氣候、土壤和栽培技術等的影響,致使荔枝品種的形態表現異常豐富?,F存最早的荔枝專書為宋代蔡襄《荔枝譜》,明確記載有32個品種。到明末,徐《荔枝譜》則記錄了103個品種。1目前中國栽培品種達200多個。2自2000年起,各相關生物實驗室開始采用分子標記技術對現有荔枝品種間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進行分析,但各實驗室所得的研究結果不一致3,可見,荔枝品種分類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998年,吳淑嫻等人認為徐《荔枝譜》按照4個荔枝主產區的品種劃分為福州品、興化品、泉州品和漳州品,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對荔枝品種進行分類。這是一種按照生產區域進行分類的方法。4徐《荔枝譜》又多次提及山枝類群:“中秋綠,亦山枝種。味微酸,熟最后,故名中秋……勝江萍:以味甘得名,皮光,山枝中之最佳者?!?這是一種按照種質資源分類的方式。清代屈大均寫道:“故凡近水則種水枝,近山則種山枝,有荔支之家,是謂大室?!?吳淑嫻、羅桂環等人以此認為屈大均將荔枝分為水枝和山枝兩大類群,是一種按照生態類型進行分類的方法。7屈大均亦云:“水枝食罷,乃食山枝?!?這又表示水枝和山枝的成熟期有差別。由此可見,在傳統中國,荔枝的分類標準也是多樣的,關于山枝類群就與多種荔枝分類方法相關。只有了解古代荔枝分類方法的發展脈絡之后,才能深刻解析山枝類群的含義。

《西京雜記》云:“佗獻高祖鮫魚、荔枝,高祖報以蒲桃、錦四匹?!?這是荔枝首次進入中原文化。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攻破南越,在扶荔宮種植奇草異木,實以種植荔枝為主,均不得法。10此后,東漢楊孚《異物志》、晉朝郭義恭《廣志》和晉朝稽含《南方草木狀》都把荔枝作為嶺南物產而著錄?!赌戏讲菽緺睢吩疲骸皹涓呶辶捎?,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華朱實,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實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將中,翕然俱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1描寫了荔枝樹的形態和生長習性,闡述了花和果實的特征,以及座果率。唯一可惜的是,這段荔枝描寫未涉及荔枝的類型,因此,我們也就無法從中得知荔枝品種的多樣性了。

唐朝段公路《北戶錄》記錄一條“無核荔枝”,說明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荔枝品種的多樣性,并根據荔枝“核”的特征進行了分類。注釋內容顯示,荔枝包含火山、黃蠟、胡偈和鱉卵四個品種。12這比徐的區域分類法要早,因此歷史上首次對荔枝品種分類的時間又往前移了約500年。此后,唐代劉恂在廣州任職期間撰寫了《嶺表錄異》,該書涉獵的荔枝內容基本與《北戶錄》相同?!侗睉翡洝泛汀稁X表錄異》均是作者在嶺南為官之時的著作。中國第一本荔枝專譜,北宋鄭雄《嶺南荔枝譜》,也是專門敘述嶺南荔枝,可惜該書已佚,據傳該譜著錄了22個荔枝品種。13自此以后,到1826年,先后出現了15種以上的《荔枝譜》。彭世獎《歷代荔枝譜校注》正式收錄了其中的10種14,有8種是專門敘述福建荔枝的。

此外,福建省修志傳統歷朝不墜,方志中的荔枝資料甚是豐富。1940年,謝成珂曾對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進行荔枝實地調查。15從資料的完整性考慮,研究古代荔枝分類方法當以福建省為中心。目前現存最早的福建省地方志為宋代梁克家修纂的淳熙《三山志》,其中亦詳錄28個荔枝品種。但該志成書晚于蔡襄《荔枝譜》100多年,從時間考慮,研究古代荔枝分類可從蔡襄《荔枝譜》開始。

1 荔枝分類方法發展初期

《神農本草》的三品分類法,對后世的動植物分類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宋代蔡襄將此分類法應用到荔枝類群中,將荔枝的“味”與其果實外形、顏色、肌理、膜等形態學特征緊密聯系,認為陳紫“色香味,自拔其類”16,當為天下第一品荔枝。具體而言,17蔡襄雖未概括出整體上品荔枝的特色,但他詳述了陳紫在形、味、色、皮、膜、核等方面的特征,“其實廣上而圓下,大可徑寸有五分。香氣清遠,色澤鮮紫,殼薄而平,瓤厚而瑩,膜如桃花紅?!?蔡襄認為凡形、皮、膜、色中有一項與陳紫相似的荔枝就為中品,而下品荔枝在形、味、色、皮、膜等方面的特征為:“厚皮尖刺,肌理黃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查,食已而澀,雖無酢味,自亦下等矣?!?8

三品分類法以陳紫作為參照物,可明顯區分為三大類群,也可為荔枝進行品味定級。但是,荔枝的品質極易隨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或隨栽培技術的改進而提高。例如,曾鞏《荔枝錄》提出:“一品紅,言于荔枝為極品?!庇终f:“狀元紅,言于荔枝為第一?!?9由此可見,陳紫的品質不可能始終天下第一,三品分類法也因此面臨挑戰。

淳熙《三山志》將其著錄的荔枝按照“記錄來源”分為4大類。第1大類包括20個品種,標注為“蔡公所譜”;第2大類包括2個品種,標注為“曾鞏所記”;第3大類包括4個品種,標注為“陳傅所傳”;第4大類包括2個品種,標注為“近所稱”。201491年,福建省刊行了現存最早的一部全省性地方志,弘治《八閩通志》。21該志每一類均分府或州敘述,荔枝部分也是如此,被分為福州、泉州、漳州、興化和福寧四大類。除福寧州未有荔枝品種的詳錄,其余四府均詳細記載了荔枝的品種名和果實形態,并在形式上繼承了淳熙《三山志》的分類方法,而且分類指標更加多樣化。

以福州府為例,38個品種被歸為6大類。除了“記錄來源”這一指標與淳熙《三山志》相同,弘治《八閩通志》還采取了“六月熟”、“七月熟”和“山荔枝”等一系列分類指標。由此可見,弘治《八閩通志》采用的分類標準是不統一的,有按照地域分類的方法,也有按成熟期分類的方法,更有按種質資源分類的方法。正是如此,我們可以認為此階段仍然處于分類方法的發展初期。(見表1)

2 荔枝分類方法系統化

三品分類法局限于陳紫的品質。而弘治《八閩通志》中使用的一些分類方法,不受單個品種質量變化的影響,逐漸被采用。

2.1 按生產地域分類的方法

盡管弘治《八閩通志》將荔枝分府或州記載,但卻是地方志修撰體例所致。而徐將此種記載體例發展為一種分類方法,用于處理荔枝品質與生產區域的關系。

其一,荔枝品質極易受土壤和環境的影響,此分類方法突出了荔枝品質隨產區而異的特點。徐說:“陳紫盛在宋……厥產因地佳,別土不宜種?!?2又稱:“狀元紅,顆極大,味清甘,福州產為第一,種與莆中異?!?3亦云勝畫“出長樂縣六都者最佳,他種不及”。24這說明了陳紫的最佳產地在莆田;狀元紅的最佳產地在福州;勝畫的最佳產地在長樂縣。由此可知,此分類方法可以突出每個生產區域最適宜種植的荔枝品種。

其二,不同產區的荔枝表現風味相異,此分類方法便于人們對不同產區的荔枝進行品位定級。徐提出:“今所最重于時者,中冠、勝畫、狀元紅,次則桂林、金鐘。大抵閩中之產,可弟視南粵,仆視瀘戎?!?5閩、粵、蜀三省所產荔枝,唯閩省最佳。又說道:“王敬美謂莆中狀元香,不如長樂之勝畫,而勝畫干之,不如狀元香風味?!?6這說明莆田荔枝的鮮貨風味雖然不及長樂,但是干貨卻勝之。此外,徐還對泉州荔枝和漳州荔枝進行了一番評價:“大抵漳郡不及泉中遠甚?!?7

但是,一個品種并不局限于種植某一個區域,這勢必導致品種的重復記載,火山便是其中一例。該品種在福州、興化、泉州和漳州4大類群中均有記載,其特點為“肉薄味酸”和“四月熟”。28

2.2 按成熟期分類的方法

成熟期分類方法沒有凸顯于歷代荔枝譜中。唐代段公路和劉恂均對火山荔枝進行了描述,提及了荔枝的成熟期。唐代《北戶錄》說:“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小劣,其高、潘州者最佳,五六月方熟?!?9這段文字顯示,不同地域的火山荔枝成熟期不同,品質、風味也有所不同。然而,《嶺表錄異》說:“梧州江前有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核大而味酸,其高、新州與南海產者最佳。五六月方熟,形若小雞子,近蒂稍平,皮殼殷紅,肉瑩寒玉?!?0此言明梧州火山荔枝在四月成熟,以高州、南海和新洲三地出產最佳,并仔細描述了五六月份成熟的荔枝果實形態、顏色和果肉品質。盡管如此,段、劉二位的描述,均說明火山荔枝的成熟期應該是最早的。

到了明代,鄧道協《荔枝譜》轉引王世懋《荔枝考》,顯示火山、桂林、狀元香和勝畫分別處于不同成熟期:“益予始嘗火山于漳,幾謂荔枝橫得名耳。稍入夏于泉,啖桂林便謂為佳。六月居莆,飽啖狀元香,風味絕品。七月還福,更啖長樂勝畫,甘醸倍之?!?1

這種分類方法卻在地方志中比較系統地得到發展。嘉靖《龍溪縣志》記載:“四月熟者曰火山,五月熟者曰中半,六月熟者曰荔枝?!?2乾隆《長泰縣志》同出一轍。33由此推測六月熟的荔枝屬于風味較好的栽培品種。明代《泉南雜志》可以為證:“今惟五月熟者曰火山,肉薄而酸,六月熟者曰早紅、曰桂林、曰白蜜、曰狀元紅、曰金鐘,俱稱佳品。七月熟者,味甘酸,曰山荔枝?!?4火山雖在各區域屬于最早成熟的荔枝品種,但成熟期有差別,四月或五月。龍溪和長泰兩縣地處漳州府,位于泉州府以南,地理環境和氣候相異,可能會致使火山荔枝成熟期不同。雖然果實成熟期的早晚與地理位置相關,但較之前面的兩廣區域的記錄,這種差異,也可能與文獻記錄的不嚴謹性相關。但是,這不影響火山荔枝為最早熟類群的結論。

總體而言,若將荔枝分為早、中、晚熟三大類群,六月份可以作為分界點。六月份成熟的荔枝為中熟類群,之前成熟的荔枝當屬早熟類群,之后成熟的荔枝則為晚熟類群?!度想s志》的敘述體例又顯示這種分類方法在明末已經比較完善。這種分類方法突出了火山荔枝和山荔枝在成熟期及風味等方面與其它荔枝的顯著性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山荔枝”也是種質資源分類方法使用的指標。

3 按成熟期分類的方法與重要荔枝類群

相對按生產地域分類的方法,按成熟期分類的方法不受單個品種的影響,也幾乎不受生產地域的影響,則應用相對廣泛。

3.1 早熟類群中的火山荔枝

火山荔枝在文壇廣為流傳。南宋王十朋詩云:“臨漳一種名火山,品雖云下熟則先。從今漸入荔佳境,陳江未擘先流涎?!?5火山荔枝風味雖不可攀比陳紫和江家綠,但它卻是最早熟的荔枝,最先領人進入荔枝佳季的品種。明代屠本畯亦吟:“五月閩天丹荔垂,雨余林日照離離?;鹕剿蓧驹仁?,萬顆新嘗玉滿匙?!?6這一描述突出了火山荔枝的早熟特性。歷經幾百年,火山荔枝一直維持早熟、品質下等的特性,可能說明其具備遺傳穩定的特性。

羅桂環認為火山荔枝是一個原生野種37,但1940年調查報告卻說:

本種約比普通荔枝早熟一月,六月中旬即可應市……現在莆田僅方嚇蓮家有一株,樹齡已逾百年,樹干彎曲而基部中空,倘不亟繁殖,則品種行將消失?!?8

火山荔枝行將消失,這可能是受新品種引進的影響。嘉靖《安溪縣志》說道:“一名火山,核大味甘酸,四月先熟。一名早紅,類火山,五月熟?!?9這說明早紅是屬于較早熟的品種。1940年調查報告指出:

本種在泉州比較早熟之品種,約在七月初旬采收……果皮紅色,果汁尚多,果肉乳白色,甘味少,帶酸而澀,果肉百分率六〇.九%,品質不佳,產量亦不豐,此種在晉江前坡鄉亦有栽培。40

吳淑嫻追溯福建早紅荔枝最初從廣東引種,且指出在1990年代,詔安官陂還有成片百年以上的大樹。41福建從廣東引種荔枝可能盛行于明代,最為有名的事例是明人陳亶引種綠羅袍。嘉慶《云霄廳志》云:“云霄南方各鄉有種者,皆綠羅包。此種乃浦陳亶為廣東布政時移來,在船避風日,以綠蘿護之,故名?!?2從廣東引種的荔枝還有黑葉子、進貢子和難得子,康熙《漳州府志》曰:“有近漳浦,有從廣移植者,曰綠蘿袍、黑葉子、進貢子、難得子,身圓瓤厚,核小而甘。難得子,平和亦種之?!?3徐《荔枝譜》未記載進貢子的種質來源,但敘述了其特點:“其熟最先,實如黑葉,味甘,不似火山?!?4由此可見,進貢子雖然早熟,但風味甚好。因此,新的早熟品種很可能逐漸替代了火山荔枝。前文提及的《泉南雜志》又將早紅和進貢子列為六月熟荔枝,說明二者的成熟期和風味特性與火山荔枝仍然有較大差別。

目前,福建省未見有火山荔枝的相關記載,我們僅能通過歷史文獻判斷它的特性。蔡襄記載:“火山,本出廣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穗生,梗如枇杷,閩中今亦有之。(山在梧州)”45據調查,蒼梧火山仍有火山荔的分布,果實六月上旬成熟,但肉爽味甜,品質中上46,與福建火山荔枝在風味上有較大差別。我們還可以嘗試通過其它早熟荔枝的相關研究來推測火山荔枝的特性。1986年,云南紅河流域發現1個變種褐毛荔枝((Litchi chinensis var. fulvosus YQ Lee)47,它是一種半野生狀態的混合群體,果形及品質差異頗大,良莠不齊。中國已從中選育出耐旱、耐瘠、適應性強的荔枝品種。48但是,這些品種都具有特早熟性,能夠適應暖冬、高海拔以及干熱或濕熱氣候等。49

此外,清代吳應達《嶺南荔枝譜》記云:“三月紅出香山,相傳宋端宗幸馬侍郎南寶宅,時值三月,荔枝尚青,帝甚羨之曰:‘惜未熟,不能啖也。越日盡紅,至今三月上市,故名?!?0三月紅品種至今留存,且為全國最早熟荔枝。近年來,各實驗室對其多有研究。易干軍等人發現三月紅與其它絕大部分栽培品種遺傳距離較遠,推測三月紅可能與其它中、晚熟品種存在較大的遺傳差別。51高愛平等人采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分析荔枝之間的親緣關系,也發現荔枝聚類指標與果實的成熟期很相關,三月紅處于極早熟類群中。52由于三月紅的分子遺傳學特性突出于其它品種,國內學者劉成明提出三月紅分類地位應從品種提升至變種水平,而以色列學者Degani則認為應將三月紅的地位提升至亞種水平。53由此亦推測,火山荔枝也可能起源于某一種特性突出的荔枝變種。

3.2 晚熟類群中的山荔枝

弘治《八閩通志》卷25《土產》福州府部分介紹了7種山荔枝:

山中冠,實大而圓。山金鐘,實大微長。六月大,實密,此荔枝之中等者也。扇畫,實如饅頭,皮薄,上大下小,味甘。中秋綠、松柏壘,皮厚而粗,大如饅頭。爭江瓶,實如饅頭,皮光,上大下小。(上七種俱山荔枝。)54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徐《荔枝譜》也屢次提到山枝。但弘治《八閩通志》和徐《荔枝譜》均未明確山荔枝或山枝的概念。對山荔枝做出較為明朗的闡釋似乎在閩南地區。

除《泉南雜志》,道光《晉江縣志》也說:“五月熟者,為火山,肉薄味酸。六月熟者,早紅、桂林、金鐘、白蜜、狀元紅之類,皆佳品也。七月熟者,俱山荔枝,品類數十,殼粗厚,佳者良有風韻?!?5這里指出了山荔枝的果皮特點,也提出了山荔枝中存在優良品種。

康熙《漳浦縣志》直接將荔枝分為荔枝和山荔枝兩大類群:

荔支,有四月熟者曰火山。有五月熟者,有六月熟者,其種不一,以綠羅包為勝。葉冬青,亦名烏葉子。此種乃邑陳亶為廣東布政時移來,船中避風,日以綠蘿護之,故名……出夏秋之交,號山荔子,種類更多。張士楷詩云:“荔枝自有奴,幸勿誣龍眼?!庇幸环N極小而無核,號無核荔,亦奇品也。56

這也指出了山荔枝品種豐富,且有一種名為無核荔的奇品。元代《樹藝篇》轉引《能改齋漫錄》解釋山荔枝為“野生,子小而酸澀,人少食”。57嘉靖《欽州志》說道:“荔枝,四月、五月熟曰火山。六月熟曰綠羅袍,先閩產一月,地熱,故也。但顆小而味多酸,不如閩中之美。一種曰山茘枝,野生,殻白,味酸。廣人呼為毛韶子?!?8指明山荔枝為野生種。由此可知,山荔枝非栽培荔枝類。由于野生荔枝林大部分被發現于海南、廣東、廣西和云南一帶,本文排除福建山荔枝為野生荔枝的可能性。鄧道協根據親身所見,指出古人種植山枝的方法:“嘗在水西嶺東黃氏,見池塘植山枝一株,云系核種。土人言山枝皆用核種,無有鋸蘆者?!?9蘆是當時福建培育荔枝品種的一種高水平育苗方式60,也是當前栽培荔枝常用的一種無性繁殖方式。核種是原始播種法,我們可以推測山荔枝應該是實生荔枝類。

至今,福建還存在多種實生荔枝的變異種,這些荔枝均晚熟或特晚熟,其中閩侯山枝白蜜和閩侯山枝蚶殼屬于高品質品種。61蔡襄《荔枝譜》和徐《荔枝譜》均記載了白蜜和蚶殼2個品種。白蜜“皮粉紅,甘如蜜”62,與閩侯山枝白蜜“果皮黃綠色,裂片峰略具紫紅色……質地脆嫩,甜酸適度,汁多渣少,有香氣”類似。63蚶殼“殼為深渠,如瓦屋焉”,與閩侯山枝蚶殼 “龜裂片中等大,乳狀突起或多角楔形,大小不一,裂片峰鈍,不刺手,裂紋及縫合線明顯,較深”64相似。我們基本可依此判斷白蜜和蚶殼均屬山荔枝。但是徐沒有指出這2種荔枝屬于山荔枝。弘治《八閩通志》也將“七月熟”和“山荔枝”視為并列類群。這可能是因為具有優良品質的山荔枝逐漸被開發,而被冠于品名,于是逐步與山荔枝相區分。

蔡襄《荔枝譜》記錄了與山荔枝相對應的水荔枝:“漿多而淡,食之蠲渴,荔枝宜依山或平陸,有近水田者,清泉流溉,其味遂爾,出興化軍?!?5這種水荔枝與生長的生態環境相關,可能與成熟期無關。1940年,謝成珂稱道:“據聞桂林荔枝,栽于山地者稱為‘山林,栽于水旁者稱為‘水林,‘水林比‘山林水分多而風味亦較佳?!?6由是,蔡襄記載的水荔枝僅可能是荔枝的1個栽培品種。

上述分析顯示早熟和晚熟類群的種質資源的表現型相差較大。向旭等人對96個荔枝種質資源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親緣關系聚類圖譜顯示96份荔枝資源被分為8個類群,其中62份晚熟品種被劃分一個類群,另有2個晚熟品種和22份早熟品種被劃分為一個類群,其它6類群大多是未獲得廣泛栽培的種質資源。由此,現代生物學實驗再一次證明成熟期分類法適用于荔枝分類。該實驗又顯示前兩個類群與《廣東新語》中的山枝和水枝生態類型相對應67,說明《廣東新語》的生態型分類法與成熟期分類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早、晚熟荔枝類群的種質資源的遺傳型相差也較大。

前文述及中熟荔枝類群基本上為栽培品種。羅海燕采用分子生物學實驗進行荔枝分類,結果表明野生荔枝覆蓋了各個類群,實生荔枝存在少數幾個類群里,而栽培荔枝全部集中于同一個類群。68王江波也闡明以無性繁殖方式為主的栽培荔枝之間的遺傳多樣性非常低。69荔枝栽培歷史悠久,致使栽培荔枝的遺傳變異程度小,而進一步造成荔枝品種退化。明代末期徐已經感嘆道:“今大將軍尚有存者,而藍家紅、法石白在宋時已不可識矣?!?0

總而言之,按成熟期分類的方法能夠很好地處理火山荔枝、實生荔枝和其它栽培荔枝的關系。

4 結論

蔡襄選擇陳紫的色香味作為標桿,應用本草學中的三品分類法進行荔枝分類,并進行等次排列。隨著荔枝品種的增加和品質的提高,蔡襄三品分類法凸顯不足,未能得到發展。100多年之后,淳熙《三山志》按照記錄來源的方式對荔枝進行了歸類。弘治《八閩通志》在形式上繼承了這種歸類方式,但歸類的類群不僅包括“記錄來源”,還出現了“六月熟”、“七月熟”及“山枝種”等多種類群。后幾種類群的出現標志著多種分類方法相繼產生。

弘治《八閩通志》每一卷內容均分府記載。本文推測明代徐《荔枝譜》按照生產地域將荔枝分為福州、興化、泉州和漳州四大類群,可能受此影響。對生長環境的易感性使得同一品種的荔枝在不同生長地域中表現出不同的風味和形態。按照地域進行分類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分類方法。但此種分類方法將導致同一品種被重復記載的現象發生,因而也未能得到推廣和發展。

六月熟和七月熟是一種按照成熟期進行分類的方法。這方法在后來的地方志中得以發展,在明末已經完善。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廣東果樹資源普查,就按荔枝成熟期進行歸類,初步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類。71現代生物學實驗也顯示荔枝聚類成因與成熟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并同時證明清代《廣東新語》中提出了水枝和山枝的生態型分類方法與成熟期分類的方法有相通之處。

非常有趣的是,目前分子生物學實驗證明全國最早熟荔枝三月紅品種與其它荔枝具有明顯的遺傳差異。因此,有學者提出將其分類地位提高至變種或亞種水平。與之相似的是,在按成熟期分類的系統下,福建最早熟荔枝火山一直處于單獨的分類地位,與其它荔枝類群相區別。甚至在引進粵省早熟荔枝之后,火山荔枝的分類地位也一直未發生變化。根據福建省的荔枝種質資源分布和利用情況,七月熟的山荔枝類群應該是實生荔枝類。且該分類系統又能夠突出山荔枝類群的分類地位。

總之,按成熟期分類的方法能夠較好地凸顯火山荔枝、實生荔枝和其它栽培荔枝之間的差異,是當時最為完善的一種分類方法。古代荔枝的分類方法也因此在明末達到了最高峰。

注釋:

1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

2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年,第94頁。

3 曾淇等:《分子標記技術在荔枝研究中的應用》,《熱帶作物學報》,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第544-560頁。

4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94頁。

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5頁。

6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五《木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標點本下冊,第623頁。

7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94頁。羅桂環:《我國荔枝的起源和栽培發展史》,《古今農業》,2001年第3期,第71-78頁。

8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五《木語》, 1985年標點本下冊,第622頁。

9 (漢)劉歆撰,(晉)葛洪集:《西京雜記(外五種)》卷3,王根林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6頁。

10 (漢)佚名:《三輔黃圖》卷3,四部叢刊三編景元本。

11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下,宋百川學海本。

12 (漢)楊孚撰:《異物志輯佚校注》,吳永章輯佚校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1-143頁。

13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發展》,《華南農學院學報》,1980年6月,第1卷第2期,第119-127頁。

14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之《校注說明》,第2頁。彭世獎在該說明中詳細闡述了未收錄其它譜錄的原因。主要原因有:部分譜錄與所收錄的譜錄重復,有轉化嫌疑;或被其中的譜錄轉載;或未能流傳下來,無從收錄。

15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16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8頁。

17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8頁。

18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8頁。

19 (宋)曾鞏:《元豐類稿》卷35《奏狀·福州擬貢荔枝狀并荔枝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377頁。

20 (宋)梁克家著,陳叔侗校注:《三山志》之卷第41《土俗類三》,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網絡版: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35&index=220&,2008年10月1日。

21 弘治《八閩通志》,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版,上、下兩冊。

22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87頁。

23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3頁。

24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4頁。

2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6頁。

26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8-39頁。

27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41頁。

28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6頁。

29 (唐)段公路:《北戶錄》,《說庫》第七冊,上海:文明書局,1915年,第6頁b。

30 (唐)劉恂:《嶺表錄異》,魯迅???,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18-19頁。

31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80頁。

32 嘉靖《龍溪縣志》卷1《地理》,明嘉靖刻本,第31頁a。

33 乾隆《長泰縣志》卷10《風土》,民國二十年重刊本,第6頁b-第7頁a。

34 (明)陳懋仁,王云五主編:《泉南雜志》卷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5頁。

3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29頁。

36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53頁。

37 羅桂環:《我國荔枝的起源和栽培發展史》,《古今農業》,2001年第3期,第71-78頁。

38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39 嘉靖《安溪縣志》卷1《地輿》,明嘉靖刻本,第35頁b。

40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41 吳淑嫻:《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18頁。

42 嘉慶《云霄廳志》之物產,民國鉛字重印本,第6頁b。

43 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產》,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8頁。

44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40頁。

4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0頁。

46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39頁。

47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第53頁。本文未能查詢到滇荔枝的生物學學名。

48 廣東省荔枝科技協作組編:《新編荔枝生產技術問答》,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15頁。

49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第52頁。

50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506頁。

51 易干軍等:《荔枝品種親緣關系的AFLP分析》,《園藝學報》,第30卷第4期,2003年,第399-403頁。

52 高愛平等:《利用RAPD技術鑒定海南荔枝品種光明》,《植物遺傳資源學報》,第7卷第4期,2006年,第455-458頁。

53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第53頁。

54 弘治《八閩通志》卷之25《土產》,上冊,第708頁。

55 (道光)《晉江縣志》卷73《物產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點校本。網絡版本: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3&index=80&,2008年10月1日。

56 康熙《漳浦縣志》卷4《風土志下》,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第9-10頁。

57 (元)胡古愚:《樹藝篇》之《果部卷九》,明純白齋鈔本。

58 嘉靖《欽州志》卷2《物產》,1961年上海古籍書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第3頁a。

59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28頁。

60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發展》,《華南農學院學報》,1980年6月,第1卷第2期,第119-127頁。

61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10-154頁。

62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6頁。

63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51頁。

64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52頁。

6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9-20頁。

66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67 向旭等:《中國96個荔枝種質資源的EST-SSR遺傳多樣性分析》,《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082-1092頁。

68 羅海燕:《海南野生荔枝種質資源多樣性及與半野生、栽培荔枝親緣關系的ISSR分析》,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07年5月,第32頁。

69 王江波:《福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種質資源的ISSR分析》,碩士學位論文,福建農林大學,2009年4月,第47頁。

70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40頁。

71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94頁。

(責任編輯:王保寧)

Abstract: Here I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efforts to classify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mainly focusing on a series of Lichi Pu and gazetteers. Cai Xiang, living in Song Dynasty, introduced a method to classify the litchi, which was called “San Pin” way developed by Shen Nong Ben Cao, a famous book about herb medicine. But this method wasnt used by the descendants. However, Hong zhi Ba min tong zhi developed several methods to classify litchi under the sway of Chun Xi San shan zhi, a gazetteer of Song Dynasty, in which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ruit maturity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alyzing the group of early and late maturit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show the litchi grouping is also related to the fruit maturity, further, 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s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used by Guang Dong Xin Yu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Whats more,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could pretty perfectly show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earliest maturity, semi-wild and other cultivar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In a word, I think in the traditional China, the litchi classification reaches the peak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 Classification;Fruit maturity;Huo shan Litchi;Shan Litchi

31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80頁。

32 嘉靖《龍溪縣志》卷1《地理》,明嘉靖刻本,第31頁a。

33 乾隆《長泰縣志》卷10《風土》,民國二十年重刊本,第6頁b-第7頁a。

34 (明)陳懋仁,王云五主編:《泉南雜志》卷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5頁。

3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29頁。

36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53頁。

37 羅桂環:《我國荔枝的起源和栽培發展史》,《古今農業》,2001年第3期,第71-78頁。

38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39 嘉靖《安溪縣志》卷1《地輿》,明嘉靖刻本,第35頁b。

40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41 吳淑嫻:《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18頁。

42 嘉慶《云霄廳志》之物產,民國鉛字重印本,第6頁b。

43 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產》,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8頁。

44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40頁。

4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0頁。

46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39頁。

47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第53頁。本文未能查詢到滇荔枝的生物學學名。

48 廣東省荔枝科技協作組編:《新編荔枝生產技術問答》,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15頁。

49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第52頁。

50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506頁。

51 易干軍等:《荔枝品種親緣關系的AFLP分析》,《園藝學報》,第30卷第4期,2003年,第399-403頁。

52 高愛平等:《利用RAPD技術鑒定海南荔枝品種光明》,《植物遺傳資源學報》,第7卷第4期,2006年,第455-458頁。

53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第53頁。

54 弘治《八閩通志》卷之25《土產》,上冊,第708頁。

55 (道光)《晉江縣志》卷73《物產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點校本。網絡版本: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3&index=80&,2008年10月1日。

56 康熙《漳浦縣志》卷4《風土志下》,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第9-10頁。

57 (元)胡古愚:《樹藝篇》之《果部卷九》,明純白齋鈔本。

58 嘉靖《欽州志》卷2《物產》,1961年上海古籍書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第3頁a。

59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28頁。

60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發展》,《華南農學院學報》,1980年6月,第1卷第2期,第119-127頁。

61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10-154頁。

62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6頁。

63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51頁。

64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52頁。

6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9-20頁。

66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67 向旭等:《中國96個荔枝種質資源的EST-SSR遺傳多樣性分析》,《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082-1092頁。

68 羅海燕:《海南野生荔枝種質資源多樣性及與半野生、栽培荔枝親緣關系的ISSR分析》,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07年5月,第32頁。

69 王江波:《福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種質資源的ISSR分析》,碩士學位論文,福建農林大學,2009年4月,第47頁。

70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40頁。

71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94頁。

(責任編輯:王保寧)

Abstract: Here I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efforts to classify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mainly focusing on a series of Lichi Pu and gazetteers. Cai Xiang, living in Song Dynasty, introduced a method to classify the litchi, which was called “San Pin” way developed by Shen Nong Ben Cao, a famous book about herb medicine. But this method wasnt used by the descendants. However, Hong zhi Ba min tong zhi developed several methods to classify litchi under the sway of Chun Xi San shan zhi, a gazetteer of Song Dynasty, in which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ruit maturity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alyzing the group of early and late maturit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show the litchi grouping is also related to the fruit maturity, further, 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s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used by Guang Dong Xin Yu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Whats more,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could pretty perfectly show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earliest maturity, semi-wild and other cultivar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In a word, I think in the traditional China, the litchi classification reaches the peak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 Classification;Fruit maturity;Huo shan Litchi;Shan Litchi

31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80頁。

32 嘉靖《龍溪縣志》卷1《地理》,明嘉靖刻本,第31頁a。

33 乾隆《長泰縣志》卷10《風土》,民國二十年重刊本,第6頁b-第7頁a。

34 (明)陳懋仁,王云五主編:《泉南雜志》卷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5頁。

3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29頁。

36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53頁。

37 羅桂環:《我國荔枝的起源和栽培發展史》,《古今農業》,2001年第3期,第71-78頁。

38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39 嘉靖《安溪縣志》卷1《地輿》,明嘉靖刻本,第35頁b。

40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41 吳淑嫻:《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18頁。

42 嘉慶《云霄廳志》之物產,民國鉛字重印本,第6頁b。

43 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產》,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8頁。

44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40頁。

4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0頁。

46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39頁。

47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第53頁。本文未能查詢到滇荔枝的生物學學名。

48 廣東省荔枝科技協作組編:《新編荔枝生產技術問答》,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15頁。

49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第52頁。

50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506頁。

51 易干軍等:《荔枝品種親緣關系的AFLP分析》,《園藝學報》,第30卷第4期,2003年,第399-403頁。

52 高愛平等:《利用RAPD技術鑒定海南荔枝品種光明》,《植物遺傳資源學報》,第7卷第4期,2006年,第455-458頁。

53 李建國主編:《荔枝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第53頁。

54 弘治《八閩通志》卷之25《土產》,上冊,第708頁。

55 (道光)《晉江縣志》卷73《物產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點校本。網絡版本: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3&index=80&,2008年10月1日。

56 康熙《漳浦縣志》卷4《風土志下》,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第9-10頁。

57 (元)胡古愚:《樹藝篇》之《果部卷九》,明純白齋鈔本。

58 嘉靖《欽州志》卷2《物產》,1961年上海古籍書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第3頁a。

59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228頁。

60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發展》,《華南農學院學報》,1980年6月,第1卷第2期,第119-127頁。

61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10-154頁。

62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36頁。

63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51頁。

64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152頁。

65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19-20頁。

66 謝成珂:《莆田晉江福清閩侯等縣之荔枝》,《福建農業》,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頁。

67 向旭等:《中國96個荔枝種質資源的EST-SSR遺傳多樣性分析》,《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082-1092頁。

68 羅海燕:《海南野生荔枝種質資源多樣性及與半野生、栽培荔枝親緣關系的ISSR分析》,碩士學位論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2007年5月,第32頁。

69 王江波:《福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種質資源的ISSR分析》,碩士學位論文,福建農林大學,2009年4月,第47頁。

70 彭世獎校注:《歷代荔枝譜校注》,第40頁。

71 吳淑嫻主編:《中國果樹志·荔枝卷》,第94頁。

(責任編輯:王保寧)

Abstract: Here I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efforts to classify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mainly focusing on a series of Lichi Pu and gazetteers. Cai Xiang, living in Song Dynasty, introduced a method to classify the litchi, which was called “San Pin” way developed by Shen Nong Ben Cao, a famous book about herb medicine. But this method wasnt used by the descendants. However, Hong zhi Ba min tong zhi developed several methods to classify litchi under the sway of Chun Xi San shan zhi, a gazetteer of Song Dynasty, in which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ruit maturity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alyzing the group of early and late maturit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show the litchi grouping is also related to the fruit maturity, further, 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s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used by Guang Dong Xin Yu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Whats more,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could pretty perfectly show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earliest maturity, semi-wild and other cultivar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In a word, I think in the traditional China, the litchi classification reaches the peak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 Classification;Fruit maturity;Huo shan Litchi;Shan Litchi

猜你喜歡
成熟期分類
垃圾分類的困惑你有嗎
我給資源分分類
虛擬現實將于2020年進入相對成熟期
按需分類
教你一招:數的分類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柑橘上的應用效果研究
說說分類那些事
論美國動畫電影敘事風格
行動研究與高校成熟期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給塑料分分類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