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名臣于謙被害原因及歷史地位評述

2014-11-25 22:27王帥
黑龍江史志 2014年2期
關鍵詞:明史于謙皇帝

一、關于概念

歷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s)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史實,在史實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能動要素。歷史人物,是指那些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對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物。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于謙之死是誰之過

這樣一位清正廉明而且功勛卓著的高級官僚,何以會有殺頭抄家的結局呢?原因是復雜的,如果要一言以蔽之,在皇帝易位、政權更迭之際,工于謀國而拙于謀身,即使像于謙這樣能夠力挽狂瀾的干才,面對復雜的政治斗爭,也難免顧此失彼。

(一)于謙是皇位斗爭的犧牲品

于謙政治悲劇的根源,就在于他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在異族入侵、皇朝國家面臨傾覆的時刻,以一介臣民而在不知不覺中卷入了皇權轉移和更替的漩渦。景泰即位本來是很自然的,因為“土木之變”后,英宗被瓦刺也先擄去,“國不可一日無君”,明廷內部亟需辦兩件事,一是立一個新君,二是如何對付瓦刺的再次進攻,包括就地抗戰還是國都南遷,那么由皇太后出面,將英宗的異母兄弟成王朱祁鈺立為新君是順理成章的事。反過來說,如果英宗尚在,成王恐怕連想也不敢想做皇帝的。由于形勢的緊迫,國君就是王朝的招牌,就能召兵勤王,于是在英宗被俘后4天,成王即稱監國,到第18天,就干脆真的做起皇帝來了。

當瓦刺也先提出要將英宗送回時,景泰作了巧妙的回答,他說:“前因朕兄(指英宗)不知存否,國家無主,又得指揮岳謙回京口傳大兄皇帝圣旨,命朕嗣位,朕不得已,勉遵大命,即皇帝位,尊大兄為太上皇帝,尊居聯朕上,太師(指也先)果送大兄回京,若大兄仍居皇帝之位,則降尊就卑,是罔天矣,這種罔天之事,朕豈敢為”。(1)這段話軟中有硬,振振有詞。絕了英宗回來再做皇帝的望,使也先明白再挾持英宗已沒有人質作用,就將英宗送了回來。

明廷內部為奉迎英宗回朝的禮儀爭吵了一陣,最后在奉迎的禮節上降低了一點,這樣做,景泰心里自然滿意。于謙是贊成奉迎英宗回朝的,在朝中議論時,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保?)景帝本來對奉迎英宗已露不悅之色,見于謙如此,遂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彼浴睹魇贰飞险f:“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3)以后于慎行評論于謙時,說他以社稷為重擁立新君是對的,但“并無一語及于奉迎”,就“不及兩全”了。實際上于謙認為,景帝即位和奉迎英宗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只是于謙“始終不主和議,雖上皇實以是得還,不快也?!保?)黃宗羲說“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貴利害,伐性喪恩”。(5)皇位之爭,就是如此的血淋淋。處于這種政治漩渦之中的于謙,難免悲慘的下場。景帝是個性格軟弱的皇帝,缺乏膽略,而且多病。英宗還京后入居南宮,仍尊為太上皇。景帝絲毫不加防范,于謙也掉以輕心,致使八年后,發生“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成功。重登皇位的英宗對病中的景帝毫不手軟,竟然活活勒死在宮中,同時立即將于謙處死。

(二)于謙死于宮廷爭斗,奸臣弄權

于謙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勛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終不贊成講和,雖然上皇因此能夠回來,但上皇并不滿意。徐珵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這時把名字改為有貞,得到提升進用,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皇帝寬恕了他,讓他總理十營兵,但因為害怕于謙不敢放肆,也不喜歡于謙。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并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襲侯爵,內心有愧,于是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实巯略t讓他到京師,于謙推辭,皇帝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于軍功,極力杜絕僥幸,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笔喔怯掷⒂趾?。都督張輒因為征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英宗復辟,殺害于謙和景帝,出手很快?!熬疤┌四暾氯晌?,石亨與曹吉祥、徐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6)簡直可以說是突然襲擊。終究是只8年時間,全國上下,朝廷內外,對8年前北京城的危急情況和北京保衛戰還記憶猶新,更何況于謙是有名的清官、好官,要殺掉這樣一位大功臣,談何容易。于是英宗在石、曹、徐之流的策劃下,以歷史上慣用的“莫須有”手法,給于謙按了個最大罪名,“坐以謀逆,處極刑”。所謂“謀逆”的具體內容卻只有兩條“誣謙等與黃瓏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彼^召取襄王世子為東宮一事,本來只是“中外誼傳”而已,并且被證明實無此事,卻仍然作為“謀未定”問罪,可見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了。殺害于謙的罪名是如此不足,結果還是下手了,“王文不勝誣,辯之疾,謙笑曰:“亨等意耳,辯何益?!弊嗌?,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毙煊胸戇M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钡垡馑鞗Q。原來他們是用殺害于謙來表明“奪門之變”的正確。既能實現復辟,又能殘害忠良,還能排泄私憤,一石而三鳥用心夠狠毒的。不僅如此,千戶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明明是保衛北京的民族英雄,理應樹碑立傳,記載英雄業跡,反而要被鏤刻“罪惡”于天下,是非顛倒,天理難容。

(三)方針策略上的失誤以及于謙的性格——制造了敵人是導致悲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大凡說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大敵當前,都能同心同德、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而一旦外患平息,視線轉移,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便又滋生,進而演變出一幕幕刀光劍影的無情斗爭。明朝也不例外,在景帝登基守御,于謙全力策劃督戰事宜時,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力保江山社稷。后來,邊患消除,英宗南歸,當朝皇帝與前任皇帝之間、臣僚之間的矛盾便日臻突出。在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深入人心的明代,將英宗及其長子安置于宮內,且不加強防范,無疑如同在景帝身邊安置了一枚定時炸彈。于謙缺乏政治斗爭的思想準備和政治手腕,平日只知輔君匡國,練兵養民,性情忠介耿直,惟直道而行,命將將兵皆出謙獨運,號令明番動合機宜,雖宿舊勛臣,少不中程律,即請旨切責不貸。只求做事于心無愧,而不知在旁匿怨者多,石亨、徐有貞便是代表,他們感到只要是景帝當政,于便不可能失勢,自己便不可能出人頭地。除非易立天子,改朝換代,才能達到目的。但于謙卻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始終缺乏政治風險意識。代宗即位后的所作所為,尤其是東宮易儲及其所造成的朝廷上意見的分歧和諸多大臣對代宗的不滿,在客觀上對英宗復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為于謙的命運營造了必然以悲劇告終的政治氛圍。

三、結語——于謙的歷史定位及評價

目前對于謙人物定位有幾種提法:杰出政治家、杰出軍事家、民族英雄、清官。明史專家吳晗早在《新建設》1961年6期以《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為題,評述了于謙在拯救民族危機的杰出貢獻,把他定位為民族英雄這一崇高地位上。李光璧、賴家度多次撰文,亦以民族英雄加以評述。他們寫的《明中葉衛國戰爭中的偉大愛國者于謙》:“于謙生平富有熱愛祖國的高貴品質,他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這是史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于謙評價基本定勢。我認為把于謙定位于民族英雄是最恰當、準確、合理、科學的評價。所謂民族英雄是在民族危難關頭,挺身而出,拯救民族危難,為捍衛民族不受外來侵擾而獻身的英雄人物,如蘇武、岳飛、文天祥、史可法、林則徐等就是范例,而于謙亦當之無愧。于謙在中國歷史上是作為民族英雄是最科學的評定。在國家多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提出卓有遠見的政治主張,在軍事上也大有作為,取得輝煌的戰果,并豐富的軍事實踐和著作,從這一角度上稱之為政治家、軍事家,也不失公允,合情合理。但從中國漫長歷史上來衡量,還是以偉大愛國主義民族英雄來定位最為恰當、準確。這才是抓住了本質。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等.于謙傳.《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孟森.《明清史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湯綱、南炳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于謙.《于謙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5]項文惠,錢國蓮.《于謙研究資料長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注釋:

(1)王世貞《鳳州雜編》卷二

(2)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于謙傳》

(3)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于謙傳》

(4)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于謙傳》

(5)黃宗羲《南雷文約》卷一

(6)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于謙傳》

作者簡介:王帥(1988-),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猜你喜歡
明史于謙皇帝
成鷹之路
果子單
皇帝需要幫忙嗎
女皇帝
國學魅力
除夜太原寒甚
酷愛學習的小皇帝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淺析》
論明史、明史研究及點校本《明史》修訂
《明史》辨誤二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