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利水型社會

2014-12-10 11:45姜文來譚亞男
中國國情國力 2014年9期
關鍵詞:節水型利水水利

◎ 文/姜文來 譚亞男

構建利水型社會

◎ 文/姜文來 譚亞男

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和思想,利水型社會源于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水的利用對水造成傷害的現實,基于傳統思想和現實的需求,其成長具有深厚的“土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何處理好人與水的關系,不僅關系到社會福祉,更關系到經濟的持續繁榮和人類社會永續發展。因此,處理好人與水的關系至關重要,構建“利水型社會”是人水和諧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人水不和諧問題突出

水生態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人與水關系的和諧程度。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水生態不容樂觀,局部有所好轉,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人水不和諧問題比較突出。

1.水質污染嚴重

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水質污染嚴重,無論是地表水、地下水還是海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污染很嚴重。2012年我國地表水Ⅳ類以上水河長占33%,在10大水資源分區中,黃河區、遼河區、淮河區水質為差,Ⅳ類以上水河長比例分別為44.5%、55.9%、63.28%;海河區水質為劣,Ⅳ類以上水河長比例為65.4%,劣Ⅴ類水河長比例為46.1%。地下水水質不容樂觀,2012年地下水質適用于各種用途的Ⅰ類、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監測井總數的3.4%,Ⅳ-Ⅴ類監測井占76.0%。海水質量近海岸污染嚴重,盡管從總體來看,符合第Ⅰ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但劣于第Ⅳ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6788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黃海北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2.地下水位下降引發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由于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積的漏斗,帶來一系列危害。如河北省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超采地下水,年均超采50多億立方米,至今已累計超采1500億立方米,結果形成地下漏斗26個,其中漏斗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7個,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并由此引發了地面沉降裂縫、海水入侵、機井報廢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和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河北95%以上的平原河道干涸,90%的濕地消失,最大的兩個濕地白洋淀和衡水湖都靠人工調水維持一定的水面。

3.水生態退化現象突出

水生態是衡量人水和諧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年來,我國水生態退化已經成為許多地方城鄉建設、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瓶頸,成為我國環境突出的問題之一。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世界資源研究所發表的《險境中的河流——水壩與淡水生態系統的未來》報告顯示,由于水壩建設威脅淡水生態系統,全球有21條河流及其流域生態嚴重退化,我國長江流域名列榜首,由于大壩及其附屬水利設施的建設,導致了眾多淡水棲息地和物種的喪失。

當前,人與水的關系出現了嚴重對立,人們在利用水的同時,對水造成了極大傷害,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改變目前對水的態度和行為刻不容緩,構建“利水型社會”是重塑人水關系的重要途徑。

建設利水型社會

1.利水型社會內涵

水利是人類充分利用水的功能,而利水則是在利用水的同時維護水的健康,至少是對水健康不造成傷害?!袄蜕鐣本褪菍λ押眯蜕鐣?,無論是直接對水的開發利用,還是從事涉水的相關活動,對水友好,維護水的健康,至少是將對水的傷害降到最低程度的社會。利水型社會建設是保護水的重要舉措,它能為人的生存與發展奠定堅實的水支撐基礎。面對我國過度索水缺乏有效保護水的現實,利水型社會建設是我國水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2.利水型社會特征

(1)對水友好性。利水型社會的核心是對水友好,利用水的同時不對水造成傷害,實現人與水的和諧共贏。

(2)高效性。盡可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提高水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減少使用對水健康做出貢獻,這是利水型社會重要組成部分。

(3)綠色性。包括環保、與環境協調和諧、人類適應環境、安全等內涵,利水型社會具有明顯的綠色性特征,強調利用水的同時,保護水生態。

(4)文化性。我國水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有與水和諧相處的思想,從我國最早的有壩引水典范智伯渠(位于山西太原南郊的晉祠鎮),到無壩引水的樣板都江堰,無不閃爍著對水友好的智慧光輝。

(5)敬畏性。敬畏是保護的基本原動力,對水充滿敬畏是利水型社會的重要特征。

3.利水型社會意義

利水型社會并不是只保護水而不利用水,而是在利用水的同時充分保護水的健康,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從理論層面而言,利水的思想是從水的角度對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行詮釋,豐富了治水理論。

(2)從現實層面而言,面對水“荒漠化”等諸多對水造成傷害的事實,需要提出新思想積極應對,利水型社會正是針對水問題而設計,它是一種新的治水思路,是一種新的戰略和舉措,并將對水利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建設利水型社會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1.利水型社會與節水型社會的關系

(1)節水型社會,顧名思義就是全社會都節水的社會,是以盡可能少的水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和服務的社會。節水型社會最核心的目標是在滿足生產生活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減少用水,這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來保障節水型社會的實現,如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資源、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機制,全社會、各行業參與行動機制等。

(2)利水型社會和節水型社會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區別體現在最終目標的差異,利水型社會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水的健康,人的行為不能對水造成傷害,而節水型社會追求的目標是節水,通過提高用水效率來減少水的利用,在水資源不緊缺的地區建設節水型社會難度較大。二者的聯系都是對用水行為進行規范,它們的構建整體上對水的可持續利用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來看,節水型社會是利水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利水型社會,在缺水地區一定也是節水型社會。

2.利水型社會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1)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適應自然、保護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是人與自然協同演進的新文化倫理形態。水是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水生態文明不僅僅是水利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更是全社會水利用者和享受者應盡的責任。

(2)利水型社會與生態文明是相輔相成的。水是生態的基礎,生態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水生態的健康與否。我國近年來水生態呈現“荒漠化”趨勢,提示我們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一個抓手,利水型社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通過利水型社會的構建實現水的健康,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3.利水型社會與綠色水利的關系

(1)綠色水利是指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和廢棄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且節水高效的利用水資源的行為與文化。它具有4個基本內涵,其一,水利發展必須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二,從水資源開發、水資源利用、水資源廢棄等全過程構建綠化水利;其三,注重節水和高效利用水資源,構建綠色水利;其四,實現綠色、水利與文化的有機結合。綠色水利是針對人們在水利過程中對水的傷害而提出的,其最終目的是“綠化”水利。

(2)利水型社會與綠色水利目標具有重疊性,它們都是維護水的健康,保護水資源。區別在于利水型社會是從全社會的角度來利水,將利水推廣到全社會,建立利水型社會價值觀,而綠色水利更偏重于從綠化水利技術層次,它是對水利行為的具體“綠化”,更注重于水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更多局限于“水利層次”。

構建利水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利水型社會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利水型農業、利水型工業和利水型城市等。

1.構建“利水型農業”

“利水型農業”是“利水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發展保護水資源、對水資源不造成傷害的農業。利水型農業是從農業行業的角度對水友好,其對利水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建設利水型農業需要從4方面開展工作。

(1) 在農業用水中樹立利水價值觀。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在全社會逐步建立“利水”觀,建立與水和諧相處的理念,在農業用水中形成知水、愛水、護水、利水的風尚,減少對水的傷害。

(2) 建立利水型農業技術體系。主要包括:利水型農業用水配置體系、利水型農業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利水型農業監測評價體系、利水型農業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和利水型農業基層技術服務體系。

(3) 強化利水型農業研究。主要包括:利水型農業發展趨勢研究,科學定位利水型農業地位;利水型農業對水生態影響定量研究,包括影響機制、定量表達和區域差異等;利水型農業評估理論與方法研究;利水型農業與節水高效農業的關系研究;利水型農業如何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中發揮作用等。

(4)構建利水型農業發展政策體系。主要包括:鼓勵利水型農業發展的政策;利水型農業科技支撐政策;利水型農業基礎支撐政策;建立利水型農業投入機制。

2.構建“利水型工業”

“利水型工業”是指在開發、利用和廢棄過程中對水不造成傷害的工業,它是工業用水發展的方向。

建立利水型工業的主要途徑包括:

(1)提高工業用水效率,用盡可能少的工業用水,生產出更多價值的工業產品,這是今后工業用水奮斗的目標。

(2)調整工業結構,工業結構對工業用水量有重大影響,在缺水地區盡可能壓縮高耗水行業的發展,將工業結構調整為節水型工業結構。

(3)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減少新鮮水的取用量。

(4)合理排放污水。工業污水排放是污染水的重要來源,適當提高達標排放的標準,在污水排放中將水污染降到最低。

3.構建“利水型城市”

“利水型城市”是指城市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和廢棄過程中盡可能做到不造成水傷害或者將水傷害降到最低的城市。

建立利水型城市的主要途徑包括:

(1)建立節水型城市是構建利水型城市的重要途徑。

(2)城市與水和諧共生,建立城市與水共生共榮體系,水為城市增色,城市為水而榮,實現城市與水雙贏。

(3)路面硬化是城市化重要手段,但隨之而來是城市徑流的增加,減少了地下水補給途徑,因此,在可能情況下,應盡可能減少城市硬化面積,或者采用透水方式進行硬化,保持地下水與地表水通道的暢通,對于城市中的低洼地段,不要填埋,可以采用建立公園等方式,保持其對水的調節功能。

(4)城市人口與水承載力相適應。城市的規模、人口和經濟結構,要充分考慮水的承載力,將水的承載力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進行考慮,城市發展不能超過水的承載力。

(作者單位:姜文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譚亞男,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編輯:王慧

猜你喜歡
節水型利水水利
基于物元可拓分析法的節水型社會建設評價研究
低碳經濟下水利行業的發展
信息技術對水利規劃的作用研究
國醫大師治腎病水腫驗方精選
水利預算績效管理問題分析
水患變水利 保護安陽“母親河”
復方葶藶子湯治療肺源性心臟病經驗
淺談茯苓在寵物臨床上的運用
化瘀利水方治療創傷后肢體腫脹184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