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態化城市規劃問題分析研究

2014-12-25 01:25孫彬彬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生態化城市規劃建議

孫彬彬

摘 要:現階段,我國城市生態環境逐步惡化,雖然局部地區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仍然無法改變生態破壞的現狀。所以,如何在規劃和建設城市的同時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就生態城市的規劃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化 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依據主要源自可持續發展理念,及把城市生態學原理落實到城市規劃、設計及管理。城市生態學是生態城市規劃之理論基礎,應用在城市規劃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城市本身為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系統,有資源投入產出之過程,亦有生成代謝之循環。二是城市本身同時為地球整體生態系統之一部分,它對自然生態之影響可以是相輔相成。但亦可能會產生不可回轉之負面效應。

一、我國生態城市發展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可我們在生態建設上做得還不夠。以往,我們只是一味地在造高樓,忽略了城市的內在――生態性。不過目前,國內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態城市的目

標,而生態城市規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途徑,國內很多城市都已經進行或正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前中國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仍處于初始發展的階段。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的思路、設計的方法和管理的機制都還不夠成熟,它需要生態學理論的指導和城市規劃、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建筑工程、園林景觀、城市經濟、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衛生等專業工作者和城市社會學家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政府決策者的鼎力倡導、全體市民的積極參與和建設開發者的積極投入,采取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研究方法,團結協作、大膽探索、不斷實踐,使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向著更加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目標

1、實現城市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

通過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使城市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并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自然資源,從根本上消除環境污染,使各類環境指標均達到國家相關環境功能標準要求。努力構建一種具備自我調節功能和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居環境,使該環境體現較強適應性和較高多樣性,從而促進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與人的和諧共存。

2、實現城市生態經濟的高效發展

生態城市規劃不僅要實現城市經濟系統的高效運行,促進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更要實現對能源和資源的高效利用,以此作為促進經濟效益增長的不竭動力。生態城市規劃倡導發展以綠色理念為主的生態型產業,力求以最小的生態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構建資源利用最優化的經濟生態系統。

3、實現城市生態社會的文明發展

生態城市規劃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科學技術、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的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質量,滿足居民健身、娛樂、學習、審美等多種需求,從而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養和自然境界,將社會生態文明作為人們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念之一。

三、推進我國生態城市規劃的建議分析

1、加強科技方面的投入,以綠色技術支撐生態城市建設

現階段,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在一定程度上為建設生態城市提供了技術條件。目前,雖然一些綠色技術已經被應用到生態環境的建設當中,但在循環生產技術上的研發力度還略顯不足。為此,可采取如下應對措施:其一,給予技術的開發及創新者適當的獎勵,借此來提高研發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其二,加大循環生產技術的開發力度,做好基礎性研究工作,如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等;其三,盡快建立并完善循環生產技術體系,并將各項先進技術應用到體系的構建當中,以此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生產體系。

2、綠色容積率是城市建筑和規劃的生態量度

近年來許多建筑師和設計師在實施建筑規劃時都會將綠化結合進他們的設計之中。將植物與建筑結合有許多優點,由植物提供的濃蔭會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建筑的降溫負荷,有助于減少建筑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處,不僅植物自身能夠承接降雨,而且它們所生長的土壤也會有助于減少地表徑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們在建筑中使用。植物還可以被用做燃料,與地面上的綠化作用相比,建筑內部的植物對于污染的控制同樣有效。綠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需要一個通用的標準。綠色容積率能夠作為一個城市工具應用于城市總體規劃中,也可以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工具被應用于單體建筑中。適合的容積率值的確定可以從如下3種方式中選擇:它可以是設計師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綠化程度。綠色容積率值也可以根據地塊預設的功能來確定。綠色容積率的價值也可能通過生態學來決定,或者以地塊在未發展之前的葉面積指數值為依據經驗數據,一個通用的標準就顯得至關重要。

3、關于居住區的規劃設計

由于生產技術的落后,我國平均建筑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造成的污染也相當嚴重,我國的一些城市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嚴重污染”城市。房地產開發和使用是一種消耗大量資源,產生大量廢物的產業。為了人們衛生、健康、舒適地生活,必須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要用生態建筑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居住區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要求,選擇城市居住區的最佳區位和發展規模。二是節能低耗無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堅持環境保護原則,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學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慮建筑物的朝向、間距等,以解決住宅采光、室內通風等衛生問題。三是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過增加居住區綠地,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湖河溪流水體的坡岸綠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區綠化覆蓋率。居住區公共綠地必須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區文化體育設施。

4、關于城市產業設計

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范效應的龍頭產業。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立足于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設計城市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游、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創建綠色企業等,建立企業環境行為、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之中,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示。

5、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可以說政府是整個生態城市建設的領導者,并在這一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自身的管理決策能力,并借助一些政策手段將循環經濟融入到城市生態建設的規劃當中,適當加大建設生態城市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借此來獲取社會各界更多的支持和協助。

總而言之,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不僅可以為人們提供舒適、安逸、自然、和諧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還可以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同增長。

參考文獻:

[1]王如松、高效.和諧―――城市生態調控原則和方法[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

[2]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張橋飛、秦迪,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探析[J]維普資訊,2006:5-8.

[4]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生態化城市規劃建議
高中歷史生態化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究
關于不做“低頭族”的建議
《城市規劃評價及其方法:歐洲理論家與中國學者的前沿性研究》
三代人的建議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化研究
對我國當前城市規劃中公共參與的思考
淺談我國城市規劃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
FOO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