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2014-12-25 01:25徐蓉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大學語文高職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之根之魂,目前人文素質教育卻普遍被忽視。高職院校應改變以往只注重技能訓練的技術教育,而轉向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實現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在高職教育中,《大學語文》課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有著獨到的不可低估的功能。

關鍵詞:高職 《大學語文》 人文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353文獻標識碼: A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一貫重道德、講禮儀,但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社會變化迅捷的今天,這古老的文明卻受到了沖擊。近年來,惡性暴力事件在大學校園時有發生,為雞毛蒜皮小事,同窗學友動輒拳腳兇器相向,視前途和生命為草芥……有調查顯示: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中23%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進人新世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比例已經增加到30% 。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的人出現焦慮癥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當一個人精神匱乏,缺少正確的人生觀和精神追求時,對個人、對社會都是悲劇。這些調查無疑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敲起了警鐘。為此,基礎教育戰線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普通高校也展開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而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卻一味堅持“技能教育”的理念,忽略了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我們不能把高職教育定位在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更不能簡單地把高職教育理解為培養具有專門職業技能的高級技工教育,而忽視了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健全和諧的“人”的教育宗旨。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曾指出:“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焙沃^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新時期的人才觀對人才的要求是:不僅僅要具有過強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更應具有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需要的人文素質、人文精神,是有著健全人格的和諧發展的人。所以,高職院校應改變以往只注重技能訓練的技術教育,而轉向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實現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在高職教育中,《大學語文》課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有著獨到的不可低估的功能。大學語文課蘊藏著豐富的精神營養,它所涉及的優秀文學作品既能陶情養性,和諧人格,又能激發人的精神追求,培養傳統美德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可以滲透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奮斗精神教育、審美教育。對大學語文的學習既是學生涵泳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擴大知識視野、培養自身人文素質的過程。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大學語文》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呢?筆者認為:

一、更新觀念,把《大學語文》定位為高職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課程;

首先,從高職培養目標來看需要開設《大學語文》。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意見,高職畢業生除了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外,還應在文化知識結構、思想道德修養、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達到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一般要求,這里也包括對基本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的要求。

其次,從高職生源實際的語文水平及語文課的教育功能來看,在高職院校中開設并加強大學語文課是很有必要的。高考大軍的末班乘客——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文史知識了解不夠廣博,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缺少較高的文學鑒賞審美能力,更談不上接受人文熏陶。而大學語文課程中所選取文學作品的豐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同時還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徑。大學語文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包括閱讀、寫作、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這是任何學科無法達到的,也是所有學科的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掌握;否則,學生既不易獲得新知識,也無法傳遞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會直接影響其將來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二、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整合和優化教學內容。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把語文的基礎性和高職的專業性相結合,把語文教材的有限性和語文教學的開放性相結合。注重人文教育和語言訓練并重兼顧,比如滲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社會主義榮辱觀、人格與尊嚴、自重自愛和自強不息等內容。在學生愿意看、需要看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訓練其閱讀能力;在學生愿意讀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引導其領悟人生哲理與職業道德。

當然,教材還應多選用和今后工作、學習、生活有直接關系的實用性的內容。高職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想畢業后盡快找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工作,和其就業有關的內容自然會引起學生的重視。與其讓學生搜腸刮肚地編一篇復雜記敘文,不如讓其學會寫調查報告;與其讓學生頭暈目眩地背誦一篇文言文,不如讓其輕松地上節語言交際訓練課。結合高職院校的專業特點延伸文化寫作等訓練,如學習法律實用文書,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并具備一定的參與社會法律活動和法制建設的能力;學習科技文體可以具備一定的科研常識以及表達創造性知識成果的能力;學習新聞文體可以獲得和編輯信息的基本能力等等。

(二)倡導人文教學,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認為教學過程并不是由教師傳授現成的結論和知識,而是通過討論和談話,喚醒學生的意志,從而發現真理,要重視啟發誘導學生的自悟。

因此,語文課要講究教學藝術,激發學習興趣。近年來,語文課廣受議論,不被學生喜愛,基本原因就是片面強調了科學性而忽視了藝術性。其實,語文教學需要的是“靈感、激情、想象力”,這正是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點。作為語文教師,應明確自己的特殊角色:知識的傳授者,能力的培養者,情感的熏陶者。語文教師應該是個導演,用他那對劇本的透徹理解,滲透情感的語言,富于激情的動作,將演員帶入到預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劇本的內涵,表現出劇本的特色。要充滿強烈的感情色彩,去感染學生,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導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品其味,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逐漸掌握文學鑒賞的基本規律和方法,從課文中獲得審美情趣,增進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底蘊。

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課堂設計,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經典課賞析,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養,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通過組織討論、開展辯論,讓學生關注時事熱點,注意社會動態;通過課堂辨析、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理念,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組織影視欣賞、歌詞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舉辦模擬求職招聘會、演講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讓學生深切感受和體會語文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氣息,使課堂教學更形象化、生動化、生活化。

(三)體現學生綜合素質,改變單一考核模式。

傳統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卻無法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知識的掌握無法替代能力的發揮。因此,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的全面表現,比如平時作業成績、課堂討論發言記錄、課外征文演講比賽等獲獎加分。年終可以采取閉卷和開卷結合、口試和筆試結合等形式,讓學生在成功體驗中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總之,教師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心”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與語文文化意蘊的對話與交流、感悟與體驗,培養學生的文化精神、陶冶學生的情感與心靈、構建學生健康的人格與靈魂。教師的人本觀念,包括態度、習慣、品德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價值取向,反映在教學中,就是以真善美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明理、解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所以,《大學語文》應成為高職教育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的一支堅實力量,使我們的高職教育更加蓬勃和穩健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鄺春明.高職院校應實施人文素質教育[J] .教育與職業,2006,(4).

2.黃瓊.《一個異端的前世今生——泛語文批判》.《中學語文教學》,2005年第6期.

3.楊忠慧.關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

4.賈月.大學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2005(3).

5. 李永宏.汪照均.大學語文教育應滲透人文精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19).

作者介紹:徐蓉,寧夏醫科大學高職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大學語文高職
2019年成人高校專升本招生考試模擬試題 大學語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專升本招生考試模擬試題 大學語文(二)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大學語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學校專升本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大學語文
關于高校大學語文學科定位及課程建設的思考
高職數學教學和創新設計的滲透
wolframalpha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貴州高職院校招考錄取將與高考相對分開
對學生專業社團在高職院校如何定位的幾點思考
淺談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