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齡人口生存狀況及需求調查分析——以河北省三市為例

2015-01-02 05:15高玉梅韓永霞李海濤
科技視界 2015年3期
關鍵詞:子女養老老年人

高玉梅 李 洪 張 靜 韓永霞 李海濤

(1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056002;2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056026)

國際上把人口中年齡65歲及以上,超過7%或年齡60歲及以上,超過10%視為公認的人口老齡化社會標準。依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河北省人口中,年齡60歲及以上老人已占13%,年齡65歲及以上老人占8.24%,這表明河北省也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因此,在研究我省社會發展戰略各方面問題時,一定要從老齡化社會這一切實的基本情況出發。本課題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對河北省城鄉老年人生存現況及需求進行調查分析,以期對我省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制定老齡產業對策等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抽取張家口、石家莊、邯鄲三個地區共9個城市居委會和9個農村村委會,在本地有常住戶口且居住時間半年以上,年齡≥60歲的老年人3876人為調查對象。以知情同意、愿意配合為原則。實際調查了3808人,在剔除了部分填寫項目不全、不符合要求的問卷后,有效問卷3592份,問卷有效率為94.33%。

1.2 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按名單入戶調查,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現場對調查對象或知情者詢問。調查內容采用自行設計的“老年人生存現況調查表”,內容包括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文化程度;養老及醫療保障狀況;健康狀況;居住和收支情況;精神文化狀況及需求,包括娛樂方式 社會活動 人際關系及社區服務、社會感受等。資料處理:采用Excel表進行數據錄入與管理,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

2 結果

2.1 三市老年人一般人群特征

此次被調查的3592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大于70歲的占43.3%,占被調查老年人的近一半,文盲半文盲占40.8%,喪偶、分居老人占到34.8%。見表1。

表1 河北省城鄉老年人一般情況單位:(人)

2.2 三市老年人養老及醫療保障狀況

老年人養老收入城市主要靠退休金和社保,而農村主要來源于子女和自己勞動所得;城市月收入高于1000元的將近90%,而農村僅70%,城鄉95%以上都參加了醫保和新農合,而投疾病商業險的還不足15%,還有2.5%的人無任何醫療保障;近10%的老人獨自居住生活。

2.3 河北省城鄉老年人健康狀況及醫療費用支出

有45.4%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差或很差,其中城市58.1%的老年人認為自己身體不好,而農村有36.3%;老年人中有39.3%從未體檢過,能夠定期體檢的農村老年人還不到20%;醫療費用對農村老年人是很重的負擔,他們有50.3%的人要靠子女支付。

2.4 三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狀況

有39.3%的老年人業余娛樂生活為打牌、下棋、聊天、看電視;30.1%的老人要幫子女看小孩;經常旅游和再就業的城市老人分別占到10.2%和8.4%;而經常參加志愿和社區活動的不到5%;認為自己成為社會家庭負擔的占近30%;50.0%的老年人渴望有就近的老年活動中心。

3 討論

此次對河北省三市老年人生存現況調查分析顯示,老年人口中大于70歲的占43.3%,占被調查老年人的近一半,文盲半文盲占40.8%,表明多數老年人文化水平低而年齡又偏大,這就使得他們不能適應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因而逃避社會,進而與社會脫節產生被淘汰的消極心態。喪偶、分居老人達到34.8%,他們生活、起居、精神等方面更需要社會、社區、子女的關心和照顧。月收入低于河北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還占23.6%,表明三市目前養老水平還很低[1]。2.5%的人無任何醫療保障低于李愛玉等[2]的調查,老年人參加新農合及居民醫保的比例雖然較高達到95%,但由于其低水平性和高限制性,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并沒有給農村老年人較大的支持[2]。農村老年人主要的收入來源還要靠自己的勞動,他們迫切需要新信息和新技術,由于年齡的問題使得他們體力和接受新的勞作技術受限,他們收入微薄,生活水平低而致壓力大,因此構建農村養老制度的基礎是國家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3],以惠顧老年群體。9.1%的獨居和58.9%的老年夫妻單住,這就是所謂的“空巢老人”,高達68%空巢家庭已成為三市老年家庭最主要的家庭類型。有45.4%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差或很差,說明近一半的被調查老年人被慢性病和常見病所困擾,慢性病的患病時間長,住院治療花費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且需要長期的醫療、保健、康復措施[4],這就急需對老年群體的疾病救助制度的完備和準確到位。作為一個身體和精力都比較弱的特殊群體,老年人定期體檢,能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的目的。不僅可以降低健康成本,也可以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痛苦。此次調查老年人中有39.3%從未體檢過,在農村高達50.2%,這與體檢成本高、基層設施不完善及老年人的觀念有關,城市有44.2%的老年人能定期體檢,這與其所在企事業單位勞動保護制度執行到位及個人有良好的健康意識有關。醫療費用對農村老年人是很重的負擔,他們有50.3%的人要靠子女支付,子女的孝心和經濟能力成了老年人較好生活的寄托和希望,也使得老年人的話語權和家庭地位有所下降,心情失落感增加。老年人業余娛樂生活比較單一,并且范圍較小對象固定,30.1%的老人要幫子女看小孩等承擔一些子女的家庭負擔。發揮余熱的愿望有但渠道較少,缺乏較好的組織和發引導,使得老年人的經驗和財富不能夠很好的發揮利用,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和方便的老年活動場所,對村委會、社區及子女的關懷充滿渴望。

4 建議

加大政策制度方面的完善: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基本權利,建立基本的保障政策體系,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社會要承擔主要責任,而不是僅靠子女。國家要加大對養老經費的投入,保證養老金及時足額到位,根據社會發展及時調整養老金金額,對于特殊老人如孤寡、獨居高齡老人要指定專人或機構負責關注。

政府投入增強社區服務職能:社區和村集體是老人活動最方便和最基本的活動空間,其娛樂、活動設施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國家投入,集體籌措,安排一些健康型、益智型、陶冶情操型、交流型等室內外老人活動場所,使老年人的生活,有益且豐富多彩。

健全社區居民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立老年人大病救助機制和慢病補償機制,對基層如農村、社區醫院加大投入,規范管理,定時培訓醫務人員,使老年人的就近、及時、方便就醫和定期體檢得以實現,從而減輕老人的醫療負擔。

加快老年產業發展:老年人也是社會的資源,他們有威望、有經驗;有時間、有堅定的信念,要激發他們發揮余熱的強烈愿望。老年人在保持人類社會文化傳統延續的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各地要發揮本地區地理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老齡休閑、服務產業,構建老齡產業集群,贏得先機,以改善本地區老年人生存狀況滿足老年人的生活及精神需求。

努力培養全社會的愛老敬老意識:發揚尊老、愛老、敬老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祖先傳承下來的寶貴品質和財富。弘揚孝文化,提升家庭養老功能,建立和諧融洽的家庭人際關系,注意培養子女的孝道,使他們具有愛心,形成社會責任感,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

[1]祝成峰.老年人生存狀況對于家庭支出影響的勞動經濟學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雜志,2013,8(8):447-448.

[2]李愛玉,張坪蘭,曾林淼.吉安市中心城區老年人生活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32):1300-1301.

[3]李蓓達,栗治強,姚兆余.農村老年人生存狀況調查報告[J].南方論刊,2009(2):72-73.

[4]栗治強,李蓓達,姚兆余.農村老年人生存狀況和養老模式的構建[J].山東省農業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9,23(1):25-27.

猜你喜歡
子女養老老年人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養生不是養老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養老之要在于“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