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濱遜漂流記》中的話語殖民和宗教殖民

2015-01-05 11:55黃金龍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關鍵詞:殖民宗教信仰

黃金龍

內容摘要: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可稱為一部反映歐洲殖民主義向海外擴張和從事殖民實踐的早起小說。論文正是以《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星期五為研究對象,目的是揭露隱藏在小說主題背后的種族中心主義,讓作為幕后的“殖民者”魯濱遜站在臺前,讓讀者了解不一樣的魯濱遜,同時也可以聽到被邊緣化的“星期五”的獨特的“聲音”。

關鍵詞:《魯濱遜漂流記》 話語權力 宗教信仰 殖民

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從出版至今,大多數的文學研究者和文學愛好者的目光都集中在魯濱遜“經濟人”的角色上,對于魯濱遜在小說中的“殖民者”這一角色卻少有關注。當然,這么說并不是要否定魯濱遜勇敢、堅韌的優秀品質,只是希望大家在看到他光明的一面的同時,也能看到其“黑暗”的一面,唯有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這一人物。

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將它的觸角伸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技術的革新,圈地運動帶來的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原有的舊的、僵化的體制明顯制約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此同時新興資產階級也不滿足于自己原來的社會地位,開始積極爭取更多的權利。與此同時,物質財富變為社會價值的核心,結果導致了人們對物質財富狂熱的追逐和對道德、責任以及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破壞。而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所塑造的魯濱遜這一人物形象不僅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也是歐洲殖民主義者的典型代表。下文就試圖從這一歷史背景出發,對《魯濱遜漂流記》中反映出的殖民侵略方式做出解讀,還原出殖民主義的殖民真相。

一.話語與權力

語言是思想文化的發源處,法國哲學家??抡f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話語即權力。在《話語的秩序》以及1970年法蘭西學院的就職講座上中他第一次提到了話語與權力的結合,認為話語絕對不是一個透明的中性要素,話語其實是某些要挾力量得以膨脹的良好場所。??滤^的“話語”并非指語言學和文藝學中的話語概念,而是“權力”的表現形式之一,話語不僅是施展權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權力的關鍵。??逻@句話隱含一種前提假設:話語是一種資源。所以,掌握話語這種資源的人,也就擁有了一種權力,即話語權。話語權的喪失意味著他權力的喪失,進而影響到主體性的存在。權力話語通常借助一些核心概念如愛國主義等,把對方罪惡化。每個社會和官方的傳統都反對外人對自己所允許的敘述話語的干涉。這么下去,這種話語就獲得了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魯濱遜漂流記》中,星期五的語言上就深深地打著魯濱遜的話語權力烙印。魯濱遜剛剛來到荒島的前兩年,沒有同行的人,因而他根本無法找到機會講話。但是魯濱遜一直在找機會說話,他并不想成為一個“失聲者”。當他看到有船只遇難時,他心里產生了強烈的求伴求友的欲望“??!哪怕有一兩個人—就是只有一個人能從船上逃出性命也好??!那樣他能到我這兒來,與我作伴,我能有人說說話也好??!”無法和人交流,魯濱遜退而求其次—后來我們知道魯濱遜養了鸚鵡,并且教會了鸚鵡說話,但是這些動物只會說給他聽,他和動物之間并不存在言語的交流,因而他到荒島以來使用語言的機會很少,就是對鸚鵡也僅教會了“可憐的魯濱克羅索,你在哪兒?你去哪兒啦?你怎么會流落到這兒來的?”這時,星期五的到來,是他荒島生活的轉折點,星期五給他帶來了快樂,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和星期五交流,所以當魯濱遜第一次聽到星期五說話時,他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雖然我不明白他的意思,可對我來說聽起來特別悅耳,因為這是我二十五年來第一次聽到別人和我說話?!钡窃谝院蟮娜兆永?,魯濱遜用自己的語言壓過了星期五的土著語言,星期五因此喪失了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只能用英語和自己的主人交流。自己本民族語言的喪失,背后隱喻的是種族的不平等——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言論自由是人的一種基本的自由。也唯有這種自由,人才能顯現他的尊嚴?!毙瞧谖宀粌H喪失了本民族的語言,而且更扼腕的是,他同時喪失了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也即星期五喪失了言論自由。從救下星期五以后,星期五沒有獲得一絲一毫的說話的權利,主人的權威高于一切,“首先,我告訴他,他的名字叫‘星期五,這是我救他命的這一天,這樣取名是為了紀念這一天。我教他說‘主人,并告訴他這是我的名字?!痹谂c魯濱遜的交往中,星期五是沉默的,除了沉默,他沒有任何權利。小說的敘述主體是第一人稱“我”,“我”在遇到星期五時,不管他原名叫什么,就用自己的話語系統凌駕于土著話語系統之上,直接給他起名為星期五,在介紹自己的時候,他并沒有告訴星期五他叫“魯濱遜”,而只是說我的名字是“主人”。從這些話語和稱謂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到種族歧視和等級高低,而作為奴隸的“星期五”,以后也在“主人”的壓制下,改變了他的生活習慣甚至是宗教信仰,這一過程正是一個被改造和被同化的過程。至此以后,作為土著人的“星期五”消失了。

二.外來宗教的滲透與本民族信仰的喪失

大部分的國家幾乎都有本國的宗教信仰。有些國家同時屬于宗教型的國家。在18世紀,英國就產生了兩種宗教信仰的趨向:剛崛起的新興資產階級信奉的是新教,而其他階層信奉的則是國教。英國對國教以外的新的教派和信徒實行的是一種專制統治。笛福在宗教思想上深受洛克的影響,屬于新教徒,因而其對國教的專制統治極為不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在行為和思想上無疑都會有作者的思想痕跡。早期資本主義進行殖民掠奪往往以傳教的方式進行,這是進行思想控制最強有力的手段。傳教士在傳教過程中往往承擔著兩種作用,一是鼓勵當地人民皈依基督教,二是宣揚西方的知識和文化。如在鴉片戰爭以前,西方傳教士來華都是被禁止的。西方傳教士就在中國的廣州、澳門等地通過辦學校的方式,給傳教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大力教授當地學生學習英語、皈依基督教,從而培養本土的傳教士,進行宗教和文化滲透。因此,傳教士被稱為“西方文明的先鋒?!钡迅T凇遏敒I遜漂流記》中所塑造的魯濱遜身上注入了自己的信仰,同時傳播了這種信仰,在作品中表現為魯濱遜一直在為星期五灌輸自己的宗教思想,以致其最終喪失了自己的信仰而成成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

在作品中,宗教信仰和經濟個人主義是兩條平行的線索,那么我們把宗教信仰抽出來,先理清魯濱遜這一人物形象的宗教信仰的過程,再看他用宗教“馴化”星期五的這一現象。

魯濱遜的宗教信仰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荒島生涯是他一生宗教信仰的轉折點,即魯濱遜在荒島上完成了從無神論者到基督信徒的轉變。魯濱遜安全抵達陸地發的第一個感慨就是“感謝上帝令我絕處逢生”。魯濱遜發現了擱淺在岸邊的他們的大船,從船上運一些生活的必需品,我們且看他運了些什么:食物、酒、火藥、槍、紙筆、墨水、羅盤、日規儀等等,這里戲劇的是沒有任何信仰的他竟然把《圣經》和天主教祈禱經也帶上了岸。這樣,魯濱遜也開始了宗教信仰之旅,我們且看一下他的宗教信仰過程:

來荒島前,豪無信仰→初到荒島,感謝上帝→日子推移,熱情漸退→無意播種收獲,感激上帝→遇到地震,雖祈禱,過后上帝印象馬上消失→身患瘧疾,再次祈禱→經歷瘧疾,跪下向上帝祈禱→歷經宗教儀式,祈禱和讀圣經必不可少。

當魯濱遜完成了從毫無宗教信仰的人變成一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的過程后,那種改造他人思想,傳播這種信仰的行為就開始了,也即用宗教“馴化”星期五的開始。與魯濱遜一樣,星期五對于主人的宗教信仰也并非一開始就全盤接受,他也并不是沒有自己的民族的信仰,但其信仰被馴化的過程比魯濱遜要簡單的多,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保留有自己的信仰,即相信造物主是貝納木基老人。第二階段,在魯濱遜教他認識上帝和魔鬼的時候,提出了質疑——“既然上帝比魔鬼更強大,更有力,為什么上帝不把魔鬼殺死,免得他再做惡事呢?”。第三階段,喪失信仰。在這個階段,星期五的宗教信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相信了貝納不基是一個謊言,取而代之的是上帝。喪失信仰之時,也即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之刻。

在經歷了宗教信仰的馴化,星期五頭腦中原有的神靈的信仰徹底消失了,無端讓星期五接受外來的非本民族的信仰也就意味著接受歐洲人對他們落后或者退化的性質的一種判斷。星期五最可悲的地方莫過于就是他放棄了對貝納木基的信仰,轉兒忠心耿耿于魯濱遜所傳播的信仰,甚至表示要返回自己的家鄉將魯濱遜傳播給自己的文化傳播給自己的同胞。

總之,《魯濱遜漂流記》通過主人公魯濱遜這樣的一個早期資產階級開拓者的形象,以及他征服荒島的過程,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暴力征服世界的過程。小說通過魯濱遜對“星期五”話語權的控制和宗教信仰的控制,也是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對被殖民地輸出自身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從而達到控制被殖民者思想信仰的兩種主要手段,小說也處處體現了宣揚西方中心主義以及種族歧視等等殖民思想,因此,我們在閱讀小說過程中,對這種資本主義的文化殖民要有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丹尼爾·笛福:郭建中譯.魯濱遜漂流記.譯林出版社.2010

[2]黃梅:推敲“自我”: 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3]蹇昌槐:西方小說與文化帝國[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

[4]張瑜: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9.

[5]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魯濱遜漂流記》與父權帝國[J].外國文學評論, 2003(6)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殖民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墓室壁畫“彼岸時間觀”圖像研究
非洲出版業的歷史、現狀與挑戰
中國社會的宗教信仰問題及其思考
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與德育方式解析
大學生宗教信仰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