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文化的頑強生命力

2015-01-09 08:44張茂澤
西部學刊 2014年12期
關鍵詞:中體西用西化中國文化

張茂澤

摘要:晚清向西方文化學習,改革固有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頑強的生命力。晚清文化大致經歷了“師夷”、“洋務”和“西化”三個發展階段。嚴復以“中西學問同異”,對“西化”產生重大影響。其后新政推行,建立共和,皆為學習西方文化的結果。中國文化有化野蠻為文明的綜合能力,體現為化天為人之能力,化人為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再文明的化己為文之能力,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主要內容及歷史發展主線。

關鍵詞:中國文化;晚清文化發展;中體西用;“西化”;三大能力

進步的普遍規律因素,需要發掘和總結。從野蠻邁入文明的門檻,數千年間,中國文化經受了來自內外的各種歷史考驗,現在愈益成熟、強大。我國近代史,也可以說就是中國文化在外來文化強力挑戰背景下經受考驗,展示自己頑強生命力的過程。晚清學習西方文化,改革固有文化,增加文明含量,則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反思這段歷史,感受中國文化的頑強生命力,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近代史,而且對我們現在自信地充分汲取全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也不無借鑒作用。

一、晚清文化的發展歷程

晚清文化發展大約可分三階段:

(一)“師夷”時期,睜眼看世界,主張學習西方器物。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它讓國人認識到大清王朝之外的“天下”、不同于古代夷狄的西“夷”,直觀感受到西方文化的發達和強力。西方文化既是壓迫中國的西方列強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對立,但內容上也是西方先進國家的文化,有先進性?!氨犙劭词澜纭钡闹R分子首批代表魏源,在1842年的《海國圖志》總序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發出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呼聲,又將這種學習定位為民族振興、國家興旺強大,為近代學習西方文化定下了基調。魏源所謂西人長技主要指他感性認識到的西方軍事強項,如戰艦、火器和養兵練兵之法,量天尺、千里鏡、龍尾車、風鋸、水鋸、火輪機、火輪舟、自來火、自轉碓、千斤秤等先進器具;他還具體提出學習辦法是:“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譯館翻夷書始?!盵1]27

(二)“洋務”時期,以曾國藩、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清廷洋務派大員,自上而下發起自強運動,推動向西方學習進入全新階段。圍繞國家富強目標,學習西方文化的內容更豐富,而且落實為翻譯、建廠,發展近代工商業,培養洋務人才等官民共舉的文化實踐活動。西方文化開始進入軍事、經濟等領域,在中國文化內部發揮現實作用。

洋務派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儒學修養深厚,和洋人打交道更多,了解“夷情”更細;遂有條件一方面以儒學為安身立命之所,于傳統義理、詞章、經濟、考據諸學均不偏廢,以禮制為核心,致力維系綱常名教,另一方面務實地“師夷智”,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工商實業;認識到“中國自強之本”,在能自己獨立制造近代炮船等,翻譯西書,培養通曉洋務的人才,呈現出中體西用的中外文化交流、交融格局,建立起中國第一批有近代意義的軍事企業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及教育和翻譯出版機構如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等,影響十分深遠。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1861)對洋務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超越民族性,就文化本身立論,提出“法茍不善,雖古先吾斥之;法茍善,雖蠻貊吾師之”,確立以“善法”為核心的文化交流、傳承指導思想;學習西洋文化的原則是:“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預計我國自強的路徑是,“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爾齊之,終則駕而上之”。④他設想在廣東、上海設“翻譯公所”,選15歲以下學生入學,學習外國語言文字、經史、算學等;“凡有益于國計民生者”,⑤如歷算之術、格致之理、制器尚象之法,都要學習;要求給通西洋技藝者以科舉待遇等。他主張發展軍事工業,改革貨幣,要求在農業生產中采用機器,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間,洋務運動蓬勃興起,他們本著中體西用共識,試圖借助西學實現富國強兵目標。他們理解的中體,既有倫常名教、四書五經,也包括中國史志、政書、方輿、食貨等經世學問。而他們理解的西學,指數、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學這些“格致”理論,以及制器作業的工藝技術;郭嵩燾、薛福成、馬建中、鄭觀應等人還重視西學中制度文化的內容。郭嵩燾主張提倡富強應與百姓有關,西洋即“富專在民,不在國家”;應發展民營工商業,“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輪船以分洋人之利;能與洋人爭利,即能與爭勝無疑矣”。[2]255精通數國語言的馬建忠認識到西洋富強,有相應經濟政治文教制度和政策,“其講富者以護商會為本,求強者以得民心為要。護商會而賦稅可加,則蓋藏自足;得民心則忠愛倍切,而敵愾可期。他如學校建而智士日多,議院立而下情可達。其制造、軍旅、水師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⑥鄭觀應則有辦企業的實踐經驗,著《盛世危言》,倡富強救國。要求更加重視商業,因為“商以貿遷有無,平物價,濟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國,與士農工相表里。士無商則格致之學不宏,農無商則種植之類不廣,工無商則制造之物不能銷。是商賈具生財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綱領也?!盵3]607明確提出與列強進行商戰,認為商戰比兵戰更加重要。他發現,西洋“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院上下同心,教養得法。興學校,廣書院,重技藝,別考課,使人盡其才。講農學,利水道,化瘠土為良田,使地盡其利。造鐵路,設電線,薄稅斂,保商務,使物暢其流?!盵3]233為此,他主張建議院,改革君主專制制度,“欲行公法,莫要于張國勢;欲張國勢,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結論是,當時中國想安內攘外,永保太平,“必自設立議院始矣”。[3]314

(三)“西化”時期,比洋務派學習西方更全面、徹底,內容觸及專制體制變革的,是戊戌維新運動。加上后來的清末新政,表明西方文化對中國政治、教育、經濟等已經產生全面的影響。其學習西方的特點,可以借用洋務派代表人物奕總結甲午戰爭失敗的話說:“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4]164“西化”一詞遂成為學習西方以求近代化的標志,也適應了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的深層需求。清末新政,朝廷用行政力量廢八股,設學堂,辦銀行,發展工商實業等,可以說是在教育、經濟等方面進行西化的實踐嘗試。

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主張“治體”西化,辦法是效法東鄰日本、北鄰俄國,“以俄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5]213建立近代國家“治體”,預計“三年而宏規成,五年而條理備,八年而成效舉,十年而霸圖定”。[5]224他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斷定西漢古文經是劉歆為王莽篡漢編造的偽經,不足信,能為變法進行論證的今文經“三世”說才可靠;現世為據亂,當行民權、憲法,奔小康、升平,一旦去除國、級、種、形、家、產、亂、類、苦“九界”,則大同太平世就實現了;認為孔子述而不作,其實托古改制,“道主進化,道主維新,不主守舊,時時進化,故時時維新”;[6]455孔子作六經,推崇堯舜、文王,寄托了對“民主”和“君主”理想社會的向往;而“孟子言治天下,皆由與民同之……全與西人議院民主之制同”。[6]181他致力用他理解到的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詮釋儒家王道政治,為維新變法作論證,也充實、豐富了儒學內容,推動古代儒學向近代儒學的內在變革。他主張學習、引進西方民主和科學,“興農工商礦之學”,讓“士人通物理”,[6]264晚年有感于基督教的教化效用,又試圖將儒學發展為孔教,說明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內容上,越來越認識到西人精神深處,而西方文化的影響,也觸及到中華民族的靈魂、精神家園的堂奧。

戊戌變法雖然政治上失敗了,但其君主立憲的思想影響卻延續下來。1906年清政府宣布立憲,未嘗無維新派之功。維新健將梁啟超當即表示支持,并撰文宣傳憲政,成立政聞社,提出議會政治、責任政府、司法獨立、地方自治、平等外交四大綱領,派人回國參與立憲。民國建立后,他積極參與政黨政治,主持共和黨,合并民主黨、統一黨,組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競爭。后來又極力反對袁世凱復辟,組建憲政研究會,繼續為憲政抗爭。結合其晚年的中西文化觀看可知,他理解的憲政不應是全盤抄自西方。他認為東方學問重精神,西方重物質;西學有知識的長處,中學有精神的長處。兩者應當結合,辦法是,運用近代西方的科學思維重新詮釋中學,尋求本土文化的真相,但必須先對本土文化有敬意和誠意;追求中學和西學結合,創造全新民族文化而后推向世界。[7]482

近代第一位真懂西學而對當時“西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學人無疑是嚴復。1877年,他從馬尾船廠受派留學英法,進入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學習。在歐洲,他注意研究“中西學問同異”,涉獵了亞當·斯密、約翰·穆勒(密爾)、孟德斯鳩、達爾文、赫胥黎等人的學說,實地考察了議會、法院等政治設施。甲午戰后,他連續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等政論,批判傳統文化,辨析中西差別,呼吁變法,成為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斷定義理、漢學、詞章三學于“今日救弱救貧”[8]45均無切實作用,必須學習西方。只要能“愈愚”、“療貧起弱”,“雖出于夷狄禽獸,猶將師之”。 他認為西學的真正命脈,“于學術則黜偽而崇真,于刑政則屈私而為公”;[8]2西方文化“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8]132以科學為本,施諸政事,“通理公例,經緯萬端”,即為善政。他比較中西,認為中國重三綱、親親、尊主,西人明平等、尚賢、隆民。當時應以改革鼓民力,以科學開民智,以民主新民德。這隱約已開五四新文化運動科學、民主兩面旗幟的端緒。戊戌政變后,他致力翻譯系列西方學術名著出版,引導中國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進入全新時代。在文化上,他主張不論中西、新舊,務必“統新故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8]560使中西、新舊各安其位,各有其用,“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且守且進,此其國之所謂駿發而又治安也”。[8]119但從根本上看,“耐久無弊”的還是“孔子之書”,“四書五經固是最富礦藏,惟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而已”,[8]668這實乃用西方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先聲。

慈禧太后自上而下推行新政,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名奏疏,進行教育、政治改革,采用西法,基本實施了戊戌變法各項措施,如編練新軍,改革軍制,辦武備學堂;獎勵實業,發展工商;廢除科舉,辦新式學堂,大規模派遣留學生等,從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推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新政在實施過程中任用非人,多“網利”、“自便”[9]96之徒,貪腐盛行,弊端叢生,制造了更多的社會政治矛盾;新政不講民權,立憲也是騙局,皇族內閣最終破產;但它訓練的新軍,卻成為清廷的掘墓人,推行新式教育,發展實業,也培育了自己的反抗力量。清末革命思潮風起云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高舉民族、民主、民生大旗,最終在1911年推翻專制清廷,建立起民主共和國,開辟了中國近代文化的新紀元。學習西方文化終于結出了碩果。

二、中國文化的三大能力

需要澄清的是,我國古代小農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私天下的專制制度流行千余年,但不應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的本質所在。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不是文化本質的變更,而只是文化表現形式的變革。中國文化的本質以天人合一的“道統”形式凝聚在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中;正是這些優秀傳統的作用,使國人具備不斷文明化的綜合能力,即文化能力,才讓近代國人終能從困境中走出來,闊步邁上國家富強、文化振興、人民幸福的康莊大道。

關于世界,關于人和自然(古人稱為“天”)的關系,馬克思概括為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兩大方面。自然人化,表現在社會生產力或個人能力上,即“化天為人”的生產能力,指人認識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力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發明農業、醫藥、文字、宗教、國家等文化物的活動能力;這是人類文化得以產生的前提、基礎。根本上說,一切人力、一切文化的力量都源于自然。只有認識自然,把握自然規律,滿足需要,人類才可能創造出不同于自然而又本原于自然的文化。關于人自然化,表現到社會生產力或個人能力上,指人運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創造文化、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實踐活動能力。人類達到文明階段后,人有了一定的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運用這種能力于社會生產生活,也意味著人運用自己的認識實踐能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文化,改變社會歷史面貌,推動文明史前進。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兩者結合,共同構成整個世界;在此世界里,自然人化是基礎,人自然化則是其結果和引申。

猜你喜歡
中體西用西化中國文化
“中體西用”概念的嬗變與發展:基于近三十年學術研究的思考
漢宋調和與“中體西用”論的生成——兼論曾國藩、張之洞的經學史定位
芻議中醫何以西化
高三復習的概念教學——以“中體西用”為例
近現代中國法律變革中的中西之辯
后現代主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動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研究
淺析漢風壺與中國文化
伊朗關停800“西化”服裝店
淺論“中體西用”中的“實用理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