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鋼琴協奏曲《山林》結構解析

2015-02-03 05:53
藝術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協奏曲樂段山林

閻 冰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鋼琴協奏曲《山林》結構解析

閻 冰

作曲家劉敦南以“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人們對自己故鄉——山林的無限熱愛之情”為創作意圖,創作了鋼琴協奏曲《山林》。本文通過對《山林》的聽賞,進而對此樂曲三個樂章的曲式結構、調式和聲等進行分析,認為該樂曲借鑒了西方鋼琴協奏曲創作的一般要求,同時又根據實際的創作需求對原有的各部曲式結構進行了發展。以短小精煉的結構來組織音樂語言,以達到作曲家的抒發情感的需要。第一樂章為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為復三部曲式;第三樂章為回旋曲式。筆者認為《山林》雖然抒情性與描繪性兼備,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發展性段落,沒能夠將音樂語言繼續進行深入的發展,不免顯得缺乏深入的哲理性。但是即使這樣,鋼琴協奏曲《山林》仍然不失為一篇佳作。

劉敦南 山林 奏鳴曲式 回旋曲式 作品分析

雖然已經不止一次的聆聽過這首鋼琴協奏曲《山林》,但每次在我聆聽此曲的過程中,仍然會感慨萬千,為自己祖國的遼闊壯美而激動,被飽含其中的作曲家的深情所打動。作曲家劉敦南,美籍華裔作曲家,1940年出生于四川,1957年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作曲。1966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1974年入上海交響樂團任常任作曲,并兼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1983年赴美深造。1987年以印第安納大學優異的碩士成績獲得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全額獎學金,師承作曲家、鋼琴家依斯里-布萊克伍德,1993年取得博士學位。鋼琴協奏曲《山林》是他創作于1979年的一首作品,該曲曾獲得1981年首屆中國交響音樂作品比賽首獎,并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是新時代鋼琴協奏曲創作的重要收獲。

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我國交響樂創作逐漸蓬勃興盛起來?!渡搅帧氛齽撟饔谶@一時期,作曲家突破之前盛行一時的高、快、硬、響的創作模式,拋開非音樂因素的干擾,著力對音樂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以極富抒情性的創作,為聽眾帶來了一首清新且飽含深情的交響音樂作品。在這首協奏曲中,作曲家使用“山林”作為樂曲的標題,通過對祖國山河的描繪表達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加上當時具體的社會環境,也寄托了對祖國未來發展滿懷深情的期望。所以抒情性的情感貫穿全曲,聽眾非常明顯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情緒。這如作曲家所說,“我熱愛祖國的這塊土地,熱愛這塊土地上祖祖輩輩為之流血流汗的勤勞樸實的人民,熱愛她有著光輝燦爛文化的歷史?!彼案桧炞鎳拇蠛煤由?,抒發人們對這塊土地、對自己的故鄉——山林的無限熱愛之情?!雹俨浑y發現,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作品也都呈現出了這一特征。

鋼琴協奏曲《山林》全曲采用了快—慢—快的三樂章結構形式,各樂章又分別命名為:山林的春天、山林的夜話、山林的節日。第一樂章為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為復三部曲式結構;第三樂章為回旋曲曲式結構。以下對各樂章的樂曲結構,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樂章:山林的春天

1.樂曲概述:

第一樂章結構為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各部說明如表所示。

2.結構分析:

第一樂章開篇前6小節可以認為是引子部分的引子,首先由銅管組樂器好似一聲號角,拉開了山林的大幕。銅管樂器極富金屬質感的聲音,一下子將輝煌、炫耀的音樂情緒表現了出來。第三小節的連續四組三連音的節奏性,將人們激動的情緒調動起來。緊接著5、6兩小節的鋼琴長琶音,接入了引子部分。引子部分結構為復樂段構成的一部曲式,兩個樂段都由3句構成。前兩個樂句建立在F徴調上,第三樂句在D角調式上。由樂隊奏出樂段主題。第二樂段由鋼琴演奏樂段主題,結束在bB宮調式上。正因為兩個樂段的終止不同,所以確定引子部為復樂段結構。引子部分整體來說是全曲的概覽,從宏觀上對“山林”進行了一番全方位的描繪,氣勢磅礴,猶如沸騰的春潮,在情緒上奠定了基礎。

引子部分結束之后,緊接著由鋼琴演奏出歡快的、具有詼諧性質的呈示部主部主題。主部主題為樂段結構,由2個樂句構成,前4個音采用的正是引子主題第一樂節的前四個音。作曲家使用6/8拍較為快速、密集的音型旋律。主部主題在之后進行了2次同旋律的變奏、反復。整個呈示部主部主題建立在bB宮調式上。61小節進入呈示部的連接。連接部分直接由主部主題發展而成,在和聲上為副部主題提前做了準備。和聲編配采用了G大調的屬準備。

73小節開始由單簧管和短笛首先吹奏出呈示部副部主題。副部主題為三句構成的樂段結構,依次建立在G徴和D商調式上。第一樂句(73-76小節)采用具有跳躍性質的節奏型,第二及第三樂句(77-80;81-84小節)采用舒展型的旋律音型,音樂性格上形成了對比。之后同樣通過兩次變奏來發展了音樂。副部主題中作曲家使用了樂隊中不同樂器來演奏副部主題,將簡單的旋律,通過配器的方式極大豐富了音樂的色彩感。鋼琴一以貫之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具有流動型的琶音音型。

筆者認為本樂章采用的是省略了展開部的奏鳴曲式,第109-128小節是呈示部與再現部之間的一個連接。主要采用的是呈示部副部主題的素材,樂隊與鋼琴合奏,將情緒推向高潮,直接連入再現部。這樣各部分音樂材料統一、結構緊湊,給人一氣呵成之感。連接部分調性建立在D徴調式。

第129小節進入再現部。主部再現時作曲家將結構進行了減縮,只再現了一個樂段。主題旋律稍加修改。調性建立在主調bB宮調上。副部再現時先后使用樂隊與鋼琴兩次演繹,音色上形成差異。副部再現時調性建立在bB徴調式和F商調式。172小節是再現副部的擴充直至184小節。184小節到第一樂章結束,為第一樂章的尾聲。尾聲結構很小,只有9個小節,是由副部直接發展而成的。

第二樂章:山林的夜話

1.樂曲概述:

第二樂章為復三部曲式結構,各部說明如表所示。

2.結構分析:

第二樂章為減縮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其中第一部分為再現單三部曲式。首先由長笛奏出引子主題開始,樂隊在弦樂組的背景之下,拉開了第二樂章的帷幕。隨后第8小節鋼琴正式奏出安靜的第二樂章主題(8-18),樂隊弦樂器繼續作為背景烘托。音樂氛圍靜謐、抒情、緩慢;第一樂段是由兩個樂句構成的樂段。第18小節開始由銅管樂器以較弱的力度演奏出第二樂段。第二樂段使用了第一樂段的材料進行展開。由木管樂器組演奏。再現的第三樂段,使用了小提琴與大提琴對位的寫作手法。這種音樂情緒一直持續到第38小節,第一部分呈示段結束。

第二部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38-59小節。鋼琴與弦樂器之間進行交談。逐漸的管樂器組開始音量嘹亮起來。第二階段音樂材料來自第一樂段鋼琴部分的音樂素材。(60-68)為兩句構成的樂段,69-71具有連接性質。72-77第二個樂段,78-80連接直接進入第三階段,有一氣呵成之感。第三樂段是81-99小節。音樂材料主要來自于呈示段第一樂段樂隊部分的材料。鋼琴在低音區以琶音織體的音型來烘托背景,一種騷動不安的情緒好像蘊含在山林之中的一股力量。然后音樂逐漸一層一層推向高潮,待音樂達到頂點時,由鋼琴演奏具有華彩性質的樂,之后進入再現部分。

第三部分為減縮再現。只再現了第一部分的第一個樂段。再現部樂隊齊奏,音樂情緒明朗。預示山林的黎明已經到來。

第二樂章作曲家創作樂思簡潔清晰,基本上是采用同一樂句反復吟唱兩遍的形式,但是巧妙的運用了不同的落音,使用中國民族調式的五聲調式作為調式框架,與西方大小調相結合,將相同的旋律安排在不同的調式之內。第二樂章一開始調性建立在bD宮系統之內,以民族音調和色彩性調式和聲為基礎,通過多次的變換主音,旋律看似相似但卻豐富了音樂的色彩。這也可以稱為是追求民族化音響的一次嘗試。如第一部分的第一樂段(8-18小節)前句結束在徴音,后句結束在宮音。第一部分的第二樂段,采用三次上行純四度的模進,由bE商調式到bA徴調式再到bD宮調式,將一個句子變化創作了三次。其實,筆者認為第二樂段從音響上講,更像是第一樂段與第三樂段的一個大連接。作曲家在第二樂段的配器中使用了三種不同的管樂器進行樂句陳述,逐層過渡到了第三樂段。而第三樂段采用的是減縮再現的方式,將音樂主題由大提琴與小提琴采用復調對位的方式來演奏,鋼琴作為背景,音響上形成了三個層次的對比。

第三樂章:山林的節日

1.樂曲概述:

第三樂章為回旋曲式結構,各部說明如表所示。

2.結構分析:

第三樂章采用了回旋曲曲式結構。作者通過富有特色的5/4、7/4的節奏型以及活潑、歡快的舞蹈性音樂,勾畫出一幅色彩濃郁的民間節日的圖景。一開始有4小節的引子,這個簡短的引子沒有直接進行內容的闡釋,只是把主部的節奏型預先提示出來。

緊接著主部主題進入,它采用了5/4拍的帶有切分音的音型,富有動力感的節奏,營造了一種大山中的西南少數民族那充滿活力的山林節日的氣氛。主部主題由樂段構成,建立在bB宮系統之下的F徴調式。在第三樂章一開始,完整的主部樂段變奏了四次,強化了主部主題在人們聽覺中的印象。最后使用第二樂句的材料發展為連接,回到bB宮調式,引入第一插部。之后,主部主題又再現了兩次,第一次主部再現(95-103小節)采用擴充節奏的手法,將節拍拉寬了一倍,音樂性格動感又不失莊重,與山林大的背景統一起來。這次的主部再現只是再現了一個樂段,調性依舊建立在F徴調上,沒有做更多的變奏處理,結構較第一次主部主題的陳述清晰明了。第二次再現(123-136小節)由銅管樂器組吹奏出主部主題。嚴格意義上講,這次再現不算是完整的主部再現,是變化發展了主部樂段的第一個樂句的材料,發展成為了具有連接性質的一個段落。調性開始在D商調式,后與F徴調式相交替。由于主部主題的不斷出現,因此第三樂章總體給人的感覺正如標題所示:“山林的節日”,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情緒和人們載歌載舞的歡樂畫面,情緒熱烈而激動。

其間是插入進去的第一與第二插部。第一插部與主部主題形成對比并置,采用描繪性的創作手法,描繪了一副少數民族人們的日常生活畫面。第一插部也是一個兩句的樂段結構,調性建立在D宮和A徴調上。首先由長笛吹奏出第一插部主題,然后由鋼琴再次吟唱。打擊樂器三角鐵的運用,好像馬隊傳來的聲音。隨著樂隊齊奏的逐漸推進,調式由A徴調轉入到F徴調式。第二插部采用了復調的創作方式,樂隊與鋼琴相互進行模仿:104-105鋼琴旋律為起句,106-107樂隊旋律為起句的應句;106-107鋼琴聲部旋律為對句,108-109樂隊旋律為對句。鋼琴利用疊音演奏技巧,營造出了一定的緊張氛圍。為之后銅管組樂器演奏出的主部主題第二次再現,在情緒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預示作用。整體講來,第三樂章各部分雖然互不相連,但矛盾對比也并不強烈,將其串聯在一起的主導性的線索,依然是性格鮮明、具有舞蹈性質的主部主題。之后進入了華彩樂段。通常華彩樂段會出現在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但是這首協奏曲的華彩樂段則被安排在了第三樂章。

華彩樂段之后,138小節樂隊演奏出全曲引子部分的主題。采用引子部分的材料來收束全曲,音樂素材與情緒前后呼應,結構上也達到了平衡。結束部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38小節至151小節,樂隊與鋼琴齊奏完整再現全曲引子主題,音樂情緒飽滿且激昂。調性建立在F徴調式上。從152小節開始至曲終為結束部第二階段,變化發展了第三樂章主部主題的材料,以F商調式為主。最后回歸到bB宮調式,以飛速的急板,歡快熱烈的場面結束樂曲。

小結:

概觀鋼琴協奏曲《山林》全曲,曲式結構緊湊、簡潔。通常協奏曲第一樂章采用雙呈示部的奏鳴曲式結構。這首協奏曲第一樂章沒有使用雙呈示部,只采用了一個呈示部,但是由樂隊與鋼琴分別對呈示部主題進行各自的闡述,來達到協奏曲的協奏性;并且,本該出現在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被安排在了第三樂章。第三樂章的華彩樂段不僅僅是鋼琴技巧的一種展示,他也很好的順成了音樂的情緒發展,隨著音樂情緒的逐漸推進,利用鋼琴富于浪漫情懷的華彩樂段,給情緒不斷受到鼓舞的聽眾,一個舒緩情緒的空間。這樣也更有利于快速、熱烈的結束部分來收束全曲。另外,第三樂章沒用采用通常協奏曲第三樂章所使用的回旋奏鳴曲式結構,而是使用了回旋曲式。利用不斷再現的主部主題作為線索,將風俗性、舞蹈性、描繪性的生活畫面,用音樂語匯串聯了起來。

在樂譜的首頁印著這樣一段話“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人們對自己故鄉———山林的無限熱愛之情,是這部作品的創作意圖”??梢娛闱樾允谴饲氖滓蝿?,所以使用相對簡潔明了的曲式結構,來安排音樂語言的發展,很好的滿足了作曲家對于創作的需求。但是,也許正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發展性段落,如第一樂章采用了省略發展部的奏鳴曲式,沒有將音樂語言繼續進行深入的發展,因此樂曲雖然抒情性與描繪性兼備,也不免顯得缺乏深入的哲理性。

這首協奏曲的創作正值十年浩劫剛剛結束,正處在管弦樂創作的恢復階段,鋼琴協奏曲《山林》給人們干涸的心靈注入了一股綠色的暖流,仍然不失為一篇佳作。

注釋:

①《現代民族風格的優秀成果——評鋼琴協奏曲〈山林〉》,魏廷格,《人民音樂》1982年第9期

[1]劉敦南.鋼琴協奏曲《山林》(兩架鋼琴譜)[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卞萌,卞善藝譯.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華樂出版社,1996.

[3]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4]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1949—1989)[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

[5]吳家軍.鋼琴協奏曲《山林》的結構初探[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2).

[6]倪瑞霖.綠色的旋律綠色的幻想——鋼琴協奏曲《山林》聽后[J].音樂愛好者,1981(3).

[7]魏廷格.現代民族風格的優秀成果——評鋼琴協奏曲《山林》[J].人民音樂,1982(9).

[8]王珺.鋼琴協奏曲《山林》的結構分析[J].黃河之聲,2007(12).

[9]趙娟.一部壯美的抒情音詩——淺析bB大調鋼琴協奏曲《山林》.音樂創作,2006(3).

10.13944/j.cnki.ysyj.2015.0026

沈陽音樂學院

猜你喜歡
協奏曲樂段山林
我與揚琴協奏曲《鳳點頭》的“緣”
美學視角之樂段辨析
無問西東,看風過山林月掠海
江南絲竹器樂合奏曲《三六》
城市山林
如果相愛
論曲式學中復樂段的辨析問題
海浪協奏曲(上)
海浪協奏曲(下)
音樂作品分析教學內容中的“非常規”曲式類型
——以樂段范疇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