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鈴蟲重發頻次趨高原因探析與綜合治理對策

2015-02-05 23:15荀賢玉
科學種養 2015年2期
關鍵詞:東臺市玉米田棉鈴蟲

荀賢玉

棉鈴蟲是本地棉花上的主要害蟲之一。盡管近年來棉花面積呈現縮減趨勢,但種植棉花仍是廣大棉農的重要收入來源,因此,抓好棉鈴蟲的防治工作,對提高棉花產量,保護廣大棉農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近年來氣象、種植業結構變化等因素對棉鈴蟲的重發原因進行了綜合分析,并提出了綜合治理對策,以期為有效遏制棉鈴蟲的重發態勢提供參考。

一、近十年棉鈴蟲發生概況

棉鈴蟲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暴發后,隨著抗蟲棉的大面積種植和外界環境綜合影響,棉鈴蟲發生為害一度較輕。但近年來重發頻次明顯增加,近五年有3年重發,2010年四代,2013年三代、四代均達大發生水平,2012年四代也在偏重以上發生水平。5年中三、四主害代有4個代次重發。而2004~2008年的5年僅2005年三、四代分別達偏重、中等發生水平,其余4年均為輕至偏輕發生??梢娊迥曛匕l頻次明顯高于前五年(詳見表1)。

二、棉鈴蟲重發的原因探析

1.有利于棉鈴蟲發生的氣候條件出現頻次高 ? 氣候條件是影響棉鈴蟲發生的最敏感因子,總結東臺市歷史上棉鈴蟲大發生年的氣候條件,多出現在高溫干旱年,有利的氣候條件成為棉鈴蟲重發的最主要因素。2010年8月7日~22日,雨日僅有3天,雨量65.8 毫米,比常年少99.1 毫米,平均氣溫29.6℃,比常年高2.8℃。2012年整個8月份,雨日僅有6天,比常年少10.4天;總降雨量僅為31.9 毫米,比常年少134.9 毫米;日平均氣溫27.8℃,比常年高1℃。2013年7月9日至月底降雨量僅為52.9 毫米,比常年少176.9 毫米,不到常年的1/4;日平均氣溫30.6℃,比常年高2.8℃;整個8月份,雨日僅有9天,比常年少7.4天;總降雨量僅22.1 毫米,比常年少144.7 毫米;平均氣溫29.9℃,比常年高3.1℃。上述所列3年中相應時段日平均氣溫均在30℃左右,在這種氣溫條件下,棉鈴蟲的內稟增長率(指具有穩定年齡結構的種群的最大瞬時增長率)最大(吳坤君等,1980),繁殖能力最強。

2.玉米等田外寄主面積大、蟲量比例高 ? 自2005年大面積種植抗蟲棉以來,玉米種植面積穩中有升,從2005年的40萬畝左右逐步上升到2013年的51.18萬畝,其中春玉米38萬畝、夏玉米13.18萬畝。從近十年的調查情況來看,在棉田和玉米田混合總蟲量中,2代玉米田總蟲量10年平均比例占90%以上,高的年份占95%以上,最低的2010年也達到75%(詳見表2)。玉米上的棉鈴蟲除在春、夏玉米上完成世代以外,大量的會轉移到棉田內發生為害,加重了棉田棉鈴蟲主害代的發生量級。

3.玉米適宜生育期與棉鈴蟲產卵盛期吻合度下降,導致棉田內棉鈴蟲落卵量增加 ? 經歷了2007~2008年玉米粗縮病大發生、局部地區為害損失嚴重的年景后,廣大農戶對玉米防病控病的認識空前提高,積極主動地進行玉米播期調整。玉米播期調整后,玉米適宜生育期與棉鈴蟲產卵盛期的吻合度明顯下降,導致棉田內棉鈴蟲落卵量增加。據調查,本地春玉米4月10~15日播種,抽雄吐絲期集中在6月底至7月上旬;夏玉米6月10~15日播種,抽雄吐絲期集中在8月上旬。春、夏玉米抽雄吐絲期與二、三、四代棉鈴蟲產卵盛期(詳見表3)的吻合度降低。

4.棉花面積縮減,棉田單位面積上承擔的卵量增加 ? 2004年東臺市棉花種植面積為39.8萬畝,以后棉花面積逐年下降;到2010年下降為20萬畝,是2004年的1/2;2013年面積下降為10.04萬畝,僅為2004年的1/4。棉花面積的大幅縮減使得棉田內單位面積上落卵量增加。

三、棉鈴蟲綜合治理對策

1.加強蟲情監測,準確預測預報 ? 藥劑防治在棉鈴蟲卵孵高峰期至2齡幼蟲期以前對其控制作用最為有效。3、4齡后棉鈴蟲幼蟲蛀食蕾鈴,此時藥劑很難接觸靶標,防治效果很差,因此,把握準棉鈴蟲的發生期是有效防治的關鍵。對植保部門而言,加強蟲情監測,準確預測預報顯得尤為重要。

2.引導農戶對棉田、玉米田進行秋耕秋種 ? 秋季棉田、玉米田內棉鈴蟲就近入土化蛹,一般在距地面2.5~6.0厘米處(深的可達9厘米)化蛹越冬(陳德強等,2008)。秋耕不僅能增強土壤的通透性,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長,而且能夠破壞棉鈴蟲的越冬場所。通過秋耕,一是全面松動了土壤,破壞了棉鈴蟲蛹室,改變了蛹體的自然狀態,降低了翌年開春的羽化率;二是將部分蟲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凍死或被天敵取食;三是將部分蟲蛹翻入土壤深層,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窒息死亡。因此,要積極引導農戶對棉田、玉米田進行秋耕,避免免耕或淺旋耕,如此可以有效降低一代棉鈴蟲的發生基數。

3.強化玉米等棉田外寄主上棉鈴蟲的防治 ? 防治好棉田外寄主上的棉鈴蟲,可以大大降低棉鈴蟲的發生基數,減少遷入棉田內的發生量。

①小麥“一噴三防”中加用對棉鈴蟲防效好的藥劑。小麥是本地一代棉鈴蟲的重要寄主,東臺市常年種植小麥70萬畝,對小麥上的棉鈴蟲進行防治,可以降低一代棉鈴蟲的殘蟲基數,減少后面代次棉鈴蟲的發生量。近兩年小麥“一噴三防”使得東臺市小麥病蟲防治的覆蓋率大幅上升,對一代灰飛虱的控制作用十分明顯。今后,在小麥防治穗期病蟲時,加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以下簡稱甲維鹽)等對棉鈴蟲防效好的藥劑,盡可能地降低棉鈴蟲一代殘蟲基數。

②重視對玉米上棉鈴蟲的防治。盡管玉米適宜生育期與棉鈴蟲的產卵盛期吻合度下降,但由于棉鈴蟲產卵期長,仍有相當一部分棉鈴蟲在玉米田發生繁殖,而且對玉米的品質和產量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從減輕對玉米的為害和壓低棉鈴蟲基數的角度考慮,應加大對玉米上棉鈴蟲防治的宣傳指導力度,在棉鈴蟲低齡幼蟲期指導農戶應用防效好的藥劑對準果穗防治一遍,兼治玉米螟。

4.科學使用藥劑防治

①輪換交替使用藥劑。為延緩棉鈴蟲抗藥性的產生,多種藥劑一定要做到輪換交替使用(夏敬源,1993)。近幾年,東臺市在布置棉鈴蟲防治時,認真篩選對棉鈴蟲防治效果好的藥劑配方,做到每種藥劑在棉鈴蟲的每個代次最多使用一次,有效遏制了棉鈴蟲對本地常用藥劑抗藥性的產生。據南京農業大學近三年對東臺地區棉鈴蟲的抗藥性監測結果,本地棉鈴蟲對甲維鹽處于敏感水平,對辛硫磷處于敏感性下降水平,對高效氯氟氰菊酯也由高抗下降為中抗水平。

②盡可能選用對天敵相對安全的藥劑。棉鈴蟲的天敵很多,包括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對棉鈴蟲卵和幼蟲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趙敬釗,張宣達,1979)。據本地室外采蟲室內飼養觀察,一代寄生率最高,三、四代用藥高峰期寄生率也在10%左右。因此保護天敵,發揮天敵自然控制作用也是防治棉鈴蟲的有效途徑。生產上建議推廣應用棉鈴蟲多角體病毒制劑、氟鈴脲、苦參堿等對棉鈴蟲防治效果好,對天敵殺傷力小的藥劑。

③人工與藥劑防治結合,注重施藥方法。據室內飼養觀察,棉鈴蟲卵主要集中在清晨孵化,因此宜選擇早上露水干后進行施藥,將棉鈴蟲消滅在孵化后準備轉移時。用藥時要選準藥劑,對足水量,用足藥量,做到全程藥控。在二、三代棉鈴蟲發生期間,對高齡幼蟲突擊進行人工捕捉。四代發生期認真搞好棉田“四清理”,如此既有利于提高化學防治效果,也能顯著降低幼蟲成活率。

(作者聯系地址:江蘇省東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 郵編:224200)

猜你喜歡
東臺市玉米田棉鈴蟲
東臺市精準約談 強化企業責任意識
洗書記
練琴記
不同誘芯、誘捕器誘集棉鈴蟲效果試驗
高效低毒新型藥劑防治棉鈴蟲試驗
棉鈴蟲幾種常見藥劑大田試驗篩選
玉米田除草劑的那些事
高溫干旱下的夏播玉米田害蟲防治?
1%苦皮藤素防治棉鈴蟲試驗
玉米田不同控釋肥料效用研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