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戰爭遠離人類 讓和平永駐世間

2015-02-07 12:12孫思敬
孫子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孫子和平戰爭

孫思敬

讓戰爭遠離人類 讓和平永駐世間

孫思敬

孫子兵法是集中國先秦時期戰爭藝術之大成的兵學“寶典”、兵家“圣經”,但其思想內核、戰略意蘊、歷史傳承都飽含著締造和平、維護和平、追求和平的價值取向,這是孫子兵法穿透時空、超越國界、歷久彌新、不斷光大的根本所在。

《孫子兵法》成書的春秋末期,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由分裂走向統一、由大亂走向大治的特殊時段。在這個時段,群雄爭霸、戰端迭起、社會動蕩、民不聊生,達致和平、歸于安寧、實現天下大同,既是統治階層的政治抱負,又是諸子百家的理想宏愿,更是黎民蒼生的迫切期盼。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孫子作為一名長期領兵征戰的優秀軍事統帥,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既具有豐富的戰爭實踐,又博采了前人及其同時代兵學的思想精髓;既長于運籌帷幄、決勝疆場,又深諳“春秋無義戰”對國家、社會、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正是基于豐厚的戰爭理論和實踐積淀,基于對兵兇戰危、萬骨朽枯現象的深刻反思,孫子寫就了超越前人、啟迪來者的千古兵學絕唱,在世界發展史上矗立了一座難以逾越的軍事文化豐碑。今天,我們重溫孫子兵法,在為孫子籌劃指導戰爭的高超藝術所深深折服的同時,也強烈地感受到孫子不同于一般的軍事家、孫子兵法不同于其他的兵書,長于從政治高度駕馭戰爭、從和平維度審視戰爭、從哲學角度思辨戰爭,閃耀著貴和慎戰、止戈為武、知兵非好戰的理性光輝。

一是強軍備戰的思想。孫子指出,要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來準備戰爭,強調“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就是要從政治和軍事兩手做好戰爭準備,政治上要上下同欲、得民心,取得民眾的支持和擁護;軍事上要做到將帥賢能、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孫子還指出:“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后求戰”。這就是要做到常備不懈、有備無患,把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和平穩定放在自身做好充分戰爭準備的基礎之上。孫子的這一深邃思想,與古羅馬思想家韋格蒂烏斯的“你想要和平,那就準備戰爭”的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中西兩大文明在源頭上看待戰爭與和平的態度是相近相通的。

二是慎戰遏戰的思想。孫子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這集中體現了孫子慎重對待戰爭的基本態度,告誡世人一定要從國家興衰、民族存亡、黎民安康的政治和戰略高度認識戰爭,尤其是國家最高當局和軍隊的統帥決不能輕言戰爭、輕啟戰端,正所謂明主慮之、良將慎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這一思想更為深刻的啟示在于,戰爭是充滿風險、破壞巨大、代價高昂的暴力工具,是維護和平的必備和最后手段,但絕不是贏得和平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最佳手段;在政治與戰爭息息相關,尤其是在國家命運與戰爭勝負緊密相連的情況下,必須慎重對待戰爭,積極主動作為,有效遏制戰爭爆發。

三是控戰勝戰的思想。孫子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視其為用兵謀勝的最高境界,強調“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一旦迫不得已開戰,他又強調“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用兵之法,全國為上,全軍為上,全旅為上”, “兵貴勝,不貴久”。孫子這些思想的精髓要義,在于主動控制戰爭局勢發展,通過綜合運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手段,進行戰略運籌、造勢用勢、巧打速戰,力爭以較小代價實現有限的戰爭目的,同時應盡量避免滅人之國、毀人之軍、亡人之民那種將戰爭目的無限化、暴力手段絕對化的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講,孫子追求的是有理有利有節的全勝,是為和而戰,而不是為戰而戰,注重對戰爭這種暴力工具進行主動控制和理性運用,既要控制戰爭的目的、又要控制戰爭的手段,既要控制戰爭的規模、又要控制戰爭的進程,既要控制對手的行動、又要約束自己的行為。

四是安國全軍的思想。孫子把確保國家戰略全局穩定、提升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能力、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作為籌劃、指導戰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強調必須“民與上同意”,“修道而保法”,“以全爭于天下”;指出“軍爭為利”,“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這表明,孫子反對目光短淺、胸懷促狹的唯利主義、黷武主義,而主張從國家安危、政治得失、民心向背的高度來權衡戰爭的利與害,追求的是國家、人民、軍隊相統一的大義大利,謀求的是國富兵強、政通人和、長治久安的全局之利、和平紅利。

五是合作共存的思想。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同舟共濟這個成語就是出自孫子兵法。孫子說:“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币馑季褪?,相互敵對仇視的吳國人和越國人同坐一條船渡河,遇到大風大浪,會像左手和右手一樣相互合作、共同應對危難。這個故事啟示人們,面對共同挑戰、共同威脅,必須把個體利益置于共同利益之下,把個體安全建立在共同安全之上,不論是朋友還是對手,唯一的出路在于守望相助、通力協作、共渡難關。孫子所講的合作,是不局限于盟友之間、甚至超越敵對畛域的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合作,這與西方諺語所講的“live and let live”(自己活也要讓別人活)意蘊相通,體現了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的戰略思維和政治智慧。

孫子以降,以孫子兵法為源流為引領,中國兵學在戰爭與和平、分裂與統一的歷史更替中不斷演進發展,從漢唐到宋元再到明清,吸納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精髓,匯聚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傳統兵學體系。這一體系具有獨到的文化基因和戰略特質,概括起來講:一是重和合,以和合天下為最高價值追求,講求和為貴、仇必和而解;二是重道義,強調不以兵強天下,主張吊民伐罪、以有道誅無道、救天下蒼生于水火的義戰,反對攻城掠地、血腥殺戮的不義之戰;三是重政略,強調軍事服從服務于政治,以儒統兵,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四是重謀略,強調智勝而非力勝,主張全勝不斗、大兵無創,攻人以謀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五是重防御,在戰略上強調后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主張貴柔守雌、以靜制動、蓄勢待機,決不主動進行武力挑釁,反擊侵略也講究適可而止。

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兵學,飽含著論兵者非兵、講武者講止戈、準備戰爭是為了消弭戰爭、強國強軍是為了維護和平的戰略思維取向和文化價值理念。這與西方兵學崇尚迷信武力、追求霸權擴張、謀求排他性空間制權、徹底消滅對手甚至種族滅絕的絕對戰爭觀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和平、合作、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的今天,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兵學所體現的崇尚和平、節制武力的戰爭哲學,可以說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值得研究、值得借鑒、值得弘揚。

中國正處于由大向強的關鍵歷史階段,深受孫子思想影響的當代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軍事戰略,堅定不移地做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國際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13億人口、龐大經濟體量、持續快速發展的東方大國,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對外奉行什么樣的政策?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不僅關系到中國的前途命運,也關系到世界的前途命運。對于這些重大問題,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已經以自己的行動作出了響亮而堅定的回答;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國領導集體已經向世界人民和國際社會作出了鄭重承諾。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的夢、追求幸福的夢、奉獻世界的夢;中國堅持以和平發展的姿態、平等互信的姿態、合作共贏的姿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在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發揮負責任大國的積極作用。

走這樣的道路,是基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血脈傳承的戰略抉擇。歷史是現實的根源,文化是戰略的母體。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敝腥A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綿延不絕,浸透其中的文化基因和貫穿始終的精神主線,就是和平、和合、和諧的價值追求,就是兼善天下、協和萬邦、親仁善鄰的政治抱負,就是圖強不霸、柔武慎戰、知止有定的戰略理念,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兼收并蓄的民族品格。歷史上中國曾經長期居于亞洲乃至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但從來沒有謀求一家獨大、天下獨尊的霸權地位,從來沒有把戰爭擴張、對外殖民作為立國強國之道,從來沒有把存己滅人、以鄰為壑作為經營周邊的政策選擇。自漢唐以來,中國開辟了聯通亞、非、歐三大洲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其歷史意義可以說堪比近代西方的地理大發現。但不同的是,中華先民帶給世界的是文化、友誼和財富,而不是戰爭、殺戮和奴役;而地理大發現在開啟人類社會全球化進程的同時,卻也打開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種族壓迫、掠奪資源的潘多拉魔盒。15世紀,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的是當時世界無與匹敵的最強大艦隊,但所到之處,沒有侵占一寸土地,沒有謀求海上霸權,播撒的是和平文明的種子,留下的是禮尚往來的佳話。這里,我不妨說一個小故事,1417年,位于今天菲律賓西部蘇祿群島的三位國王率340多人的友好使團沿著鄭和開辟的友誼之路訪問中國,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其中一位國王巴都葛叭答剌,在歸國途中病故于今天山東德州,明成祖以王禮厚葬,并親自撰寫碑文祭奠。這位國王的墓地今天仍受到很好的保護,成為中菲兩國數百年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事實勝于雄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華文明的傳承中也沒有窮兵黷武、嗜殺好戰的特質。當代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崇尚和平的歷史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走這樣的道路,是基于近代中國飽受列強凌辱切身經歷的戰略抉擇。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100多年間中國遭受了10次較大規模列強入侵戰爭,首都被侵占3次,被迫簽訂了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大片國土被侵占,賠款近20億銀元(相當于清朝政府1901年財政收入的16倍),列強在華建立租界地38個(遍及上海、天津、廣州、武漢、青島等中國沿海沿江主要大中城市),僅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就造成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多萬人。今天,我們回顧反思中華民族這段慘痛的歷史,絕對不是為了進行歷史清算,也絕對不是要激起民族仇恨和矛盾,而是要客觀理性地從中汲取歷史的教訓。這就是,中華民族首先要自己強大起來,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把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福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次,強大起來以后,決不能以大欺小、恃強凌弱,把過去自己曾經遭受的深重苦難又強加到別國人民的頭上??鬃又v“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講“大小多少,抱怨以德”,這些都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之中,內化為中國人民處世行事的道德標準,升華為中國政府國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正因為如此,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政府沒有要日本一分錢的賠款,而且和平友好地將300多萬日俘日僑遣送回國,1953年以后中國又協助近4萬日僑歸國。新中國成立伊始,在自身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中國人民以巨大的犧牲和奉獻,無私地支援了周邊國家的民族獨立解放和反侵略戰爭。新中國成立65年來,沒有向外擴張一寸領土,一貫致力于通過和平方式處理同有關國家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已經通過友好協商同14個鄰國中的12個國家徹底解決了陸地邊界問題。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中國承受本國經濟衰退的巨大風險,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并對東南亞國家施以援手,對于戰勝這場危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救援,密切與20國集團、金磚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溝通合作,對穩定世界經濟、促進世界經濟復蘇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梢?,近代以來屢遭戰亂之苦、凌辱之虐的中國人民,深知和平來之不易,深知和平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極端重要性。中國人民已經并將繼續用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展現不斷強大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意志。

走這樣的道路,是基于全球日益形成命運共同體時代變化的戰略抉擇。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交融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地球越來越“小”、世界越來越“平”,人類社會正在日益成為休戚與共、禍福相依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安全共同體。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大勢所趨,是世界各國人民歷經磨難后的理性選擇,也應當是當今時代各國政治家、思想家的責任擔當。世界近代50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那種一國獨大、萬國臣服的霸權思維,你興我衰、你得我失的零和思維,把自身利益凌駕于共同利益之上的狹隘利益觀,把自身絕對安全建立在其他國家絕對不安全基礎上的霸道安全觀,那種一次次引爆戰爭的“種族優越論”、“生存空間論”、“文明沖突論”、“山巔之城論”、“國強必霸論”等思想泛濫,帶給人類社會的是無盡的災難和創傷,必須埋葬在歷史的塵堆之中。歷史和現實中,有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逐漸走上通過武力擴張先征服朝鮮半島和中國臺灣、再征服中國東北和中國大陸、進而稱霸亞太乃至世界的軍國主義道路,給亞洲各國和日本自身都帶來了空前的災難;戰后,日本制定了和平憲法、摒棄了軍國主義體制,在戰爭廢墟上用短短20年時間實現了經濟騰飛;而今天,日本當局一意孤行解禁集體自衛權、謀求修改和平憲法,值得亞洲各國人民和國際社會高度警惕。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才是引領當今世界繁榮發展的光明大道,才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中國決不會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也絕不會走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歧路,而是要堅定走出一條符合世界大勢、順應時代潮流的和平發展之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維護和平必須有軍事力量作保證,遏制戰爭必須有打贏戰爭的實力。中國實現強國夢強軍夢,與選擇走和平發展道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只有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才能把和平建立在更加可靠、更加堅實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履行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這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亞太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正如前面我所講到的,中國兵學崇尚貴和慎戰思想,但這一思想在具體的歷史演進中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衍生出尚武精神缺失、“和平主義”盛行的種種流弊,這是導致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落后挨打的重要文化根源和精神短板,也使近代亞太反對侵略、維護和平、制衡霸權的正義力量受到了嚴重削弱。今天的中國,既要繼承弘揚中國傳統兵學的和平理念,也要把握和平的真諦所在,要通過強軍備戰來積極維護和平、主動塑造和平。歷史反復證明,落后的中國、衰弱的中國軍隊不利于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發展,富強的中國、強大的中國軍隊才能更好地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當今世界正處于前所未有大變局之中,面臨和平、合作、發展和戰爭、對抗、倒退的兩種前途命運,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兵學思想啟示我們,以發展求安全、以合作求安全、以共贏求安全是通向世界和平的康莊大道。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世界戰略形勢正處于快速復雜深刻的演變之中,又一次來到了國際戰略格局轉換、人類前途命運抉擇的十字路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逆轉,但東西和平、南北發展老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全球性挑戰又迫在眉睫,世界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定因素顯著增多。人類社會發展需求攀升與自然資源供給有限的挑戰,守成大國維護霸權與新興大國快速成長的博弈,不同發展道路與發展模式的競爭,西方價值體系與其他文化文明的交流交鋒交融,成為深度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主要矛盾,決定未來世界發展的面貌。2000多年前,中國的孫子講“同舟共濟”,這一思想也為其他諸子百家和經典所認同。比如,莊子講“相濡以沫”,老子講“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易經》講“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中國先賢們這種合作求存的大智慧,應當成為世界各國化解沖突、平息戰端、共克時艱、攜手前行的思想引領,應當成為照亮全人類走向更加和諧、更加繁榮、更加光明前途的指路明燈。

我們倡導,以競爭性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世界歷史演進和國際政治發展表明,大國關系、大國博弈、大國力量分化組合,很大程度上決定人類社會是走向和平還是走向戰爭。不能否認大國之間有競爭,但這種競爭應當是良性競爭,是以合作為基本手段、以互信為基本前提、以共贏為基本準則、以增進全球共同繁榮共同安全為基本指向。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關系,都應當以同舟共濟的善心善念來看待對方,避免發生戰略性誤判,鑄成歷史性錯誤;都應當以求大同、存小異的胸懷來化解分歧,盡可能尋求和擴大雙方共同利益交集,盡可能控制和減少彼此之間矛盾沖突引爆點;都應當以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為己任,平等協商、攜手應對全球性威脅和挑戰,以在全球范圍的廣泛合作超越雙邊核心利益的摩擦和碰撞。

我們倡導,以包容性整合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戰略基石,是人類社會走向繁榮穩定的必由之路,是化解區域沖突、促進共同安全的長遠之策。今天要加快推動亞太經濟一體化的歷史進程,就需要有萬物并育、海納百川的視野和胸懷,就需要超越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差異甚至是歷史積怨的紛爭,就需要摒棄利己主義、排他主義的思維,就需要打破小圈子、小集團的困擾,還需要有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的政治智慧和勇氣。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棋局下,在亞太發展活力充分涌流的大背景下,無論大國小國、強國弱國、富國窮國,只有在利益面前堅持共建共享共贏、在困難面前互幫互助互救,真正做到既能同甘也能共苦,才能把亞太經濟蛋糕進一步做大,才能實現亞太共同繁榮和持久和平,才能為亞太各國發展創造更大的機遇。

我們倡導,以互利性開發推動新興領域資源共享。全球性新興領域、全球公共空間,是世界各國人民享有的共同財富,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空間和資源支撐。面對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應對新興領域的共同挑戰,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強國需要轉換更新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理念和模式,確立起為萬世開太平、為人類謀永福、共塑全球美好家園的新興領域開發利用行為規范和崇高理想。世界各國都要共同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互聯網國際管理機制,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我們倡導,以建設性改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創新。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不僅是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心聲,也是發達國家走出經濟衰退、擺脫發展困境的良方。中國政府反復承諾,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快速成長的新興大國,一定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在全方位融入國際體系的進程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為推動建設更加透明、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的智慧、貢獻中國的方案、貢獻中國的力量。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戰爭比和平成熟的早。我們研究弘揚孫子的思想,研究弘揚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軍事文化,就是希望借古鑒今,讓傳統智慧更好地映照未來,匯聚全球各國人民的力量,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永駐世間。

(責任編輯: 曹永孚)

Keeping the War Far Away from Human and Guaranteeing the World in Eternal Peace

孫子強軍備戰、慎戰遏戰、控戰勝戰、安國全軍、合作共存等思想可以說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值得研究、借鑒和弘揚。深受孫子思想影響的當代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軍事戰略,堅定不移地做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國際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這是基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血脈傳承的戰略抉擇;是基于近代中國飽受列強凌辱切身經歷的戰略抉擇;是基于全球日益形成命運共同體時代變化的戰略抉擇。

The thoughts of Sunzi, as the spiritual legacy of all human beings, are famous for various strategies as reinforcing the army and preparing for the battle, waging war in caution, containing and controlling the war in order to defeat the enemy, making the state in security and saving the troop, cooperation, coexistence, and so on, which are worth studying, using for reference and carrying forward. China who has been soaked in his thoughts persists in taking a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pursuing a defensive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and the military strategy of active defense, and as the major force to maintain the world peaceful and stable. This strategic choice is based o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n the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from oppression by foreign powers in modern times, and on the truth that the whole world has turned into a community with common destiny.

孫子兵法 和平發展

the Art of War; peaceful development

E8

C

2095-9176(2015)01-0009-07

2014-11-25

孫思敬,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會長、上將。此文摘自作者2014年8月25日在青島舉行的第九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上的主題演講。

猜你喜歡
孫子和平戰爭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被風吹“偏”的戰爭
孫子壵
他們的戰爭
孫子垚
孫子垚
博弈·和平
孫子
期盼和平
戰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