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中腎上腺醛固酮瘤和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臨床特點

2015-02-11 09:27蔣能美
醫療裝備 2015年14期
關鍵詞:醛固酮特發性腺瘤

蔣能美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江蘇海門226100)

淺析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中腎上腺醛固酮瘤和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臨床特點

蔣能美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江蘇海門226100)

目的:深入探討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中腎上腺醛固酮瘤(APA)以及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IHA)的臨床特點。方法:選取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例腎上腺醛固酮瘤患者和20例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與特醛癥患者相比,腺瘤組患者的基礎血醛固酮水平和尿醛固酮水平更高,血鉀水平相對較低。結論:腺瘤組生化異常較特醛癥患者更為明顯,體位試驗在腺瘤組和特醛癥組中會出現部分重疊的情況,立位血醛固酮增加并無法完全排除腎上腺醛固酮瘤,而血醛固酮下降則可以被確診為腎上腺醛固酮瘤。

特發性醛固酮綜合癥;醛固酮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結合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PA)主要是以高醛固酮和低血漿腎素活性致高血壓、低血鉀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癥。腎上腺醛固酮瘤(APA)與特發性腎上腺醛固酮癥(IHA)是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則是最為常見的兩個亞型[1]。從臨床治療的角度來說,APA能夠通過外科手術進行治療,而IHA通過手術治療的效果則相對較差;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有效的診斷,對于疾病的治療就顯得意義重大;基于此,我院就將以實例分析的方式為切入點,深入分析腎上腺醛固酮癥以及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臨床特點,研究取得一定的收獲,現將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期間收治的30例腎上腺醛固酮瘤患者和20例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患者為研究對象,5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44.15±8.35)歲,平均病程(3.8±2.2)年,其中42例患者患有高血壓,44例患者患有低血鉀,血鉀最低1.65mmol/L。

1.2 方法:對所有受檢者均行3mm薄層CT掃描。然后測定醛固酮水平、血管緊張素、血漿腎素活性、24h尿鉀和血清鉀。在試驗開始前2~3周受檢者均停止所有服用藥物,其中對于服用安體舒通的患者,該藥物必須嚴格停用6周或以上[2]。清晨抽取受檢者的靜脈血測定醛固酮、血管緊張素和腎素。

1.3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整體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取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來檢驗,采取Q檢驗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P<0.05表示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的差別意義。

2 結果

經過資料整合,腺瘤組患者(n=30)的尿鉀為(50.51 ±29.44)mmol/L,特醛癥組患者(n=20)的尿鉀為(66.12 ±29.13)mmol/L,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t=1.8444,P=0.0713);腺瘤組患者的血鉀為(2.48±0.39)mmol/L,特醛癥組患者的血鉀為(2.91±0.59)mmol/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081,P=0.0032);腺瘤組患者的尿醛固酮為(54.12±21.22)nmol/L,特醛癥組患者的尿醛固酮為(41.87±15.12)nmol/L,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2.2287,P=0.0306);腺瘤組患者的血醛固酮為(1289.41±985.46)pmol/L,特醛癥組患者的血醛固酮為(768.35±313.68)pmol/L,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2.2819,P=0.0270)。

3 討論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病因是APA,結合本次研究來看APA占同期原發性酮固醇增多癥患者的80%以上,這一數據與已有的文獻記載資料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此外,在研究中我們還發現,腺瘤組患者血鉀有比較大幅度的降低,而在尿醛固酮和血醛固酮上比較,特醛癥組明顯低于腺瘤組(P<0.05)。從臨床實踐經驗分析上來看,在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及其分型上的診斷,影像學檢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且就目前的醫療水平來說,影像學檢查依舊是被定義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患者術前鑒別診斷的主要方法。國外研究數據顯示,CT在原發性醛固酮診斷中的準確率在85.0%~95.0%之間[3]。

此外,體位激發實驗也是當前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患者分型診斷使用相對較多的手段,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我們更多的是認為APA患者醛固酮的分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受到腎素-血管緊張素的影響非常?。?];另一方面,IHA患者分泌非自主性,而且受腎素-血管緊張素的影響比較大;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APA患者體位激發后血醛固酮水平升高也不能將其排除APA,而血醛固酮下降則可將其定義為APA。從本次研究結果的數據分析來看,全部IHA患者體位激發后血醛固酮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這一點與已有的研究資料一致。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定,將生化指標、體位激發實驗以及CT進行有機的結合,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過術前診斷的準確率,方法經過臨床試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借鑒并予以推廣。

[1]李新萍.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KCNJ5基因突變及蛋白表達的研究[D].北京協和醫學院,2012,13(12):133-134.

[2]朱笑笑.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高血壓臨床特點[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2013,6(12):178-180.

[3]高啟蓉.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33例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9(12):117-118.

[4]廖二元,楚超生.內分泌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12):908-920.

R58

B

1002-2376(2015)10-0109-01

2015-08-22

猜你喜歡
醛固酮特發性腺瘤
腎嗜酸細胞腺瘤與嫌色細胞癌的MDCT表現及鑒別
維生素D聯合GnRHa在特發性性早熟患兒中的應用
胸腺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進展
后腎腺瘤影像及病理對照分析
特發性腹痛一例
評價卡托普利試驗診斷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價值
冠脈介入治療對急性心?;颊吣X利鈉肽、醛固酮水平和近期預后的影響
胸腺瘤放射治療研究進展
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特發性矮小患兒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