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國情懷映照下責任意識的堅守與憂思
——讀許祚祿長篇小說《子孫滿堂》

2015-02-16 03:31莊稼漢
參花(上) 2015年8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文學

◎莊稼漢

家國情懷映照下責任意識的堅守與憂思
——讀許祚祿長篇小說《子孫滿堂》

◎莊稼漢

和之前讀到的許祚祿先生的戰爭題材的作品相比較而言,這部以家庭命運變遷發展的家族史長篇小說,少了幾分讓人熱血沸騰的風云激蕩,還少了幾分令人蕩氣回腸的金戈鐵馬,更少了幾分戰火紛飛的火爆的戰爭場面,也少了幾分家仇國恨所交織而成的情感糾葛,但一旦進入作家用生命思考所營造的家族興衰史,就會深深地沉浸其中,并陷入深深的思考——主人公柳思延希望家族用文化密碼解讀繁衍生息之路的讀書人情結,不正是一種家國情懷映照下的莊嚴責任和神圣憂思嗎?

談到家國情懷,或許覺得有些空泛。什么是家國情懷?無須贅言,“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其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古就是中國知識分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而作家許祚祿筆下的主人公柳思延,也許并不是主觀上具備家國情懷的高覺悟,但他內心深處的那種文人氣質和善良品質,以及中國優秀傳統的影響與熏陶,讓其自覺不自覺地把宏大的家國情懷,融入到自己家族的興衰沉浮中,從而使小家的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連在一起,成為國家和民族走向的一個晴雨表,更是映照每一個平凡靈魂在歷史前進路上彰顯自我力量的小小窗口。

如果說許祚祿的戰爭題材文學作品,如群山起伏巍峨、虎嘯山林般令人震撼的話;那么,這部《子孫滿堂》則像一條靜默無言、緩緩流淌的大河,在其蜿蜒曲折的河床中,河水沉靜而悠然,輕輕地、靜靜地把一個家族的變遷沉浮推到讀者面前,讓讀者從這條河流沉靜而從容的訴說中,讀出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國鄉村知識分子心底深處濃郁的家國情懷,讀出了一個鄉村大家長堅守家國責任的執著,也讀出了一位歷經歲月滄桑的老人,用自己的生命經歷,對國家命運、對民族未來、對社會走向沉重思考之后,沉淀生發出來的深深的憂思與殷切的期盼。也正像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所說的那樣:“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每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殘余,并且總的來說遵循同樣的路線。它就像心理的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樣在寬闊然而清淺的溪流中流淌?!?/p>

這部語言平實而樸素、敘述從容而散淡的長篇小說,讀來雖然沒有驚心動魄之感,卻有能引人振聾發聵的深刻啟示。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一部頗有歷史反思意味的大社會小說,更是一部映照人類未來的厚重之作。因而,無論是從文本的文學價值而言,還是從作品本身所發散與傳遞出來的社會價值而言,這部長篇小說都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社會題材佳作之一。

靜水流深,是一種修為,更是一種境界,同時也是生命內涵深厚的真切體現?!蹲訉O滿堂》的作者許祚祿先生,就是把自己的這種靜水流深的修為,自然而然地舒展進作品之中,用文字的清流匯聚成一種沉靜而蓬勃的力量,從而使作品在日?;恼Z言敘述的語境中,架構成一種大道至簡的文學時空,并讓這個文學時空中的每一個細微情節,都在尋常的煙火中,生發成一種柔韌的藝術張力。這既是作家文學功力深厚的真切表現,也是作家思考人生、思考命運、咀嚼歷史之后的收獲。

這部名為《子孫滿堂》的長篇小說,從整個框架結構上來看,時間跨度大——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戰亂時期,一直橫跨到改革開放,乃至到21世紀的今天,空間跨度也從皖南小鎮出發,筆鋒直抵全國乃至全世界,可謂是筆底橫亙數十載,文濤激蕩世界風。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如此縱橫大時空的長篇小說,作者寫來卻云淡風輕、張弛有度、緩急得方,從家族繁衍生息這一人類永恒的主題出發,看似循著時間長河信筆寫來,但每一筆都有來龍,每一處都有去脈。如果說把主人公柳思延的家族傳承,比作一條延綿不絕日夜奔流的大河,那么,作家便駕文字扁舟順流而下,不僅對這一條大河的主脈的源流與走向進行仔細傳神地描摹,采擷其中洪波巨浪翻卷與奔騰的萬象,同時還從這條主脈大河駕舟迅行,對這條大河生發出來的每一條支流和每一條支流的支流,也都深切關注,對其極其細微的走向和命運,也用心捕捉其起伏順逆之狀,乃至對每一條小小支流中翻卷起的小小浪花也都用心觀察,細心描繪放大……作家時而鳥瞰大河主脈的宏觀脈絡,筆走龍蛇大開大合;時而筆騰細浪,使得大河支流乃至支流的支流之細微動向都纖毫畢現,讓讀者清晰地讀出關于這條大河及和這條大河相關的所有故事,以及由這些故事所延伸出來的人世浮沉和喜怒哀樂,從而構成了以這條家族大河為軸心所發散開來的一幅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社會風情畫。

當然,這只是這部長篇小說的明線主脈,而掩映在這條主脈之下的暗線,則是主人公柳思延骨子里那種執著得近乎固執的家國責任和追求,同時還要伴隨著對子女乃至子女的子女寄予極大的厚望,而總是收獲失望之后的深刻憂思。主人公柳思延的憂思來自于對小家、對國家、對民族的神圣責任,也來自于他作為舊時讀書人心中那種對知識的極大渴望與神圣追求,這些構成了主人公的這種帶著狹隘個人主義和家族印痕的家國情懷。而正是這種家國情懷,貫穿小說全篇,統領著小說敘述的始終,讓一位憂國憂民憂家憂人生的鄉村舊知識分子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通過主人公柳思延對子孫命運與未來無比關注與憂慮,將社會風云變革變遷與歷史發展中,泥沙俱下的殘酷現實撕破給人們看,從而使這部小說具有了一種蒼涼而無奈的凄美,并讓小說的主題,從對一個家族的憂患,一下子躍升到對整個民族未來的憂思。這樣一來,作品的格局便一下子變大了,和那些小兒女情懷的“小我”作品相比較而言,其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非但是主題開掘,作家許祚祿別開生面、匠心獨運,就是在人物塑造上,作家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他所塑造的柳思延似乎是這個社會、他那個家庭的另類人物,身上總是抹不掉舊時鄉村小知識分子的那種固執得有些迂腐、執著得近于頑冥不化的印痕。但正是這種性格特質,讓他有別于其他的鄉村知識分子,也讓他內心深處總是縈繞著濃濃的感恩與不懈的追求,而這種化不開的情懷讓人頗為感慨與感動。無論是什么時候、什么世道、什么原因,柳思延因為要承擔家庭責任沒能完成自己的學業和對革命事業的追求,于是從他成為父親的那一天起,就把這種自己命運中的失落與遺憾,嫁接在自己的后代身上,把培養孩子的學習成才當做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的事情,矢志不渝努力前行。其實,柳思延的這種情結,代表著很多中國父母的心聲——自己這一代沒完成的事情,總是要寄希望于下一代或者是更下一代?!傲佳有南?,由于過去家里太窮,虧了那幾個兒女,誤了他們的前程,自己花的精力也不夠,沒有盡夠做父親的責任,自己的幾個子女一個都沒教育好,這是他一生心里永遠的隱痛?,F在這么一群孫子輩一定可以培養出幾個有出息的好人才,來彌補自己一生的遺憾”,“柳思延后半生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放在了這些孫子們身上,那些年,柳思延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不停地到鎮上小學校接送這些小孫子。他的那些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們幾乎都是在他這里長大的,他們是走了一個又來一個,從沒中斷過,而且大多是在柳樹鎮讀的小學,直到最后一個小孫子被送進中學后,柳思延家的祖屋才真正安靜下來”。是啊,柳思延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標準似乎又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他不僅僅是想要孩子們生活得衣食無憂大富大貴,他的標準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誠然,這種觀念難免有些迂腐和落后,可也真切反映出主人公的與眾不同,也更符合他舊知識分子的身份與性格。他極為執著地希望兒女成為好的讀書人,即使他的兒女一個個都讓他失望后,他退而求其次,在兒女擇偶時,他固執地堅持選擇讀書人,在三女兒銅鳳選擇女婿時,他相中了鎮上一位新來的小學教師,“柳思延看上他,就是因他識得字讀過書,雖然和他一交談,他就覺得這個小教師讀的書和自己比還是太少了,但他在小鎮上也算是個高級知識分子了,這正滿足了自己的心愿,他對前兩個女婿最大的不滿就是他們都沒讀過書沒文化,自己的女兒都沒讀過書,再找一群沒讀過書的女婿,自己和他們找不到能說的話先不說,他們以后的日子又能好到哪里去呀,自己整個大家庭就缺少有文化的人”;就連這種希望也無法實現后,他又把這種希望轉嫁到女兒的子女身上,“由于柳思延的這些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們,都是由他親手帶大的,他們的名字都是柳思延自己起的。大女兒金鳳家是最早有孩子的,那時的柳思延真是被窮怕了,他一連給她的幾個兒女起名叫富國、富民、富兵、富妹,到銀鳳家時,他起的名字才是學文、學武、學工、學農,后來的孫子們才分別叫建國、愛國、愛群、愛民、強國、強軍、衛國、衛民、衛紅等,他把自己這生所有的期望理想和情感都寄托在這群孫子們身上了”。

另外,柳思延的思想上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他的內心不僅僅固守著知識分子的那種良知與善良,而且還有著對國家、對社會、對祖宗、對鄉民的深深感恩之心,這種感恩雖經歷風雨而不改,即便是在三年困難時期,家里先后有兩位老人因饑餓而離世,柳思延依然對國家對黨沒有半點怨言,這種淳樸到極致、虔誠到有些卑微的感恩,著實讓人感動。雖然他對知識追求的希望一次次破滅,他依然對民族對國家沒有失望,對生活也沒有絕望,而是依然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希冀,即便是子女乃至子孫們讓他一次次失望,可他對未來仍然充滿幻想,因為他心中有著山一樣沉重的責任“柳思延把他母親也葬到小腳奶奶墳旁,他知道可憐的母親一生都離不開小腳奶奶的。他久久地跪在她們的墳前不肯離去,他知道她們都是為了讓他和孩子們能活下去而活活餓死的。她們寧愿餓死,她們默默地承受了家里最大的苦難,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給他和孩子,她們把活的權利給他,也是把全家幾代人的期望都壓在了他的身上,這更使他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比山還重”。

雖然子孫滿堂沒有帶給柳思延心中那種期盼中的人生滿足,也激發出了他對社會變遷中一些丑惡現象的憎惡與不屑,以及這些丑惡現象帶給他強烈的失落與迷茫,可他總是幻想著明天會有好天氣,明天會有好消息,他始終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驚喜來到他的眼前。

柳思延的內心始終澎湃著不甘的潮汐:“柳思延知道自己和全家人的想法是無法融合了,但他又無力去改變這一切,他只能一個人默默地忍受著一切不順心的事,他只能按照生活固有的路一天天走下去”,“柳思延搖著頭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不是說她們沒有一個嫁到好人家呀,我是說沒找到一個好女婿,沒有一個識字的,都沒文化呀,我四個女兒就這么嫁了,我心里不甘心啊’”。

的確,不管生活如何讓他失望,但他的心底深處始終頑強生長著一種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也是支撐著他在一次次失望后依然頑強堅持的重要源動力,這種動力其實就是他文弱外表之下的強大自信。這種自信,就是源自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柳思延因此就對李白充滿了崇拜,也對他從小熟讀的《三字經》《朱子家訓》《道德經》《弟子規》以及一切遠古圣賢的書都充滿了崇拜和誠服。他覺得這都是幾百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經典,都含有一般人讀不懂的深刻道理,這里面深藏的奧妙,也許就是他們這些凡人一輩子都悟不透的”;也源自于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繁榮進步成長的自信——在與子孫們談論某個特定時代的大躍進時代時柳思延“仍耿耿于懷地說:‘你們看的都是些什么書呢,怎么可以這樣胡說八道呢。你們這不是在污辱楊柳一個人,是在污辱我們全縣的人民,是在污辱我們整個國家的文明,也是在污辱你們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更源自于他對人類命運未來走向的強大自信。盡管這種自信,在柳思延的思想并不是有意識的自我喚醒和自覺,但正是這種非自覺式的自信,才成就了他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也鋪墊成了他一次次失望一次次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直到生命最后依然不放棄的特殊的心路歷程。

《子孫滿堂》這部長篇小說能在紛繁復雜的事件敘述中抓住讀者,主要就在于作家在通篇把握時,始終貼著人物的本性寫,貼著人物的心靈寫,這樣的人物也才更真實可信、可親,似乎就是我們身邊的人,這樣的人物和情節,也就有了典型意義,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張力在文學張力系統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產生于由語言所直接促發的多重意義、別樣意蘊對有限、單純的語言外殼的沖擊。在文學的語境內,應以情深動人,文本情感的飽綻,其實是文本背后的作者對文本的形式層面與內容層面的多種因素的深情,作家許祚祿把這種深情熔鑄在文本當中。一部家族史,通篇憂患情,《子孫滿堂》飽含著柳思延對家族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希望。而作家許祚祿似乎也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作品中,運用一種看似流水賬似的舒緩而平和的敘述語調,把痛苦與歡笑、希望不斷破滅的殘酷事實與心底依然平靜得不相稱的反應、希望與失望并列在一起,達到情感多樣組合的文學張力效果。

在文學發展的進程中,“家族敘事”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學命題。如何將這一具有宏大時空意義的命題種進讀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許祚祿用《子孫滿堂》創作實踐做出了很好的探索。當然,許祚祿的這部長篇小說似乎還能寫得更加精彩一些,比如敘述還應該再精細一些,除了柳思延這個主要人物之外,楊柳、巧妹這兩個人物的性格刻畫還需要更富有特色和吸引讀者的人性魅力的支撐等,同時在眾多事件的敘述中,敘述手法如果再能多些形式上的變幻,結構安排如果能更加詳略得當,這部小說會更受歡迎。因此說,這部作品盡管還有著些許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整體上看,這種探索是成功的。也正如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人別林斯基所說的那樣:“文學是社會的家庭教師?!痹S祚祿的這部作品雖然不能說是社會的教科書,但我們從這部作品所得到的啟示與收獲,卻是令人欣喜的。真誠希望也非常期待,作家許祚祿先生在文學探索的征途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精彩。

(責任編輯 劉月嬌)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贛鄱情懷
民有呼我有應 “剛”與“柔”中顯情懷
家國兩相依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家國情懷
但為家國 無問西東
略談“家國情懷”
我與文學三十年
“五老”情懷

參花(上)2015年8期

參花(上)的其它文章
子孫滿堂
告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