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國鼎農史數字圖書館構建的實踐與思考

2015-02-21 08:02
關鍵詞:萬國數字圖書館

李 立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南京 210095)

萬國鼎農史數字圖書館構建的實踐與思考

李 立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南京 210095)

萬國鼎是我國著名的農史學家,對中國農業歷史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其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對萬國鼎的研究成果以及所搜集的資料都極為關注,進而使萬國鼎本人及其相關資料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農史不可多得的財富和不可缺少的參考。目前,萬國鼎資料包括出版物、手稿、著作油印本、音頻視頻資料以及藏書等,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下,完全可以實現數字化保存,建設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為此,文章對建設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意義、技術實現手段、內容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最終服務于農史學科的研究和人才培養。

萬國鼎;數字圖書館;構建;技術實現

萬國鼎是我國著名的農史學家,與石聲漢、梁家勉、王毓瑚等學者一起被學界譽為農史四大家。萬國鼎畢其一生致力于農史科學研究和農史學科建設,研究領域廣泛,學術成果豐富。利用現代化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萬國鼎數字圖書館,保存文化遺產,改進教學手段,提供信息服務,有利于進一步推動農史學術研究和農史教學工作。

一、萬國鼎生平及影響

萬國鼎,字孟周,1897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蘇省武進縣小新橋鄉,1915年江蘇常州中學畢業后報考金陵大學農林科;1920年畢業于金陵大學農科,即南京農業大學前身;大學畢業后,曾在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譯所編輯,負責農業類圖書的編輯和校訂;不久調入金陵大學圖書館工作,曾任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主任,期間開始系統收集、整理、研究中國農業歷史資料,并在學校開設了“中國農業史”課程;1955年,農業部批準南京農學院成立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萬國鼎被任命為第一任研究室主任。他去世前在任八年,為中國農業歷史研究開展了開創性工作,組織開展對農史資料的收集、整理等,奠定了農史學科的基礎,推動了農史研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基礎上建立的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農業歷史研究機構,碩果累累,成為國內公認、享譽國際的農業歷史文獻整理和農業歷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中心。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基本完成資料收集與整理的階段性任務后,逐步轉向農業科技史、農業經濟史研究,產生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1,2]。

二、建設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意義及研究現狀

傳統方式下,文獻的載體形式主要是印刷型,特別是農史文獻,大量都是原始手稿或抄寫的孤本,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還有一些實物型文獻,如古代農具等。這些文獻的原始文獻保存有著極大的困難,也不便于讀者研究利用。如今,信息時代網絡社會,數字圖書館為我們提供了信息保存和傳播的先進手段。這對農史文獻的保存和開發利用極為有益。我國農業要發展,離不開我國古代農業智慧,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十分重視農史研究,萬國鼎先生就是農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若將萬國鼎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觀點,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供研究者共享,以便學術研究,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這是本文的初衷。

1.圖書資料數字化是圖書館建設的必然趨勢。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傳統的閱讀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網絡閱讀這種全新的閱讀方式開始進入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接受教育、發展智力、獲取知識的途徑,數字化閱讀必將成為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關于萬國鼎農史研究資料的數字化平臺是十分必要的。

2.有利于保護和保存優秀的文化遺產。萬國鼎先生對中國農業歷史等方面的研究資料非常豐富,是我們研究中國農史不可多得的財富,但是先生的許多手稿由于年代久遠,紙張變得脆弱易碎,相關收藏單位為了對其進行保護,采取了嚴格限制閱覽、流通的手段,這與圖書館“藏以致用,讀者至上”的原則是相違背的。因此,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用數字化的手段將這些瑰寶貯存于易傳輸、易檢索、易復制、可永久保存的現代化管理系統中,將有利于文獻的傳承、保護和利用。

3.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將手稿文獻數字化,并通過互聯網提供給讀者檢索和閱覽,不僅可以達到永遠保存其史料價值的目的,還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由于受到傳統文獻載體的限制,萬國鼎先生的許多研究資料一般只能在很有限的地區范圍內使用。建立數字化圖書館,將自己的館藏共享到網絡上,既可以避免數據庫的重復建設,節省了有限的資源,又可以使讀者通過文獻下載等方式在同一時間獲取不同地點的館藏內容,突破時空的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校內外廣大讀者和用戶對信息資源共享的需求。

4.建設數字圖書館可提高信息服務市場的競爭力。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范圍不應僅僅局限于校園內,而應走向市場,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由于數字圖書館實現了電子信息服務,形成了無時間、無空間限制的全球服務體系,因此能占領更廣闊的信息市場,并且還可實現國際信息交流和市場運作,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建國以來,農史研究事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歷經坎坷,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恢復發展,逐漸進入到高速發展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愈加體會到萬國鼎先生的開拓之功,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的學者曹隆恭等對萬國鼎先生的學術研究及貢獻撰文回憶。葉依能的《中國農史學科主要創始人之一——萬國鼎》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入傳專家是對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具有高尚道德風范,且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有影響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全面介紹了萬國鼎農史研究的學術成就,奠定了萬國鼎先生的學術聲譽。在此基礎上,王思明、陳少華對萬國鼎先生農史研究以及學術生涯又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總結,編輯了《萬國鼎文集》(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5年),選取了萬國鼎先生重要的農業史、農業科技史、農業經濟史以及古農書整理等方面的論作,并撰寫萬國鼎先生的學術傳記及著述目錄以及學者家人的回憶文章。進入21世紀,學術界對近代代表性學術人物編寫學術傳記,“展示他們的求學經歷、學術成就、治學方略和價值觀念,彰顯他們為促進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201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紀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農業卷》收錄了萬國鼎條目(王思明、陳少華撰寫)。2011年商務印書館重新出版萬國鼎學術名著《中國田制史》,王思明、陳少華擔任編輯顧問,撰寫《萬國鼎與<中國田制史>》文章。2010年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還組織拍攝《萬國鼎與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專題片,嘗試弘揚萬國鼎學術影響新的方式。

由于萬國鼎先生的農史研究范圍廣泛、影響深遠,與他同時代以及后輩學者的文章論作中對多項具體的研究有探討商榷。專文介紹的也有不少,如侯漢清、王雅戈等人對萬國鼎先生在圖書情報學領域特別是索引方面的工作作了研究[3]。馬盈盈對萬先生在中國地政方面的研究作了討論[4]。王俊強討論了萬先生在我國古農書整理領域做出的貢獻及其地位[5]。

盡管人們對萬先生的研究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但萬先生的日記、書信、未出版文稿,還未有人系統整理,許多文獻和資料較為分散,不便于學習和研究。萬國鼎是我國農史界的泰斗式人物,在數字化深入發展的今天,為更好地發揮萬國鼎文獻的作用,需要建設萬國鼎數字圖書館。

三、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內容設計

構建萬國鼎數字圖書館,首先要理清萬國鼎相關的文獻內容,確定數字圖書館的收錄范圍。從理論上來說,萬國鼎數字圖書館應當包括一切相關資料。但是,從實踐過程中看,卻需要對收錄內容進行一定的界定,特別是要劃分出相應的類別,這樣才能建構合理的數據庫結構,使文獻排列有序,檢索方便。萬國鼎數字圖書館收錄的文獻,主要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平事跡和國內外對其的評價。萬國鼎致力于農業史與農業科技史研究、農業經濟史研究,從1920年開始對農業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20世紀50年代,萬國鼎又參與創立了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并任室主任,研究室在其領導下搜集整理了種類齊全、內容豐富的農史資料。萬國鼎先生為推動農史學科的建立、農業遺產的整理、農史研究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在國內外農學界和史學界頗具影響。

萬國鼎的生平事跡和國內外對其的評價是萬國鼎數字圖書館內容建設的重要部分之一,這些內容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其道德文章。具體來說,應該包括有各個時期的人物照片,青年時期、中年時期、老年時期的留影以及他和家人們的合影。萬老各種證書比如1975年3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證書、1987年《中國農學史》獲得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書,還有證件、信件、個人用品的照片、書法、繪畫作品等,以及國內外其他學者對其的評價,凡是與萬國鼎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料都應當盡量收錄完備。

萬國鼎在金陵大學時期除了農業歷史研究以外,對圖書館學和歷史學的研究也頗有功力,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建立萬國鼎數字圖書館時也應該加以關注。

2.有關出版物。萬國鼎出版的論著總量有200多篇(部),包括專著、教科書、工具書等,類型多樣。其中有獨著、合著,還有他人編寫、萬國鼎校訂的,還有為別人著作題寫的序言。另外,還有大量的期刊學術論文、報刊文章等。這些論著數量眾多,題材多樣。如《中國田制史》[6]、《中國農學史》、《氾勝之書輯釋》等許多開拓性、有獨到見解的著作。萬國鼎的出版物目錄可參見《萬國鼎文集》第378至386頁陳少華編寫的《萬國鼎著述目錄》一文進行收集。

3.手稿。萬國鼎的手稿本來是很多的,但是由于年代久遠,保存條件和社會變遷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手稿有的損壞了,有的遺失了。保存下來的有幾十種,手稿中有的已經出版了,有的由于內容范圍和討論對象沒有出版。但是,這些手稿無疑都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如《農書考稿》(1928-1930)至今仍是系統整理我國古代農書的基本參考資料,《整理祖國農學遺產工作計劃草案》(1950)對南京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史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五谷史話的未刊稿》是開展農業科普教育的好材料。

4.著作的油印本。萬國鼎的有些論著,當時沒有出版,但是為了能使更多的讀者能夠利用,出了油印本。油印在當時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印刷方法,現在已經很少有地方在使用。油印的論著類型也比較多,但不及正式出版的類型多。有講議類、論文類、工具書等,如《土地政策講議》、《徐光啟的學問事業和思想》、《萬氏著者號碼表》等。

5.相關音頻視頻資料。萬國鼎相關的音頻視頻資料也是數字圖書館收集的重要資料,盡可能收錄萬國鼎當年的所有錄音資料,包括萬國鼎本人參加各種學術或工作會議的講話錄音或錄像資料,個人生活中的錄音、錄像資料。這類音頻、視頻資料在萬國鼎數字圖書館中雖然比例不高,但卻能更加真實地顯現萬國鼎的音容笑貌,因此非常珍貴,值得重視搜集整理。

6.藏書。萬國鼎先生酷愛讀書,不僅著述很多,同時他的藏書也很豐富。一方面,他在圖書館工作時為圖書館購置了許多農史方面的圖書館資料,包括圖書、期刊等;另一方面,他個人家庭也收藏有很多專業和非專業的資料,有的還是非常珍貴的珍本。這些資料收集起來,可以展示萬國鼎先生的治學路徑,為后輩學習提供很好的參考。

四、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技術設計

數字圖書館構建主要包括內技術設計和技術實現兩個方面。在技術設計時一定要重視對相關資料按一定的體系進行組織排列,使數字化與多種有效的檢索以及處理工具完美結合,才能力爭使數字化后的萬國鼎先生的研究成果成為讀者的知識庫和高效的現代化研究工具,使這些研究成果能發揮更大的效用。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技術設計主要考慮如下具體因素:

1.路徑規劃。構建個人數字圖書館,是網絡信息時代的需要,是個性化服務的需要,也是公共數字圖書館的補充[7]。個人數字圖書館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便捷型數字圖書館構建工具。個人數字圖書館的特點是功能不是特別強大,但是卻具有軟件獲取容易、操作簡單、成本低、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等特點。

萬國鼎數字圖書館所收集的多是農史科學的重要文獻資源,文獻量不是特別大,但是專題性很強,其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特別是科學研究所能起到的支持作用卻是十分重要。因此,十分適合采用個人數字圖書館技術實現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構建。

2.個性化。從信息資源選擇到整合,直到最終形成的信息資源模式,完全是用戶個性、愛好、館藏傾向的展示,是一種“按照用戶需求進行量身定做的數據資源庫”[8]。個人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者和用戶都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加工、提供信息,因而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征和針對性。

萬國鼎是農史學科的創始人,農史學科現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同時也歸屬于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讀者主要是校內、外相關學科的師生和研究人員??梢?,萬國鼎數字圖書館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征,適合利用個人數字化圖書館工具進行構建。

3.兼容性。萬國鼎數字圖書館建設,不僅要考慮其內容和服務的個性化特征,還要重視其與已有數字化資源的兼容性。這是因為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技術實現,需要兼顧學科、人才、科研等相關因素。南京農業大學農業史學科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建成了包含大量信息資源的“中國農業遺產信息平臺”。萬國鼎數字圖書館應當與已經建成的“中國農業遺產信息平臺”系統盡量兼容,使已經建成的農史文獻數據庫能夠在統一的平臺模式下管理,為管理者建設資源提供便利,為用戶檢索文獻提供方便,從而最大限度提高數字化農史資源的使用效率。

4.管理模式。萬國鼎數字圖書館“采用集文獻數字化加工、信息全文檢索和數據管理為一體的數字文獻建設管理系統”,“在管理維護和應用上采用了C/S體系結構和Internet/Intranet工作模式,能很好地實現本文獻數據開放平臺的各種功能”[9]。

五、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技術實現

近年來,專題數字圖書館的技術發展比較快,開發出了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構建工具。目前,比較成熟的個人數字圖書館構建工具主要有CNKI網絡版個人數字圖書館、My Library系統、360doc個人圖書館等可供選擇。

1.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功能。萬國鼎數字圖書館“實現文獻資料的數字化、編制、存儲與管理、保護與分布訪問等5項綜合功能,而這些功能又分布于客戶端、服務器和后端維護三者之中”[10]。

2.萬國鼎農史數字圖書館元數據的構建。萬國鼎農史數字圖書館資源載體具有多樣性,包括實體和數字格式,而數字格式又有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資源,這對數據的存儲和維護提出了挑戰。這些相對獨立的數字資源,不僅要統一數據格式,還要強調數據的優化,以提高服務質量。數字圖書館設計之初,即根據資源特點,設計了統一的元數據描述格式。

元數據是用來描述數據資源屬性的數據,對資源的內容如題名、主題、來源、語種、關聯和覆蓋范圍等,對知識產權如出版者、責任者等,對外部屬性如日期、類型、格式等進行描述。經過元數據描述和定位的數據信息資源才可以被檢索利用。

3.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的構建工具選擇。經從管理功能和數據規模等因素調研分析,“CNKI研究型個人數字圖書館”工具的比較適合應用于萬國鼎數字圖書館建設。這是因為,“CNKI研究型個人數字圖書館”擁有的知識元挖掘系統、多媒體網絡視頻會議系統等技術模塊的嵌入,及其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使管理者加工資源和讀者利用資源都極其方便[11]。

4.萬國鼎農史知識庫構建。知識庫是數字圖書館的基礎之一,建立結構良好的知識庫,是提供高效準確檢索的基本保證。建立萬國鼎農史知識庫之后,萬國鼎數字圖書館中的數據單元就更容易操作和利用,并可以通過模式化的數據采集提高檢索效率[12]。

5.萬國鼎農史數據挖掘。歷史資料中往往會隱含著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通過直接的閱讀難以發現這些隱含的內容。近年來出現的數據挖掘技術,可以通過數據挖掘由系統為研究發現一些僅由人工推理難以發現的具有學術價值的信息[13]。萬國鼎數字圖書館數據挖掘系統的應用,將會為農史研究提供一種新的學術研究工具,發現一些新的過去人們難以發現的農史知識,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提供服務。例如,不同地域農作物的生長與氣候以及時代變遷的關系,通過數據挖掘可以知道變化的軌跡,并能提出模擬方案,為現在的科學種植和生態保護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的建議。

6.即時性的個性化服務?;谟脩舻男畔⒗锰攸c,特別設計了RSS推送服務,用戶可以訂閱農史學科最新研究動態、學術活動通知。

鑒于很多特色數據庫存在訪問率比較低,無法獲得用戶的及時反饋的問題,特別設計了SNS宣傳推廣板塊,整合了微博、微信、人人網、QQ等多種Web2.0工具,在建設初期做好宣傳,嘗試讓學生盡早使用該庫,并要求他們提出使用意見,如數據庫是否能滿足相關用戶需求、數據庫檢索界面是否符合用戶習慣、檢索結果查閱是否方便等,以促進數據庫的完善。

六、萬國鼎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思考

萬國鼎數字圖書館,為農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提供信息服務,對“中國農業遺產信息平臺”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有必要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推廣。

1.建設農史學科專家個人數字圖書館群。如今,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博物館等單位都是我國農史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重鎮,以“中國農業遺產信息平臺”為首,都曾建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信息化資源,提供著良好的信息服務。

這些單位或其他單位都曾涌現過一批以萬國鼎、石聲漢[14]、梁家勉[15]、王毓瑚[16]等人為代表的著名農史學者,如果能以個人數字圖書館的方式,為這些學者分別建立數字化信息資源庫,形成一個具有農史學科特點的專題個人數字圖書館群,那樣將極大提升農史學科的信息資源質量和信息服務水平,促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學術發展。

2.歷史學科需要重視信息服務交流。多年來,農史學科具有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的良好風氣,各級學術機構經常舉辦各類學術會議,為廣大學者開展學術交流提供平臺和機會,為促進學術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作為一門歷史學科,需要大量應用各類信息資源為其發展提供信息服務,如今信息資源的獲取途徑和利用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人們獲取資料還有很多方面仍然局限于傳統方式。更為出人意料的是,本學科雖然已經建成大量的現代化信息資源,其中不乏重要的經驗,但是卻很少有學者研討、交流信息資源服務方面的問題。其實,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也是促進本學科發展的重要議題,值得引起重視。希望在以后的學術活動中,人們能夠重視交流信息資源建設、服務、利用方面的經驗和技能,從更多途徑促進農史學科發展。

七、結 語

數字化圖書館建設是現代化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主要方向。萬國鼎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是有意義且十分必要的,隨著萬國鼎數字化圖書館項目的開展,我國農史研究將擁有更豐富的資料來源,我國五千年的優秀農業文明成果也必將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揚。

[1] 萬國鼎[EB/OL].[2014-07-04].http://info.datang.net/W/W0129.htm.

[2] 王思明,陳少華.萬國鼎文集[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0,序.

[3] 王雅戈,侯漢清.近代索引研究的先驅萬國鼎——紀念萬國鼎先生誕辰110周年[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4):106-110.

[4] 馬盈盈.論萬國鼎在地政研究方面的貢獻[D].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 王俊強.萬國鼎與古農書整理[J].江蘇圖書館學報,1993(5):52-53.

[6] 樊志民.中古均田制度的農史觀察[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99-102.

[7] 李詩平.構建個人數字圖書館的方法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15):32-34.

[8] 黃義俠,張銀犬.個人數字圖書館資源共享的關鍵技術[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1):56-57.

[9] 曹玲,常娥,薛春香.農史研究的新工具——中國農業遺產信息平臺的設計與構建[J].中國農史,2006(1):127-133.

[10] 張惠君.關于建立“錢學森數字圖書館”特色庫的設想[J],情報雜志,1999(2):35-39.

[11] CNKI研究型個人數字圖書館(PIJL一R)——為每一位創新型人才量身定做個人的智能化情報分析專家和協同研究平臺[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4(2):107.

[12] 郝繼英.軍事醫學科研機構知識庫建設實踐與思考[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4(4):1-6.

[13] 許鑫,郭金龍.基于領域本體的專題庫構建:以中華烹飪文化知識庫為例.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3(12):2-9.

[14] 葉嘉瑩.“春蠶夢”與“簪花照鏡”中的人生體悟——古生物學家石聲漢先生兩組詞作賞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14.

[15] 翟麥玲.《徐光啟集》《徐光啟年譜》與陳垣先生——為紀念梁家勉教授誕生100周年而作[J].中國農史,2009(2):134-140.

[16] 李軍,王秀清.繼承與傳揚:歷史視角中的“三農”——紀念王毓瑚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紀要[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1):174-176.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y of Wan Guodings’Agricultural History Research

LI Li
(College of Humaniti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Wan Guoding is a famous agricultural historian in China.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history and the academic result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circles.Scholars pay much attention to Wan’s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data he collected,and then make him to become a valuable wealth and indispensable reference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istory.At present,the data about Wan Guoding include publications,mimeo,manuscripts,books,audio and video data collection,etc.In today's digital age,we can completely achieve digital preservation,and construct Wan Guoding digital library.To this end,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eaning of Wan Guoding digital library,the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method,designing of content and so on for 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history.

Wan Guoding;digital library;construction;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G250.7

A

1009-9107(2015)01-0140-06

2014-01-29

南京農業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SK2014031);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編輯學資助項目(2014YB01)

李立(1972-),女,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圖書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圖書資源管理。

猜你喜歡
萬國數字圖書館
萬國來朝《職貢圖》里的大國外交
萬國造槍打鬼子
圖書館
答數字
數字看G20
“萬國茶幫”拜媽祖
去圖書館
成雙成對
數字變變變
眼開眼閉查眼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