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型濱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區型濱海旅游目的地比較研究——以北海銀灘和三亞亞龍灣為例*

2015-03-11 07:54王艷
旅游研究與實踐 2015年4期
關鍵詞:亞龍灣銀灘濱海

[旅游業研究]

城市型濱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區型濱海旅游目的地比較研究
——以北海銀灘和三亞亞龍灣為例*

[引用格式]Wang Y.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between urban coast and resort coast[J].Tourism Forum,2015,8(4):65-70.[王艷.城市型濱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區型濱海旅游目的地比較研究[J].旅游論壇,2015,8(4):65-70.]

王 艷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

[摘要]北海銀灘和三亞亞龍灣同為首批國家旅游度假區,由于自然環境、區位條件、依托城市等方面條件的差異,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二者形成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旅游業態,成為我國城市型濱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區型濱海旅游目的地的代表。分析二者不同的自然環境差異、演變過程和空間格局的差異,對不同類型的濱海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濱海;旅游業態;銀灘;亞龍灣

引言

濱海地帶作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結合地帶,在海陸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二戰后,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濱地區,依托氣候優勢和“3S”(Sun,Sea,Sand)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現代濱海旅游,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濱海旅游勝地,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沿岸、夏威夷群島以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沿岸。

多年來,國內外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宏觀和微觀案例的分析,從滿足游客需求、促進濱海旅游業發展角度來對濱海旅游資源評價、濱海旅游資源開發管理、濱海旅游的環境影響及保護、濱海旅游社會文化影響、濱海旅游經濟影響和海島旅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2]??偨Y了各地濱海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律[3-4],并對各地濱海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5]。

鑒于濱海旅游發展對當地帶來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一些研究人員更加注重從滿足游客需求角度來研究濱海旅游發展問題,而忽略了當地居民的濱海游憩需求,更有研究者忽視不同濱海旅游地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差異,單純認為是地方政府忽略市場經濟規律、過度介入造成了濱海旅游發展的差異,其中,尤其以北海銀灘和三亞亞龍灣的對比研究最為典型[6]。

本文從北海銀灘和三亞亞龍灣的自然環境、發展歷程和發展格局的差異角度進行分析,發現二者分別代表了我國城市型濱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區型濱海旅游目的地,對比分析二者的旅游產業發展歷程和旅游業態現狀,對我國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區位及與依托城市的關系

亞龍灣距離三亞市區約20km,三面環山、一面瀕海,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圖1)。G223國道連接三亞市區和亞龍灣,亞龍灣路、濱海西路和椰風路構成的環型路網構成了亞龍灣內部交通主干路網,紅旗路、龍潭路等次干路以環型主干路為依托呈放射狀分布,采用盡端路的形式聯系不同景觀主題的度假組團,滿足各片度假組團的私密性要求。主干道到山體、田園、樹林、海濱等景觀的距離300m~500m,為旅游服務設施建設預留了充足的進深空間。

圖1 亞龍灣區位圖

銀灘位于北海市區南部,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逐步與北海市區連片,棋盤式城市道路體系覆蓋全區(圖2)。銀灘四號路和金海岸大道為銀灘東西向的主干道,四川路、廣東路和云南路為連接北海市區和銀灘的主要道路,其中銀灘四號路更是瀕海而建,距沙灘不足百米。

圖2 銀灘區位圖

二者對比,亞龍灣的區位、地理環境和道路布局使其成為一個遠離三亞市區,以滿足游客休閑度假需求為單一功能的度假區型濱海旅游目的地組團,受本地區居民生活的影響小,能夠很好地滿足游客對私密性和舒適性的要求。而銀灘的區位、地理環境和道路布局使其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和北海市區融為一體,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成為城市型濱海旅游目的地,在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的同時還要兼顧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對區域的布局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自然環境對比

亞龍灣和銀灘在緯度帶上的差別大約為3°,在南北方向上的距離約為330km,雖然相距不遠,但二者的旅游環境差異較大。

(一)氣候環境

根據范正業對海濱旅游地氣候的評價[7],亞龍灣和銀灘都具有8個月的適游期,而且重合度很高,有6個月,主要差異在1月、2月和5月、6月(表1)。1月和2月,中國南北方向上的溫度差異很大,是北方游客到南方海濱旅游度假的黃金時期。亞龍灣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濱,與亞龍灣干燥溫暖、陽光充足的氣候環境相比,銀灘則陰冷多雨,對游客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圖3)。在5月和6月,亞龍灣因氣溫過高不宜旅游,而銀灘仍然在適游期,但同時由于北方進入夏季,氣溫適宜,游客去海邊的旅游意愿不是很強烈,加上黃海、渤海沿岸的海濱也逐步進入適游期,在濱海旅游同質化的情況下,游客一般選擇前往距離較近的濱海地區,銀灘的優勢相對變弱。所以,雖然亞龍灣和銀灘的適宜旅游時間長度相等,但亞龍灣1月和2 月的適游期的相對優勢要遠遠大于銀灘5月和6月的適游期。

表1 亞龍灣、銀灘氣候環境對比

圖3 亞龍灣、銀灘降水量和氣溫對比

(二)海洋環境

沙灘方面:受海水潮差和沙灘坡度的影響,銀灘的沙灘和淺海區比亞龍灣更寬、更長,能夠容納更多的游客活動;但在低潮位時,銀灘從岸邊到海水的距離往往超過500m,給想下海游泳的游客帶來不便。

海砂方面:銀灘的砂粒比亞龍灣的更細,更潔白,視覺效果更佳。在干燥狀態下,銀灘的沙灘會較松軟,腳感更舒適;但在濕潤狀態下,銀灘飽含水分的沙灘反而會更堅實。

海水方面:由于銀灘海砂顆粒較小,在海水中懸浮的時間會更長,加上周邊僑港漁港生產污水和周邊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銀灘的海水質量要低于亞龍灣。

通過自然環境對比看,銀灘在沙灘上具有較大的環境容量,但亞龍灣具有較高的環境質量(表2)。

表2 亞龍灣、銀灘海洋環境對比

三、發展歷程

(一)管理體制變遷

1988年以來,亞龍灣的開發經歷了政府主導(1988-1992)、企業主導(1992-2008)和政府主導、企業配合(2008年至今)3個階段的歷程[8]。尤其是1992年國有亞龍灣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明確了亞龍灣開發建設的市場主體。隨著亞龍灣旅游的發展和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2010年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成立,作為三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縣區級政府的職能,下轄財政經濟發展局、社會事務局、國土房產規建局、征地拆遷指揮部等業務機構。

銀灘度假區則一直由北海市政府主導開發。1994年北海市政府設立北海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度假區開發管理事務。雖然設立了招商建設科和景區管理科等業務科室,但主要職責僅僅是負責銀灘景區的經營管理,而銀灘度假區的規劃建設、土地出讓等仍由北海市政府直接掌控。2002年銀灘向本地居民和游客免費開放,2007年北海旅游集團成立并接管了銀灘景區的經營管理。20多年來,銀灘管理委員會先后與北海市旅游局三次合署辦公。

對比二者的體制變化,亞龍灣在管委會領導下的市場主體方式運作方式是我國目前比較成熟的度假區管理運營體制,而北海銀灘則由銀海區、銀灘管委會兩個縣區級部門雙重行政管理,同級別的北海旅游集團負責經營管理,多頭管理造成了重重矛盾。

(二)空間格局演變

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規劃面積18.6 km2,建設控制范圍10.83 km2。1992年三亞市政府成立亞龍灣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市場運作方式對亞龍灣進行統一規劃、征地、開發建設、招商引資。1995年中糧集團入主亞龍灣股份有限公司,經過近20年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濱海度假區、山地度假區、田園度假區、高爾夫景觀區、環龍潭湖景觀區、紅樹林景觀區等六大功能區,吸引了喜來登、麗茲卡爾頓、萬豪、希爾頓等一批國際一流的賓館管理集團,亞龍灣已成為國內消費檔次最高、設施環境最好、高星級賓館數量最密集、國際著名賓館品牌最多的綜合型海濱度假區。

銀灘國家旅游度假區規劃面積12 km2。20世紀90年代初,在北海地產熱的推動下,北海市大規模出讓銀灘一線海景地,銀灘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受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北海經濟急轉直下,銀灘開發驟然降溫,留下大片已出讓但未開發的土地和大量的爛尾樓,并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為了振興銀灘,廣西區政府和北海市政府從2002年開始全面實施銀灘中區改造工程,通過置換、回購、征收等方式盤整土地資源,拆除當年不合理規劃開發的建筑,并在海濱建設了銀灘公園和海灘公園。歷經十余年,已將銀灘四號路以南濱海地帶的大量建筑拆除并恢復沙灘原貌,但仍然存在羅馬廣場等爛尾樓,度假區內仍存在大量的農村住房和魚塘等農業用地。

1.賓館業

如圖4所示,亞龍灣的賓館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部海濱一線和東北部山麓一帶。其中南部海濱一線的賓館主要位于濱海西路南側、瀕臨海灘,以高檔次度假型賓館為主,多由國際知名賓館管理集團管理。賓館用地在10ha左右,多數為300m*350m左右的規則矩形,容積率多在0.6~0.8之間,客房數量少則200間,多則700間左右,平均在440間左右。賓館布局從道路向沙灘遵循“道路-前庭-接待大廳和主樓-內庭園(園林、淡水泳池)-防護林帶-沙灘”的布局規則,住宿游客可十分方便地到達沙灘。東部山麓一帶的度假賓館多依山就勢而建,以別墅式建筑為主,私密性強、特色明顯,但規模相對較小、檔次差別很大。

圖4 亞龍灣主要旅游接待設施布局圖

圖5 銀灘主要旅游設施布局圖

如圖5所示,銀灘的賓館目前主要集中在銀灘中區一帶,分為僑港組團和四號路組團。其中僑港組團賓館多沿海而建,賓館用地在1ha~3ha之間,為進深約100m,寬度在100m~300m的規則矩形,容積率多在1.2~1.5之間,客房數量少則幾十間,多也不超過300間。由于地塊進深狹窄,多數賓館室外空間狹窄、休憩設施匱乏、園林景觀單一。四號路組團賓館全部位于銀灘四號路北側,用地面積最大者1.1ha,最小者不足0.5ha,客房數量少則幾十間,多則不過300間,平均在150間左右。由于用地面積過小,賓館的室外空間更狹窄,幾無休憩設施,且由于主干道銀灘四號路橫隔在賓館和沙灘之間,住宿游客如想去海灘游憩、下海戲水,則必須橫穿過銀灘四號路,十分不便并且缺乏私密性,無法形成良好的度假環境。

對比二者主要賓館的開業時間、業主性質、管理方可以看出,亞龍灣的賓館建設是循序漸進的,企業化投資,專業化管理,而銀灘的賓館建設主要集中在90年代初期,賓館檔次偏低,管理不夠專業化(表3,表4)。

表4 銀灘主要賓館

2.公共游憩空間

亞龍灣和銀灘的公共游憩空間以沙灘及海水浴場和高爾夫球場為代表。

在沙灘、海水浴場方面。在亞龍灣,亞龍灣中心廣場瀕海而建,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共游憩空間,和賓館并排位于亞龍灣的一線海濱地帶,約占亞龍灣海濱長度的20%。除亞龍灣中心廣場外,瀕海土地大多用來建設度假賓館。雖然沙灘和海水浴場的土地權屬不屬于瀕海而建的賓館,仍是公共游憩空間,但由于沙灘后方大多是度假賓館,非住宿游客利用沙灘和海水浴場十分不便。在銀灘,2002年,北海市實施“還銀灘于大海、自然和人民”的銀灘改造工程[9],將銀灘中區四號路南側3.6km2的沙灘全部建設了銀灘公園和海灘公園,并免費向游客開放,游客可十分便利地利用海灘和海水浴場。

高爾夫球場方面。亞龍灣擁有兩座高爾夫球場,亞龍灣高爾夫球場2000年建成,位于濱海路北側,與濱海路南側度假賓館隔路相望,屬于二線海景地;紅峽谷高爾夫球場2004年建成,位于度假區北部山麓一帶,距離海灘約3km。銀灘同樣擁有兩座高爾夫球場,兩座都位于銀灘西區,距離銀灘中區賓館密集區約5km~6km,海門高爾夫球場2008年建成,位于金海岸大道北側冠嶺山麓,屬于二線海景地;天隆三千海高爾夫球場2011年建成,位于金海岸大道南側海濱,屬一線海景地。

3.房地產

亞龍灣的房地產項目主要集中在濱海大道北部、亞龍灣路兩側地塊的二線海景地區和東北、西南兩側的山麓,以低容積率、低密度別墅式住宅為主。購買者多為海南省以外客戶,作為第二住所滿足分時度假、避寒養生和養老等需求[10],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使用率較高,其他時段閑置率較高。

銀灘的房地產項目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四號路北側的海泰別墅群為代表,投資建設者多數為來北海投資的云南、四川、湖南客戶,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政策調整影響,大多成為爛尾樓。2003年后,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銀灘房地產建設才逐步恢復,中斷項目得以續建、庫存項目得以消化、不合理項目得以改造,新建設房地產項目多以高層住宅為主,以滿足本地居民的改善型和投資型住房需求、新增和外來人口的剛性住房需求為主[11]。

通過對空間格局演變對比可以看出,亞龍灣由海向陸已經形成了“度假賓館(含私用沙灘)-公共游憩設施(含高爾夫球場)-房地產”層次分明的遞進式結構和建設時序,而銀灘除了保持了濱海一線的公共海灘外,并未形成條理清晰的空間格局。

四、結語

1992年,北海銀灘和三亞亞龍灣同批列入國家旅游度假區,同受20世紀80年代末大開發和90年代初經濟軟著陸影響,可謂休戚與共。但由于二者在自然環境、與依托城市的關系以及當地政府在開發理念、經營管理模式的差異,導致二者在旅游業態和旅游格局方面卻產生明顯的差異,造就了我國典型的城市型濱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區型濱海旅游目的地。

遠離城市的地理區位、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決定了亞龍灣的組團式發展格局,形成以服務休閑度假游客為主的、相對獨立的度假區型濱海旅游目的地。以企業主導的市場化開發模式極大地挖掘了土地資源和海洋景觀的價值,塑造出優越的濱海度假環境,成為國內濱海旅游度假區的典范。不足之處在于由于一線海景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導致了度假賓館的價格居高不下,公共海岸線難以滿足游客對沙灘、海水等亞龍灣核心吸引資源的需求。

銀灘在北海市所處的位置以及隨著北海市城市發展的擴展推動銀灘向綜合兼顧城市居民游憩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的城市型濱海旅游目的地發展。2002年銀灘免費開放后充分滿足了游客和居民對沙灘、海水的需求。不足之處在于由于道路規劃不盡合理,銀灘四號路分割了沙灘和賓館,來往的車輛給游客帶來極大的不便。值得慶幸的是,銀灘在二十多年的發展建設的過程中還保留了大面積的未建設用地,為未來的發展留出了空間,也為在新的旅游發展環境下,北海市如何處理本地居民的游憩需要和旅游者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挑戰。

(注:文中數據來自三亞市年鑒和北海市年鑒。亞龍灣知名賓館統計數據根據互聯網搜集整理,銀灘主要賓館統計數據由北海市旅游局提供。)

參考文獻:

[1]Zhang GH, Tian JP. Review and prospects on coastal tourism research[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2007(6):5-9.[張廣海,田紀鵬.國內外濱海旅游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5-9.]

[2]Zhang HX, Su Q. Studies on coastal tourism of china[J].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5,21(3):256-258.[張紅霞,蘇勤.中國海濱旅游研究進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 21(3):256-258.]

[3]Aguilo E,Alegre J,sard M. The persistence of the sun and sand tourism model[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219-231.

[4]Hall CM. Trends in ocean and coastal tourism: The end of the last frontier? [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2001,44:601-618.

[5]Liu J, Zhang GH.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on functional zoning and spatial layout of coastal tourism in China[J].Social Scientist,2011(9):122-126.[劉佳,張廣海.我國濱海旅游功能區建設布局及其發展對策[J].社會科學家,2011(9):122-126.]

[6]Liu J.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astal resort development model:A case study of Yalong Bay in Sanya and Beihai Silver Beach[J]. Human Geography.2010(4):l15-119.[劉俊.海濱旅游度假區發展模式比較研究:三亞亞龍灣和北海銀灘度假區案例[J].人文地理,2010(4):115-119.]

[7]Fan ZY,Guo LX. The climate suitability of tourism at the coastline destinations of China [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8(4):304-311.[范正業,郭來喜.中國海濱旅游地氣候適宜性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1998(4):304-311.]

[8]Chen GH, Bao JG. Path dependence in developmental model changes of tourist resorts:A case study of Yalong Bay National Tourist Resort in Sanya China[J].Tourism Tribune,2013(8):58-68.[陳鋼華,保繼剛.旅游度假區開發模式變遷的路徑依賴及其生成機制:三亞亞龍灣案例[J].旅游學刊,2013(8):58-68.]

[9]People's Daily.Southern China news[N].2002-12-31(3).[人民日報.華南新聞[N].2002-12-31(3).]

[10]Sanya Branch of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Sanya[J]. Financial Reference,2004(8):43-46.[中國銀監會三亞監管分局課題組.對三亞市房地產業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金融參考,2004(8):43-46.]

[11]Chen HL.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al estate in Beihai of Guangxi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J].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2(6):72-75.[陳紅玲.廣西北海旅游房地產的開發現狀及對策探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72-75.]

[責任編輯:連云凱]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between Urban Coast and Resort Coast

——A Case of Sanya Yalong Bay and Beihai Silver Beach

Wang Yan

(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Both Beihai Silver Beach and Sanya Yalong Bay are the first national tourism resort. In the past 2 decades, Beihai Silver Beach and Sanya Yalong Bay have been proved to be typical cases among Chinese coastal resorts. The differences of developing models and tourism industry have been formatt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location, and supporting city.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Beihai Silver Beach and Sanya Yalong Bay ar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st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tourism coast;tourism type;Sanya Yalong Bay;Beihai Silver Beach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84(2015)04-0065-06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簡介]王艷(1979-)女,云南紅河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經濟活動分析。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K13LX163)

猜你喜歡
亞龍灣銀灘濱海
濱海白首烏
夜宿亞龍灣
過亞龍灣索橋
新加坡之旅
輕輕松松聊漢語:美麗的濱海城市——廈門
美麗的北海銀灘
心海浪花
LettheSparkoftheCultureCollisionsShine
越南百里“銀灘”
嘟嘟闖關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