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深入、獨立思考:突發災難現場報道的突破與延伸
——天津港“8·12”火災爆炸核心區報道親歷

2015-03-16 02:08毛振華
中國記者 2015年9期
關鍵詞:天津港核心區

□ 文/毛振華

快速、深入、獨立思考:突發災難現場報道的突破與延伸
——天津港“8·12”火災爆炸核心區報道親歷

□ 文/毛振華

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的慘烈令世界震驚,如何通過及時、準確的一手報道,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切,特別是與不斷衍生出的謠言“賽跑”,已經成為當前主流媒體記者攻堅的重點和著力突破的關鍵。記者歷經11日天津港爆炸一線蹲點,對突發性災難報道有了更深理解與思考。

前后方聯動讓準確報道跑出時效性

突發事件報道中,傳統媒體的時效難以與新媒體特別是社交平臺匹敵。新媒體平臺中除記者團隊的報道外,還集納了網友現場的所見所聞,盡管迅速,但真實性往往有所不足。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媒體前方與后方互動的“保真”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天津港爆炸發生在12日晚11時30分左右。當晚11時40分,還在北京參與專家調研的我接到了第一個朋友的爆料電話:“開發區這邊發生爆炸了,跟地震一樣,煙霧升起來幾十米高,像蘑菇云?!甭牭脚笥言陔娫捴蓄澏兜穆曇?,我第一感覺是:這絕非一般性的火災、爆炸,很可能是造成重大傷亡的突發事故。

我在新華社天津分社負責濱海新區日常報道,在當地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鑒于事情重大,在搜索微信朋友圈、微博,確認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我又進一步聯絡在濱海新區工作、生活的多位朋友,進一步落實了事實及部分細節,并迅速搶發報道。在13日0時54分,新華社對此事的首條報道《天津濱海新區深夜發生劇烈爆炸 煙塵高達數十米》正式播發。報道不但明確了爆炸的事實,而且較新媒體平臺的片段式與揣測式報道,對爆炸發生的時間(11時30分)、地點(濱海新區開發區周邊)、現場描述(爆炸火光沖天,引發的煙塵高達數十米)、人員傷亡情況(有傷員送往附近的醫院)等,從事后回顧看均較為準確,在主流媒體中率先發出了準確報道的聲音。

隨著事態嚴重性不斷升級,在天津的文字、攝影、視頻多位同事連夜分多路趕往現場,并于13日凌晨1時左右陸續到達爆炸事發地點。為進一步提高報道時效性,同時徹底釋放前方報道記者寫稿壓力,我和同在北京的天津分社副總編輯劉元旭緊急在賓館碰頭,組成后方報道小組,通過電話、微信群等多種手段,整理來自前方的鮮活報道素材并快速成稿刊發。

根據前方反饋的信息,我在凌晨1時左右聯系到距離事發地點較近的泰達醫院院長陸蕓。電話那頭的她急匆匆地說,她正在趕往醫院途中,而且“全院投入200多名醫護人員參與傷員緊急救治,傷者多為玻璃、碎石扎傷,部分傷者傷勢較為嚴重”“暫時沒有收治死亡病例”。我一面緊急將這些重要信息結合現場了解到的情況撰寫成稿件刊發,同時又將泰達醫院可能收治有大量傷員的信息傳遞回前方。泰達醫院在接下來的十多天里不但成為爆炸傷者救援的前沿陣地,也成為記者采訪源源不斷的素材源泉。

由于現場寫稿條件有限,前方同事將采訪的內容轉而以口述的方式傳入微信群里,這在當晚報道中被證明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當地政府官員、爆炸周邊居民、醫院傷者、親歷事件經過的貨車司機……大量一手鮮活素材源源不斷以口述語音的方式傳進來。我則在后方快速整理成文字,并且分類組合成稿?!毒用衩枋鲶@魂一刻:爆炸沖擊如地震 現場涌起“蘑菇云”》《天津濱海新區爆炸搶險現場已有兩名消防官兵失聯》等現場權威報道源源不斷地發出,有力地搶占了輿論陣地。

深入核心現場才能逮到“活魚”

在這次報道中,各路媒體使出渾身解數,有關爆炸現場存有大量?;?、瑞海公司復雜關系網絡、天津港消防員屬編制外等眾多消息被披露出來,發出原創首發報道也越來越難。要想從密集的現場報道中“突圍”,率先深入核心現場就成為了關鍵。

得知國內外第一個對外報道汶川縣城災情的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記者徐壯志隨部隊來到爆炸核心區后,我與其聯系,并最終在他的幫助下隨北京衛戍區防化團步入核心區,成為在爆炸發生后第一批隨部隊進入核心區的記者。

15日10時左右,我和徐壯志、牛紀偉兩位新華社資深記者一道,抵達位于瑞海物流公司爆炸核心現場西北側的路口?!澳銈兇_定要進去嗎?從監測的情況看,里面可能有大量危險化學品已經泄露?!泵鎸俦囊辉僭儐?,我們三人都沒有太多猶豫。畢竟到目前為止,所有報道只是圍繞外圍,僅有的爆炸中心點情況還是來自衛星圖片,只有進入現場才有可能逮到“現場目擊”的真正“活魚”。

徐壯志、牛紀偉兩位前輩穿上厚重的防化服,率先進入現場。筆者在外圍等待時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兩名身上有擦傷的群眾火急火燎地從爆炸中心點南側跑向部隊集結處:“我弟弟就在瑞海,爆炸后聯系不上了,我是專程從河南趕過來找我弟弟的。剛才我倆在里面聽到有人在喊,你們能不能派人去救?”聽到這一重要消息,現場指揮立刻帶上由8人組成的小組前往營救,也正是這次救援行動將一位50多歲的幸存者成功救出。事發當時只有我一名記者在場,我在一旁記錄下了發生的一切,為后來的救人首發報道打下了基礎。

11時20分,當兩位同事剛剛走出來,輪到我隨部隊第7組進入時,爆炸中心點再次傳來頻繁爆炸聲,黑色的濃煙四起,部隊決定暫時撤離現場。如果我一同撤離,就會錯失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更有可能成為我記者生涯的遺憾。于是,我從地上撿起一身防化服和防毒面具,在征得部隊同意后,還是決定要進入現場“走一遭”。

沿著爆炸核心區北側的馬路走過,一路上滿目盡是破損的集裝箱碎片、被爆炸沖擊波炸爛的貨車和消防車,甚至還有碎成幾塊的消防隊員制服,以及紅色血跡,凸顯著爆炸現場的慘烈,令人不忍直視。行進途中,甚至從一輛車頭已經炸歪的貨車駕駛室里傳出收音機里的歌聲,在一片寂靜的爆炸現場顯得格外刺耳。

步行20多分鐘后,我從爆炸點冒煙的正北側跨過一截水溝進入爆炸廠區。在事后才得知,我最初進入的這片被稱作“運抵區”的區域正是氰化鈉的主要存放點。在廠區里,眼前的集裝箱、汽車全都碎得沒了形狀,有的汽車輪轂在爆炸高溫中融化,滴落在車下形成一塊塊鐵屑,地上還有大片裸露的電線。廠區里除了偶爾傳來的爆炸聲,最明顯的是一股水流聲,好像幽怨的哭泣。我找到了這股水聲的源頭,發現一股從東側廢墟中流出的水已經呈現淡淡的黃色。再往南走,集裝箱的碎片摞成數米高,還有被燒成炭灰的物質堆積有三四米。

由于用防毒面具吸氣,整個面具會貼在臉上,呼吸困難,我從臉頰旁摳開一條縫試圖呼吸外面的空氣,然而感覺到的卻是刺鼻的酸味和辣眼的感覺。在臨近已經積滿水的大坑時,眼前閃現火花,耳邊傳來噼里啪啦的小爆炸聲,我胸口感到一股推力,竟然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最令我感到后怕的是,當我試圖沿原路走出時,在一片廢墟中卻差點迷失了來時的方向。直到疲憊地走出廢墟回到主干路上,我才被等待已久的越野車緊急送往前方指揮部,在軍醫的幫助下喝下大半瓶生理鹽水,才逐漸恢復體力。

這些最真實的一線所見所聞最終都出現在了《天津濱海倉庫爆炸第四日:與生化部隊進入核心現場目擊記》《記者跟隨生化部隊進入天津港爆炸核心區的“見與聞”》兩篇長稿中,首次獨家向外界揭示了爆炸中心的真相,報紙轉載量當天即過百家。

在身體恢復期間,之前進入爆炸核心區的部隊傳來救出一名幸存者的消息,這和我之前等待時的采訪互相印證。我又緊急趕到解放軍254醫院位于泰達醫院門前的臨時救助點,從現場搶救的醫生口中了解到獲救者生命體征穩定,血壓心跳略高,在媒體中首發報道了《天津港8·12爆炸點50米遠獲救幸存者病情趨于穩定》的消息。

這名幸存者被緊急送往254醫院后,我走出搶救帳篷,這時5名從電視上看到消息和畫面的家屬前來辨認。我掏出手機趕緊給焦急的家屬看我拍的搶救時的照片,并得到確認。我從他們帶來的身份證上得知,這名被救者名叫韓鳳群,這與他之前回答醫生自己姓韓的信息得到了呼應。韓鳳群親屬最終搭乘志愿者的出租車趕到254醫院,與韓鳳群相認。

這段小插曲式的采訪經歷既成為我新聞采訪的寶貴素材,也讓我為能夠幫到他們而感到自豪。

▲ 2015年8月25日,搶險人員在天津港“8·12”事故現場抽排廢水。當日,天津港爆炸事故進入第14天。截至8月25日下午3時,共發現遇難者人數135人,已確認身份135人。(郭昱/攝)

獨立思考不盲從“真相”

這次爆炸事故中,輿論傳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真相與謠言“賽跑”。從企業負責人只峰為副市長的兒子、城管搶志愿者物資、CNN記者直播強制被刪,到方圓一公里內沒有生命跡象、濱海新區超市被搶,各種謠言之下,記者在報道中應更多一些思考的冷靜,而不是被謠言“牽住鼻子”。

例如只峰為副市長兒子的謠言傳出后,我們就在當地知情人中多方聯系,了解到這位謠言中的副市長其實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

對于網絡甚至傳統媒體傳出的空氣質量惡化,氰化物在爆炸核心區大量泄漏的傳言,我每天早上8點多都會和徐壯志老師一道,來到位于爆炸中心點西側400多米左右的高架橋上,觀察爆炸核心點是否有明火及濃煙,周邊空氣中的味道是什么樣的,現場風向往哪里吹,當地救援部隊的主要行動和兵力部署等。特別是注意與在現場用設備監測空氣質量的中國核生化救援部隊、天津環境監測中心、河北環境監測站等權威部門的現場檢測人員攀談,了解儀器檢測的爆炸核心點以及周邊三公里空氣質量數據,并在每天早上9時左右發出權威報道,給輿論糾偏。

每次帶著問題的采訪都會有所收獲。16日,我們在部隊前方指揮部與4位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聊天時,他們就提出了要對現場救援人員、醫護人員、政府人士、志愿者強化基本防護知識培訓的構想,并提出要做好氰化物知識普及和群眾心理干預,避免公眾產生恐慌的建議。他們還通過對現場的觀察,認為救援清理工作可能會持久,不能操之過急。這些建議在如今看來都頗具前瞻性,他們的建議經過我們的新聞報道傳播,為后期救援清理提供了參考。

也正是這次采訪,我們和這些專家保持了實時互動。在17日晚相關媒體報道爆炸現場發現神經性毒氣,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時,之前采訪過的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幾位專家討論后一致認為,由于不具備產生的條件和環境,現場根本不可能存在神經性毒氣,這或許源自現場儀器的誤判。隨著我們撰寫的《專家:天津港爆炸核心區所謂“神經性毒氣”之說屬“重大誤判”》刊出,這則報道迅速占據了當天大部分網站的頭條位置,并被《人民日報》等大量紙媒轉發,對輿論引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樣在爆炸事故后,有媒體報道了臨近爆炸附近的海河閘岸出現大量死魚的消息。這則消息盡管沒有點出與爆炸的直接關系,但是受眾卻普遍容易聯想到它與?;穫}庫爆炸的關聯,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直到后續新聞發布會辟謠、專家解讀以及與往年同時段對比,這些魚類因缺氧死亡的真相才漸漸浮出水面。

從神經性毒氣和海河死魚兩則新聞的報道及辟謠過程看,對突發性災難事故中某些細節的報道并不應該嘩眾取寵。新聞報道在面對特別現象時,首先要做的不僅是單純地呈現,讓讀者發揮自身想象力,更要對事件背后的原因有所獨立思考和判斷。即便是由于時間所限,也應盡可能通過對附近群眾的采訪,了解這種現象是偶發的還是年復一年都存在,避免報道與事實出現較大偏差。

尤其是對于比較敏感,容易引發公眾擔憂和國際關注的問題時,更不能草率地放出所謂“煙幕彈”,必須要將現象置身于獨立思考的環境中,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一篇深度或者連續跟蹤的報道,層層剝開從中顯露真相。

(作者單位:新華社天津分社)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歡
天津港核心區
拼搏開拓創業路 志在萬里再登攀——蓬勃發展的天津港輪駁有限公司
中國水上消防協會與天津港聯合開展線上消防安全培訓
打造永久“大糧倉” 助推糧食核心區建設
打造永久"大糧倉"助推糧食核心區建設
打造永久"大糧倉"助推糧食核心區建設
打造永久"大糧倉"助推糧食核心區建設
監督過失理論及其適用——兼評天津港爆炸案
天津港“8?12”事故搶險救援對武警部隊的啟示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隊衛生防疫實施
打造永久“大糧倉”助推糧食核心區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