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廣電新聞報道如何尋“厚度”、求“高度”?
——解析麗水廣播電視臺“走”出來的優秀新聞

2015-03-16 02:09吳峰平
中國記者 2015年9期
關鍵詞:松溪古樟慶元

□ 文/吳峰平

地方廣電新聞報道如何尋“厚度”、求“高度”?
——解析麗水廣播電視臺“走”出來的優秀新聞

□ 文/吳峰平

作者以麗水廣播電視臺近年獲獎作品為例,總結了地方廣電優秀新聞作品的經驗特征:歷史的“厚度”、情感的“溫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廣電新聞 作品 走轉改 麗水廣播電視臺

穿越18年的“親水亭”故事:走出歷史厚度

麗水電視臺消息《見證浙閩兩省共同治水的“親水亭”今天在慶元新窯村落成》獲得2014年度浙江新聞獎最高獎廣播消息一等獎;專題《一河清水融親情》獲得2014年度浙江新聞獎重大主題報道優秀作品廣播專題二等獎。這兩件獲獎作品的題材來自浙閩邊界的松溪河。追溯慶元縣十八年來艱難的治水歷程,充分展現這樣一個歷史事件,使新聞背景有了更為厚重的歷史維度。

新聞事件,大多都有它的來龍去脈,所以,就有了新聞背景這個重要的新聞要素。隨便翻閱書刊,上溯至恐龍化石、秦陵俑坑、南宋沉船,下連到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等,不勝枚舉的歷史屢屢成為新聞的主體。其實,所有問題的關鍵都在切入口,如果是重新挖掘或新近揭秘的事實,漫長塵封的歷史照樣可以切換成新聞。

慶元打破地域籬笆實現省際攜手治水的做法,得到了浙江省委的肯定,2014年省委書記夏寶龍批示“慶元治水力度大”。慶元治水的故事就以此為由頭逐步展開。

浙閩邊界松溪河的治理,無疑是浙江“五水共治”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記者為此輾轉慶元、福建建甌、南平、松溪兩?。ㄊ?、縣)數千公里,走訪當年為松溪河污染問題而奔走閩浙兩省、甚至向中央反映情況的南平市退休老同志及沿河村民干部,考察廢棄水井遺址,請教方志學者,咨詢兩地黨委政府官員,梳理松溪河由黑臭河到清水河的艱難歷程,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因長期受上游的水污染,從1984年開始,福建松溪縣與毗鄰的浙江慶元縣打了12年“水官司”。慶元縣意識到企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開始長達18年的接力治水,地表水已連續14年保持優于三類以上水質標準,特別是近兩年,常年水質在二類水標準以上。在全國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背景下,浙閩邊界松溪河由黑臭河變成清水河的故事,歷經18年仍在演繹:2014年3月12日,松溪村民、干部到慶元縣政府送錦旗;慶元縣向閩浙邊界農村指派治水指導員,將治水延伸到福建省地域;2014年12月29日,由慶元縣與福建省松溪縣共同出資建造的“親水亭”在浙閩邊界的慶元縣新窯村落成。

《見證浙閩兩省共同治水的“親水亭”今天在慶元新窯村落成》的新聞就是記者通過現場錄音采訪精心制作的作品。廣播專題《一河清水融親情》,以“原告”成了“被告”座上賓的新聞現場為由頭,整個故事圍繞三條主線展開。第一為“深入歷史”。記者精選了采訪到的錄音作為片花:“1997年,因為慶元染化廠事故池泄漏,造成下游幾百公里外的福建省南平市整個城區停水80多個小時”。主持人:“同年,慶元染化廠廠長許濤被捕,成了浙江因水環境污染被判刑的第一人。18年后,閩浙交界斷面原來的五類水,現在已經能夠達到三到二類水質標準。一塊碑、一座亭,講述了一段上下游群眾的‘河水情’”。該片花運用跳躍式筆法對比起來寫,把18年的治水故事拉回到眼前,讓人耳目一新;第二“再造歷史”。寫慶元縣關停并轉污染企業的決心和他們關注松溪河的現狀和未來;第三“穿越歷史”。上下游人民收獲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浙閩邊界地區從“水污染官司”到現在的“協作治水”,不僅撒播了社會和諧的種子,還成就了一對對“福建浙江村”大齡青年的姻緣。

記者腳踏實地走基層,也別忘了回望歷史的星空。雖然,歷史事件的序曲和落幕必定有其時空定格,但只要“三力”合一——歷史給力、新聞借力、記者推力,在這一時空里采寫歷史厚重新聞盡可大顯身手。

▲ 尊重每個生命形態其實就是尊重人類自身。圖為2014年10月29日拍攝的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大漈鄉的千年枊杉樹。 (李肅人/攝)

涉足冷僻山村、情系邊界“飛地”:走出感情溫度

2010年初,麗水廣播電視臺開展“記者新春走基層”專題活動,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的12個邊界行政村被確定為采訪對象,記者們以老帶新,兵分三路去采訪。9月18日,其中一路“走”來的記者用手機連線消息、專題和圖片,首發了《遂昌際下村和福建際洋村山水相依,浙閩邊界故事多》《遂昌際下農民每年出資三萬向上游福建山村“買”垃圾》等多篇報道。

地市記者常年累月身處基層。然而,際下村由于地處偏僻,在走基層的坐標圖上依然處于盲點。為延伸新聞專題的內容,廣播述評《思緒,隨“飛地村”飛揚》一文既講述歷史沿革、展現別致風情,又剖析發展瓶頸,商議破解之道,以期引起社會的關注重視。以下是記者的兩段口述:

際下村內有神仙疊石等自然景觀。古樹群環擁整個行政村,其中有3棵桂花樹已有500多年歷史。周公源發源地,為錢塘江、甌江的源頭之一,長柄雙花木、東方古柯等屬國家級瀕危保護植物,云豹、黑麂等是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飛地村”所處位置的孤島特征,客觀上造成辦事成本偏高,管控效率偏低。每每本省的惠農政策到此,看得見卻輻射弱,經濟發展也難以跟當地一體化,產業轉型升級慢半拍。如果將“飛地村”設計成一扇取長補短的前沿窗口,讓兩省的燦爛陽光都能普照上空,不失為在特定背景狀態下的創舉。

報道播出后馬上有回應。遂昌文史辦干部亞馬遜點贊 “鮮為人知,令人震撼”;際下村村支書黃家文連發短信郵件褒揚記者“替村里辦了一件大好事”;時任縣委書記葛學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文章很親切,我們將繼續加大力度解決際下村的具體困難”。

走基層要真心實意把群眾當親人,除了反映群眾的生活狀態、精神風貌外,更要體察百姓疾苦,助推問題解決。奇偉的景色常在“險峰”,優秀的新聞重在“選點”:只有頂著難點走,扛著焦點走,踏著節點走,走基層才能捎去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跟群眾走出感情的溫度。

弘揚科學的生態文明精神:走向思想高度

基層的外延并非完全限于路程長短,內涵也并非完全囿于條件優劣,主要應由新聞作品的思想價值、指導意義和社會效果來界定。

2009年春天,龍泉市西街街道宮頭村一株被修剪過的,主干高13米、根莖底座寬4米的大樟樹悄然吐綠。殊不知,這株900多歲,原樹冠大如一個多藍球場面積的古樟七年前曾險遭厄運。

2003年,因為興建灘坑水電站,景寧畬族自治縣渤海鎮渤海村成為移民村。從2004年起,這里的村民陸續遷出,移居他鄉,留下了村口這棵參天的老樟樹。 2008年3月初,渤海村決定將古樟樹向社會公開出讓。最終,龍泉市綠谷園藝工程公司總經理葉建忠以23.8萬元中標,成為古樟樹的新主人。

“當初打算拍這棵古樟,是用來做根雕的”,和樹木打了多年交道的葉建忠如是說。一直關注這棵古樟命運并為之奔波的麗水離休老干部、園藝家武家余找到了葉建忠。這位82歲的老人,柱著拐仗趕到景寧現場,竭力改變葉建忠想砍伐古樟做根雕的想法。經過慎重考慮,葉建忠終于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決定在庫區蓄水之前,把古樟樹移到龍泉自己的苗木基地,讓古樟繼續存活下來。

我們偶然獲悉園藝家武家余救樹的故事,隨即尋訪原渤海村干部村民、龍泉市綠谷園藝工程公司等多家單位10多人。此外,我們還聯系了請求葉建忠“刀下留樹”的支持者——時任龍泉市市委書記趙建林。趙建林認為:樹飽吸日月精華,飽覽歷史風云,是值得尊敬的“長者”。于是他對葉建忠說:“把樹移植來,我們龍泉又多了一寶”。

一株古樟和一位園藝家、書記的“萍水”情緣,會習慣性地被采寫成名人的掌故軼事,但卻大大降低了題材所包含的科學精神。在武家余、趙建林看來,人和樹以及自然萬物都有生命。尊重每個生命形態其實就是尊重人類自身。特地選取3月12日植樹節,我們播出《專家、書記說情救古樹 更將綠意播人間》的新聞專題,還配發了記者述評:人有不幸,樹也有不幸;人有真情,樹也有真義。中國之聲、浙江之聲、《錢江晚報》、浙江林業、《中國綠色時報》等媒體用大量時段和版面采用了這篇報道。

(作者單位:麗水市廣播電視臺)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歡
松溪古樟慶元
曹慶元
松溪版畫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慶元縣野生大型真菌資源調查報告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松溪內家拳傳承路徑研究
百善孝為先
生態家園 福建松溪版畫作品展(晉京展)作品選登
松溪秋靄圖
古樟
千年古樟
古 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