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戲聲腔的流變與地方戲的產生

2015-03-18 04:01包建強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南戲高腔余姚

包建強

南戲聲腔的流變與地方戲的產生

包建強

在南戲發展史上,聲腔演變是個顯著而頗受爭議的問題。戲曲聲腔不指單純的樂音之腔,而指樂音和語音合一的腔。一種聲腔流布到其它地方后,結合所到地域的方言、俗語、風俗等,逐漸發生變化,形成新的聲腔。新聲腔的產生是新地方戲產生的標志。通過史料來追蹤南戲聲腔的流變過程,以此探求地方戲的產生及其與南戲的淵源。

南戲聲腔;流變;地方戲

在南戲發展史上,聲腔演變是個顯著而頗受爭議的問題。一種聲腔流布到其它地方后,結合所到地域的方言、俗語、風俗等,逐漸發生變化,形成新的聲腔。南戲聲腔不指單純的樂音之腔,而指樂音和語音合一的腔。不同的地區,樂音可以相同,但方言俗語卻不同。方言俗語不同導致演唱的語音不同,“以字行腔”時,樂音也隨語音逐漸發生變化。這是戲曲聲腔隨著地域不同而發生流變的內在原因。故語音不一樣,聲腔就不一樣。

南戲最初產生于今浙江溫州,這是學術界大部分人公認的。對于首出于溫州的民間南戲,自然用溫州方言演唱,形成了以溫州語音為特色的聲腔。葉德均指出:“宋代產生的南戲最初只是流行于溫州的地方戲。它最初當是用溫州地方的腔調來演唱的?!保?]張庚、郭漢城亦云:“作為一種聲腔源流來看,南戲音樂最初起源于東南沿海一帶的民間歌曲,具體地說,它最初只是溫州的一種地方聲腔?!保?]有戲必有腔,既然有溫州南戲,必有溫州腔。祝允明在《重刻中原音韻序》云:“不幸又有南宋溫浙戲文之調,殆禽噪耳,其調果在何處?!保?]胡雪岡《溫州南戲考述》解釋這條引文說:“‘溫'字當頭,殆指浙江溫州的‘戲文之調'?!保?]說明溫州南戲用溫州腔來演出。

近代以來,學術界已經關注到溫州腔,并進行了探討。日本學者青木正兒說:“南戲之起源,據明人之說,相傳起于北宋末或南渡后浙江省溫州地方。然則此與南北宋間盛行之雜劇,系統相異,而為別自溫州土戲中發達而成者,似與雜劇毫無沿革之關系?!保?]青木正兒稱溫州腔為“溫州土戲”。吳梅在《曲學通論·自敘》中云:“迨溫州、海鹽、昆山諸調繼起,南音靡靡,幾至充棟?!保?]他稱溫州腔為“溫州調”,并將之置于海鹽腔、昆山腔之前。鄭振鐸在《傳奇的繁興》中云:“永嘉腔與海鹽腔在昆山腔未出之前是大占著劇場上的勢力的?!雹汆嵳耔I《傳奇的繁興》,原載《小說月報》,轉引自胡雪岡《溫州南戲考述》168頁。這里,鄭振鐸稱溫州腔為“永嘉腔”,亦置于海鹽與昆山二腔之前。葉德均在《明代南戲五大腔調及其支流》中說:“五大腔調是指嘉靖中葉各種支流未流行以前的五大主流,即溫州腔、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和昆山腔?!比~德均不僅首次提出“溫州腔”,還進一步研究到溫州腔的發展歷史:“宋代產生的南戲最初只是流行于溫州的地方戲,它最初是用溫州地方的腔調來演唱的,到了明代成化間溫州的永嘉還有‘習為優者',至少那時溫州腔還在當地流行……到了嘉靖年間各種腔調盛行以后,溫州腔就湮沒無聞,連溫州當地也唱海鹽腔了?!保?]6溫州腔在以后默默無聞,與當地后來唱海鹽腔有關。流沙說:“浙江的傳統戲曲是以溫州的宋元南戲最為古老。入明后南戲在浙江形成余姚、海鹽兩腔,同時在溫州地方留下的溫州腔亦為宋元南戲在當地發展的結果?!^溫浙戲文之調,實際上就是溫州腔?!保?]胡雪岡指出:“我們一部戲曲發展史,可以說是部聲腔衍變史,溫州南戲如果沒有獨具的溫州腔,也就不成其為溫州南戲……溫州南戲最早形成曲牌體,這也為溫州腔的存在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旁證?!保?]169他們把聲腔流變與戲曲流變緊密結合,可謂抓住了南戲發展的實質。

溫州南戲向外流傳,是以溫州腔為載體的。每到一處地方,由于兩地方言相差很大,溫州南戲只有經過“改調歌之”,始能讓人聽懂,改調之后,原聲腔發生變化,新的聲腔逐漸產生。周德清在《正語作詞起例》中說:“惜無有以辨約之韻,乃閩浙之音,而制中原之韻者?!纤味己?,吳興與切鄰,故其戲文如《樂昌分鏡》等類,唱念呼吸,皆如約韻?!保?]南宋都杭,是1127年的事情??梢?,在南、北宋之交,溫州南戲已傳至杭州,以“閩浙之音”,即吳音演唱,致使溫州腔發生變化。魏良輔把這種以吳音演唱的聲腔稱為“杭州腔”:“腔有數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昆山、海鹽、余姚、杭州、弋陽?!保?]錢南揚進一步指出:“杭州是南宋的都城,自然經濟、文化各方面條件都超過溫州,南宋初戲文流傳杭州,發展很快?!梢姰敃r杭州戲文已有吳音,自然該稱‘杭州腔'了。然僅此一見,不見它書,大概后來海鹽腔盛行,被其兼并,故不再有人提及?!保?0]可見,杭州腔并沒有隨著時代更迭而消失,而是轉化、合并到海鹽腔和其它聲腔之中。

宋代南戲聲腔,文獻見載者僅有溫州腔及其演變來的杭州腔。元代,南戲在大中城市受到北曲雜劇的排擠,文獻較少關注南戲,有關聲腔的記載尚未發現,故聲腔情況暫且不明。進入明代以后,南戲聲腔演變非?;钴S,前后出現了許多聲腔,其中最有影響、史載也最多者有所謂的“四大聲腔”: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昆山腔。

海鹽腔是溫州南戲傳入浙江海鹽后演變來的聲腔,故以地名呼之。陸容(1436—1494)《菽園雜記》是現可見的有關海鹽腔最早記載的文獻:

嘉興之海鹽’紹興之余姚’寧波之慈溪’臺州之黃巖’溫州之永嘉’皆有習為優者’名曰“戲文子弟”’雖良家子不恥為之。①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中華書局1985年,124頁。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卷三所載:“張镃字功甫,循王之孫,而有清尚。嘗來吾郡海鹽作園亭自恣,令歌兒衍曲,務為新聲,所謂海鹽腔也?!贝恕昂{}腔”為南宋所唱詞調,非南戲聲腔。故《菽園雜記》是迄今發現最早記載海鹽腔的文獻。

陸容在弘治初任浙江右參政,據此可推知,此則所記為成化、弘治年間之事。從其記載可看出,在當時海鹽戲文非常流行。雖未言明是海鹽腔,但溫州南戲傳至海鹽,“改調歌之”,必然要用海鹽方音演戲文,海鹽腔此時已成形。祝允明(1460—1526)《猥談》云:

自國初來’公私尚用優伶共事’數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更為無端’于是聲樂大亂?!院笕赵觥癖樗姆健氜D改益’又不如舊’而歌者愈謬’極厭觀聽’蓋已略無音律、腔調。愚人蠢工’徇意更變’妄名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之類。[11]

祝允明主要生活在弘治、正德年間??梢?,海鹽腔在此時已很流行。而生活跨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楊慎(1488—1559)《丹鉛總錄》“北曲”條云:

近日多尚海鹽南曲’士大夫稟心房之精’從婉孌之習者’風靡如一’甚者北土亦移而耽之’更數十年’北曲亦失傳矣。[12]

可見,此時他所見的海鹽腔不僅非常流行,還很成熟。鄭西村《海鹽腔新探》“依曲牌音樂倚聲填詞作曲傳統特具規律,據當前音像資料,結合文獻記載進行探討”,得出:今浙江的“溫昆”、“金昆”、“臺昆”為明代中葉海鹽腔的遺腔。[13]流沙《海鹽腔流入江西始末》云:“被人們認為早經絕跡的海鹽腔,有可能在(江西)傀儡戲中遺存一些痕跡?!保?4]鄭孟津等人通過比較曲式結構、宮調歸屬、伴奏體制,認為浙江溫昆、永昆、臺昆、金昆,湖南低腔、江西橫牌子、廣東正音戲牌子,皆為海鹽腔的遺腔。[15]葉長?!肚魄辉戳鳜嵳劇P于南戲聲腔的探索》認為,“‘永嘉昆劇'中稱‘九搭頭'各類早期南曲曲牌、浙西金華一帶的義烏‘草昆'、浙東臺州一帶的‘黃巖昆'及浙東、浙西‘三合班'里的一些早期南曲曲牌腔,就是屬于海鹽腔一類的?!保?6]實際上,海鹽腔并沒有消失,一直在地方上流傳,至今仍留存在溫州昆腔、金華昆腔、臺州昆腔等劇種中。

余姚腔是溫州南戲流入浙江余姚之后演變而成的聲腔。據上舉陸容《菽園雜記》所載可知,在成化年間,余姚已廣有“習為優者”的“戲文子弟”,即使是“良家子”也不以南戲為低賤而參與演出。又據祝允明《猥談》記載,余姚腔在成化、正德年間已經很盛行,可見,余姚腔至遲在成化年間已形成,并迅速向外流傳。余姚腔流入安徽青陽縣,發展為青陽腔。錢南揚先生《戲文概論》云:“余姚腔在江蘇的下落無考,在安徽的發展成為青陽腔”,“青陽腔繼承了余姚腔的滾調,又有了發展?!保?7]王兆乾、班友書也說:“青陽腔以產生于池州府的青陽縣流于沿江一帶而得名?!诟璩椒ㄉ蟿t繼承了余姚腔的‘雜白混唱'、‘以曲代言'、‘詩作曲唱'等滾唱雛形發展而成風靡一時的‘滾調',并取代了孕育它的余姚腔?!保?8]可見,青陽腔由余姚腔演變而來。但是后來,弋陽腔流入安徽,對青陽腔產生很深的影響。青陽腔從弋陽腔中吸收藝術成分,來發展自己。王古魯在《明代徽調戲曲散出輯佚》“引言”中明確指出:“這種‘新調'或‘時調',也許就是融合弋陽和余姚二腔而成的新腔調?!髞?,‘青陽'就成了這種新腔調的名稱了”。[19]徐宏圖也持此觀點:“池州既是余姚腔的流行地,也是弋陽腔的流行地,只是前者先到,后者遲到,所以青陽腔先孕育于余姚腔之中,后又吸收弋陽腔的營養,從而脫胎?!保?0]青陽腔孕育于余姚腔、又接受弋陽腔的影響,才成就了自己的演唱風格。青陽腔曾深受歡迎,流傳非常久遠。其中有一部分演化為高腔,在近代以后,促成高腔系統的地方戲。在江西都昌、湖口地區流行的青陽腔,促成都昌、湖口高腔兩個劇種。這兩個劇種仍沿用青陽腔的鑼鼓伴奏、滾唱、干唱與幫腔等特點。流行在安徽岳西、潛山一帶的一支青陽腔,直接形成岳西高腔,充分發展了青陽腔的“暢滾”。流傳到湖北麻城一帶的一支,形成了麻城高腔。流傳到山東境內的青陽腔,促成了柳子戲。其特點是干唱、幫腔、初無伴奏,后改用絲弦伴奏,亦名“弦索官腔”,藝人也稱之為“亂青陽”。流傳在四川境內的一支青陽腔成為川劇高腔,繼承了青陽腔“一唱眾和”的特點,將幫腔改為段尾或句尾幫腔。從青陽腔發展而來,中途又受弋陽腔影響的池州調,也促成了幾種地方戲。流行于福建平潭、福清、長樂地區的徽池雅調,形成了詞明戲。流行于廣東海豐一帶的池州調,則形成了正音戲,亦稱正字戲。流行在湖北襄陽一帶的池州調,則形成襄陽清戲。

由余姚腔演變而來、對地方戲影響較大的聲腔不僅僅只有青陽腔一支,其中還有義烏腔。王驥德(約1540—1623)《曲律》云:

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出。今則石臺、太平梨園幾遍天下’蘇州不能角什之二三。其聲淫哇妖靡’不分調名’亦無板眼。[21]

按王驥德的生平時間推算,義烏腔產生于嘉靖、萬歷時期。此時,余姚腔已傳至紹興、金華等地,演化為義烏腔,頗為流行。因而,王驥德的記載沒有余姚腔,而以義烏腔代替了余姚腔。徐宏圖認為:“義烏南接溫州,東鄰紹興與寧波,是南戲從溫州傳向杭州、紹興、江西等地中轉站,是余姚腔發源與流布的地域,義烏腔傳承余姚腔當在情理之中?!保?0]33在聲腔“百花齊放”的時代,一種新生聲腔僅受一種母體聲腔影響而產生的現象很少。流沙就認為:“明代義烏腔的形成就是南戲溫州高腔在金華地區與余姚腔合流,經過改革才從兩腔融會后再形成一種新腔?!保?]338根據明·沈寵綏(?—1645)《度曲須知》“曲運隆衰”條云:“腔則有海鹽、義烏、弋陽、青陽、四平、樂平、太平之殊派。雖口法不等,而北氣總已消亡矣!”[22]又清乾隆年間徐大椿《樂府傳聲》載:“南曲之異,則有海鹽、義烏、弋陽、四平、樂平、太平等腔?!保?3]可知,從明末至清初,義烏腔一直在流傳。進入近代以后,義烏腔促成了侯陽高腔、西吳高腔、松陽高腔等地方戲。

余姚腔在浙江余姚形成之后,在向外流傳演變為其它聲腔的同時,其中有一支一直在民間流傳。近代以后,它促成新昌調腔、寧海平調等地方戲。

從溫州腔發展而來,對后世地方戲影響巨大的另一支聲腔是弋陽腔。據祝允明《猥談》載記,弋陽腔在成化、正德年間已經流行。嘉靖以后,弋陽腔廣泛流傳,演變出各種新的聲腔。據湯顯祖(1550—1616)《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載:“江以西弋陽,其節以鼓,其調喧。至嘉靖而弋陽之調絕,變為樂平,為徽、青陽”[24],其演化出樂平、徽州、青陽三腔。又據清代劉廷璣(1654—?)《在園雜志》卷三:“近今且變弋陽腔為四平腔、京腔、衛腔”[25],可見,在明末清初,弋陽腔演變出的聲腔很多。據陸小秋、王錦琦《徽劇音樂》的調查,青陽腔與徽州調是“由弋陽、余姚腔結合徽州及池州青陽縣一帶的土語音調形成”,青陽腔又稱“池州腔”,故合稱為“徽池雅調”。青陽腔在安徽南部及江西東部等地被流傳下來?;罩萸粍t受昆曲的影響,逐漸演變為“四平腔”和“昆弋腔”。昆弋腔在明末清初又與西北亂彈匯合,在樅陽、石牌地區形成“吹腔”、“撥子”。吹腔與撥子融合,在安慶一帶又演變出二簧。[26]弋陽腔一系的這些聲腔,促成了許多地方戲。吹腔是桂劇、湖北越調的主體腔調,二簧是京劇、閩西漢劇的主體腔調,吹腔和撥子是徽劇的主體腔調。而流布到浙江衢州一帶的四平腔,受到昆腔的影響,形成了婺劇高腔。流布到福建的四平腔,在屏南、龍巖、龍溪、政和一帶形成了四平戲。四平腔還是徽劇、呂劇唱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二劇種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舊弋陽腔在其發源地贛東北,最終形成贛劇高腔,成為贛劇的一大主唱聲腔。流布于徽州長標一帶的舊弋陽腔,形成徽州目連高腔。流布于湖南辰河一帶的弋陽腔形成辰河高腔,與昆腔、低牌子共同組成辰河戲的唱腔。流布到祁陽一帶的舊弋陽腔形成祁劇高腔。流布于長沙一帶的舊弋陽腔形成湘劇高腔,湘劇高腔還吸收了徽池雅調的唱腔成分。

作為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昆山腔,也是溫州南戲傳入昆山后在溫州腔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的。據祝允明(1460—1526)《猥談》載:

自國初來’公私尚用優伶共事’數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更為無端’于是聲樂大亂。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以后日增’今遍四方’輾轉改益’又不如舊’而歌者愈謬’極厭觀聽’蓋已略無音律、腔調。愚人蠢工’徇意更變’妄名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之類’變易喉舌’趁逐抑揚’杜撰百端’真胡說耳。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11]2099

可見,在明初,南戲在流傳中“輾轉改益”,聲腔演變非常頻繁。祝允明的生活主要歷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此時,昆山腔已經存在,而且非常流行。但此時的昆山腔是“變易喉舌”,難“被之管弦”。據沈寵綏《度曲須知》:

嘉、隆間有豫章(今江西南昌)魏良輔者’流寓婁東(太倉)鹿城(昆山)之間’生而審音’憤南曲之訛陋也’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必勻……腔曰“昆腔”。[22]198、202

明言魏良輔創“水磨調”是在嘉、隆之時,可見,在魏良輔改良之前,昆山腔已經存在并廣泛流傳。魏良輔的“水磨調”是在舊昆山腔的基礎上吸收、融合海鹽腔的優點而成。魏良輔改革后的昆山腔,成為文人士大夫歡迎的聲腔,流行很廣。據張牧作于清順治三年(1646)的《笠澤隨筆》記載:“萬歷以前,士大夫宴集,多用海鹽戲文娛賓客。間或用昆山腔,多屬小唱。若用弋陽、余姚,則為不敬。今則昆山腔遍天下,海鹽已無人過問矣?!保?7]可見,昆山腔在清代一直很流行。近代以后,昆山腔成為江蘇的一大地方劇種,稱為昆曲,或稱昆劇。昆山腔曾西進北上,向西在湖南形成湘昆、在四川形成川昆,二腔后來分別成為湘劇和川劇的主要唱腔,對川、湘二劇的成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北上的昆劇在北京、河北一帶受到秦腔、弋陽腔、皮黃腔的影響,成為“昆梆”或“昆弋”,形成北方昆劇。昆山腔西進北上的具體時間不可考,但可確知,在清中葉時,已在上述各地普遍演出。

在地方戲中,有兩大劇種,即莆仙戲和梨園戲,其唱腔被稱作泉潮腔,其年代比較古老。據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的觀點,認為泉腔出自“南音”。[28]流沙認為,泉腔出自“弦索官腔”,[7]485而何昌林在《關于梨園戲史的一封信》以列表的形式提出“梨園戲五大構成因素”之說。[28]113徐宏圖不同意以上諸家觀點,認為:“梨園戲泉腔的形成,首先是在早已傳去的永嘉雜劇與南音等當地固有的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弦索官腔只是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起了一定的影響作用?!背闭{是“泉腔梨園戲傳入潮州之后,因改唱潮州方言”而成。[29]此說較為公允,本文也持這種觀點。

綜上所述,將南戲聲腔促成的古老地方劇種列表如[30]:

劇種名稱所用聲腔劇種形成時期形成地點巴陵戲彈腔、昆腔、高腔明末清初湖南岳陽北方昆曲昆山腔明萬歷年間北京、河北八仙戲柳子調明末清初山東淄博市臨淄區農村北路戲西皮、二簧清代福建壽寧、福鼎、福安、霞浦等地常德漢劇彈腔、高腔、昆腔明末清初湖南常德潮劇弋陽腔、昆腔、皮簧明代中葉廣東潮州辰河戲高腔、低牌子、昆腔、彈腔清代末葉湖南瀘溪縣浦市鎮楚劇迓腔、高腔、小調清代末葉湖北黃陂、孝感川劇昆腔、高腔、西皮、二簧雍正、乾隆年間四川詞明戲高腔、北調、水調、小調清代福建福清、平潭大弦子戲高腔、青陽腔、啰啰、石牌腔明末清初山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東河戲高腔、昆曲、亂彈明末清初江西贛縣田村、白鷺撫河戲高腔,昆曲,亂彈明末清初江西臨川、進賢等地贛劇高腔、西皮、二凡、四平、昆腔明末清初贛東北桂劇彈腔、高腔、昆腔、吹腔清代中葉廣西桂林貴州梆子梆子腔、西皮、二簧清代末葉貴州貴陽一帶漢劇西皮、二簧清代初葉湖北漢調二簧西皮、二簧、吹腔、高撥子清代中葉陜西安康和劇正亂彈、反亂彈、皮簧、灘簧清代浙江平陽衡陽湘劇彈腔、昆腔、高腔明末清初湖南衡陽天沔花鼓高腔、四平腔、小調清代末葉湖北天門、天沔黃巖亂彈亂彈、西皮、二簧、灘簧清代浙江黃巖徽劇吹腔、四平、二簧、昆腔、高腔清初安徽南部古安戲高腔、西皮、二簧清代江西吉安晉劇梆子腔、昆腔、民間小調清代山西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太原京劇西皮、二簧、四平調、昆腔等清光緒年間北京九江高腔高腔明萬歷年江西湖口九江彈腔二簧、西皮清末江西星子昆劇昆腔元末明初江蘇昆山

續表

以上共61種,皆屬古老的地方劇種。大部分形成于清中葉以后,但追溯聲腔起源,可以上推到明末清初或者更早。南戲聲腔的演變,不僅促成了一批古老的劇種,還間接影響到其它地方戲的產生。近代興起的花部諸戲,是間接吸收、融合古老劇種的聲腔而成。而各類歌舞戲、采茶戲、花鼓戲,以及20世紀初之后出現的一些年輕劇種,皆借鑒古老劇種的舞臺演出形式、借用古老劇種的唱腔發展而成??梢?,南戲聲腔的發展演變,促成了各地方戲的產生。

南戲聲腔與劇目是密不可分的,聲腔流傳,實際上是它所承載的劇目的傳播。班友書云:“自古以來,聲腔和劇目總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好比秤和跎、鑼和鼓的關系一樣,不可能只有聲腔的流行而無劇目的存在?!保?1]張庚、郭漢城亦云:“南戲自元末明初《荊》、《劉》、《拜》、《殺》與《琵琶記》等傳奇在戲曲演出舞臺上出現以后,傳奇這種形式已成為當時群眾很喜愛的一種戲曲形式;并且由于它們在各地的流傳,促成了南戲各聲腔劇種的形成?!保?]393可見,大量南戲劇目隨著聲腔流傳,進入地方戲。因此,我們可從地方戲中稽考到大量的南戲留存劇目,這些劇目是研究留存南戲的第一手資料。

[1]葉德均.明代南戲五大腔調及其支流[M]//戲曲小說叢考: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6.

[2]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404.

[3]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二十四[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705.

[4]胡雪岡.溫州南戲考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68.

[5]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45.

[6]吳梅.吳梅戲曲論文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259.

[7]流沙.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辯[M].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9:333.

[8]周德清.中原音韻[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一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219.

[9]路工.訪書見聞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39.

[10]錢南揚《漢上宧文存》,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95.

[11]陶珽.續說郛[M]//說郛三種:第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99.

[12]楊慎.丹鉛總錄:卷十四[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五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494.

[13]鄭西村.海鹽腔新探[M]//南戲探討集:第四輯.溫州:浙江省溫州市藝術研究室,1985.

[14]流沙.海鹽腔流入江西始末[M]//戲曲研究:第五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

[15]鄭孟津,潘好男,馬骕,等.中國長短句體戲曲聲腔音樂[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284-338.

[16]葉長海.曲牌腔源流瑣談—關于南戲聲腔的探索[M]//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莆仙戲研究所.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318.

[17]錢南揚.戲文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0、63.

[18]班友書,王兆乾.青陽腔劇目匯編[M].安徽省藝術研究所,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文化局,1991:1.

[19]王古魯.明代徽調戲曲散出輯佚[M].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6.

[20]徐宏圖.南戲遺存考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32.

[21]王驥德.曲律[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117.

[22]沈寵綏.度曲須知[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198.

[23]徐大椿.樂府傳聲[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157.

[24]湯顯祖.湯顯祖全集:第二冊[M].徐朔方,箋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188.

[25]劉廷璣.在園雜志:卷三[M]//遼海叢書.沈陽:遼海書社。1931:1.

[26]陸小秋,王錦琦.徽劇音樂[M]//李泰山.中國徽班.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719.

[27]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M].臺北:臺灣國家出版社,2007:138.

[28]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80.

[29]徐宏圖《南戲遺存考論》,光明日報社2009年,頁41.

[30]中國戲曲志編輯部.中國戲曲志編輯手冊[M].中國戲曲志編輯部,1982.

[31]班友書.古劇青陽腔——青陽腔研究文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54.

(責任編輯:周立波)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 of Nanxi Tone and Forming of Local Drama

BAO Jianqiang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nxi,the evolution of nanxi tone is a notable problem which causes longterm debates.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tones don't simply refer to musical tune,but refer to the fit of musical tune and tone.Once a genre of traditional opera is spreaded to one place from another area,it will change and turn into a new tone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dialect,common saying and customs.The forming of a new tone is the symbol of a new local drama.The track of the evolution of nanxi tone through historical data hepls to explore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local drama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nanxi.

nanxi tone;transformation;local dramas

J809

A

2015-10-23

包建強(1972— ),男,甘肅隴西人,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戲曲與民俗研究。(蘭州730070)

猜你喜歡
南戲高腔余姚
湖南辰溪縣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戲木偶頭
南戲《張協狀元》中古廟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辰溪縣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戲調查研究
現在你踏實了嗎
岳西高腔的發展歷史述略
形塑與瞭望: 現代南戲學的史述形態與研究的“突圍”?
薪火相傳 以啟山林——“錢南揚學術成就暨第八屆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南戲遺響”莆仙戲:從“草臺”到課堂
岳西高腔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
災害報道中的地方媒體作為——以《余姚日報》抗洪救災報道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