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生與不害
——《護生畫集》在印度

2015-03-19 10:06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豐子愷萬物印度

黃 蓉

(深圳大學 印度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60)

護生與不害
——《護生畫集》在印度

黃 蓉

(深圳大學 印度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60)

《護生畫集》一書六集已在中國出齊,海外版本的情況尚未作整理。特別是第一集,海外版本頗多。在佛教源頭的印度,著名的梵文學家拉固·維拉于1954年翻譯出版了《護生畫集》(第一集)的中英梵三語集于一體的版本,命名為《中國詩畫中的不害思想》,希望辟出一座神龕,以此令“不害”之道永放光芒。不害思想是印度眾多宗教的共同基本準則。豐子愷《護生畫集》第一集詩畫中的和諧相處、愛物如己、感悟生命等護生主題與印度不害思想如出一轍,體現了中印傳統文化的共同特質:和平仁愛、戒殺護生。這對今天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宗教和民俗兩個維度的倫理資源。

《護生畫集》;不害;印度;豐子愷

目前,研究豐子愷作品的論文著作頗多,《護生畫集》一書更是深受世人喜愛,特別是第一集,海外各種版本很多。2011年2月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龍余教授受邀赴印訪問,做客印度梵文學家世主月(Lokesh Chandra)的印 度文化國際研究院,他贈與郁龍余教授《中國詩畫中的不害思想》(1955年版)(Chinese Poems and Pictures on Ahims?。?。此書詩畫與《護生畫集》第一集一致,不同之處是,這是一冊珍貴的中英梵三語集于一體的版本。此書在印度影響甚大,郁教授說:“即使從當代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來看,書中的觀點也是相當先進的。此書的貢獻,將中國化了的護生(即不害、非暴力)思想,譯成梵語和英語,向印度和西方作介紹?!?/p>

一 漢詩漢畫,流傳天竺

《中國詩畫中的不害思想》譯者是世主月的父親,著名梵文學家拉固?維拉(Raghu Vira,1902-1963),該書于1954年由印度文化國際研究院出版,1955年再版。世主月是此書的出版人。拉固?維拉在印度創立印度文化國際研究院,曾來中國訪問過三個月,當時收藏了大量與佛教、印度文化相關的藏文、蒙文、中文資料,是第一位到訪中國采集經書的印度人,周恩來稱他是“印度的玄奘”。當時獲得該書時,他非常贊賞那些詩和配畫,希望可以傳播書中偉大崇高的不害(護生、非暴力)思想。拉固?維拉在序言中說:詩文產生的力量和寥寥幾筆的畫風所勾勒出來的意境,“在印度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佛教徒,耆那教徒還是(印度教)毗濕奴派信徒,都從未產生過類似的感受?!雹賀aghuVira .Chinese Poems and Pictures on Ahimsā,International Academy ofIndianCulture,Nagpur.p1.拉固?維拉是個偉大的文化使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仁愛之心,促使他把此書的漢詩翻譯成英文和梵文,他相信:“英文能將信息旨意攜至西半球,而梵文則能體現深沉寧靜之趣于其至大至尊之堂奧,能辟出一座神龕立此以令‘不害’之道,永放光芒?!雹赗aghuVira .Chinese Poems and Pictures on Ahim.sā,International Academy ofIndianCulture,Nagpur.p1.當年,拉固?維拉在翻譯這本書前曾征求過圣雄甘地的意見,甘地欣然支持。其兒子世主月在接受印度德里大學教授、亞洲學者基金會南亞同學會秘書長Reena Marwah的訪談時,提到了父親翻譯此書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他說:“我的父親是想用這種文化交流的方式來消除過去政治誤解所帶來的余震,希望能增進中印之間的友誼。這種途徑不僅可以解開過去交流的誤解,而且還能營造一種氛圍,這種氛圍超越狹隘的政治,這種氛圍令我們互相理解?!边@是一個有獨特意義的項目,這種文化交流方式是中印兩國人民的共識,它增進了中印兩國人民感情,為世界和平事業做出了貢獻。而這一共識的背后承載的是中印兩大古國的文明精粹。豐子愷的《護生畫集》能引起拉固?維拉和世主月如此大的興趣,這與中印兩國幾千年密切的文化交流不無關系。首先,護生、不害、仁愛、慈悲是中國和印度兩大民族的共有思想。萬物如一,和諧平等,是中國與印度文化之間的一個共同的觀念,它為增進中印之間的友好往來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豐子愷“護生”、“護心”的理念正好與印度人的生命觀相互契合。

二 萬物如一,和諧平等

縱觀《中國詩畫中的不害思想》五十篇詩畫,以關愛生命為主題,輔以弘一法師、杜甫、白居易、蘇軾、黃庭堅等古今詩文,勸慰大家要有慈悲心。詩畫看似簡單,卻意味深長,每閱一幅就彷如涓涓細流在訴說著護佑蒼生的真諦,讓人頓生悲憫愛物之心。詩畫所展現的萬物同源、萬物和諧相處、尊重生命、愛物如己等主題與印度不害思想如出一轍,體現了中印傳統文化的共同特質:和平仁愛、戒殺護生。

(一)萬物如一,和諧共處

《中國詩畫中的不害思想》之所以能動人心弦,讓印度讀者印象深刻,是因為豐子愷站在動植物和人平等的立場來配詩作畫。豐子愷認為萬物皆來自同樣的根,彷如萁和豆,都是兄弟。印度不害思想也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此書開篇之作《眾生》就宣言萬物如一:“是亦眾生,與我體同,應起悲心,憐彼昏蒙?!笨墒?,豐子愷看到人類常常拿動物開刀,不知大家都是同源,“今日爾吃他,將來他吃爾,循環作主人,同是親與子?!保S庭堅《親與子》)人類還常常拿動物兒戲,高興地捕殺蝴蝶,用線縛住蜻蜓玩弄(《兒戲》(其一)),不知可憐幼小生靈,正道是“干戈兵革斗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圣所哀?!保ǘ鸥Γ?/p>

豐子愷認為萬物同源,有靈生物和人類一樣是有感情的?!渡x歟?死別歟?》中一人正拼命拉著不舍孩子的母狗,母狗在臨行時的回首,引來欄中眾狗仔的追趕。詩歌以母狗的口吻說:“此去不再還,念兒兒知否”,真是令人傷感。再看《暗殺》(其二)言:“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保ò拙右祝B兒在家等待著遠方的母親,那焦慮的心情可想而知?除此作品,本書還有眾多表達動物不愿被殺的情感作品:如《乞命》中落淚的牛;《囚徒之歌》中悲啼的鳥;《倘使羊識字》看到砧板上的同伴暗自叫苦的羊等等。這些作品一改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觀,表達了人類與有靈生物之間平等的關系,告誡人類在面對生靈時應想他們所想,視萬物如手足,發善心,修慈德。

如果說萬物如一是豐子愷關于世界物質本源同一的觀念,那么萬物和諧相處則是他要倡導的理想生活方式?!吨袊姰嬛械牟缓λ枷搿分杏性S多描寫人類與萬物和平相處的溫馨寫照?!度赋部筛┒Q》一畫中小孩正愉快地看著窗沿下的鳥窩,鳥兒就像是家中一份子,大家感情親密無間,正道是:“人不害物,物不驚擾,猶如明月,眾星圍繞”(李叔同)?!端砷g的音樂隊》也是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配以明代葉唐夫的詩:“種來松樹高于屋,借與春禽養子孫”,表達了人類待物如親,尊重自然的美好感情?!镀降取返漠嬅嬉矠槲覀冋故玖撕推降膱鼍埃寒嬛腥伺c狗對視,從狗悠游自得的翹起尾巴,人休閑自在地面對著狗的表情,我們感到他們似乎正在交流著什么。其樂融融場面,讓人充分感受到人與萬物和諧的因緣:“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p>

在古代印度的很多文獻中,印度人也認為人和一切其他的生物都不存在本質的區別。早在梨俱吠陀時代,先民在觀察自然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世界萬物處在和諧的運動中,天體、河流、森林和生物,所有宇宙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人類把自然萬物視為同胞,因為“所有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原則都是一樣的”①M.Vannucci.Human Ecology in the Vedas.New Delhi:D.K.Printworld(P)Ltd.1999.p146.,世間萬物,包括動物類、非動物類和人類生命的物質基礎,都離不開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或地、風、空、水、火五元素來構成?!帮L是運動者,空有空間,火發熱,水流動,地堅固,身體由這五種元素構成。動物和植物都由這五種元素構成?!雹冢塾《龋菖叮骸赌υX婆羅多》(五),黃寶生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摩訶婆羅多》,177.3-4)印度人相信梵是最高存在,梵就是這五種元素,梵就是個體生命的構成要素?!稅鄱嗔醒艎W義書》(Aitareya Up.)論道:“此即大梵,此即因陀羅,此即般茶帕底,此即諸天;即五大:地,風,空,水,火;即諸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即馬,牛,人,象;即凡此有氣息者,行者,飛者,不動者?!泊?,皆為般若所領導,皆安立于般若中……般若即是大梵也”。也就是說,生命屬于至高無上的神力,屬于梵?!拌蟆笔侨钪娴幕盍?,是宇宙的創造者,是萬物的根源。人和動物植物皆為梵的表現形式。無論梵天、因陀羅,還是原人普魯沙,無論神、魔、人還是世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皆是梵的具象,從自然現象到生命現象都由梵所衍生。這個眾生的靈魂“我”也來自于“梵”。因為無明的緣故,“我”與“梵”分離,因此不再具有與“梵”相同的全知全能,同時陷入生死輪回之中而不自覺。為了“解脫”,“我”就要復歸“梵”,達到梵我合一的狀態,即宇宙本源和自我精神合二為一。這么說,人與宇宙、人與自然萬物在精神本質上就是同一的。人與宇宙,在先天本質上,就是和諧的、統一的、緊密相連的。由于萬物如一,因此這些物質都具有靈魂和情感?!赌εㄕ摗罚∕anu-sm2ti)認為“昆蟲、蛇、飛蝗、獸類、鳥類,甚至植物具有生命的魂”(《摩奴法論》,11.240);“這些物類由于前生作業,而具有表現為多種形式的暗德,有內在感覺,可以感受悲樂?!保ā赌εㄕ摗?,2.49)可見,所有生命除了皆具平等性和神圣性外,還都富有感情和思想。

印度教如此,佛教和耆那教也是這樣的觀念?!安粋φ撎貏e受到開展反對殺牲獻祭運動的佛教和耆那教的擁護,因為這個教義把一切有生命之物——神、半神半人、人類、精靈、鬼怪、受折磨的靈魂、熱血動物,甚至低級的昆蟲和蠕蟲——都聯系在一個單一的復合體系中,凡生物皆有靈魂,在本質上是同樣的?!雹郏郯模軦.L.巴沙姆編:《印度文化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43頁。

中國和印度都是農業大國,歷史悠久的農業生活使得兩國都有農業文化的特性,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認為物我一體,天人相應。在表現形式上,中國文化最深奧處是“天人合一”,印度文化的核心則是“梵我合一”。在印度,梵我合一是人生與宗教的終極目標,它直探宇宙與人生的終極本原,是人與自然進入渾然一體的超越境界。

(二)尊重萬物、禮贊生命

既然自然界每一個有機體都是一個生命的目的中心。人是生物共同體中的一員,并不比其他生命優越,那么人類應當像尊重自己生命一樣,禮贊生命,尊重自然萬物,并感同身受一般,為萬物生命著想。這樣的印度的不害思想讓我們看到他們視牛為神圣之物,視誕生生命的森林禮贊為女神,視所有有生靈的動植物為朋友。他們與自然共榮共生,共同維護生態世界。

牛是印度人的衣食父母,財富的象征。雅利安人作為一個游牧民族來到印度之后逐步進入農業社會,牛在其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不只是畜牧業的主要畜種,又是農業的主要畜力。在古代的詩篇中,我們看到印度人敬牛如神。牛的神圣性在家庭事物和部落舉行的喜慶日里顯露出來,人們把它升格為神圣之物,常被用來贊頌神的母親阿地底,那個極大的、無拘無束的無限神:“阿地底,牛,無罪者,不能受到傷害”(《梨俱吠陀》,8;100,15)?!耙驗榕J且磺械慕o予者,是雌牛,是閹牛的母親,它代表女性的特質和新生活的產生者”①M.Vannucci.Human ecology in the Vedas.New Delhi:D.K.Printworld (P)Ltd.1999.p81.。牛就像大地代表母親一樣,給我們帶來許多資源。它是未來的希望,是力量的體現,所以直到現在牛都不能被用作祭祀。從《梨俱吠陀》開始,對牛的崇拜就成了印度文化的一部分。

在豐子愷的《中國詩畫中的不害思想》第十八篇《農夫與乳母》描寫了牛造福人類的情景,勸說人類應當學習印度人的人道主義思想,感謝牛的養育之恩:“憶昔襁褓時,嘗啜老牛乳。年長食稻梁,賴爾耕作苦。念此養育恩,何忍相忘汝。西方之學者,倡人道主義,不啖老牛肉,淡泊樂蔬食,卓哉此美風,可以昭百世?!边@里的西方學者指的正是印度。

對樹的尊重和禮贊也是印度先民一直秉持的品德,“樹是森林之主”,“對它的頌揚總不會讓人感到失望”(《梨俱吠陀》,5;12,7),盡管有的時候他們的狂怒會帶來短暫的威脅,然而人們還是非常鐘愛森林,并把它禮贊為女神(《梨俱吠陀》,10;146)。因為樹是不朽的,樹是生命的象征,它可以再生,比如說菩提樹,從地上拔地而起,直入云霄。森林和樹對先民的重要性與印度文明產生于森林這個環境不無關系。雅利安人最初進入印度時,印度是廣闊的森林地帶,森林給他們提供了躲避驕陽酷暑和暴風雨的隱蔽場所,他們提供了建筑房屋、建筑養殖家畜的牧場的木材、拜神祭火的燃料、賴以生存的水源和食物等。森林是雅利安人賴以生存的地方。印度后來的宗教和哲學思想也多半是在深邃的森林中孕育出來的,因而有人將印度文化稱為“森林文化”?!独婢惴屯印废让窨偸前讶伺c森林、樹木的生命視為同一,在一首描述森林的詩篇中談到人要尊重森林,要不然就會受到懲罰,這首歌正是人與自然生態生存的見證。

??!這一個在呼喚母牛。

??!那一個在砍伐樹木。

晚間留在森林里,

覺得聽到有人驚呼。(4)

森林女決不會傷人,

除非有什么向她走近。

可以吃甜蜜的果子,

然后盡情睡穩。②金克木選譯:《印度古詩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41頁。(5)(《梨俱吠陀》,10;146)

每個人都有自己從事的職業,每個人都在叢林中,在植物和動物中尋找維持生活所需的東西,比如說牧羊人放牧,伐木工砍伐樹木。但是,倘若他們違背森林女神定下的維護森林規律的法則,那么夜晚對于他們來說會變得非??膳?,因為森林女神要驚嚇那些不按照規律辦事的人。當然,女神不會傷害那些遵守理法的人,而且還會在人類需要她的時候給予所需?!独婢惴屯印吠ㄟ^森林之神告誡人們要遵守森林法則,尊重森林生命,合理地利用資源。這種“保護和理智地使用資源的行為一直沿用到現在,在卡拉什那兒不能砍下活的樹,因為他們是精靈,樹枝和死的樹才可以砍下來并合理利用,這種行為遍及從喀什格爾——喜馬拉雅山脈到現在的印度河地區?!雹跰.Vannucci.Human ecology in the Vedas.New Delhi:D.K.Printworld (P)Ltd.1999.p57.在塔爾沙漠邊原有一個叫俾斯諾依(Bishnoi)的村落,他們將大自然與人類視為一體,并定出許多保護自然的信條,其中就包括“禁止捕獵、砍伐和對還有生命的大樹進行剪枝”④歐東明編著:《佛地梵天——印度宗教與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頁。。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印度人自古心里就蘊含著以生命為中心的生態倫理特性,那兒的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態度總是溢于言表:“使我生于那個境界,那里歡樂與幸福相結合,一切渴求都滿足。流呀!因杜(美汁瓊漿),為了因陀羅流呀!”⑤黃心川:《印度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49頁。(《梨俱吠陀》,6;113,11)豐子愷也有很多關于對生命禮贊的作品。在《生機》一圖中,一棵柔弱的小草不畏艱難,在堅硬地墻縫里頑強地生存下來,倘若人類“勤灌溉”,它就會“欣欣有生意”。這種“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正蒙·大心篇》)的精神與印度不害思想中的尊重生命,承認所有生物都具有內在價值的自然觀不謀而合。

從以上所引《中國詩畫中的不害思想》一書的眾多例子和印度不害思想觀念可見,此書中的護生思想和印度的“不害”思想在萬物同源,應視萬物如己體,與萬物共榮共存方面是有共識的,這些思想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存的高尚境界。

三 護生護心,慎取戒殺

提倡萬物和諧,尊重萬物生命是中印不害思想所共同提倡的自然觀,可披閱這五十篇畫作詩詞,有許多畫面似乎有悖常理,諸如把廚房看作是刑場,把打開裝魚的桶比喻作開棺,把織布機當作是蠶的刑具。讀者看過后也許會疑惑,不吃魚肉,何以生存;不養蠶兒,何以遮體。這樣的畫中之意難以理解,這樣的“護生”難以堅持。豐子愷所提倡的護生究竟是何概念?這種觀念與印度不害觀是否有相似之處?

早在1929年,該書第一集出版時,馬一浮在序言就解釋了護生觀的核心內涵:“去除殘忍心,長護生者,護心也?!必S子愷也肯定了這個解釋,護生是為了讓大眾仁慈,“護生是護自己的心,并不是護動植物。詳言之:殘殺動植物這種舉動,足以養成人的殘忍心,而把殘忍心移用于同類的人。故護生實在是為人生,不是為動植物”。①豐子愷:《護生畫集·序言》(第一集),龍門書局,2009年,第3頁。既然護心,那么應該如何攝取人民生活所需的動植物呢?豐子認為要慎取戒殺:“割稻,采豆,拔蘿卜,掘菜,原來也是殘忍的行為。天地創造這些生物的本意,決不是為了給人割食。人為了要生活而割食它們,是不得已的,是必要的,不是無端的。這就似乎不覺得殘忍。不要不覺得殘忍,不傷慈悲,我們護生的主要目的便已達到了?!弊o生護心,慎取戒殺,多養慈悲心,便能多做仁義事。這是豐子愷的佛教觀、護生觀。

無獨有偶,印度的不害觀也秉持了這種不殺生的觀念,這一觀念含有仁愛、慎殺的含義。

首先,印度的不害思想與中國仁愛思想的涵義是相通的。不害思想是印度眾多宗教的共同基本準則。古代印度人相信許多動植物都具有靈魂,它們是超自然力量的化身,而且“絕大多數印度人仍然信仰輪回說以及與之相伴的羯磨說。人們依其所造的業轉生于幸?;虿恍业沫h境。佛教中的這些教義已經影響了大半個亞洲。它們為防止作惡,或者至少是為防止人違反社會倫理準則,提供了強有力的維護道德的約束力,因為作惡會招致不可避免的痛苦,而行善則會給來生帶來幸福?!雹冢郯模軦.L.巴沙姆編:《印度文化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44頁。這種宗教意識讓印度人對某些動物產生敬畏心理,并衍生出不殺生觀念?!安缓Α钡母拍钭畛醭霈F在吠陀和奧義書中,在《梨俱吠陀》中牝?!咨褚蛲恿_(Indra)和風神摩祿多的母親,被認為是“不可殺”的(《梨俱吠陀》,8;58,2)?!安粴⑸钡膽B度,是尊重萬物生命的根本要義,后來發展為印度教最高的生態倫理準則——非暴力,到了佛教、耆那教尤為重視。就耆那教和佛教而言,雖然兩派的教義在哲學層面有很多不同,但都講“五戒”,都相信業報輪回,其中就包括不害的行為準則——絕不傷害任何生物和追求幸福的生活。到了現代,泰戈爾、甘地沿著印度的文化傳統,繼續談論不害思想的真諦和踐行不害思想。甘地是現代不害觀的倡導者,他賦予了新的方向和使命。

盡管每個時期的“不害”觀,都有不同的社會含義,但這種觀念背后的驅動是“愛”,是“真理”。印度的Ahim.sā在古代譯佛經時譯成“不害”、“戒殺”,現在也譯成“非暴力”。Ahim.sā這個詞表面看是個否定詞,但它卻擁有積極的意義。中國學者譚云山曾研究印度不害思想,他說:“不害這個詞肯定式的意思是‘愛’,‘博愛’。梵語是‘Maitri’,漢語是‘仁’。這些相對的詞語——Ahim.sā和Maitri,非暴力和博愛,不害和仁——其實一開始就相連在一起,他們難以分離,共同傳播同樣的真理。不同的是,在中國的文化中,更多使用它的肯定式,而印度使用否定式?!雹跿an Yun-Shan.Ahimsā in Sino-india culture,Prabhat Kumar Mukherjee Press.Santiniketan,India.1949.p6.也就是說踐行不害思想,也就是在養仁愛慈悲之心,印度人講不害,中國講仁愛,在文化涵義上是相通的?!安缓Γǚ潜┝Γ?、愛、真理是三位一體的,我們可以叫他們至上,或神,或天,或梵天,或其他名字。具體要實現這三位一體,那就需要很多盟友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慈悲、犧牲、無私、無畏、寬恕等等?!雹躎an Yun-Shan.Ahimsā in Sino-india culture,Prabhat Kumar Mukherjee Press.Santiniketan,India.1949.p18.擁有了這些朋友,“護心”“不害”之目的就達到了,人類的生活就美好了。

雖然印度人不殺生是懼怕業報輪回的威力,愛護自然的出發點與豐子愷尊重自然的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是為動植物,或是為了人生,抑或是為護心,可以肯定,兩國不害的思想都讓人養成一個類似的文化傳統:仁愛萬物。這一相似的文化精神特質是可以喚醒世界和平的。譚云山認為那些看似難以堅持的做法可能是不切實際,但絕不是不近情理,“當人類發展到一定高度,進入到更高級的階段,不害的法則就會被眾人所推崇?!雹軹an Yun-Shan.Ahimsā in Sino-india culture,Prabhat Kumar Mukherjee Press.Santiniketan,India.1949.p21.

其次,慎取戒殺是印度人和豐子愷對待自然的態度。由于對生命價值的關愛,他們善待萬物的生命,不故意殺害大自然,他們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同一宇宙最高存在的化身,即“我與民物,其大本出于一源”。人和自然的生命是共榮共存的,對其他生命的傷害,也是對自身的傷害,所以印度初民推行慎取戒殺的生態生存方式。

早在梨俱吠陀時代,印度初民就學會謹慎地使用自然資源,充分地發揮自然的效用;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改造自然的深入,人類掌握了不同物質的特性,發現若把自然界不同物質和諧配用起來,就能給人類帶來許多物質利益。印度河豐富的資源對原本住在高原地帶的雅利安來說,無疑是一種饋贈。所有的資源,諸如馬、牛、駱駝、山羊、綿羊和大麥、小麥、葡萄樹、藥用香料和其他品種的樹木都很重要,他們給人們帶來各種不同的用途。在普善⑥普善,意為“營養者”,是太陽滋養萬物的神格化。他是畜牧的保護神(Psaupa),手中拿著金槍和刺鉻,乘著由羊牽引的車,為旅行者驅逐猛獸和盜賊。(P89an)之歌中提到一個“角狀的刺棒”(《梨俱吠陀》,6;53,9)。這個刺棒是用蹄或牛角制作的。當時,人們常常使用蹄、牛角和獸皮制成的皮帶、物品和容器。家畜和獵物的骨頭也被牧羊人和獵人用來作原料,動物的糞便和稻草也用來作燃料,鐵礦常被冶煉來改善車輪、犁、馬具和牛具等農具①M.Vannucci.Human ecology in the Vedas.New Delhi:D.K.Printworld (P)Ltd.1999.p56.。當時的人們已經逐漸懂得通過不同物質的和諧配合可以創造出其他有用的工具,這和我國古人所說的“和實生物”是一個道理。

《獻給因陀羅-蘇摩神》(《梨俱吠陀》,7;104)詩歌中談到了吃生肉、吃人肉、吃牛和馬的惡魔。懲罰惡魔的內容顯示了當時人類反對在滿足生存之外仍舊破壞自然的殺生行為。所謂“戒殺”或“不殺生”,它的涵義并不是絕對地不殺,而是指“不害”,即在善的準則指導下使用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每一個價值,對自然的傷害減至最低。正如甘地的觀點:“我們可以毀壞一些我們認為維持自己身體所必需的生命?!薄拔覀兡靡恍┥?,如植物或其他東西作為食物,我們為了健康常常使用殺蟲劑殺死蚊蟲等等,我們并不認為這樣做是犯了褻瀆信仰的罪過……為了人類的利益,我們可以殺死一些食肉動物?!雹诟实兀骸肚嗄暧《取?,引自朱明忠:《甘地的非暴力主義及其影響》,《南亞研究》,2002年第2期。印度的耆那教是執行不害觀的派別中最徹底的一派,也是最系統地闡述這一信念的派別。在他們的整個文學作品和導師的宣講中,對有生命之物的殺害都會受到嚴重的譴責。教徒們不吃肉,不吃新鮮的菜,不喝煮過的水,他們連呼吸都害怕會傷害到空氣中的微生物而戴上面罩,“耆那教作家甚至不贊成用漿糊糊成的牲畜模型來獻祭,因為這種做法仍含有殺生的意圖”③[澳]A.L.巴沙姆編:《印度文化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61頁。。盡管耆那教的傷害觀很嚴格,但也是要求對動物和他人的傷害盡量減少到最低限度,而不是一味地排除殺生。他們將傷害分為4類,認為故意的傷害才是真正應該規避的:“第1類是在挖掘、敲擊、烹調以及其他必要的日常生活活動中發生的意外傷害;第2類是職業性傷害,如士兵打仗、農民耕地時的傷害等;第3類是保護性傷害,如當某人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和榮譽不熟野獸的襲擊和敵人的侵害時引起的傷害;最后一類是故意傷害,指人們在帶著十足的殺生意圖時實施的傷害行為,如狩獵和屠宰?!背酥?,他們強調“意念或思想態度比行動更要緊,所以人們必須格外注意保持自己的意念純潔和虔誠,避免故意的傷害行為”④[澳]A.L.巴沙姆編:《印度文化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57頁。??梢?,在耆那教的不害觀中思想的仁慈的思想是執行不害觀的指導思想,這和豐子愷的護生即護心的觀念是一致的,都認為這種不害行為有利于促進人們養成人道的社會觀。

綜上所述,從遠古時代,印度人們便懂得如何理智地享用自然的產物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而不是去破壞它,浪費它,正所謂“贊天地之化育”,才能“與天地參”,人類生存與環境友好,合理地使用自然資源能使這些資源得到很好的發展。慎取戒殺是保持人類生存與自然環境友好,即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原則。

尼赫魯說不害觀(非暴力)是“對于生命的一種新的尊重和對于動物的仁慈。在所有的一切的后面,都是為的是要努力求得人生的美好和提高”⑤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著,齊文譯:《印度的發現》,世界知識社,1956年,第216頁?!,F代人對動物的殺戮,甚至是人類之間的互相傷害,引起中印學者一致的聲討。盡管殺生現象古已有之,但是于今為烈,使得賢達之士憂心忡忡。豐子愷是這樣,拉固?維拉和世主月父子也是這樣。也許這正是作者和譯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筆者曾拿此書求教印度梵文學家夏斯特利(SatyaVartShastri)教授,他說印度的百姓非常青睞這種圖文并茂的作品,在印度沒有類似這樣的宣傳“不害”的著作。正如拉固?維拉所言:“我們再現僅存的一套以不害為題的漢詩繪畫,其富于表現之書法與用筆簡約有力之繪畫,在印度無與匹敵,佛教、耆那教、毗濕奴教皆無類此之作,唯中國才子將種種人間酷刑慘劇形諸筆端以悲天憫人之心懷,生動再現?!雹轗aghuVira .Chinese Poems and Pictures on Ahimsā,International Academy ofIndianCulture,Nagpur.1955.p1.這本書在印度受歡迎不足為奇,因為不害的思想在印度,無論是耆那教、佛教,還是印度教,它都是無上的精神,是所有宗教和哲學思想的準則,是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春雷動地布昭蘇?!弊x《護生畫集》如同處在陣陣春雷的鳴響中,每一句詩,每一筆畫,無不震撼人心,催人反思。當今世界,一些地方還存在局部沖突,武力未必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艾F代玄奘”譚云山曾說,要世界真正和平共處,“只有來自中印兩國的精神文明,才能喚醒人類的良知和照亮人類的心靈。因此,中印兩國人民將會和過去一樣,在世界現在和未來的真正和平事業上發揮重要的作用”⑦Tan Yun-Shan.The Spirit of Indian and Chinese Cultures,Sino-Indian Pamphlets,No.12.p26.。繼續翻譯《護生畫集》(第二冊至第六冊)為英語和梵語,旨在搭起的“不害”的友誼之橋,把中印兩國人民“和平仁愛、戒殺護生”的偉大思想宣傳開去,這對于解決人類與世界的關系、應對各種文明沖突,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責任編校:周欣)

G112

A

1673-2219(2015)01-0048-05

2014-08-28

黃蓉(1981-),女,廣東紫金人,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印度文化與中印文化關系。

猜你喜歡
豐子愷萬物印度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豐子愷的“人”和“文”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印度式拆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