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困境、原因及對策

2015-03-20 18:24孔翠薇郝維仁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5年21期
關鍵詞:農村教師困境個體

孔翠薇,郝維仁

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困境、原因及對策

孔翠薇,郝維仁

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困境主要表現在缺乏認同,發展動力欠缺;疏于自省,差距意識淡漠;流于應付,成長渠道不暢等三個方面,究其原因在于喪失了動力源。本文從內外兩個方面分析導致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源喪失的因素,進而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真正實現農村教師專業成長,以推動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困境;原因;對策

我國當下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在于城鄉教育的差別,一方面是硬件差異,另方面最重要的是人的差異即教師的差別,而城鄉教師的差別最主要不是起點差別而在于成長差別。換言之,導致城鄉教育差距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困境。

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分析不同于以往的農村教師專業化研究視角。本文主要是對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個性因素尤其是個性心理因素加以分析,尋求社會性努力基礎上的個體成長機制的內在機理,以期以個體的內在心理調整來解決城鄉教師差距問題。

一、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缺乏自主性

諸多研究指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困境反映在理念不科學、制度不完善、條件不充分、執行不到位。這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客觀表現,基于問題分析,找出制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因并施以相應的對策當然是重要工作。但是,這類分析更多基于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研究的范式,從某種程度上說主要是農村“教師專業”的發展。而本文研究的教師專業成長則更加側重教師個體,即強調的是農村 “教師的專業發展”,意指教師個體其專業特質的提升與強化,本質上是教師內在素質的發展與提升。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缺乏認同,發展動力欠缺。所謂認同,心理學上特指體認與模仿他人或團體之態度行為,使其成為個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歷程,通常意指認可贊同。農村教師對自身的身份缺乏認同有內外兩個方面的表現:外在表現是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期望值;內在表現是對自我身份的向往度、認同值,內在表現是外在表現的機理。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問題是自身滿意度、向往度不高,期望值、認同值低。

第二,疏于自省,差距意識淡漠?!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日三省吾身”都說明了自省對于個體成長的重要意義。自省就是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農村教師由于交往空間相對狹窄,若是沒有較高的自我認同,很容易疏于自我省察。沒有良好的比較,就難以體察自己的成長差距甚至不會認識到自己與外部有差距,就會導致專業成長的動力不足,陷于停滯狀態。

第三,流于應付,成長渠道不暢。旨在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的“國培計劃”以及隨后各省啟動的“省培計劃”,自2010年實施以來對中西部省份偏遠地區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從實施情況來看還是難以惠及全員,同時,在培訓過程中農村教師仍停留在“要我培訓”,難以達到“我要培訓”的自啟動效果。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個體的“我要培訓”的自啟動對于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機制形成意義是更加重大的。缺乏認同與疏于自省往往使得外在強加的驅動行為流于主體的消極應對,培訓的關鍵其實并非只在于培訓過程本身而在于引導受訓者建立自我主動適應機制,促進其良好自我成長。

目前,農村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教師的專業成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方面要充分認識到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在于提高其自主性。農村教師要建立起按自己意愿提高從教能力的動機,能夠從評估自己的認識、技能、態度缺陷中找到不足并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可行的學習計劃,利用多途徑學習,成長過程中做好自我控制、反饋、調整。

二、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缺乏自主性的根本原因是喪失動力源

要解決農村教師專業成長動力欠缺、疏于自省、流于應付的問題,亦即自主性不夠的問題,就要厘清問題產生的原因,即為何失去了“動力源”。

前文論及了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發展動力欠缺的主要表現在于向往度偏弱、認同值偏低。向往度偏弱會導致新生力量不足,也就是對新入職的個體吸引力不夠;認同值偏低會導致從業人員自豪感降低,會使已入職的個體趨向度減弱。

就外部原因來說,導致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源喪失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農村教師待遇較低、物質方面需求較難滿足;二是農村教師的社會評價不高。目前,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主要是依據地區工資水平確定,其合理性在于地區內部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平衡。在目前的社會分配機制下,對于偏遠農村來說,內部自主解決農村教師新舊交替問題已無可能,而外部輸入只能依靠政策導向,免費師范生、“三支一扶”即是著力于此,但終究難以形成長效機制,或者至少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還不能很好地解決偏遠地區農村教師不足的問題。對于從業者來說,現實需要的滿足以及心理平衡才是職業取向與專業能力發展的內在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教師職業的崇高性一直處于“跌落”當中,教師職業僅僅成為一種工作,就是普通人面對生存的一種普通職業選擇而已,若是實際生活的需要難以滿足或滿足較少,又不能獲得職業崇高感所帶來的精神滿足,職業成長的驅動力不足就在意料之中。

就內部原因來說,主要在于農村教師從業心理壓力不夠。由于農村教師現實的生活狀況導致外部人員趨力不足,致使農村教師從業群體內部壓力不夠,進而導致個體發展動力欠缺。農村教師待遇偏低與社會評價不高必然會使得部分教師甚至是絕大部分教師難以感受到職業壓力,有的甚至只是因為職業慣性、無力或無法面對新職業的挑戰而不得不繼續從事這份工作,就此而言,農村教師缺乏職業成長的內驅力是在情理之中的。

應該看到內外原因并不是各自獨立的,本就是同一問題的兩個視角,兩者的交集在于人既是一種理性存在又是一種情感存在。對于眾多個體的集結促成的社會問題,需要情理交融的調節。

三、提升農村教師專業成長自主性的根本舉措是實現需要驅動

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缺乏自主性的內外原因決定了問題的解決路徑在于優化外部條件帶動內因轉變;通過內因轉變來實現個體轉變。

所謂優化外部條件帶動內因轉變是指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缺失問題需要政策支持。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是社會問題,就一定需要社會方式來解決,不能僅僅寄希望于個體的自發轉變,必須花大力氣解決農村教師的整體生存困境問題,這一方面已經有諸多研究。

通過內因轉變實現個體轉變是本文的核心觀點,即外因只是條件,農村教師內在心理狀態的變化才是解決其專業發展困境的重心,通過外部條件的變化實現農村教師的需要驅動是解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缺失問題的關鍵。就此而言,建立農村教師隊伍的準入、更新、淘汰機制以及優秀農村教師的上升機制就成為重中之重。外部條件的改善只是彌合了農村教師地位與城市教師的落差,減弱了農村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比較中的落寞,農村教師隊伍改善,尤其是轉變農村教師個體專業發展問題的關鍵是建立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上升通道——職業遠景與職業愿景。目前農村教師難以實現專業發展的需要驅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未入者與已入者已經一眼望到甚至是望透了盡顯寒酸的工作生涯,謂之“心冷”是不為過的。所以,改變“心冷”使其“心熱”就要以待遇提高為基礎,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群體狀態轉變實現個體心理轉變。

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不是教師專業化理論的簡單具體化,不是簡單移植到農村教師身上,而是根據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訴求,認真分析農村教師專業能力現狀,尋求阻礙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外原因,謀求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模式,力求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從而推動農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為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規劃課題(ZC12018);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H150074)成果

責任編輯:賀春健

G451.2

A

1671-6531(2015)21-0121-02

孔翠薇/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吉林吉林市132013);郝維仁/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本文通訊作者(吉林吉林市132013)。

猜你喜歡
農村教師困境個體
農村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
困境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提高農村教師培訓的實效性——關于西部S省農村教師培訓狀況的調查報告
必須正視的理論困境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農村教師補充機制:問題與對策新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