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在市場導向機制下如何做好校企合作

2015-03-27 21:41于錕曲正鵬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5年11期
關鍵詞:技工教育技校職業培訓

于錕 曲正鵬

摘要:技工教育對中考、高考淘汰生而言是不錯的就業前培訓機會,在技校學得一技之長對其未來發展很有益處。我國目前的技工教育與企業實際的脫節比較大,導致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梳理了相關政策與各技校做法后,認為要想縮小技校所學與企業所需之間的距離,一定要做好校企合作。

關鍵詞: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市場導向機制;技校;職業培訓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11-0168-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1.082

今年,我國的就業形勢很不樂觀。據調查,今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率不足四成。相比2013年,我國的畢業生已有699萬,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到了2014年,畢業生仍在增長,已經突破700萬,2014年被稱為“更難就業季”。而另一方面,卻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無法找到他們想要的人才,企業的用工荒也愈演愈烈。各大新聞媒體相繼報道了“就業難”和“用工荒”奇怪并存的現象。我國教育部也認識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制訂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今年的國家規劃改革中,將實行大專院校向職業教育的轉變,部分工科院校要轉型,對新型職業教育進行擴充和完善。轉型后的學校以及現有的職業學校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將學生送出去,校企合作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法寶。

在某外企公司,同樣一臺變頻器,經由中國技工裝配完成后,就是一臺普通的機器。但是同樣的器件,經過德國技工裝配完成后,卻是一臺“豪華版”的變頻器。究其原因,在德國技工那里,哪怕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都是認真選擇的,而中國技工卻是從車間的犄角旮旯里隨便找個螺絲安上去完事。這種差距,不只是技術工人的差距,更是技工教育或者說技工教育制度的

差距。

1 為什么要進行校企合作

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正處于調整、升級階段,逐步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調整,高新技術產業和重工業產業結構的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結構的升級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對技術工人的素質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在我國的各種教育體系中,重視理論教學的研究和發展,忽略了對于實踐技能的培養和規劃,這樣的思想導致了大量的理論研究人才過剩,一線的實踐工作者又缺少必要的理論儲備,在現代化的社會發展中,迫切的需要中間人才,來對于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嚙合,這樣既懂專業理論又懂實踐技能的人才才是目前社會亟需培養的,技工教育的發展培養模式亟需改變,對未來技工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就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通過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對新教育模式的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在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采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職業教育中摸索出來的一條新道路。

2 如何做好校企合作

2.1 “走出去,請進來”

采取“走出去”的辦法,派老師駐廠,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學習企業的先進工藝和管理經驗,研究行業發展的新技術和新思想,通過企業學習夯實自己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稱為真正的專業性人才,符合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的要求,稱為一名能為人典范的職業教育工作者。教師帶著問題出去,帶著答案回來,將實踐成果快速植入課堂,以此來提高專業教學的針對性。并通過走出去的方式,豐富教師的知識內容、完善知識結構,從而做到教學內容和企業現場“不脫節”,所講專業知識“不落伍”,堅持以企業為導向,依托企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充分結合,讓學生學到“真本領、真功夫”。通過企業調研,促進學校與企業合作,為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實訓室建設帶來新的思路。

采取“請進來”的辦法,積極聘請企業專家進行指導,規范課程設置和理順人才培養思路。在項目設置和實踐教學上尋求突破,不斷完善和改進學校教學模式,充實一體化培養模式。引進企業的生產線和生產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大多數職業學教學“硬件”設備滯后于企業實際生產應用的大難題。聘請技術專家為在校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講座,豐富課程內容,加強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邀請兼職教師走進班級進行專題報告和專業授課,實現“師資共享”目標。

2.2 將企業文化引入學校

對于許多技工院校的老師來說,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無論我們要求多么嚴格,校規校紀多么詳細,總有學生無視它們,而學生的表現與企業要求也相去甚遠。如何才能讓學生清醒的認識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達到“正身、正業”的目的呢?校企合作是一座橋梁,聯系了學校和企業,企業文化進學??梢蕴岣邔W生的思想意識,更貼近于生產實際,讓學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角色,能夠使得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得以鍛煉,同時又能切身感受不同的企業文化、社會和企業對于職業道德的要求、各個崗位職責的具體要求、企業對于員工更細致、更量化的技能質量標準的要求。

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讓學生零距離接觸企業,通過企業文化宣傳,專家講座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企業認知介紹,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綜合素質拓展訓練,使學生對企業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加強其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其歸屬感,并以名人(如許振超)的成長經歷為榜樣,激發學生的奮斗意識。

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宣講,讓學生認識到企業對員工的嚴格要求,不僅是技術層面,更是素質修養層面的。將企業的產品知識、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和企業員工工作要求融入到教學理中,如采用企業“工資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使他們提前融入到企業氛圍中,體會到未畢業就有的工作就業感受。

2.3 采用“訂單式”培養方式

訂單式培養,即委培,顧名思義就是委托培養。由企業委托學校為其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訂單式委培,就是在招生時就通過合同形式明確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單位,職業責任和職業標準。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方案,教學計劃、大綱等,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這種校企合作方式更直接,更具有針對性。

訂單式的培養方式是順應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職業培養方法,現代化社會大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斷改變,市場決定需求。職業院校的培養要緊跟行業未來發展的步伐,企業需要什么樣的訂單,就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樣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專業性也更強,企業的專業知識和理論進入學校課堂,可以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讓企業減輕負擔,為人才的發展贏得時間,對于企業、學校和個人來說,是一種“三贏”模式。

3 校企合作的先進性

首先,校企合作的先進性是社會化大生產與市場需求。社會大生產需要大量的人才,大量能快速實現崗位替代的人才,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讓學校了解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培養人才,通過市場反饋,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實現理實一體化的結合,順應時代要求,去培養現代化的人才。

其次,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規律,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學校和企業資源共享,學校引進企業設備和人才管理模式,更快更好地培養一線人才,也不必擔心未來學生的就業去向。企業也不用擔心人才需求,通過校企合作,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企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學校和企業的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是未來教育的一種“雙贏”模式。

4 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

4.1 法制保障

職業教育的發展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一切要以遵紀守法為前提。政府應以法律文本形式明確企業和學校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利和義務,制定相應的約束與激勵機制,為校企合作的長久深入發展做好法律保障,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4.2 行業保障

建立校企合作委員會,由企業專家、技術工人、學校骨干教師組成團隊,確定行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方案、職業崗位能力定位和制定校企合作長期規劃,監督學生培訓的全過程,協助指導學生學習和實習,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定位,修正改善教學環境和教育培養方案,不斷完善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

4.3 人員保障

建立一支團結向上的教育隊伍,凝聚各行業的教育人才,在教育人才儲備上做好保障。通過行業宣傳和政府指導,保障學生的數量和質量。企業也要有足夠的專家團隊,定期指導教師和學生,從而不斷完善校企合作,全面完成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趙浩興.關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戰略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23).

[2] 馬成榮.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23).

[3] 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責任編輯:王 波)

猜你喜歡
技工教育技校職業培訓
九成白領認為職業培訓重要
請參加天津萬里路職業培訓學校的培訓!
河南:推動職業培訓步入法治軌道
欲成 “大家”, 先為 “小匠”
智能手機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與應用
淺議技校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先前學習在職業培訓中的認證及啟示
新形勢下技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探討
技校圖書管理信息化建設方案探究
淺談技校的師生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