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5-04-02 07:49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2期
關鍵詞:中華傳統課程

編者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理論體系,其中的各個方面都必然貫穿著中國傳統文化。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的一些要素,也就具備了中國文化特色。因此,《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小學分階段要有序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實施過程中,北京市各中小學結合自己的校情、學情以及師資情況,探索出一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

北京市文匯中學:

形成以傳統美德教育為主線的綜合課程

文/王祺

北京市文匯中學將同步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梳理,打破學科教學界限,形成以傳統美德教育為主線的綜合課程。例如:歷史與思想品德學科聯動,根據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線索,開設了“仁”“義”“禮”“智”“信”六門專題“微課程”,為學生系統介紹了中華傳統道德精神主旨及其形成過程。

通過拓展自然科學類課程的外延,豐富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素養。例如:化學組與物理組聯合開發了“四大發明”實驗探究體驗課程,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自己動手體驗中國古代科技創新發明的過程,并嘗試闡述其中的科學道理。這些研究和探索,使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突破了書本的局限,擺脫了背誦的僵化,變得更加立體化、生活化起來。

自主開發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專題校本課程。學校自2005年開始自主研發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課程,并于2011年正式出版了《愛我中華 美德流芳》校本教材,系統介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傳統道德。

探索完善中華傳統文化中小銜接教育課程。今年初,文匯中學與文匯小學重組成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兩所學校首先進行了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對接。在小學低年級學段,主要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將中華經典誦讀、古詩詞賞析等課程引入小學課堂,養成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習慣;在小學高年級學段,主要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的“生活”教育,將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藝術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融入課堂,培養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初中學段,主要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思維”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念植入課堂,培養實踐中華傳統美德的行為。

在綜合實踐課程中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學校在三級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用以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直觀體驗。例如:在“徒步走京城”系列活動中,學生從學校出發,考察名勝古跡,走進胡同街巷,品嘗京味小吃,觀看京劇表演,品味京味文化,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綜合實踐課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豐富了他們的文化體驗,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增強學生的文化情感。學校通過綜合實踐課程平臺,為學生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創造了機會。例如:在校團委“愛心小屋”系列活動中,學生到“松堂臨終關懷醫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久病臥床的老人送去溫暖。在活動過程中,許多學生被深深感動,真正明白了“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道理。這些綜合實踐課程,將學生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情感,從而形成道德意志,最終體現在道德行為之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落在了實處。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讓學生全方位感受“非遺”之美

文/楊文芝 ?張瑞清

北師大實驗中學結合本校的師資優勢,從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精選部分項目,通過大型活動、課題研究、社團和專業團隊活動、必修課、選修課等多種方式,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的目標。

非遺教育活動成為傳統項目。從2004年開始,我校已舉辦五屆中華傳統文化節,師生身著傳統服裝盛裝行進表演是文化節上的傳統項目。如2012年第五屆傳統文化節以“梨園溢彩”為主題,學生們搜集了京劇、豫劇、越劇、昆曲、秦腔、評劇六種劇種,每兩個班為一組,進行一個劇種的盛裝行進表演。

通過社團進行非遺教育。我校組建京劇社、遺產社、折紙社、變臉社等學生社團;組建包括琵琶藝術、古箏藝術等多種非遺項目的民樂隊。2014年2月,校學生藝術團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文化中國——非遺校園傳承在行動”專場匯演,節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創作元素,充滿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使法國人民近距離了解燦爛的中國文化。

非遺教育進課題。2011年,我校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的子課題“以傳統表演藝術為核心的中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與實踐”。2012年,我校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研發與實施的實踐研究”正式立項,通過組織全校的必修課、校本課程、編寫教材等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非遺教育進入國家課程。我校通用技術必修課推出中式服裝制作技藝課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把對陶瓷的理解轉化成紙藝服裝,把對文化的感悟凝結成創意,演繹了一場別具風韻的陶瓷文明。此外,他們還在老師指導下制作“長城”“故宮”“山頂洞人”等多項世界遺產紙藝服裝。在紙模服裝制作過程中,學生對非遺項目由被動的旁觀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和積極的傳播者。

非遺教育進入校本必修課程。我校美術組組長吳荻老師是國家級非遺北京評書傳承人連麗如的徒弟。他首創“大美術課”理念,將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融于日常美術教學之中,成為美術教師講京劇第一人。他除了在宣南書館、東城書館演出長篇評書之外,還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等錄制大量節目。學校把以上節目放在網站上,使全校師生都可以分享這一資源。

此外,我校還開設了“走進西城”地方課程,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剪紙、皮影戲、抖空竹、圍棋、象棋、太極拳、傳統箭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開設了“走近中醫”選修課,并編寫校本教材《走近中醫》。

北京市一零一中學:

跨學科、跨領域統整教育資源

文/李鐵軍

北京市一零一中學通過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學科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納入課程規劃設計,以及跨學科、跨領域統整教育資源等方式,將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融入學校文化,走進師生心靈。

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學校舉辦“韻雅詩香少年狂”賽詩會、古韻金聲朗誦會、“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首屆全國中學生朗誦大會,經典的篇章、聲情并茂的朗誦者、個性化的演繹、現代化科技手段的使用……學生們在這樣的氛圍中敞開心扉,釋放激情,感受詩歌帶來的心靈的震撼,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無窮魅力。

與學校環境相結合。一零一中學每年秋季都在在圓明園大水法前舉行高三年級的成人儀式。在2015屆高三學子成人宣誓儀式上,全體高三學生面對國旗,舉起右拳,以激越的聲音向黨和祖國、向關心愛護他們的家人和師長們發出了莊重的誓言,表達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并且表示:自己將要擔負起這一代青年的責任,實現自己青春的價值,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利用中華傳統節日,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綜合實踐課程?!爸星镔p月”以獨特的方式開展中秋傳統佳節活動,跨學科、跨部門合作,結合天文、地理、歷史、語文等多學科,以觀星閣觀測、中秋節氣、傳統歷史文化、古詩詞誦讀賞析、月餅制作等多種方式,全方位體驗中秋文化。滿腹經綸的歷史老師和激情四射的語文老師分別就“中秋的來歷”和“中秋與文學”兩個話題進行精彩的演講。校天文愛好者設計了參與式科普知識普及活動,分別就月相、月球概況、天文望遠鏡的使用做了詳細講解。學生到食堂后廚,學習并體驗制作月餅,了解中國中秋傳統文化。

北京市芳星園中學:

把美德教育做成系統工程

文/刁春江

北京市芳星園中學的中華傳統美德工程德育校本課程始于2007年9月,靈感來自一次讀書活動中分享的一本書——《家庭美德指南》。大家都覺得書中介紹的52種美德很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經過反復的研究與研討,學校決定開展美德課程,利用每周五班校會時間在初一年級授課。從那時到現在,我校美德課程已經堅持了7年。

講師團隊覆蓋面廣。擔任美德工程的授課教師有美術、音樂、生物、英語、歷史等學科教師。他們最年長的已近50歲,最年輕的剛剛大學畢業。他們的共同點是熱愛學校、熱愛生活在這里的學生。

我們要求每個教師承擔一個主題,采取走班式教學,隔周換一班。為了規范管理,我們對授課形式提出五種要求,如要采用多媒體教學,要給學生發言機會,要舉當天所授課班級的學生的例子,尤其是平時不受大家關注的學生的案例等。

備課環節嚴謹、規范。統一教學目標、環節、教案格式。定期開展集體備課與聽評課展示,每學期授課前,教師都要進行新教師的集體備課與說課,聽取其他教師的經驗,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聽課評課,聽完即評,當時指出教師上課的優缺點,完善教師的教學。

北京市海淀區羊坊店第四小學:

通過國學書苑播撒文化的種子

文/李靜

歷經三年建設,海淀區羊坊店第四小學的“國學書苑”初具規模且獨具特色。在這里,學生們經常有和書畫名家一起開展筆會活動,得到書畫名家指導。在這里,學生們自由快樂地學習成長,感受藝術熏染,獲得文化積淀。

文化熏陶,環境怡情。走進“國學書苑”,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書法室、圍棋室、國畫室和古琴室……各間教室均以中國傳統的木質隔扇和不同字體的書法、篆刻為裝飾,木質的仿古桌椅獨具匠心。

學校南樓二層,文化墻上的“文人簡介”“國學經典”“名人名言”“書法作品”,讓經典浮現眼前。南樓四層,樓道走廊兩側是中國傳統的藝術瑰寶展示,有集制造工藝、民俗、文字、詩歌、繪畫等藝術于一體的青花瓷,有老北京傳統的兔爺、陀螺,空竹、剪紙、風車、阿福,讓師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妙趣橫生。

文化傳承,課程育人。以經典誦讀《笠翁對韻》《論語》《歷代美文》為主體的國學課程,將文化和禮儀相結合,營造一種優美、高雅的氛圍,讓國學中蘊含的精神營養被自然吸收,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以自主研發編寫的《古琴》《書法》《圍棋》《國畫》等校本教材作為輔助的國藝課程,真正踐行“以字育德,字正行端;以棋啟智,棋藝思睿;以琴益美,琴雅貌豐;以畫健體,畫活身靈”的育人宗旨,學生在國藝課程的學習中,陶冶情操,習得技能,培養才華。

“國學書苑”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樂園。學校通過開設國學講堂,聘請相關教育顧問對教師進行國學專業知識及技能上的指導。學校以“國學書苑”為平臺,組織開展“書香杯”書法比賽、經典美文誦讀等活動,讓學生獲得多層次、多方面的教育。

“國學書苑”是學校良性發展的著力點。環境的影響,文化的浸潤,國學在潛移默化中成了師生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養料。文化辦學塑造了獨特的校園文化,國學的精髓浸入了每一個師生的靈魂。在羊坊店四小的校園里,處處充滿國學文化的韻味,活潑大方的學子、淡雅端莊的教師,組成了校園里最美麗的風景。

北京市東城區遂安伯小學:

傳統文化課程應用于社區教育

文/宋菁

東城區遂安伯小學所在社區曾被評為市級首都文明社區。它是“老北京”聚居的小區,有著傳統文化深厚的積淀,還有北京文博交流館等單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亦居住在此。學校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積極發揮主體性作用參與社區教育,把社區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的一個學校、家庭、社區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文明共建、共同發展”,將優質的教育資源送到社區居民身邊。

利用傳統節日,定期開展活動。從國家把清明作為法定節日的第一年起,學校聯手社區先后開展了“手拉手敘清明”“緬懷先人”“清明實踐行”等活動,從清明節的歷史、由來、節俗等方面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和社區居民深入理解節俗中蘊涵的文化因素。端午節時,我們舉行“傳端午文化,抒愛國情懷”主題活動,為社區居民帶去自己設計的有關端午節的展板,表演展現愛國詩人屈原偉大精神的情景小劇,教爺爺、奶奶用五彩絲線纏繒子,而社區居民們則準備了棕葉、江米、小紅棗,手把手教學生包真粽子。

在這種親情脈脈的氛圍中,孝親敬老、關愛他人的教育自然而生動。

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課程。學校定期向社區居民開設市民學習基地課程,系統講授兔爺、扇子、中國傳統燈籠、燈謎等的有關知識。教給居民畫兔爺、制作扇子、設計扇面、做燈籠等。居民們聽得十分認真,每組成員都成功完成了制作任務。

社區為學生實踐提供廣闊的平臺。我校每年都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愛心親情傳溫暖”主題活動。組織同學開展志愿實踐活動。以社區內“三無”老人、低保家庭、烈軍屬、殘疾人為重點,深入社區困難家庭,開展以“送一張賀卡、寫一副春聯、貼一個福字、做一次掃除、端一碗餃子、說一句吉祥話”為主要內容的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幫助社區弱勢群體過一個溫暖和諧的春節,切實解決其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弘揚傳統文化。

北京市海淀區上莊中心小學:

依托二十四節氣進行中華傳統教育

文/毛向軍

遠在2400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長期經驗的積累中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后又不斷地改進與完善,逐漸形成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體現。海淀區上莊中心小學編寫校本教材《二十四節氣與我們》,依托二十四節氣,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滲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我們的祖先不僅依節氣而耕種,更是探索出依節氣而飲食、依節氣而著裝、依節氣而養生的道理。我們在校本課程中特別設置了“節氣與生活”這個欄目,包括節氣與吃、穿、玩、健康等內容,還根據節氣提示學生四季食譜,如春季要以吃清淡的蔬菜為主,夏季要多喝綠豆湯,秋季要多吃維生素多的蘿卜、梨、蜂蜜等,冬季多食花生、紅棗等食品。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應該順應天時,與自然和諧相處,只有這樣才能健康長壽,才能世世代代享受自然。反之,如果過度開發利用自然、破壞自然,人類就會難以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自掘墳墓。

帶領學生關注自然界變化。我們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帶領學生走出家門、校門,走進田野山川,走進江河湖海,走進樹林草地,走進稻田果園……用眼睛、耳朵、鼻子、皮膚、雙手等身體器官,去感知每個節氣的氣溫、陽光、風、霜、雨、雪,去了解動物、植物、天氣、星空都發生了哪些細微的變化。在自然中使眼光更加敏銳,耳朵更加靈敏,內心更加靈動,情感更加豐富。

引導學生認識自然之美?,F代社會,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追逐名利多了,靜心修身少了,常常對于美好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內心也隨之變成一片“荒蕪的沙漠”。我們帶領學生走向自然,當看到第一朵迎春花開放時,學生們會仔細地觀察;當小青蛙在驚蟄時鉆出了洞,學生們會發出驚嘆;當聽到蟬的第一聲鳴叫,學生們會跟著唱起來;當聞到了稻谷的飄香、嘗到了瓜甜果酸時,學生們露出會心的微笑;當遇到了第一場雪、玩起了打雪仗時,學生們的激情得以釋放……

年復一年,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隨著節氣的變化,我們的學生走近可愛的動物、神奇的植物,看到多變的星空……這不僅讓他們關注到五彩斑斕的世界,更使他們的眼睛明亮、銳利,使他們的內心更加靈動、純凈,使他們的情感更加豐富、細膩,使他們具有了一顆博愛之心,同時,中華傳統文化也悄悄地植根在他們心中。

北京市朝陽區勁松第三小學:

走進收藏 ? 品味文化

文/馬守鳳

朝陽區勁松第三小學與亞洲排名第一的收藏品展示、交易市場——潘家園舊貨市場毗鄰,不少學生家長在潘家園市場做古玩字畫生意,不僅懂得古玩字畫的鑒賞,而且還熟知許多收藏知識。因此,我們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與地域優勢,研發“走進收藏,品味文化”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收藏實踐中,認識收藏的價值,了解相關的知識,陶冶情趣,同時感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挖掘收藏的內涵。通過挖掘收藏文化的內涵,使學生認識到收藏的真正價值不只是因其具有藝術性、觀賞性及自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祖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是對歷史的回顧,其中凝聚著深厚的情感。比如,通過讓學生搜集關于詠梅的詩歌、在潘家園中找梅的藏品、走進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瞻仰“紅色藏品”,使學生了解到了中國人如此愛梅,不只因為它的美,還因為它傲雪盛開的品格。學校組織的“梅蘭竹菊收藏展”還為學生們提供了交流平臺,用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靈,讓每一個學生講文明,知榮辱,擁有高尚的品格。

讓收藏融入日常生活。在母親節即將到來之際,學校開展了“收藏媽媽的愛,感恩母親節”收藏展,展品的種類五花八門,從小到大的照片、出生時的小腳印、胎毛筆、穿的第一件小衣服、媽媽寫的成長日記等,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媽媽的愛心,學會感恩。開展了“奧運收藏展”,一張張奧運門票、一件件奧運吉祥物,讓學生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新中國60華誕之際,我們舉辦收藏展,讓學生通過展覽感受祖國60年的變化,更加熱愛祖國,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寒假里,我們讓學生去收集有“年味兒”的藏品,開學時舉辦展覽,感受祖國傳統的年文化……每一個收藏活動都潛移默化地融入了學校的教育,進而在活動中育人。

學校還充分利用首都豐富的博物館資源,讓學生走進博物館,在實踐體驗中認識收藏,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規定,在勁松三小就學的六年中,學生最少要走進12個博物館,讓社會真正成為學習的課堂,使學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知識和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北京市順義區木林中心小學:

寫中國字,做中國人

文/劉向東

從2008年起,依托學校教師在書法教育教學方面的優勢,順義區木林中心小學提出了“種木成林,快快樂樂寫漢字”的理念,確立了“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的特色發展目標。通過對傳統書法的全面了解和學習,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

通過書法教學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熏陶。我們認為,書法教育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深入推進書法教育,對于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保證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為此,我校改善環境,力求突出書法文化,如制作書法文化墻、樓道內懸掛書法作品、建立書法教室、在多功能廳長期展示師生書法作品等。為了形成正確的評價導向,我校對學生寫字成果實行“段位制”評價,頒發相應段位標識,激發了學生練習書法的積極性。

通過書法教學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中,漢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中,漢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載體,對漢字的態度折射出的是我們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我們在寫字教學中,將漢字視為實施文化傳承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載體。我們的寫字教學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向學生灌輸“尚字即愛國”的觀念,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喚醒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

通過書法教學培養學生的美好品德。在一節節的寫字課中,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認識了一位位身正、行端、堪稱典范的書法名家,愛上了一幅幅書法名作,更領悟了一個個做人的道理。在“習字即習德”的教育觀念指導下,教師在教學生學習寫字的同時,滲透德育,生成雅學,教學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修身養性。

北京市房山區城關第二小學:

“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培養現代少年君子

文/蔡春潔

自1997年開始,房山區城關第二小學圍繞“愛、勤、誠、禮”四字校訓啟動了“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采用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編輯出版的《中華古詩文讀本》供不同年級閱讀。隨著這項活動的深入開展,經典誦讀已成為學校的一項常規的特色活動。

我們以“仁德立校,美德育人”為辦學理念,將誦讀活動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在學校構建的春芽課程體系中生根發芽。為了給熱愛誦讀的孩子們提供更加厚重、全面的養料,我們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以基礎課程為主體,以個性特色課程為補充,給經典誦讀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廣搭展示平臺,為培養尚德、健康、樂學的現代少年君子奠定基礎。

例如:我校結合每周一的升旗儀式,開展了“每周一詩(一歌)”的展示活動。同時,我校還專門成立了“春芽朗誦團”,聘請朗誦藝術家擔任指導教師。此外,我校少先隊以經典誦讀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學校紅領巾廣播、電視臺等宣傳陣地的作用,鼓勵學生誦讀美文。我們還以說唱詩文、圖文并茂描繪詩文等形式,開展“詩文展示擂臺賽”“誦讀小狀元”“經典美文千人接力朗讀”等活動,使學生在體驗快樂的同時增強了自信、積累了詩詞,中華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弘揚和傳承。

欄目編輯 ?江泓

猜你喜歡
中華傳統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