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糧食的政治學屬性

2015-04-03 04:40金圣涵裴少峰
時代農機 2015年1期
關鍵詞:政治學分配糧食

金圣涵,裴少峰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650001)

論糧食的政治學屬性

金圣涵,裴少峰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650001)

文章試以政治學為平臺,探究糧食同政治之間的關系,即糧食所具有的政治學屬性,為今后政治學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政治學 糧食 屬性 權利

1 政治學視角下的糧食屬性

(1)政治學中糧食屬性的表現機制。糧食的政治學屬性反映糧食是如何影響人類的政治文明的,而這種影響體現于糧食在人類政治社會形成,各種利益集團不斷發展,共同推動一個社會政治結構演變過程中所擔負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角色,正是這種角色的特殊性,才值得我們區別于槍支彈藥等其他事物來進行有意義的探討。

(2)政治學中糧食屬性的發掘方式。我們知道,糧食的政治學屬性探討必然依賴于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文明進程中,糧食始終是作為影響人類生存的先決條件,這種先決條件,也決定了人類生活的基礎意義,在此基礎之上,人類的原始分工,男耕女織,打獵,原始社會的階級形成,剩余物的不平等擁有和交換,原始文化的雛形,陶文化等都是圍繞著糧食這一主題展開的。人類文明后續發展的深度和能力大小也根源性取決于能否處理好一個社會中的糧食問題。所以沿著歷史,發掘糧食對一個社會產生和演變所起的多層面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是一種有效的探討政治學屬性的方式。

(3)政治學中糧食屬性的論證意義。首先,糧食的政治學屬性探討和揭示可以為研究糧食提供一個政治學視角。其次這個視角的提出同樣可以推進今后政治學的理論研究和發展。再次糧食政治學屬性的深入揭示能夠給人們評價即時條件下的糧食政策的優劣提供理論依據。

2 糧食的政治學屬性體現于影響權利社會的功能上

(1)糧食生產狀況引導著社會權利的產生和演變。秦時,漕運起于山東黃縣、山東膠州一帶,轉輸北河,其轉運的糧食主要用于攻胡掠地。當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關中和山東最發達。漕糧多半取給于這兩個地區,漕運則經由橫貫中原的黃河和渭水。這一時期,由于南方尚未開發,所以南方地區的漕運活動并不突出。但是,漢代漕運的地域范圍已及江南。

兩晉時期,糧食生產重心已逐步向南移。隨著南方的不斷開發,江南已引起了統治者的關注,并進而認識到這一地區的農業作用。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制,統治者開始注重溝通南北的水路交通,漕運南方糧食。魏正始二年,開廣漕渠,“又通漕運,每東南有事,大軍泛舟而下,達于江淮”廣漕渠的開發,溝通了北方與江淮地區的水路聯系,江淮地區日受重視。北方政權在兩湖一帶漕糧的運輸途徑有二,一是通過江淮達汴(河)、黃(河),一是經由“漢達江陵”。溯漢水,運抵北方。晉時,杜預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余里水道,“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南方各政權則就地取材,對本地的漕運工作極為重視。

隋朝實施的關于運河的開發政策,對以后各代的漕運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前后三次進行的大規模的運河開發,使洛水、黃河、汴河、泗水與淮河、長江聯為一體,使北方政治中心與糧食生產地位日益提高的南方直接聯系起來,可以從隋朝的東都直達江都兩湖。唐定都長安,關中雖仍稱沃野之地,但其產糧土地狹小,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所以唐朝把漕運重點放在南方,線路也由秦漢的東西向變為東南西北向。此時,江南地區的糧食生產地位已十分明顯,其漕運地位也開始確立。

北宋設都沐梁,以汴河、黃河、惠民、廣濟四河漕運,其中,以汴河所運漕糧最多,主要負責漕運江南、淮南、浙東、浙西、荊湖南、荊湖北六路的糧食,自淮入汴至京師。管理漕務的官員稱發運使,各地漕糧先運至真、揚、楚、泗四倉,再分運京師。這一時期,漕糧基本用于軍事和朝官傣祿。元定都大都,京糧仍依賴江南。由于大都在正北,政治中心離經濟中心甚遠,原來的東南西北向運道不能適應元政府的要求,于是元代漕運只好另擇蹊徑。大都離海較近,元政府依附的江浙地區瀕臨大海,江湖地區可順江而下,因此,元政府采用海運為主。

明代,以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東、河南等為有漕地區,其漕運組織機構十分嚴密,設有漕運總督,總理漕政,下轄各類漕運官吏和漕司,其對漕運程限限制也很嚴格。憲宗時,規定各有漕省的漕船必在九月初一以前抵達京師。世宗時,進一步具體規定南方各省漕船的出發和過淮時間。清代漕運制度則已很完善,對比于明代,其漕運制度更為全面完備,涉及的范圍也更廣。針對漕運的各環節,還設置了糧道、監兌官、押運官等,地方各級文武吏員皆負有一定程度的漕務職責。

漕運系統隨歷史的改變歷程,揭示出我國重要的糧食交通系統,是基于國家政治權利中心和糧食生產中心地理區位的變化而發展的。首先,糧食生產水平的區域差異決定了國家政治中心對經濟中心的統治要求,這種要求的強烈程度取決于兩者之間的距離和生產水平的差距程度,而實現這種要求的重要途徑就是不斷加強漕運的地位,以便最大程度上控制糧食生產區的經濟命脈。其次,從漕運的方向來看,南北地區糧食生產能力的差異是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產生的根源。只要糧食的生產供給能力出現地域差異,那么國家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就不得不主動控制糧食生產富足的地區,以實現對糧食這一基礎政治資源的調控權,這其中漕運的運向就是很好的證明。繼續探索歷史,可以看到,漕運的地理區間不斷地被當朝者修改,加深,拓寬,與當朝的首都位置,產糧優勢區的以及軍事主控區的位置變化有重要關聯??梢韵胂?,一個國力有限的國家,自然不會把太多的資源分配給一個基本就不產糧的地區去實現建設的,因為無法鞏固地區的利用價值。在農業社會里,這種地域價值往往以產糧能力來論斷,因而當朝者的版圖疆界兩側大多會出現這種糧食供給能力的顯著差異。

可見糧食為了實現國家掌控各地區的政治目的,間接地成為改造地理交通的重要介質,早期的政治交易就是通過加強糧食的控制權實現的。糧食體現出的這種影響政治控制力發展的介質特性,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滋生政治現象的根源。

(2)糧食收貯狀況決定著社會結構的根源和穩定。唐代均田制是典型的為政府收糧而頒布的土地法令。具體辦法是確定授田的土地種類和田畝數額,以及寬鄉、狹鄉的土地分配,對各式戶口的受田辦法以及授田順序等進行詳細規定。其制定初衷是為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至唐中葉,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土地兼并盛行,國有土地通過各種方式逐步轉化為私有土地,最后政府無力控制土地分配。

可看到,唐政府狹隘地體現對農民土地權利的表層關心,為加強與農民的感情紐帶,將土地分配的公平性架在具有各種權利漏洞的土地制度上,導致土地分配的實質獲益者逐步變成鉆取漏洞的官商階級。政府沒能深入領悟土地資源分配中權利管制同糧食獲取能力之間的長期博弈關系。這種博弈關系就是:糧食的獲取能力歸結于土地資源的實質控制。這種控制受制于政府對權利管理的悟性,也決定著社會不同階層的根本利益走向和相應的話語分量。這正是歷代末期往往出現官商結合,巧奪土地控制權的原因所在。當政策可有效規避土地獲得的權利勾結狀況,才可能從根本上維護農民權利,為權利的多級分化提供一個可持續的基礎環境。

(3)糧食分配狀況制約著社會的繁榮和階級穩定?,F以糧食倉儲制度來探析糧食的政治學屬性。糧食倉儲制度貫穿我國的封建歷史,左右著歷朝的經濟局面。其中典型的常平倉,設立宗旨是在豐收年購入糧食入倉,歉收年賣出糧食出倉,調控糧食價格,保證農業經濟局面的穩定。隨著國家軍糧儲備,賑濟救災等政治目標的確立,繼常平倉后又有了社倉,義倉等形式。以宋朝為代表,可發現制度有以下缺陷:第一是范圍局限,常平倉大都設于城郭,偏遠鄉村沒有覆蓋到,無法得到常平倉的救助。第二是挪用常平錢物,政府經常拆借平倉錢物,這使得常平倉設倉宗旨發生了轉移。第三是官吏腐敗,常平倉官吏利用職務之便,巧立名目,借政府買賣糧食趁機奪取百姓米食。同樣,義倉,社倉在法律不完善背景下,也逐步淪為地方豪強騙取百姓利益的工具。

可知,農業社會中百姓對糧食的獲取能力是極其敏感的,對分配狀況是無條件關心的,那么能夠更好地體現糧食分配公平公正的政策就是較好的政策。糧食可以通過分配效率和公平直接影響百姓對權利階層的信任,不管政府的糧食分配管理機構如何構建和運作,其他的政治目標如何削弱糧食的分配效果,只要能在基礎上保證糧食的實際分配效率,不嚴重削弱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那么政府的做法就是相對有效的。

3 糧食的政治學屬性歸納

(1)糧食的生產是權力意識的開始。它是政治版圖和一切所謂政治現象存在的基點所在。區域間糧食生產力的不平衡對權力控制的范圍和強度提出要求,開鑿運河加強控制糧食主產區的經濟地位等就是對要求的響應。這種要求隨著糧食自身生產狀況的變化而改變。

(2)糧食的擁有是原始的權利象征。它自下而上的流向形成與發展構建了統治分級的基礎和權利結構的模型,而與之相關所有形式的土地制度,糧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政府為加強和鞏固這種基礎所做的努力。

(3)糧食的分配決定權力統治的根基。糧食不同于其它的事物,它既是一個民族根本的生存資源,也是國家得以運轉的根本政治資源,其自上而下流轉分配的效率是衡量政府管理效果的基本指標。任何影響分配公正性,效率的因素都會自上而下地把壓力和不利后果轉移給不具有糧食分配權的群眾階級。

[1]吳琦.漕運的歷史演進與階段特征[J].中國農史,1993,(12).

[2]李維才.唐代糧食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5).

[3]鄭麗萍.宋代的備荒倉儲制度及其弊端探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9,(6).

Discussion on political Attribute of Food

JIN Sheng-han,PEI Shao-fe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 650001,China)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take politics as the platform,to explore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politics,namely thepolitical attributes of food,hop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future political researches.

politics;food;attribute;right

F326.11

A

2095-980X(2015)01-0084-02

2014-11-28

金圣涵(1988-),男,河南平頂山人,碩士。

猜你喜歡
政治學分配糧食
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70年中國政治學議題變遷與轉向
居住的政治學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我的糧食夢
微信中的政治學資源及其利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