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

2015-04-03 17:54吳玉軍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歷史教育國家認同民族精神

吳玉軍

摘 要:國家認同是國民行動意義的重要來源,是現代國家的合法性基礎。教育是增進民眾國家認同感的基本方式。教育對培養民眾的國家認同感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歷史教育對于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對于傳承歷史記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關鍵詞:國家認同;歷史教育;民族精神

國家認同感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國家認同感,是人們對自己國家成員身份的認知和感受。一個人如果熱愛自己的國家,首先表現為知道自己生活在這個國家,認識到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一名成員,并且樂于成為自己所在國家的成員,對其有歸屬感。國家認同感對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一方面,國家認同感是國民行動意義的重要來源?!皣依鎭碓从趪艺J同。我們必須先知道我們是誰,然后才能知道我們的利益是什么?!盵1]例如:奧運比賽既是精彩絕倫的國際體育盛宴,也是愛國情感爆發的絕佳場所。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國家因素的影響,很多比賽的精彩度、觀眾的觀摩率會大打折扣的。正是為國家爭光的強烈愿望,激起運動健兒爭金奪銀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國家認同也是現代國家的合法性基礎。雖然表面上,國家認同表現為成套制度體系,但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有賴于民眾對其心悅誠服的接受,有賴于民眾對其發自內心的認同。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使國民對其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就會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會面臨分裂或解體的危險。

正因為國家認同如此重要,各國對于國民愛國精神和國家認同感的培育就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如美國就一直重視國民愛國精神的培養。相關調查顯示:在歐美發達國家中,美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最強,也最愿意為保衛自己的國家而戰。美國總統肯尼迪所說的“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已成為美國人崇尚的名言。俄羅斯也十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早在蘇聯時期,5月9日就被定為衛國戰爭勝利日。每年這天,莫斯科都要舉行規模不等的集會和閱兵,國家領導人會前往紅場的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近年來,俄羅斯先后制定了對全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綱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法國的中小學均開設愛國主義課程,法國各式各樣的博物館、紀念館和紀念碑是民眾接受歷史文化教育的絕佳資源庫,對于培養民眾熱愛國家、為法蘭西文化而自豪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不僅是一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文章,而且更成為法國人貢獻于世界文學史的不朽名篇。

歷史教育對國家認同感培育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增進公民國家認同感的基本方式。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養認同該國政治制度、文化價值理念、民族文化傳統的公民,進而培養公民對國家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奉獻精神,即培養民眾的國家認同感。歷史教育因其獨特的價值而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其成員之間必須擁有某種歷史延續性的認同,這種延續性既要指向過去,也指向未來。歷史、現實和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通過歷史學習,人們能夠建立一種時間的連續感,知道自己民族的過去、現在,洞察和把握民族的未來。同時,在與其他民族歷史比較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民族的特點,懂得自己民族的優勢和劣勢。這對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煥發成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正如梁啟超所言: “史學者, 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 國民之明鏡也, 愛國心之源泉也?!盵2]

1. 民族精神的弘揚

最早提出“民族精神”這一概念的是18世紀德國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家莫澤爾。他認為:“在每一種組織中,存在著一種偉大的普遍觀念,從本質上說,它代表著民族觀念的充滿生機的力量。如果這種觀念占據著所有人的心靈,如果它成為民族的信念、民族的政治信條,那么它也就成為民族精神?!痹谀獫蔂柨磥?,德意志人民只有在這一民族精神的激勵下,才可能萬眾一心地去實現民族統一和重新恢復其光榮與強大。[3]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獨特精神氣質的展現,它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方式,凝結著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民族精神被看作民族魂、國魂,它深深地熔鑄在民族意識、民族品格和民族氣質之中,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體現著人們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認同,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自古以來,民族精神以其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推動文化的大融合、民族的大團結、祖國的大統一。歷史發展的事實充分表明:民族精神是凝聚全民族意志、實現民族共同利益和奮斗目標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黏合劑。

民族精神的弘揚離不開歷史文化認同。黑格爾曾說,“歷史對于一個民族永遠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他們靠了歷史, 才能夠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精神 表現在‘法律‘禮節‘風俗 和‘事功 上的發展行程?!盵4]沒有豐厚的歷史底蘊作為基礎,民族精神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才會知道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統一時期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威遠播的時期;只有深刻理解中國歷史,才能知道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才能夠懂得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中國國情,理解中華文明的意義和價值,理解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充分認識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穩定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保證,這是歷史課義不容辭的責任。

2. 集體記憶的保存

在生理學或心理學意義上,記憶是人們關于現實世界的心理反映,它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經驗、感受、印象的累積。記憶不僅具有個體性特征,而且還具有集體性特征。一個民族、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也有其記憶性的內容,擁有對自己過去或悲傷、或自豪的“集體記憶”。

認同與記憶密不可分。認同的最基本含義是同一性,它意味著一個事物經過了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后,還保持其內在的特質。認同的連續性:“指的是認同主體的一種自我體驗和自我經驗感,它造就了一種時間和空間的意識。在自我和個體認同那里,認同的連續性指的是時間和空間關系的動態一致性,它在個體認同那里表現為記憶?!盵5]而記憶恰恰呈現了意識的延續性,使人在記憶中體認到自己是一個連續的同一體,進而實現自我認同。歷史認同是建立在歷史記憶的基礎上,國民對本國歷史的記憶,是確立其認同的前提。正如錢穆先生所說,“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了無所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斗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世之力量?!?“故欲使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盵6]對歷史的認識和了解,能夠使人們穿越時間的隧道,體認到自己在歷史中的角色和地位,從而生成一種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國家是一種“歷史—文化”共同體,國家認同的形成也有賴于歷史記憶的傳承。通過對歷史記憶的感知,每個社會和每個時代鞏固并傳達著自己的形象。一個失去歷史記憶的民族,如同一個失去記憶的個人一樣,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究竟要走向何方,終將是一個認同感匱乏的民族。

歷史教育應注意史實和話語權把握

1.歷史不容戲說

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歷史記憶的書寫應當是相當嚴肅的事情。雖然歷史的書寫確有主觀的成分,那種完全“價值中立”秉筆直書歷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歷史記憶的書寫決不能采用“戲說”的方式進行。盡管人們可以“戲說和珅” “戲說乾隆”,但對于類似“抗戰”等嚴肅的政治題材,是不能戲說的。近來,一些抗戰題材的作品“雷人”成分太多: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一顆手榴彈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飛機,一把飛刀可以滅敵重炮,諸如此類令人驚愕的鏡頭頻頻出現。我們不禁要問:抗日戰爭是如此簡單嗎?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如此懦弱、不堪一擊嗎?表面上,戲說似乎能夠展現抗日英雄的勇敢,這樣的劇情似乎能夠帶來暫時的歡愉。實際上,這種歷史書寫方式是對歷史毫無根據的亂說,歷史的真相被商業化的娛樂消解得不見蹤影。這樣的劇作不僅是對觀眾的愚弄,更是對抗日英烈的不敬。假如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如此不堪一擊、如此拙劣,我們的八年抗戰怎么堪稱偉大的戰役?怎么堪稱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的偉大轉折?怎么解釋抗戰在全體中華兒女心中的偉大地位?這樣任意涂改歷史,這樣戲說抗戰,無法激發全體人民沉痛的歷史記憶,無法激發中華兒女內心的崇高感,無法激起當下的國人對抗戰英烈的崇敬之情。

歷史不容戲說,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是十分嚴肅而重大的事情。同其他教育一樣,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回歸日常生活?;貧w日常生活的目的,是讓受眾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激發起他們為民族、為國家奉獻的決心和勇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尊重歷史的基本事實,既要讓國人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同時也要人們深刻理解和體會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的屈辱。歷史的悲痛不能忘記,不能忘記曾經遭受的屈辱,不能抹去沉痛的記憶,使歷史變得過于輕松是不合適的。我們遭受的傷痛需要撫慰,但是不能采用“阿Q式”自欺欺人的方式來麻痹自己。殘暴的敵人屠殺了無數無辜民眾,抗日志士曾一次又一次進行著頑強而悲壯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甚至獻出了生命??箲鸬膫ゴ髣倮?,是建立在無數抗日將領、無數愛國志士的殊死抵抗的基礎上。只有保留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認識到我們付出的巨大代價,才能激起我們熱愛和平、保衛家園的堅強決心,這也正是國家認同教育所必需的一課。

2.國家要掌握話語的主導權

在歷史教育中,我們必須要牢牢掌握話語主動權,把那些不應該進入歷史話語的內容從歷史教育中剔除出去。在歷史教育中,究竟哪些內容可以進入歷史教科書、究竟哪些內容可以進入言說的范圍、究竟采用哪種方式、究竟從哪個角度對其加以言說,所有這些都是話語掌控者選擇的結果。在現代國民教育中,國家會成立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對教科書進行審核。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要掌握話語的主導權。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歷史指過去發生或經歷的事情,在這一意義上,歷史課的基本職責是真實地陳述發生過的事實;但從認識的角度看,歷史不會主動地呈現自身,歷史事實必須借助語言來呈現?!罢Z言是存在的家”,語言的界限就是歷史認識、歷史事實的界限,歷史最終以話語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在國民教育中,現代國家憑借其強大的力量,對歷史事實進行特定的選擇和編排,以確定哪些歷史事實可以進入教科書,這些歷史事實應當如何敘述。因此,世界各國,特別是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中,強調民族團結、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統一的歷史事實和人物占主導地位,而那些鼓吹民族分裂、背叛國家的人物要么不進入教科書,要么納入教科書后被列為批判的對象。為此不難理解在我們的歷史學習和講解中,戚繼光、林則徐、張自忠等人物符號,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抗擊倭寇、虎門銷煙、抗日戰爭等事件被一再呈現出來,不斷強化著人們的國家認同感。所以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國家必須牢牢掌握話語主動權,采取多種方式將合適的內容材料呈現出來,以此來強化國民的集體記憶,最終增進民眾的國家認同感。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強調掌握話語的主導權,并不意味著歷史教育是奴化教育?!蔼毩⒅?,自由之思想”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應該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原則。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歷史教學要傳播主流價值觀,但教育的過程應該是批判性的,需要學生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批判性地進行學習認知。為此,歷史教育中,教師應該創設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以便他們能夠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提出多樣化的答案。只有經得起理性法庭檢驗的東西,才能獲得人們持久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M]. In Eugene R. Wittkopf and James M. McCormick (eds. ) , The Domestic Sourc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1999:11.

[2]梁啟超.新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85.

[3]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從啟蒙運動到拿破侖時代[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119.

[4](德)黑格爾.歷史哲學[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6: 206.

[5]王成兵.國家認同:當代認同問題研究的新焦點[J].學術論壇,2010(12).

[6]錢穆.國史大綱(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3.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

猜你喜歡
歷史教育國家認同民族精神
五四新潮下的歷史教育
關于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任務的幾點思考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國家認同視域下的核心價值觀構建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關系建構取向
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
淺析古詩文中蘊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時代呼喚寫意中國畫
用歷史教育營造班級和諧小社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