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怎么讀出語文味

2015-04-20 02:18巴惠斯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5年25期
關鍵詞:俠義說書人文字

巴惠斯

只有不脫離“語言”和“言語”之核心,才不失為“語文課”。對于“語言”,只有通過“讀”,才能零距離接近它,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品悟蘊藏其中的哲理,理解洶涌其中的思考。當然這個“讀”,需建立在緊扣文本、品析詞句、知人論世之基礎上,才能真正散發課堂中的“語文味”,彌漫文化氣息。

一.“貼”著讀,讀出關切與無奈

“貼”著讀為“貼著文本”讀之意。古有賈島“推敲”之“把玩”文字,當今也應當引導學生把玩推敲文字,潛心品讀文字背后的“濃厚”之情。

“再請八個,一個饅頭的錢。還有六個;還剩四個;只剩三個了,哪位一動手就夠了?!?/p>

關注副詞,短短31個字的句子,用了5個副詞:一個“再”,兩個“還”, 一 個“ 只”, 一 個“就”。當“再”出現的時候,只是迫于生活的需要;當“還”的接連出現,說書人的尊嚴已經逐漸喪失;當“只”、“就”出現的時候,說書人已經不是一個能靠自身手藝吃飯的藝人了,而是一個尊嚴盡失,淪于乞討的乞丐了。這是一種怎樣的屈辱與無奈,師陀先生就這樣不動聲色地描繪出來了,無修辭,無形容詞,只有副詞與數字。寥寥幾筆之中,節省的不僅是文字,更是作者對說書人貧苦生活的關切、同情與無奈情感的節制。

二.“涵”著讀,讀出虛無與沉重

“涵”為“涵泳”,浸潤于文字之中,深刻領會氤氳其中的情感。

有誰看見過亂葬崗嗎?一片接連著阡陌的荒地,累累的無主墳墓,點綴墳墓的枸杞和野草。就在這里,他們在這些永不會有人來祭掃,人家把他們埋葬后便永遠將他們遺忘掉的荒冢中間掘了個坑,然后把說書人放下去,將泥土送下去。

連著“阡陌”的“荒地”,“累累”的“無主”墳墓,點綴著的“枸杞”和“野草”,作者營造了一種陰森、荒涼、冷寂的氛圍,突出亂葬崗的無人問津、為世人所遺忘的特點。這不正是說書人的生命寫照嗎?生前的生存狀況是孤苦無依、貧苦落魄的,而生后更是無人關切、無聲無息。后一句中的“永不會”有人祭掃,“永遠”“遺忘”更是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說書人生命逝去的“悄然無息”。其實,何嘗只是說書人呢?每個人的生命都將歸于沉寂,至此,作者對于生命無聲無息逝去的沉重感不言而喻,虛無感油然而生。

三.“追”著讀,讀出情懷與蒼涼

“追”為“追問”,在層層追問之中,才能透析文本中潛藏著的“玄機”。

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書,即使現在,我仍會寧可讓世間最愛我的人去失望,放棄為人敬仰的空中樓閣——什么英雄,什么將軍,什么學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將這些頭銜讓給別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躊躇的寫上——說書人,一個世人特準的撒謊家!

此段文字,字里行間透露出“我”對說書的“癡迷”。

一問:“我”為什么對說書如此“癡迷”呢?

學生很容易從文中找出原因:“天下至大,難道還有比這些更使我們難忘,還有比最早種在我們心田上的種子更難拔去的嗎?”

二問:“心田上的種子”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結合文中出現的說書中的“人物”:“大盜劉唐”、“莽夫武松”、“李逵”、“魯智深”及“隋唐”英雄們,馬上又找出一個概括性詞語,第29段的“俠義勇敢”。

三問:“俠義”為何意?

補充材料: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于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p>

俠義精神就是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為國為民。

四問:為什么會對“俠義”如此癡迷呢?

背景提供:文章寫于1942年。而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黑暗,民不聊生,以說書人為代表的最底層平民百姓受到腐敗官僚、殘暴軍閥和為富不仁的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處于貧窮、饑餓、疾病和流離失所的境遇之中。

癡迷的原因在于對于“俠義勇敢”精神的一種向往,對于當時黑暗社會民不聊生、統治者不顧百姓的一種不自覺的抗擊。

表面上為“癡迷”,帶著些許的情感上的亮色,通過層層追問,潛藏著的真切情感實則是對“俠義勇敢”傳統文化精神缺失與當下社會“沉悶世界”(文中第29段)的一種悵惘與悲涼。

四.“比”著讀,讀出憤激與批判

“比”即“比較”之意,在對比閱讀中,更能體會文字的精妙,情感的微妙變化。

比較閱讀:

“現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帶著你的書?!碑斔麄儼颜f書人放下去時候,內中有一位說。

“現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帶著你的書?!碑斔麄儼颜f書人放下去時候,內中有一位嘲弄地說。

前一句的“他們” 讓說書人帶著自己的理想逃離現世的苦難,滿懷一種對已逝者的慰藉,對說書人生命得以解脫的一種寬慰。

后一句的“他們”“嘲諷”說書人的執著追求,對說書人的死無半點關切,滿是鄙夷。此處的“他們”是扛手,同樣是與說書人一樣的底層人民。同是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本應有同病相憐的惺惺相惜;即使不是同道中人,也至少會有對于生命逝去的一種同情與哀痛。但是“他們”沒有,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無情與冷漠,這的確是“沉悶時代”了無生趣的一個寫照。言語中暗藏著對“沉悶時代”的憤激與批判。

五.“遷”著讀,讀出落寞與悵惘

“遷”為“遷移”,深刻理解文本的情感內蘊,還需學會遷移,在把握相同類別文本情感的基礎上,用同樣的思維方式理解新文本。

小說第一段首句說“我第一次看見說書人是在這個小城里”,第六段第三句寫到“我每次到這小城里來第一個總想到他”?!暗谝淮巍薄暗谝粋€”強調小城中的說書人對于“我”來說是一種精神發源地與棲息地。但如今他不在了;前文所析說書人身上還寄托著“我”的志向與“我”對俠義勇敢理想的一種追求,但如今他也不在了:“我”成了精神的流浪者與理想的破滅者。

誠如《祝?!?中的“我”一樣,同樣是知識分子形象,同樣見證了小人物的死亡,同樣作為時代的先鋒,在時代動蕩與民族危亡時期,對民族前途與國家未來深切憂患。而唯一不同的是, 《祝?!分械摹拔摇边x擇了逃避,而本文中的“我”選擇了面對。面對現實,“我”成為精神的流浪者與理想的迷途者,無不加劇了“我”在時代轉型期深深的迷惘。

六.“顧”著讀,讀出哀傷與荒涼

“顧”是“顧及全篇”之意。雖然品讀文字需“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重局部的研讀,但也不可忘整體的把握。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語言像樹,樹干內部汁液流轉,一支搖,百支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抬頭望望前面,這個小城的城外多荒涼??!

這個“荒涼”不僅是環境的荒涼,更是心境的荒涼。這種“荒涼”,有所在段落“十字坡”、“小商河”、“瘟癀陣”、“瓊花”逝去及第九段“城隍廟”逐漸衰敗象征傳統文化及傳統生活方式消逝的一種痛心;有所在段落“凡是回憶中我們以為好的,全是容易過去的,一逝不再來的……”的對短暫、脆弱、不可逆的美好事物逝去的感傷;更不可少的是,前文所析的,底層人民生存環境的破落和蕪雜,社會世相的蒼涼與冷漠,令人憂郁的現實讓“我”對前途、對未來深感迷茫與焦灼,充滿痛楚與哀傷。

朱光潛曾借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的一句話評價過師陀的作品,他說:“詩起于沉靜回味得來的情緒?!币苍S,在初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只停留于感慨說書人的命運,但沉靜下來,多品讀幾遍,整篇文章彌漫著濃厚的“哀傷”情緒,這種情緒源于“我”對生命的思考、現實世界的關切、未來的探尋、文化的反思、文末的這句“我抬頭望望前面,這個小城的城外多荒涼啊”,收束全篇,意味無窮。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教學藝術也許會有各自的發現和收獲。但“萬變不離其宗”,作為語文學科,在具體教學藝術的運用過程中,應不忘語文學科的本質,以“讀”“品”文,在“貼”“涵”“追”“比”“遷”“顧”中層層剝開語言的花瓣,一覽情感的真容,直達作品的旨意,叩響心靈共鳴之弦。

【1】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16.

【2】寇永升,李慶莉.在專題與板塊視野內考量文本的教學價值——以《說書人》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5,2:44-46.

【3】孫卓君.選文·主旨·敘事——《說書人》備課札記【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4,9:74-78.

【4】丁波,親近文本,領悟蘊涵——對閱讀教學品讀文字有效性的一點思考【J】:語文學刊,2014,5:111-112.

猜你喜歡
俠義說書人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熱愛與堅持
當我在文字中投宿
郭沫若的俠義觀新論
《紅樓夢》中俠義抒寫述論
Max講故事——說書人
變與不變中看“說書人”
唐代俠義小說中的競技活動
變與不變中看《說書人》
在卑微與高大中穿行的說書人——師陀《說書人》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